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学模拟试题(九)参考答案1.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物体内各种元素 的分类及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等知识,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解题分析】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P、S、K、Ca、Mg 等属于大量元素,Zn、Mo、Cu、B、Fe、Mn 等属于微量元素,A 项错误;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 项正确;自由基是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基团或分子,能攻击细胞内的物质导致细胞衰老,普洱茶中的茶多酚能清除自由基,从而延缓衰老,C 项正确;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水解产生氨基酸,D 项正确。2.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书本中实验细节的理解,要求考生掌握脂肪鉴定实验中染色和洗去浮色的操作、绿叶中色素分离的实验中层析液的配制方法、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液的配制方法以及 DNA 粗提取实验中让 DNA 从提取液中析出的方法。【解题分析】脂肪鉴定实验中,苏丹Ⅲ染液溶于酒精,所以染色后要用体积分数为 50%的酒精洗去浮色,A 项正确;绿叶中色素的分离需要用到层析液,层析液由 20 份在 60~90 ℃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 份丙酮和 1 份苯混合而成,其配制没有用到酒精,B 项错误;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需要用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 15%的盐酸按照 1∶1 的比例来配制解离液,C 项正确;DNA 粗提取实验中,对样品进行研磨之后再离心,得到上清液,再往上清液中加入预冷的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能让 DNA 析出,D 项正确。3.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迁移体的特点,要求考生掌握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以及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细胞器种类的区别,了解进行胞吞和胞吐时需要消耗能量。【解题分析】迁移体是一种膜性细胞器,其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A 项正确;迁移体通过胞吐作用将线粒体运出细胞,需要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B 项正确;原核生物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迁移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C 项错误;据题干信息“细胞中受损的线粒体等可通过一系列过程被运输至迁移体并最终被释放到细胞外”可知,迁移体行使其生理功能时需要消耗能量,D 项正确。4.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要求考生掌握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 适用范围以及运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来分析和计算遗传学问题的方法。【解题分析】F2 中红色兰花、黄色兰花和白色兰花的数量比接近 9∶3∶4,属于 9∶3∶3∶1 的变式,表明顺德国兰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即控制顺德国兰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 项正确。假设顺德国兰的花色由基因 A/a、B/b 控制,则 F2 中,红色兰花的基因型是 A_B_,黄色兰花的基因型是 A_bb,白色兰花的基因型是 aaB_和 aabb;黄色兰花的基因型有2 种(AAbb、Aabb),白色兰花的基因型有 3 种(aaBB、aaBb、aabb),B 项正确。F2 红色兰花的基因型有 4 种,分别是 AABB(1/9)、AaBB(2/9)、AABb(2/9)、AaBb(4/9),这些个体分别进行测交,结果分别是AABB(1/9)×aabb→AaBb(1/9),AaBB(2/9)×aabb→AaBb(1/9)、aaBb(1/9),AABb(2/9)×aabb→AaBb(1/9)、Aabb(1/9),AaBb(4/9)×aabb→AaBb(1/9)、aaBb(1/9)、Aabb(1/9)、aabb(1/9),综合四种测交结果,可得出 F2 红色兰花测交,后代中红色兰花∶黄色兰花∶白色兰花=4∶2∶3,C 项正确。F2 黄色兰花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1∶2,即AAbb占1/3,Aabb占2/3;AAbb个体自交,后代全是AAbb,占后代个体的比例是(1/3)×1=1/3;Aabb 个体自交,后代有 AAbb[(2/3)×(1/4)=1/6]、Aabb[(2/3)×(1/2)=1/3]、aabb[(2/3)×(1/4)=1/6],综合两种自交结果,可得出后代中黄色兰花占 1/3+1/6+1/3=5/6,白色兰花占 1/6,故 F2 黄色兰花自交,后代中黄色兰花∶白色兰花=5∶1,D 项错误。5.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并懂得辨别,理解基因和性状的对应关系及基因治疗的方法和效果。 【解题分析】题干所述遗传病的发病机理均是缺乏某种酶时,相应的代谢过程会受阻,进而改变患者的某些性状导致患病,均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A 项正确;由图分析可知,酪氨酸可以转化成甲状腺激素,而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氨酸无法正常转化为酪氨酸,故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和分泌量会降低,B 项正确;白化病患者体内的黑色素无法正常合成会导致皮肤、毛发等的色素减少,导致多种性状发生改变,说明催化过程 c 的酶 3 的基因可以影响人体的多个性状,该例子中基因与性状是一对多的关系,C 项错误;基因治疗是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病人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故用正常基因替换致病基因,有望治愈题述三种遗传病,D 项正确。