资源简介 专题六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书上元夜游苏轼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新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今海南,苏轼被贬之地。③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卖肉、卖酒的人,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过,苏轼幼子。⑥韩退之钓鱼:出自韩愈《赠侯喜》,本句意指韩愈半世求官,终无所得。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相与步于中庭 (4)予欣然从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3.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 A.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B.年号纪年法;C.干支纪年法;D.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甲】文中的“元丰”属于 【乙】文中的“己卯”属于 (填字母)4.【乙】文中苏轼的哪些行为或心理体现了甲文所说的“闲人”心境?请加以概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①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②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③,离离④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佳弥佳,流连信宿⑤,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节选自袁山松《宜都记》)【注释】①践跻(jī):登临。②崿(è):山崖。③萧森:树木错落耸立的样子。④离离:排列的样子。⑤信宿:连宿两夜。5.请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略无阙( )处(2)乘奔( )(3)③悉( )(4)既(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目所履历,未尝有也。7.两文都写了水“疾”的特点,但写作意图不同,请分别加以概括。8.【乙】文直接抒发作者登临“此境”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9.学校地理社团正在进行“畅游山川 悟赏胜景”活动,请你积极参加。【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涂山,去怀远东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双峰峻耸,西峰建禹庙,山势西蹙①于淮,而连延于东西。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文笔峰建焉。直西陇下,山半有佟妃祖墓,面荆山,右有狮子山。狮子山之麓,即下洪也。西北麓起小山,一坡直走淮心,长可一里,俗名李家嘴。其西南麓伏而起为三山,亦谓之九冈,滨于天河,其山之引而东者,两山如门。山半有狼洞,颇隘,北下为石门涧,境绝幽旷,涧左右有圆石二,叩之音如锣鼓,曰锣鼓石。注①蹙:靠近。(节选自《凤阳府志》)(1)小语和小文不理解下面加点文言字词的意思,请你结合相应的方法帮忙解释。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略无阙处 词义溯源法:“门”与“歎”合起来组成“阙”,表示弱化防御功能的象征性的门。左右各一、两两相对,中间有通道相连 A虽乘奔御风 词性推断法:此处的“奔”应为名词。 B长可一里 查找字典法:①可以。②应当。③却。④大约。 C (填序号)颇隘 语境联系法:联系上下文,做出判断。 D(2)小文在理解文意时遇到困难,请你帮他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②涧左右有圆石二,各径三丈余,叩之音如锣鼓。(3)小语在抄录时漏掉了标点,请你用“/”帮他标注出两处。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文笔峰建焉(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其中山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从描写方法上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乙】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庄子·秋水》,又爱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或问:“咽此何为?”道人曰:“吾欲寒香沁入心骨。”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仰天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居无何,飘然而去,莫知所之。(选自《霞外杂俎·后跋》,有删改)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余拏一小舟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③或问:“咽此何为?” ④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1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居无何,飘然而去,莫知所之。12.请你说说文中划线句子景物描写的妙处。13.乙文中的铁脚道人也是一个“痴”人,说说他有哪些“痴”行?(用文中的原句)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张岱和铁脚道人都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京房①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②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京房:汉元帝时的侍从官。②幽、厉之君:即周幽王、周厉王,两人都是暴虐之君。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3)京房与汉元帝共论 论: (4)何邪 何:15.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房 稽 首 曰 将 恐 今 之 视 古 亦 犹 后 之 视 今 也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17.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邹忌和京房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选)【乙】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②。先是③,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铃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④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⑤,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易瘦人饥,势马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宋史·范仲淹传》(有删减)【注】①砦(zhài):同“塞”。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更:轮流。⑤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丙】春日游湖①范仲淹湖边多少游湖者,半在断桥烟雨间。尽逐春风看歌舞,几人着眼到青山。【注】①北宋皇祐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或异二者之为 (2)不以物喜(3)寇至御之 (4)不如俟春深入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斯人,吾谁与归?(2)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2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将 不 择 人 以 官 为 先 后 取 败 之 道 也21.