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1.2 小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1.2 小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小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课 题 小水珠从哪里来
教材版本 河北人民出版社 年级 五年级(下册)
单 元 第一单元 课序 第二课
授课教师 单位
联系方式 邮箱
1、教材分析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小水珠从哪里来”目的是通时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建构水蒸气凝结的概念,并解释生活中的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应用与拓展“设计防雾眼镜”指导学生根据水蒸气凝结的条件,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设计防雾眼镜;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二、对应课标内容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小水珠从哪里来 水蒸气凝结成水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能归纳出什么叫做凝结。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
2.科学探究:
( 1)能从水蒸气与水之间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 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
(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水蒸气凝结的相关信息。
(4)能用科学语言、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信息。
(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6)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3.科学态度:
(1)能对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防雾眼镜。
(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说出水蒸气的凝结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1.五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对科学课有一定的热情程度,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并且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针对性地提出假设的能力,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有意识地搜集证据,分析整理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实验结论。
2.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水蒸气是气体形式的水,水变成气体的水有沸腾和蒸发的现象,也了解生活中的水蒸气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凝结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打下基础。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凝结现象。
2.教学难点:
(1) 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水蒸气凝结。
(2)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六、设计理念
1.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
本课教学,从学生熟悉的问题保温瓶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入手,精心设计有关小水珠生成的实验探究活动,注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观察、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搜集证据,分析整理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实验结论。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2.跨学科融合设计
(1)科学与技术:学生使用酒精灯、试管夹等工具进行加热实验,涉及实验室安全操作技能和工具使用方法,体现科学探究与技术实践的结合。
(2)科学与生活(社会实践):将凝结现象与保温杯盖、哈气、浴室镜子、眼镜片等生活场景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现科学的实用性。并且从“瓶盖上的水珠”到“自然界的露水”,引导学生将实验结论应用于更广泛的自然现象,拓展科学认知边界。
(3)科学与数学(逻辑推理):学生需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小水珠出现的时间、数量变化),培养定量与定性分析能力,隐含数学中的观察记录与逻辑归纳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冷热玻璃片的差异),引导学生归纳“温度差”与“凝结现象”的因果关系,强化数学逻辑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分层递进的认知建构:从“现象观察→实验验证→理论归纳→生活应用”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从具体经验抽象出科学概念,再回归生活场景进行迁移,形成完整的认知闭环。对“玻璃片另一面无水珠”的追问,推动学生从单一条件(温度差)扩展到“环境水蒸气来源”的综合分析,深化对凝结条件的理解。
4.核心素养导向
经历完整探究过程,掌握实验设计与证据分析方法。运用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技术应用:安全使用实验工具,理解技术对科学研究的支持作用。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意识。
七、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烧杯、热水、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等。
2.学具:实验单、笔等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保温杯,课前,老师倒入同样温度的热水,然后让学生打开瓶盖,发现瓶盖上有很多的小水珠,让学生猜想这些小水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揭示课题)
大胆猜想,小组交流。
师生一起分析:烧杯中装了一些热水,想一想热水会怎样?热水蒸发的比较快,在蒸发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水蒸气飞上来。瓶盖相对于这些飞上来的水蒸气来说,它可就是冷的物体了。水蒸气遇到冷的瓶盖,有的同学会想到了就会形成小水珠。老师再问一下,水蒸汽是不是只有遇到相对于它来说冷的物体才会形成小水珠?如果我们把瓶盖是热的,还会形成小水珠吗?同学们先别急着回答,还是让我们做一个实验,仔细观察一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探究性问题)
(二)探索与实践
1.根据瓶盖上出现的小水珠,进行实验,要用到的器材有两个小烧杯、酒精灯、两块玻璃片、试管夹和火柴。在实验中我们还要用到一些热水。有了这些实验仪器,我们该怎样进行实验?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
实验步骤:
(1)取两个小烧杯,倒入同样多的热水。
(2)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给一块玻璃片适当加热(加热要均匀)。
(3)将冷热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方。熄灭酒精灯。
2.实验会有怎样的现象?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请同学们静静的、仔细的观察,看看冷热玻璃片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 1 分钟过去了,我们看到冷玻璃片出现了一些小水珠,而热玻璃片没有现象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冷玻璃片出现的水珠越来越多了,而热玻璃片依然没有现象发生。
现在时间快到 3 分钟了,我们看到冷玻璃片上有小水珠出现,而热玻璃片上还是没有现象发生。
3.回想刚才的实验过程,在实验中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又是什么?产生的现象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
指名展台介绍自己填写的实验单。
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结论。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在物体表面形成小水珠,这个现象叫做凝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释放了自己的热量,使温度逐渐降低,变成了水。
(板书:水蒸气遇到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4.现在让我们再来观察。刚才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冷玻璃片朝向热水的一面形成了小水珠,空气中也有很多的水蒸气。为什么在冷玻璃片的另一面,也就是玻璃片的上面没有形成小水珠?你们能解释这个现象吗?想一想,水蒸气怎样才会变成水呢?