6.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表观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表观遗传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基因中启动子、终止子、编码区的作用以及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了解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解题分析】启动子是启动转录的区域,RNA 聚合酶可以识别启动子并与其结合,从而启动转录,A 项错误;基因编码区发生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不会导致基因转录时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B 项错误;某些能使 DNA 去甲基化的物质可以把发生过量甲基化的抑癌基因中的甲基去掉,使得抑癌基因恢复正常表达,故其可以作为抗癌药物研发的候选对象,C 项正确;对 DNA 进行甲基化修饰一般不会影响 DNA 上基因的复制,且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DNA 上发生甲基化的片段不一定属于基因,没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即使发生甲基化也可能不会影响基因的表达,D 项错误。7.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以及神经递质的分类和判断方法。 【解题分析】高温觉醒过程中,反射弧的各部分在人体内,无法在神经纤维中部给予刺激,所以此时兴奋在 AC 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只能进行单向传导,A 项错误;TrpA1 被激活后,阳离子内流导致 AC 神经元兴奋,推测是细胞膜外的 Na+内流而引起 AC 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B 项错误;根据题图可知,DN1P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 CNMa 作用于 PI 神经元上的 CNMa 受体,抑制 PI 神经元兴奋,可推测 CNMa 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C 项错误;抑制 ACh 的活性,兴奋就无法从 AC 神经元传到 DN1P 神经元,也无法进一步抑制 PI 神经元兴奋,不会导致人觉醒,因而研制药物抑制 ACh 的活性能改善人在高温环境中的睡眠质量,D 项正确。8.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了解各种植物激素的主要作用,掌 握生产啤酒的过程及生长素和乙烯之间的关系等。【解题分析】对于植物体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A 项错误;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和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B 项正确;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促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产生α-淀粉酶,从而有效缩短啤酒生产周期,降低成本,C 项正确;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保卫细胞内脱落酸含量增加会促进气孔关闭,D 项正确。9.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理解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的特点及种群不同的年龄结构所反映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掌握保护珍稀动物所采用的方法。【解题分析】白鹇是一种珍稀鸟类,为不影响其生存等,常用红外触发相机等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A 项错误。据表分析,该岛屿上白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大约在第 8 年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种群数量为 K/2;大约在第 14 年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降到 0,种群数量才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即该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在第 14 年左右才达到最大值,B 项错误。第 12 年时该岛屿上白鹇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52 只·年-1,虽然增长速率较第 10 年时有所下降,但此时该种群数量仍在增长,推知第 12 年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 项正确。为了更好地保护白鹇,可以设法提高该岛屿上白鹇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 值),而通过捕杀白鹇的天敌来提高白鹇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可取,一方面,捕杀白鹇的天敌可能会导致白鹇的繁殖速度过快,数量过多,反而破坏了该岛屿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捕杀白鹇的天敌会使该岛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导致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不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项错误。10.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态工程的四个基本原理,理解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的特点,懂得分析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哪些方面,具备读图、识图的能力。