【甲】文中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有人认为【乙】文有“忧”无“乐”,【丙】诗有“乐”无“忧”,请结合【乙】文和【丙】诗中的具体内容,阐述【甲】文中作者的“忧乐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⑤廷群后,端冕正笏⑦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节选自王守仁《君子亭记》)[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画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虞:虞舜。⑥后:诸侯。⑦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箭板。2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蕃: (2)陶后鲜有闻 鲜:(3)而名之曰“君子” 名: (4)无所不宜 宜:23.请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吾 亭 有 竹 焉 而 因 以 竹 名 名 不 愧 于 吾 亭。2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25.小语和小文读完【甲】【乙】两文后,对究竟谁更能代表君子风范有不同意见。请你根据文意补全对话。小语:莲“出淤泥而不染”,它的高洁正代表了我心中的君子。身处社会中,我们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只有坚守自己的底线,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小文:我认为竹才是我心中的君子,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①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程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之君也;锄梗棘矜②,非钴③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太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焉。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注]①瓮牖(yǒu) 绳枢:用破瓮做穷户,用草绳做户枢。这里指家境贫穷。②锄概(yōu)棘矜:锄头木棍。③钙:锋利。2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委而去之 委:(2)攻亲戚之所畔 畔:(3)始皇既没 既:(4)非及乡时之士也 乡:2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试 使 山 东 之 国 与 陈 涉 度 长 絜 大 比 权 量 力 则 不 可 同 年 而 语 矣2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9.【甲】文中的论点是“ ”,由此得出了“ ”这一结论,结合两文内容,说一说【乙】文是如何论证【甲】文结论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予弟中郎④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 (节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注】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③黄思立:人名。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⑤进贤冠:文中指弃官退隐。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3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四时俱备 俱: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 去:(3)思立亦以为然 然: (4)予因叹西湖胜景 因:3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32.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王军游情人谷,看到山峰耸立,溪水清澈,不禁想起【甲】文的一句话:“ ,”;看到斑驳疏落的松枝想起【乙】文的一句话:“ ”。33.王军把【甲】【乙】两段文字拿给语文老师看,问哪段文字更适合参加朗诵比赛。老师建议选【甲】文,分析老师这样选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①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②,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卷四》)【注释】①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②罅(xià):缝隙,裂缝。3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心乐之( ) (2)蒙络摇缀( ) (3)日光下澈( )(4)以其境过清( ) (5)循山脚( )35.把选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3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只断两处。挽 袖 卷 衣 猿 攀 而 上 直 造 其 巅。37.甲乙两文都叙述了作者探山访水的经历和感受。甲文中柳宗元起初“心乐之”,最后却说“不可久居”;乙文中沈复“未得遍游”,最后却说“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请联系上下文,分别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专题六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书上元夜游苏轼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新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今海南,苏轼被贬之地。③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卖肉、卖酒的人,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过,苏轼幼子。⑥韩退之钓鱼:出自韩愈《赠侯喜》,本句意指韩愈半世求官,终无所得。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相与步于中庭 (4)予欣然从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3.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 A.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B.年号纪年法;C.干支纪年法;D.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甲】文中的“元丰”属于 【乙】文中的“己卯”属于 (填字母)4.【乙】文中苏轼的哪些行为或心理体现了甲文所说的“闲人”心境?请加以概述。【答案】1.想到,考虑 只是 一起 高兴的样子2.(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于是)走进城西,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3.B C4.第一,乙文中“欣然从之”,“步”“入”“历”,“归舍已三鼓矣”写出作者出游的随性、欣喜以及乐而忘返,体现出“闲人”的悠闲,第二,乙文中苏轼“自笑”是苦中作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用韩愈的典故,也有一生“钓鱼无得”的几分自嘲;体现出“闲人”的自嘲。第三,乙文中苏轼发出“走海者未必得大鱼”的感慨,表明自己忘怀得失、达观的人生态度,或苏轼虽被贬,但仍有上元之夜出游赏景的雅趣,表现出作者自得其乐,更体现了“闲人”达观的生活态度。【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3)句意:(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4)句意: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欣然:高兴的样子。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注意重点字词“空明(清明澄澈)、交横(交错其中)、盖(大概,原来是)”要理解正确;(2)注意重点字词“步(走进),舍(房屋,宿舍),历(穿过)”要理解正确。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可知,元丰六年是公元1083年,“元丰”是宋神宗赵顼年号,故【甲】文中的“元丰”属于年号纪年法,故选B;结合【乙】文“己卯上元”可知,这是指己卯年的正月十五,“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一,“卯”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一,故【乙】文中的“己卯”属于干支纪年法,故选C。