学生:蒸气只有遇到冷的物体,才会在物体表面凝结而形成小水珠。这块冷玻璃片相对于烧杯内的水蒸气来说,它就是冷的物体,因此我们看到玻璃片朝向热水的一面凝结,形成了小水珠。还是这块玻璃片,相对于室内的水蒸气来说,它就不是低温物体,因此我们看到玻璃片的另一面,也就是玻璃片的上面没有凝结成小水珠。
(设计意图:反复实验进行验证,强化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水珠从哪里来”进行深入的再思考。)
5.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加热过的玻璃片出现的现象。加热过的玻璃片在 3 分钟内,我们看到朝向热水的一面没有出现水珠,但是放置一段时间后又会有怎样的现象?请同学们猜猜看。
现在同学们一定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猜测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现象。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加热过的玻璃片也出现了冷玻璃片相同的现象,在朝向热水的一面也出现了小水珠。这个现象是不是出乎你的意料?这又是为什么?
想一想,加热后的玻璃片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想在老师的提示下,一定有同学想到了加热过的玻璃片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会逐渐降低。现在它相对于烧杯内的水蒸气来说,又成为了冷的物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就会怎样?对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就会在物体表面凝结而形成小水珠。因此,我们看到了刚才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了这几个现象,突破重难点加深对凝结的理解。)
(三)1.说一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想一想能解释保温杯盖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吗?
水珠是杯子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盖儿,在杯子盖儿上凝结而形成的。
请大家想一想,除了保温杯盖上有小水珠,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凝结现象?
这是哈气时在玻璃上形成的小水珠。
小水珠是嘴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在玻璃上凝结而形成的。
是浴室镜子上的小水珠。
冬天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设计意图:体验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设计防雾眼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
其实凝结现象不仅在生活中可以见到,在大自然当中也很常见。我们一起来看看。
3.大自然中的凝结现象
在夏秋季节接近地面的小草、树叶或其他物体上经常挂着一些晶莹的水珠,小水珠叫做露。
又是怎么形成的?你们能试着推测一下吗?
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想一想,路一般容易出现在什么季节,出现在一天中,什么时间,什么样的天气条件?
(教学意图:对于凝结现象的解释,在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各样的脚手架。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顺利的实现了概念的转化与形成,为下节课学习露做铺垫。)
(四)课堂总结(说说我的收获)
(五)作业:完成本课科学手册。
九、板书设计
小水珠从哪里来
遇冷
水蒸气 水
凝结
十、学生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
烧杯1 烧杯2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现象
结论:( )遇( )变成水的过程叫( )
十一、案例评析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活动,指导学生建构水蒸气凝结的概念,并解释生活中的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找准教学的起点。考虑到科学概念本身的整体结构性,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另外探究活动的安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些特质,我们的科学课堂与学生和谐统一。
十二、一整节课的课件、视频说明(课件和视频另附件上传)
1. 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保温杯装上热水以后瓶盖出现小水珠这一现像
引出实验,首先进行实验器材的介绍。
2.介绍实验步骤(1)取两个相同的小烧杯,倒入同样多的热水。
(2)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给一块玻璃片适当加热。
(3)将冷、热玻璃片同时盖在烧杯上方。
3.生活中常见的凝结现象(浴室镜子上、温差大时车窗上、眼镜上)。
4.大自然中常见的凝结现象。
5.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6.水和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十三、教材影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