【解题分析】从“鱼菜共生”系统的设计来看,该系统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遵循自生原理;该系统考虑到物质循环利用,遵循循环原理;该系统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动物,也有考虑环境容纳量,遵循协调原理;该系统考虑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遵循整体原理,A 项正确。鱼类粪便等排泄物中的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变为无机物,可以作为蔬菜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B项正确。“鱼菜共生”系统中,饲料中的有机物经鱼类的消化分解后转化成粪便中的有机物,再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变成无机物(包括 CO2),CO2 被蔬菜吸收后用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C 项正确。据图可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蔬菜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外,还应该包括投放到鱼池的饵料里面的能量,D 项错误。11.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选择培养基的制备要求、筛选目标微生物的步骤以及配制合适培养基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步骤和要求。【解题分析】要想提高甲基二磺隆降解菌的筛选成功率,应该在较常用甲基二磺隆的农田中取样,A项错误;要想筛选得到甲基二磺隆降解菌,应该在普通培养基的基础上去掉原来的碳源,再加入甲基二磺隆作为唯一碳源,才能进行选择培养,B项错误;调节培养基pH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引入杂菌,所以调节培养基 pH 的步骤应该在培养基灭菌前进行,C 项正确;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纯化前,无须对菌液进行稀释,因为在划线的过程中,细菌会逐步被分散,D 项错误。12.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的判断方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理解郁闭度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解题分析】森林中林下区域的光照强度是影响该地植物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所以该保护区林下植物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A 项正确;该保护区每年吸引大批游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 项错误;调查该保护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C 项错误;保护桫椤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就地保护,可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减少人类活动,提高桫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 项错误。13.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了解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特点及细胞周期和癌细胞之间的关系,具备读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解题分析】不同的细胞周期蛋白可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执行功能,所以细胞周期蛋白的浓度可随细胞周期进程变化而变化,A 项错误;据表可知,形成复合体时,cyclin E 可以和 CDK2 结合,cyclinA 也可以和 CDK2 结合,故 cyclin 和 CDK 并不是严格的一对一关系,B 项错误;据表可知,cyclin A 和CDK2 在 S 期形成复合体而发挥作用,若抑制 cyclin A 的形成,则细胞周期将停留在 G1 期与 S 期的交界处,C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cyclin 基因的表达与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细胞发生变异导致细胞周期异常而形成癌症,科学家通过设计药物控制 cyclin 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的思路是可行的,D 项正确。14.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判断方法、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以及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具备分析推理能力。【解题分析】精子经辐射处理后染色体断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 项正确;低温抑制第二极体排出的原理是低温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不能正常分裂,对于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来说,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减数分裂Ⅱ前期,所以该操作应安排在减数分裂Ⅱ前期进行,B 项错误;减数分裂Ⅰ前期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所以在题图所示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的细胞中,同一个着丝粒所连接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可能存在差别,经过后续操作后,最终得到的是杂合子,C 项正确;要想确保得到纯合后代,可以将低温诱导的操作推迟进行,等到被激活的卵母细胞正常排出第二极体后,在开始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的第一次卵裂时再进行低温诱导处理,由此可得到纯合二倍体后代,D 项正确。15.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具备实验设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理解抗原和抗体的作用原理及基因选择性表达的原理。