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作者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正准备脱衣入睡时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可见“闲人”有悠闲的人的意思。结合【乙】文“予欣然从”“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可知,作者很高兴地跟随几个老书生走街串巷,可见他出游的随性与从容悠闲,结合“归舍已三鼓矣”可知,作者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可见作者乐而忘返的悠闲心境;结合【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文中的“闲人”有自嘲之意,作者自嘲自己是一个无所事事之人;结合【乙】文“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可知,这里也有自嘲之意,作者自己笑自己,认为自己实在是一个闲在无用之人,结合“钓鱼无得”可知,这句亦有自嘲之意,嘲笑自己一生并无所得;结合【甲】“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文中的“闲人”有豁达之意,作者虽然被贬闲居,却心无挂碍,与好友一起散步,欣赏美好的月色;结合【乙】文“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可知,作者内心十分豁达,他认为在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钓到大鱼,那么自己为什么还要孜孜以求呢?另外,从作者应友人邀约一起欣然出行也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达观。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 己卯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只见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鼾声响起,一觉醒来又睡去。(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①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②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③,离离④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佳弥佳,流连信宿⑤,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节选自袁山松《宜都记》)【注释】①践跻(jī):登临。②崿(è):山崖。③萧森:树木错落耸立的样子。④离离:排列的样子。⑤信宿:连宿两夜。5.请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略无阙( )处(2)乘奔( )(3)③悉( )(4)既(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目所履历,未尝有也。7.两文都写了水“疾”的特点,但写作意图不同,请分别加以概括。8.【乙】文直接抒发作者登临“此境”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答案】5.同“缺”空隙,缺口 这里指飞奔的马 全 已经6.(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2)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未曾有过。7.甲文写三峡夏季的水“疾”是表现三峡的壮美,乙文写水“疾”是为了引出下文对三峡景色的独特感受。8.①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② “欣”“惊”。【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2)句意为:骑乘奔驰的快马。奔:这里指飞奔的马;(3)句意为:书中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把登临此地视为恐惧之事相互告诫。悉:全;(4)句意为:自己既然欣喜地发现了这样的奇观。既:已经。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良:很。 (2)句重点词语:目所履历: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未尝有也:未曾有过。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甲文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作者通过描绘夏季三峡江水迅猛上涨、流速极快的特点,表现了三峡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磅礴。这里的水“疾”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更是为了突出三峡夏季特有的壮丽与气势,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结合乙文中“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佳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可知,作者虽然也提到了峡中水疾,但更多的是作为引出下文对三峡景色的独特感受的铺垫。这里的水“疾”是外界对三峡的一种普遍印象,带有一定的恐惧色彩。然而,当作者亲自登临三峡并亲眼目睹其景色后,他深感之前的听闻远不如亲眼所见,于是开始详细描述三峡的秀峰、林木、霞气等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三峡景色的独特喜爱与流连忘返之情。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结合“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可知,乙文中直接抒发作者登临“此境”思想感情的句子是:“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所见三峡奇观的深切感慨和喜悦之情。其中,“欣”字概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一,即对于眼前壮丽景色的由衷喜悦和赞叹。作者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三峡山水之美,这种美超出了他之前的听闻和想象,因此他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而“惊”字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三峡山水之美的另一种思想感情,即惊叹和敬畏。作者认为,如果山水真的有灵性,那么它们也应该会为自己这个千年后的知己而感到惊讶。这里的“惊”不仅仅是对于景色之美的惊讶,更是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和赞叹。据此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乙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湍急,书中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把登临此地视为恐惧之事相互告诫,从来没有称赞这里山水之美的。等到我来到此地登临这个地方,到达之后就感到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重重叠叠的山崖和秀丽的山峰,奇特的构造和不同的形状,确实难以用言辞叙述。山上的林木繁密茂盛,郁郁葱葱,在云霞之气的上面。抬头仰望,低头映照,越看越觉得美好,流连了两天两夜,不知不觉忘记返回。眼睛所看到的经历过的景象,从来没有过。自己既然欣喜地发现了这样的奇观,山水如果有灵,也应当在千古之后惊叹遇到了知己。9.学校地理社团正在进行“畅游山川 悟赏胜景”活动,请你积极参加。【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涂山,去怀远东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双峰峻耸,西峰建禹庙,山势西蹙①于淮,而连延于东西。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文笔峰建焉。直西陇下,山半有佟妃祖墓,面荆山,右有狮子山。狮子山之麓,即下洪也。西北麓起小山,一坡直走淮心,长可一里,俗名李家嘴。其西南麓伏而起为三山,亦谓之九冈,滨于天河,其山之引而东者,两山如门。山半有狼洞,颇隘,北下为石门涧,境绝幽旷,涧左右有圆石二,叩之音如锣鼓,曰锣鼓石。注①蹙:靠近。(节选自《凤阳府志》)(1)小语和小文不理解下面加点文言字词的意思,请你结合相应的方法帮忙解释。