【解题分析】从实验结果来看,给实验组小鼠注射 CD22 单克隆抗体后,该抗体能与 CD22 特异性结合,使 CD22 失去活性,48 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体内的 Aβ含量明显减少,说明 CD22 的作用是抑制小胶质细胞清除 Aβ,A 项错误;CD22 单克隆抗体能与 CD22 特异性结合,但不能与 Aβ结合,B 项错误;由题图可知,给 AD 患者注射 CD22 单克隆抗体能抑制 CD22 的活性,促进 Aβ的清除,因而能延缓 AD 患者病情发展,C 项正确;CD22 基因存在于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中,但只在小胶质细胞内表达,D 项错误。16.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可遗传变异类型的判断方法,具 备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推理分析能力。【解题分析】细菌将外源 DNA 整合到 CRISPR 基因上,该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新基因,只是将其他生物 的基因整合到细菌的 DNA 上,属于基因重组,A 项正确;据图可知,sgRNA 起到定位的作用,其能与外源DNA 的特异性序列结合,而且序列越长,定位越准确,B 项错误;据图可知,Cas 酶能切割磷酸二酯键催化外源 DNA 分解,C 项正确;通过设计 sgRNA 可对动物细胞需要敲除的基因进行精准定位,再通过形成 sgRNA-Cas 复合物,实现对动物细胞中特定基因的敲除,D 项正确。17.(1)净光合速率(1 分) 相同(1 分) 当光照强度小于 650 lx 时,野生型荷花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大 于突变体荷花的;当光照强度大于 650 lx 时,突变体荷花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大于野生型荷花的(4 分 )(2)暗(1 分) 突变体荷花的气孔导度比野生型荷花的大,表明突变体荷花从外界吸收的 CO2 更多,而最终两者的胞间 CO2 浓度一样,表明突变体荷花能固定更多的 CO2,暗反应强度更大,还原糖含量也更高(3 分)(3)①莲子顶端的结构比较薄,光可以透过;②光激活了莲子表皮中的中间信号,中间信号转移到莲心促进叶绿素合成相关酶的基因的表达;③光照下莲子表皮中的叶绿素发生转移,进入莲心,使得莲心变绿(其他合理的推测亦可)(写出一种即可,2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全过程,理解净光合作用和真正光合作用的区别、影响光反应和暗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气孔导度和胞间 CO2 浓度所反映的植物生理状态,具备读图、析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解题分析】(1)该研究中,研究人员测定的是荷花植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单位时间 CO2 的吸收量,其反映的是荷花的净光合速率,即测定出来的数据是真正光合速率减去呼吸速率。由图可知,野生 型荷花和突变体荷花在光照强度为 0 时,单位时间 CO2 释放量均为 2 μmol·m-2·s-1,表明两者呼 吸作用强度相同。进一步分析题图的两条曲线,可以看到两条曲线在光照强度为 650 lx 时有交点,所以对于两种荷花光合作用强度大小的分析,应该以 650 lx 为分界点,分两段进行分析。当光照强度小于 650 lx 时,野生型荷花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突变体荷花的;当光照强度大于 650 lx 时,突变体荷花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大于野生型荷花的。(2)为了找出野生型荷花与突变体荷花光合作用强度不同的原因,研究人员测定了光照强度为 1500 lx 时两种荷花的其他指标。由表可知,在此光照强度下,突变体荷花的叶绿素含量比野生型荷花的低,推测野生型荷花的光反应强度比突变体荷花的大,但最终却是突变体荷花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更大,再结合表中突变体荷花的还原糖含量更多,可以推断出突变体荷花的暗反应强度更大。进一步探究产生该差别的原因,可以从气孔导度和胞间 CO2 浓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突变体荷花的气孔导度比野生型荷花的大,表明突变体荷花从外界吸收的 CO2 更多,而最终两者的胞间 CO2 浓度一样,表明突变体荷花能固定更多的 CO2,暗反应强度更大,还原糖含量也更高。(3)由题干提供的信息来看,莲心变绿过程中,光依赖的叶绿素合成相关酶的基因表达频率增加,而不依赖光的叶绿素合成相关酶的基因则没有表达,再加上莲子形成过程中进行遮光处理会导致莲心无法变绿,以上证据表明莲心变绿仍然离不开光的诱导,故答案仍需要与光照有关,故推测可能是莲子顶部结构比较薄,能让光透过;也可能是莲子表皮接收到光信号,激活了中间信号,中间信号进一步传递到莲心,促进相关基因的表达;还可能是莲子表皮接收到光信号的刺激,其中的叶绿素转移到莲心,等等。18.(1)①否(1 分) 这两个基因位于细胞质中,分离定律只适用于细胞核中的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 基因(1 分) 雄性可育(花粉可育)(1 分)②见下图:(3 分)(2)①其能表达出红色荧光蛋白,使细胞发出荧光,以便于筛选出有载体导入的受体细胞(2 分) ②见下图:(4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遗传和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具备读图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理解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区别,掌握杂交育种过程的分析方法及遗传图解的书写方法。【解题分析】(1)①基因 N、S 属于细胞质基因,其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分离定律只适用于细胞核中的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②根据题干信息,再结合图示过程,可推知图中第一次杂交时,是雄性不育系[rr(S)]与保持系[rr(N)]进行杂交,得到大量雄性不育系植株[rr(S)];第二次杂交时,是雄性不育系[rr(S)]与恢复系[RR(N)]进行杂交,最终得到的是高产的杂交水稻[Rr(S)]。(2)繁殖系(RrBbDd)中,R、B、D 三个基因连锁,r、b、d 三个基因连锁。若繁殖系进行自交,本应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雄配子,分别是 RBD 和 rbd,但 RBD 含有花粉致死基因 D,故花粉 RBD 死亡,只有 rbd 这一种雄配子能用于受精。