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略无阙处 词义溯源法:“门”与“歎”合起来组成“阙”,表示弱化防御功能的象征性的门。左右各一、两两相对,中间有通道相连 A虽乘奔御风 词性推断法:此处的“奔”应为名词。 B长可一里 查找字典法:①可以。②应当。③却。④大约。 C (填序号)颇隘 语境联系法:联系上下文,做出判断。 D(2)小文在理解文意时遇到困难,请你帮他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②涧左右有圆石二,各径三丈余,叩之音如锣鼓。(3)小语在抄录时漏掉了标点,请你用“/”帮他标注出两处。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文笔峰建焉(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其中山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从描写方法上简要分析。【答案】(1)同“缺”,空隙、缺口。 飞奔的马。 ④ 狭窄(2)①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②涧的左右两边有两块圆形的石头,直径各有三丈多,敲击它们,声音就像锣鼓一样。(3)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文笔峰建焉(4)两文中山的共同特点是连绵和高耸。甲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山的连绵和高耸,展现出山的连绵不断和高大险峻。通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从侧面烘托出山的高耸,遮挡了阳光和月光,更加突出了山的高大。乙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直接写出了涂山的高度、周长以及山峰的高耸形态,展现出涂山的高大;山的连绵延伸的状态,从正面体现出山的连绵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A.根据“词义溯源法”,“阙”的本义是“城池建筑群落的一个缺口,缺口”,所以“阙”同“缺”,有“缺口”的意思。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B.从“词性推断法”来看,“虽乘奔御风”中“奔”前面是动词“乘”,“奔”在这里应为名词,意思是即使骑上飞奔的马。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C.通过“查找字典法”,可确定选④。句意:长度大约一里。D.使用“语境联系法”,文中提到“山半有狼洞,根据后面描述狼洞的情况,可判断在这里是“狭窄”的意思。句意:很狭窄。(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①素湍,白色的急流;回,回旋。②径,直径;余,多,有余;叩,敲击。(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山的南麓有小涂山,地势很平坦宽阔。“南麓有小涂山”是一个完整的表述;“颇坦迤”是描述小涂山的地势;“文笔峰建焉”是说文笔峰的位置。故断为: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文笔峰建焉。(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共同特点:在甲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白地描绘出两岸的山相互连接,没有空缺之处,这直接体现了山的连绵特性;“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则生动地展现出山峦层层叠叠,高耸入云,以至于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强烈地表现出山的高耸。乙文中,“高二百一十三丈,双峰峻耸”明确给出了涂山的高度数值以及山峰高耸的形态,表明其高大。描写方法:甲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直接勾勒出三峡群山的形态。“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以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描绘出山脉的连贯性,没有丝毫断裂,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迅速构建出连绵不绝的山景画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则进一步细化,“重”“叠”二字强调山峦的层层堆积,而“隐天蔽日”则形象地表现出山的高度足以遮挡天空和太阳。“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巧妙地借助特殊时间点才能看到日月这一现象,从侧面烘托出山的高耸。乙文主要采用正面描写。“高二百一十三丈,双峰峻耸”直接用具体的数字和形容词描绘涂山的高度和山峰形态,使读者对涂山的高大有一个直观的量化认识。“连延于东西”则平铺直叙地说明山的延伸方向和连绵状态,简单直接地呈现出山的连绵特点。此外文中对涂山周边山脉如小涂山、三山(九冈)、石门山等的分布和走向描述,如“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其西南麓伏而起为三山,亦谓之九冈,滨于天河,其山之引而东者,两山如门。山半有狼洞,颇隘,北下为石门涧”,从整体上描绘出这一区域山脉相互关联、连绵起伏的态势,进一步从正面强化了山的连绵特点。【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涂山,距离怀远县城东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两座山峰高高耸立,西峰上建有禹庙。山势向西靠近淮河,并且向东向西连绵延伸。南麓有小涂山,颇为平坦宽阔,文笔峰就建在那里。径直向西的山陇之下,山腰有佟妃的祖墓,面向荆山,右边有狮子山。狮子山的山麓,就是下洪。西北麓崛起一座小山,一道山坡一直延伸到淮河中心,长度大约一里,俗名李家嘴。它的西南麓低伏后又隆起成为三山,也叫做九冈,临近天河。那山向东延伸的部分,两座山像门一样。山腰有狼洞,很狭窄,向北下去是石门涧,环境极为清幽空旷。涧的左右有两块圆形石头,敲击它们声音如同锣鼓,叫做锣鼓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乙】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庄子·秋水》,又爱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或问:“咽此何为?”道人曰:“吾欲寒香沁入心骨。”道人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仰天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居无何,飘然而去,莫知所之。(选自《霞外杂俎·后跋》,有删改)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余拏一小舟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③或问:“咽此何为?” ④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1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居无何,飘然而去,莫知所之。12.请你说说文中划线句子景物描写的妙处。13.乙文中的铁脚道人也是一个“痴”人,说说他有哪些“痴”行?(用文中的原句)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张岱和铁脚道人都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案】10.①撑(船);②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③有人;④曾经。11.①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过了一会,就飘然离去,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12.这几句景物描写采用了白描手法,以极其简练的语言,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勾勒出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的湖心亭雪景的总体轮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13.“尝爱赤脚走雪中”“又爱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率性本真、有个性追求等。【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2)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3)句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咽下它们?”或:有人;(4)句意:铁脚道人曾经爱赤着脚在雪中行走。尝:曾经。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俱:全、都;绝:消失;(2)居无何:过了不久;去:离开;所之:去(了哪里)。1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妙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了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也写出了人景相融,天人合一的美妙意境,以及人在茫茫天地之间的孤独、落寞之感。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第一问:“痴”行:结合“尝爱赤脚走雪中”“又爱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可知,这些行为表现了铁脚道人与自然亲近的热情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他在极寒环境中赤足行走,甚至在寒冷中咽梅花与雪,体现出一种不因为严寒被限制的自由和豪放。深夜登山观日出并高声呼喊,更反映出其崇尚自然之美的狂放性情,这些都是他的“痴”行。注意要用原文回答。第二问:从甲文《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作者特地选择大雪三日后的夜晚去湖心亭观雪,表现其特立独行、率性本真;结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知,这处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天地茫然一色(大雪无痕),作者痴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体现的是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作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茫茫天地中能如作者来观雪的人极少,只有两人,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特立独行)的情怀;乙文铁脚道人“尝爱赤脚走雪中”“又爱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曾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不是凡人之举,在雪中走路,嚼梅花和雪一起吞咽下去,半夜登上为了看日出,铁脚道人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率性本真(随性而为)。梅花是高洁志趣的象征,而“吾欲寒香沁入心骨”,可见其志趣高洁,有个性追求。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铁脚道人曾经爱赤着脚在雪中行走,兴致来了就朗诵《庄子 秋水》,又爱咀嚼梅花,和着雪一起咽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咽下它们?”铁脚道人说:“我想要让梅花的寒香沁入我的心里、骨头里。”铁脚道人曾在半夜登上祝融峰观看日出,仰天大叫:“云海荡涤了我的心胸啊!”过了一会,就飘然离去,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京房①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②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京房:汉元帝时的侍从官。②幽、厉之君:即周幽王、周厉王,两人都是暴虐之君。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3)京房与汉元帝共论 论: (4)何邪 何:15.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房 稽 首 曰 将 恐 今 之 视 古 亦 犹 后 之 视 今 也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17.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邹忌和京房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答案】14.确实、的确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谈论、讨论 为什么15.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16.(1)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2)亡国之君都认为他们的大臣贤明,哪里会知道不忠还任用他们呢?17.甲文中邹忌通过自己比美的经历,联想到齐王受蒙蔽很深,建议齐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听取真言;乙文中京房从“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这一问题入手,引导汉元帝思考任人不忠的危害,建议汉元帝分辨忠奸、亲贤远佞、任人唯贤。【解析】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诚:确实、的确。(2)句意为: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3)句意为:京房和汉元帝一块儿谈论。论:谈论、讨论。(4)句意为:这是为什么呢?何:为什么。1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京房跪拜道:“恐怕我们今天看古人,就如同后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房稽首曰”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房”是主语,“稽首”是谓语,“曰”是表示说话的助词。因此,在这里应该断句。“将恐今之视古”和“亦犹后之视今也”都是完整的句子结构,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两个观点。其中,“将恐”是假设性的语气词,“今之视古”和“后之视今”都是偏正短语作为句子的主语,“亦犹”表示类比。正确划分为: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1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私:偏爱。畏:害怕。欲:想要。皆:全都。(2)句重点词语:贤:认为……贤明。岂:哪里。任:任用。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内容可知,甲文中,邹忌通过自己的比美经历,巧妙地隐喻出齐王可能也面临被周围人蒙蔽的情况。他建议齐王应该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听取真实、直接的建议和批评,以此来避免被不真实的赞美所迷惑,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结合“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等内容可知,乙文中京房则通过询问汉元帝关于周幽王和周厉王为何会亡国以及他们为何会任命不忠之人这两个问题,引导汉元帝认识到任人不忠的危害。京房建议汉元帝在用人时应更加审慎,要能够分辨出忠奸,亲近贤能的人,远离那些心怀不轨、图谋不轨的人,以此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参考译文:【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乙】京房和汉元帝一块儿谈论,京房趁势问元帝:“西周幽王、厉王为什么会灭亡呢?他们任用的都是什么人呢?”元帝回答说:“他们任用的人对他们不忠。”京房说:“知道不忠却任用,这是为什么呢?”元帝说:“亡国之君都认为他们的大臣贤明,哪里会知道不忠还任用他们?”京房跪拜道:“恐怕我们今天看古人,就如同后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选)【乙】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砦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②。先是③,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铃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④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⑤,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易瘦人饥,势马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宋史·范仲淹传》(有删减)【注】①砦(zhài):同“塞”。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更:轮流。