繁殖系产生雌配子则不受任何基因的影响,正常产生 RBD 和 rbd 两种雌配子。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写出繁殖系自交的遗传图解(见答案)。此育种过程需要红色荧光基因 B,因为将连锁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时,最终只会有部分的受体细胞完成导入,这些成功导入的细胞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 B,能产生红色荧光蛋白而发出荧光,使科研工作者更容易筛选出有载体成功导入的细胞。19.(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 分)(2)正常睡眠能使 SDS 小鼠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下降,最终恢复到正常水平,缓解 SDS 的 影响(2 分) 对照组+睡眠剥夺(1 分)(3)抑制性(1 分) 经历过 SDS 且生理状况相同(2 分) 等量的生理盐水(1 分) 实验组小鼠的睡眠时间缩短,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升高(1 分) 实验组小鼠的睡眠时间延长,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降低(1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具备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能力,掌握下丘脑—垂体—靶腺体轴分级调节的知识,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区别及实验设计时应该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掌握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解题分析】(1)研究人员利用小鼠进行实验,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可以作为反映 SDS 程度的指标。该激素的分泌过程属于分级调节,调节过程涉及下丘脑和垂体,调控该激素的释放量的激素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进一步研究发现,经历 SDS 的小鼠随后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为研究睡眠对 SDS 小鼠的作用,研究人员进行分组实验,分别设置对照组+正常睡眠、SDS+正常睡眠、SDS+睡眠剥夺三个组,并通过测定小鼠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浓度来判断小鼠 SDS 的严重程度。将经历过 SDS 且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平均分成两组,分别进行正常睡眠和睡眠剥夺,如果想要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参考 SDS 的处理组,对照组也可以再增加一组“对照组+睡眠剥夺”,可以得知睡眠剥夺对正常的普通小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正常睡眠能使 SDS 小鼠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下降,最终恢复到正常水平,缓解 SDS 的影响。(3)进一步研究表明,睡觉能缓解压力与 GABA(γ-氨基丁酸)这种神经递质有关。当人体感到压力时,VTA 释放 GABA 后,能舒缓身心,降低兴奋感,由此推测 GABA 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为进一步验证推测,研究人员需要开展相关实验。操作的对象必须是经历过 SDS 的小鼠,同时还要求这些小鼠生理状况相同,这样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将经历过 SDS 且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平均分成两组后,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实验组注射一定量能促进 GABA 释放的物质,而对照组也需要进行注射,但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完成注射后,通过测定小鼠的睡眠时间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可以判断小鼠 SDS的严重程度。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应该从两个因变量的角度进行分析:若实验组小鼠的睡眠时间缩短,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则 GABA 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能维持甚至加剧 SDS 的影响;若实验组小鼠的睡眠时间延长,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降低,则 GABA 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能缓解 SDS 的影响。20.(1)比较解剖学(1 分)(2)物理(1 分) 直接(1 分)(3)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生态环境等(2 分)(4)①容易被生物吸收;②在生物体内降解、排出速率较慢;③暂时未对生物的生命造成危害(至少答 出两点,4 分) 生物富集(2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懂得分析和区别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信息、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以及增加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理解生物富集的概念和能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的特点。【解题分析】(1)中华白海豚的胸鳍与人类的手掌有着相似的骨骼结构,这是比较解剖学方面提供 的证据,证明了他们有共同的祖先。(2)中华白海豚发出的声波属于物理信息;科学家对其发声系统进行仿生学研究和应用,这体现了生 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3)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该地区中 华白海豚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 值)。