⑤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丙】春日游湖①范仲淹湖边多少游湖者,半在断桥烟雨间。尽逐春风看歌舞,几人着眼到青山。【注】①北宋皇祐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或异二者之为 (2)不以物喜(3)寇至御之 (4)不如俟春深入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微斯人,吾谁与归?(2)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2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将 不 择 人 以 官 为 先 后 取 败 之 道 也21.【甲】文中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有人认为【乙】文有“忧”无“乐”,【丙】诗有“乐”无“忧”,请结合【乙】文和【丙】诗中的具体内容,阐述【甲】文中作者的“忧乐观”。【答案】18.不同 因为 抵御 等到19.(1)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2)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军。20.将 不 择 人 /以 官 为 先 后 /取 败 之 道 也21.示例:乙文中范仲淹亲自训练兵将,制订出出战迎敌的方案,革除了弊端;并为建议朝廷春后讨伐西夏;这些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具体体现;丙诗通过燕子归来,桃花盛开,描绘出春日湖光美景,充分体现了“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异,不同。(2)句意: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以,因为,由于。(3)句意:遇到敌人侵略需要抵御时。御,抵御。(4)句意: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敌境。俟,等待。1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微,如果没有;归,同道; (2)量,衡量;使,派遣;御,抵御;更,轮流。20.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句意为:对战将不加以适当选择。而只以官品的高低来作为出阵的先后顺序,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 “将不择人“是行为,”以官为先后“是选择将领的标准,“取败之道也”是对以上行为和标准的评价。因此断句为: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 /取败之道也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作者范仲淹虽身居江湖,但心忧国事,虽遭贬责,仍然不在意自身的安危,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令人动容;从乙文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御敌,大批检阅本州军队,分部训练士兵,提出建议这些做法可以看出他忧心国事,为国家做贡献。《春日游湖》通过描写诗人在春日游玩西湖所见的景象,西湖美景烟雨朦胧,百姓在其间追逐春风,欣赏歌舞,一派和乐的景象令诗人感到愉悦欢喜。结合诗下注释“北宋皇祐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可知,范仲淹是在人民安居乐业之后才快乐,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符合“后天下之乐而乐”。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康定元年时,元昊反叛,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御敌。范仲淹到延州之前,朝廷诏令规定将领分别统辖边境驻军:总管统辖万人,钤辖统辖五千人,都监统辖三千人。遇到敌人侵略需要抵御时,那么官品低的将领将先出击(迎战)。范仲淹说:“对战将不加以适当选择。而只以官品的高低来作为出阵的先后顺序,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于是他大批检阅本州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并分为六部,每位将领各自率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军。第二年正月,仁宗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范仲淹说:“正月塞外天气十分寒冷,我军露宿挨冻,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敌境,敌军马瘦人饥,凭我军的势力容易将其制服。应当占据险要之地,开拓疆界抵御侵略,这是上等的策略。”仁宗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⑤廷群后,端冕正笏⑦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节选自王守仁《君子亭记》)[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③伏:暑天,④洙、泗:二水名,流经画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⑤虞:虞舜。⑥后:诸侯。⑦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箭板。2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蕃: (2)陶后鲜有闻 鲜:(3)而名之曰“君子” 名: (4)无所不宜 宜:23.请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吾 亭 有 竹 焉 而 因 以 竹 名 名 不 愧 于 吾 亭。2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25.小语和小文读完【甲】【乙】两文后,对究竟谁更能代表君子风范有不同意见。请你根据文意补全对话。小语:莲“出淤泥而不染”,它的高洁正代表了我心中的君子。身处社会中,我们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只有坚守自己的底线,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小文:我认为竹才是我心中的君子,竹【答案】22.多 少 命名 合适,适宜23.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24.(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25.示例:竹“中虚而静”,竹子具有君子品格,虚心而静默谦恭。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学习的精神,这样才称得上是君子。【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值得喜爱的有很多。蕃,多。(2)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鲜,少。(3)句意:命名为“君子亭”。名,命名。(4)句意:它都能调节适应。宜,合适,适宜。2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吾亭有竹焉”是完整的一个短句,焉在句末作语气词,故此处后边应断开一处,“而”表顺承,第一个“名”是动词,意思是命名,省略了“吾亭”,故在第一处“名”后停顿,第二个“名”是名词,意思是名字,“名不愧于吾亭”是一个完整的短句,应放在一处,故断句: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1)之:宾语前置,不译。予:我;何:什么;(2)是:这;第一个“名”:命名;第二个“名”:名字,称呼。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开放类试题,结合乙文中对于“竹”的君子之道的论述表述即可。如,根据“挺然特立,不挠不屈”可知君子应该不屈不挠,庄重典雅。可拟写为:我认为竹才是我心中的君子,竹具有君子的品格,虽然屡经磨难却依然本色不改,不屈不挠。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勇敢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与磨难,这样才称得上是君子。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条。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乙】王阳明建起何陋轩后,又就着轩的飞檐,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桩立柱,盖了所亭子,并在亭子四周种上翠竹,取其名为“君子亭”。说:“因为竹有君子的四种品质:其内部虚极静笃,互相通透而有间隔,具备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坚韧正直,无论春夏秋冬,均不改变颜色,具备君子的操守。惊蛰时节,便破土而出,三伏夏天,便暂缓进长,风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调节适应,具备君子的明睿。清风时来,则如玉佩珊珊声响,像好听的音乐,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门弟子在练习礼仪;风停下来,便寂然无声,挺拔特立,不屈不挠,好像虞舜的大臣们整齐庄严地列于朝堂之侧,有君子的容表。竹子有这四方面特点,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而我的亭子种了许多竹子,因为有竹而取名‘君子’,‘君子’之名是无愧于亭名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①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程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之君也;锄梗棘矜②,非钴③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太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焉。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注]①瓮牖(yǒu) 绳枢:用破瓮做穷户,用草绳做户枢。这里指家境贫穷。②锄概(yōu)棘矜:锄头木棍。③钙:锋利。2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委而去之 委:(2)攻亲戚之所畔 畔:(3)始皇既没 既:(4)非及乡时之士也 乡:2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试 使 山 东 之 国 与 陈 涉 度 长 絜 大 比 权 量 力 则 不 可 同 年 而 语 矣2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9.【甲】文中的论点是“ ”,由此得出了“ ”这一结论,结合两文内容,说一说【乙】文是如何论证【甲】文结论的。【答案】26.放弃 同“叛”,背叛 已经 同“向”,先前2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累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28.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②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2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文中通过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得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是“仁义不施”的结果,这就体现出甲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解析】2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1)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2)句意: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畔:同“叛”,背叛。(3)句意:秦始皇去世之后。既:已经。(4)句意: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乡:同“向”,先前。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以及关键字词来分析。“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累大”在这里做状语,其后应断开;“比权量力”是并列结构短语,其后应断开;“则”通常用在句首,领起下文,因此“则”前面应断开;句意: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故断句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累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2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域:使……定居下来。以:靠,凭借。封疆之界:疆域的边界。固国:巩固国防。山溪之险:山河的险要。威:震慑。兵革之利:武器的锐利。(2)“仁义不施”是宾语前置句,正确的语序是:不施仁义。之:助词,的。势:形势。异:发生变化。29.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①空:甲文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通过举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运用举例论证,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空:甲文中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即“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从而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空:结合乙文“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之君也;锄梗棘矜,非钴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陈涉地位低下,没有出色的才能,但是他却能够号令天下 豪俊,揭竿而起,使得强大的秦国覆灭,这之中的原因是秦不施行仁政,失去民心,这就体现了甲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乙】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最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 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宫殿;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予弟中郎④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 (节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注】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③黄思立:人名。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⑤进贤冠:文中指弃官退隐。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3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四时俱备 俱: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 去:(3)思立亦以为然 然: (4)予因叹西湖胜景 因:3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32.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王军游情人谷,看到山峰耸立,溪水清澈,不禁想起【甲】文的一句话:“ ,”;看到斑驳疏落的松枝想起【乙】文的一句话:“ ”。33.王军把【甲】【乙】两段文字拿给语文老师看,问哪段文字更适合参加朗诵比赛。老师建议选【甲】文,分析老师这样选的原因。【答案】30.全,都 距离 这样 于是31.(1)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奇美景色的人了。(2)空闲日子,我曾经和黄思立等人一起来这里游玩。32.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斑剥若大鱼鳞33.甲文以四字句为主,多用骈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乙用散句,朗读起来缺乏韵律美。【解析】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1)句意:四季常存。俱:全,都。(2)句意: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去:距离。(3)句意: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然:这样。(4)句意: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因:于是。