(4)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能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应具有以下特点:①容易被生物吸收(容易进入生物体内);②在生物体内降解、排出速率较慢(难排出或降解才能沿着食物链逐步积累);③暂时未对生物的生命造成危害(未达到一定浓度或含量时,不会造成生物的死亡,因而低营养级的生物能吸收后继续生存,并被高营养级的生物所捕食)。21.(1)①引物(1 分) 变性(1 分) 复性(1 分) 3'(1 分)②催化 Taqman 探针水解、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脱氧核苷酸链上(2 分)③如果探针在引物结合模板 DNA 之后才与之结合,那么将无法从第一个循环就开始实时监测,这会延迟荧光信号的检测,影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3 分)(2)增强(1 分) 负相关(1 分)(3)A(1 分) 患者 A 的 Ct 值达到阈值时经历的循环次数最少,表明其肿瘤基因的数量最多(2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 PCR 和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 PCR 所需的条件,理解 PCR 每一个循环需要经历的步骤,具备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并要求考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能马上应用并解决实际问题。【解题分析】(1)①qPCR 除需要 Taqman 探针外,还需要模板 DNA、Taq DNA 聚合酶(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引物和 dNTP(N 代表 A、T、G、C)等,每个循环需要经历变性、复性、延伸三个阶段,其中延伸阶段是从引物的 3'端开始的。②在 qPCR 过程中,Taq DNA 聚合酶具有催化 Taqman 探针水解、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脱氧 核苷酸链上的作用。③在 qPCR 过程中,Taqman 探针的退火温度需比引物的高,保证退火时探针先于引物与模板 DNA 结合,原因是如果探针在引物结合模板 DNA 之后才与之结合,那么将无法从第一个循环就开始实时监测,这会延迟荧光信号的检测,影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2)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不断有 Taqman 探针结合到目的基因上,又不断有 F 和 Q 两个基团分离,荧光信号增强,通过实时检测荧光信号强度,可得 Ct 值。样品中目的基因的个数越多,每个循环中Taqman 探针结合到目的基因上的数量越多,荧光信号增强的速度就越快,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荧光阈值需要经历的循环次数就越少,所以 Ct 值与待测样本中目的基因的个数呈负相关。(3)qPCR 可用于肿瘤基因的检测,进行癌症的诊断,灵敏度比较高。根据第(2)小题的分析可知,检测肿瘤基因时,Ct值与待测样本中目的基因的个数呈负相关,即越早达到阈值的样本,其中含有肿瘤基因的个数就越多。题图的检测结果显示,患者 A 的样本最快达到阈值,表明其出现肿瘤基因的概率最大。全国100所名校高考模拟示范卷众按秘密级事项管理★启用前2025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学模拟试题(九)广东新高考研究中心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妫弥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会柑普茶由新会柑皮和普洱茶组成。新会柑皮富含维生素C、果酸、矿物质等,而普洱茶则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能清除自由基)、氨基酸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新会柑普茶中含有Ca、Mg、Fe、Cu、Mn等微量元素B.茶叶细胞所含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封C.普洱茶中的茶多酚能清除自由基,从而延缓衰老D.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水解产生氨基酸2.酒精是一种常用的试剂。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步骤的叙述,错误的是發A.脂肪鉴定实验中,在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B.绿叶中色素分离的实验中,需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来配制层析液C.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需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来配制解离液D.DNA粗提取实验中,往上清液中加人预冷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让DNA析出线3.迁移体是我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的膜性细胞器,细胞中受损的线粒体等可通过一系列过程被运输至迁移体并最终被释放到细胞外,以维持细胞内的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家A迁移体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B.迁移体将线粒体运出细胞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C.迁移体广泛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D.迁移体行使它的生理功能时需要消耗能量4.顺德国兰是广东顺德的特产。已知顺德国兰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某科研人员将红色兰花与白色兰花杂交,F1均为红色兰花,F1自交,F2中红色、黄色和白色兰花分别有89株、31株和41株。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控制顺德国兰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F2中黄色兰花和白色兰花的基因型分别有2种和3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学模拟试题(九) .pdf 生物学模拟试题(九)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