3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自:从。康乐: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未复:再没有。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暇日:空闲的日子。曾:曾经。黄思立诸公:黄思立等人。游此:来这里游玩。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②空: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意思是:高山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到底。这两句体现了山峰耸立,溪水清澈,因此①②空分别填: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③空:乙文“斑剥若大鱼鳞”的意思是:(松树躯干)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这里描写的是斑驳疏落的松枝,因此③空应填:斑剥若大鱼鳞。33.本题考查从朗读节奏的角度分析文章内容。甲文多用骈句,讲究对仗,句式工整,节奏感强,例如“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四字一句,读来朗朗上口,更适合参加朗诵比赛;乙文以散句为主,兼有长句和断句,如“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读来缺乏韵律美。参考译文:【甲】山川的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美的。高山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到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互相辉映。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即将消散时,猿猴和鸟儿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即将落山时,鱼儿在水中争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自从康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是小的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弃官退隐,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心愿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①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②,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卷四》)【注释】①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②罅(xià):缝隙,裂缝。3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心乐之( ) (2)蒙络摇缀( ) (3)日光下澈( )(4)以其境过清( ) (5)循山脚( )35.把选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3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只断两处。挽 袖 卷 衣 猿 攀 而 上 直 造 其 巅。37.甲乙两文都叙述了作者探山访水的经历和感受。甲文中柳宗元起初“心乐之”,最后却说“不可久居”;乙文中沈复“未得遍游”,最后却说“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请联系上下文,分别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答案】34.以……为乐(对……感到高兴) 缠绕 穿透 因为 沿着,顺着35.(1)(鱼儿)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与游者逗乐。(2)游玩的兴致如此高,我还没有见到有像你这样的人。36.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37.甲文中作者探山访水原是想通过寄情山水来排遣因遭贬谪而带来的抑郁悲伤的心情,可惜寄情山水只能一时“心乐之”,小石潭周边环境的凄清冷寂立刻触发了他内心的忧伤,这种忧伤难以自抑。所以,作者认为此地“不可久居”,选择离去。(意对即可)乙文中作者虽遭遇困境,陷于愁苦,但依然游兴满满。他不顾山势险峻,到达无路之山巅,寻幽探胜。虽然“未得遍游”满心遗憾和失落,但最后感叹“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足见他热爱山水、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审美情趣。【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为: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2)句意为:蒙盖缠绕,摇曳牵连。络:缠绕。(3)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4)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因为。(5)句意为:沿着山脚向前。循:沿着,顺着。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1)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2)兴:兴致;如:像……一样。3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意为:挽起袖子卷起衣襟,像猿猴一样攀岩而上,直到山的巅峰。“挽袖卷衣”“猿攀而上”为动作描写,前后承接;“直造其巅”句意完整。故可断句为: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3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结合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游览之初,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游览到最后,因为寂寥的环境过于凄清,作者的心情感到凄凉,忧伤;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分析,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据此可知,作者认为“不可久居”的原因是作者遭遇贬官,内心忧伤与凄苦,为排解内心的抑郁愤懑之情,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结合乙文“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可知,作者不顾山势险峻,到达无路之山巅,寻幽探胜。后来“未得遍游”满心遗憾和失落,这是出于对自然山水的热爱;结合作者写作本文时的背景“作者当时因为友人作保而被连累,遭遇困境,寄居他乡友人处”,可见他生活陷于愁苦之中,但他依然游兴勃发,看见美丽的风景仍想一探究竟,虽“未得遍游”,但仍感叹“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这样更表现出他对山水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他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态度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点睛】参考译文:【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乙】出了西门,沿着山脚向前,上上下下走了约几里路,慢慢看见山峰屹立,岩上上基本上横向的纹路,到了眼前,见一座山从中间分开,两面石壁凹凸不平,高数十仞。靠近仰头向上看,大概有就要倾倒的架势。同游的人说:“相传上面还有神仙居住的洞府,有特别多仙境般的景色看,惋惜无路能够攀登。”我兴致大起,挽起袖子、卷起衣襟,像猿猴一样攀岩而上,直到山的巅峰。传说的洞府,事实上深只有一丈左右,顶上有一条石缝,从中能够清晰地看见天空。俯首向下看,两腿发软,眩晕欲坠。因此把腹部紧贴着峭壁,紧紧抓住藤蔓慢慢地下来。那人惊叹不已:“真壮观呀!还没见过像您如此豪迈的游客。”我口渴想喝点东西,就邀请那人到山中小店买酒喝了三杯。太阳马上落下,不能遍游各处佳景。拣拾了十余块赭色石子,怀揣着回到了旅店。背起行囊搭夜航抵达苏州,然后返回锡山。这是我陷于愁苦中最欢乐的游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六综合训练(原卷版)(安徽专用).docx 专题六综合训练(解析版)(安徽专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