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3.9漂浮的船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3.9漂浮的船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漂浮的船
【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以“船”为载体,融合语文、数学、美术、劳动、历史等不同学科,通过观察实验、了解船的历史、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建设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与发明》单元的第3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仿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船的发展历程、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以及它们的用途。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1“物体的沉浮”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活动2“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活动3“各种各样的船”旨在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船的发展历程,分析船的构成材料、类型、结构与运载能力,从而加深对材料漂浮能力和主要用途的认识。应用与拓展“制作小木船” 目的是通过设计、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及制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生活中见过各类船只,还有一些学生有乘船出行的经历,但是学生对船的发展历程尚且了解不多,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认识船的发展历史与特点。学生对于红船精神感悟较浅,对“国之重器”的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媒体资源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能说出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漂浮能力强;沉在水底的材料,漂浮能力弱。
2.科学思维:
能从船的漂浮状态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3.探究实践:
能采用新的思路、 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材料漂浮能力的实验。
4.态度责任:
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5. 跨学科融合:有机融合数学的测量与计算、语文的表达与描述、美术的设计与绘画、道德与法治的责任与担当、劳动的操作与实践,显著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目标:借助融入哪吒元素和了解我国造船业的辉煌发展历程,强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透彻理解船漂浮的原理,深入探究影响船载重量的关键因素,成功设计并制作一艘能够承载一定重量的小船。
2. 难点:了解我国造船业的辉煌发展历程,强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小、形状相同或质量相同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如塑料块、木块、金属块、海绵块、泡沫块、玻璃块、软陶泥块等)、水槽、水、抹布、托盘、各种船及船发展历程的资料或课件、制作小木船的材料(如冰糕棍、彩纸、乳胶等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趣导入
(播放哪吒混剪视频)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我们看到了和命运抗争,坚强奋斗的哪吒,但是今天小哪吒也遇到了麻烦,给我们打来了求助电话,我们来看看:(播放哪吒打视频电话)原来是东海龙王向他发出了战书,说哪吒的莲花舟能漂浮是妖术,哪吒想让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和‘古今船舶秘术’替他正名,闯过“沉浮四关”(沉浮魔咒--物体的沉浮、混天绫的妙用--改变沉浮状态、时空海运--穿越船舶历史、造船大擂台--莲花舟设计赛)解开莲花舟的秘密!每闯过一关,就能点亮一片莲花瓣,全部点亮后,我们就能召唤“科学版哪吒”,并能获得'造船大师'称号,让我们一起来挑战,像小哪吒一样勇敢探索,走进“漂浮的船”的奇妙世界吧!(板书课题《漂浮的船》)
第一关:沉浮魔咒--物体的沉浮
过渡:敖丙很好奇,乾坤圈是精铁所铸,却会沉入海底,但为何莲花舟却能浮?咱们用实验来破解!
实验一:材料的博弈
1. 实验准备
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材料,有小铁钉、泡沫板、回形针、软陶泥、塑料片、装满水的水槽 。大家先猜猜,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呢?来,把你们的猜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册》第 11 页中。(学生猜测并记录。)
2. 实验操作
现在动手试试,把这些物体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然后也记录下来哟。(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 结果讨论
好啦,实验做完了,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小石块、回形针和软陶泥沉下去了,而泡沫板和塑料片、小木块都浮在水面上。
与语文关联:我们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鲁滨逊漂流记》中,聪明的鲁滨逊就是利用木头的漂浮原理制作了小木筏。你能用四字词语来描述物体的沉浮吗?
(随波逐流、石沉大海、水涨船高、)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实验现象呢?其实啊,这里面藏着一个科学小秘密,当物体受到向上的力比它自身的重力大时,物体就会漂浮,这个向上的力啊,就叫做浮力。就像咱们玩的气球,充满气后能飘在空中,就是因为空气给了它向上的浮力。
(设计意图:巧设情景,调动学生兴趣,通过猜测和实验,让学生明白什么材料是可漂浮的,什么是下沉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结合语文知识,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第二关:混天凌妙用--改变沉浮状态
我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与发明。人类的文明从无到有,工具的使用从落后到先进,莱特兄弟通过对鸟类飞行的研究,创造出了飞机,科学家们由苍蝇的嗅觉受到启发,创造出了宇宙飞船,水中漂浮的落叶也给人们带来了启发创造出了船,如果让你用刚才的实验材料造船,你会选择什么呢?
是的,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选择能浮起来的东西,但是钢铁却被人们用来制作轮船,那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接着做实验。
1.沉浮原理
(1)老师这里有一个空的塑料瓶,把它放进水里,它是浮着的,现在老师慢慢往里面加水,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往瓶中加水,塑料瓶逐渐下沉)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思考回答)对啦,因为瓶子里的水越来越多,瓶子和水的总重力变大,当重力大于浮力时,瓶子就下沉啦。所以啊,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和它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怎么去计算和测量呢?这就需要巧妙运用我们数学里的体积知识了!我们要学好数学,将来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的运用。
(2)提问:当我们把橡皮泥捏成‘石矶娘娘的怨念球’(实心球)放进水盆,橡皮泥是沉在水底的,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它逆天改命,浮在水面上呢
(3)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修正。
(4)引导: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实验方案,这些方案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吗 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实验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②按照实验方案,依次进行实验;③保持桌面清洁。
(5)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1 页中。
(6)汇报: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7)讨论:分析实验方法与实验现象之间的联系,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8)小 结:橡皮泥在水底,是因为它的漂浮能力比较弱。为了使它浮起来,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在不改变橡皮泥轻重的情况下,可以改变它的形状,比如把橡皮泥捏成碗形、船形或者盒形等;在橡皮泥形状和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它的重量,比如挖空橡皮泥块;在橡皮泥体积、形状和轻重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于其他漂浮能力强的材料,比如将软陶泥粘在塑料泡沫板上。科学原理藏在神话法宝里,这就是古今智慧大融合!
2.怎样下水更深?
(1)提问:除了使船上浮,还要让它下水更深,看图中两艘船,你有什么发现?
(2)这样的设计,是运用了数学上的什么知识呢?(对称)
(3)总结:是的,这就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极致对称就是东方美学!
3.如何增加承重?
(1)讨论:想一想,浮在水面上的物本(如木块),用什么方法能增强其承载力
(2)汇报: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展示丰富的船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船的感性认识。利用实验操作和通俗易懂的讲解,将抽象的浮力原理形象化,数学知识助力学生更精确地理解船的载重原理,便于学生理解,为后续的实践活动筑牢理论根基。)
第三关:时空海运·穿越船舶历史
舟的本意是小船,老师把“舟”的不同写法写了出来,我们来看看书法里的“舟”。(课件出示不同写法的“舟”。)
从哪吒的莲花舟到现代航母,船舶是如何逆袭的呢?老师录制了一段微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微课)
大家看,从独木舟到现在的轮船,船的发展是不是特别了不起?
语文链接:下面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宋代诗人杨万里,一起感受古代船舶之美。(出示古诗并范读)
道德与法治:咱们国家在造船方面可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卓越成就的,古代的郑和下西洋,那船队规模巨大,领先世界,这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播放郑和数字人视频)
郑和七次下西洋传递和平,与西方的殖民船队对比,体现了中国“以和为贵”的航海精神!
思政:100多年前,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一条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航道,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红船精神”由此萌发。红船精神历经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到如今依然熠熠生辉。
(设计意图:通过“舟”字演变,融合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船的知识,通过微课、ai技术能增加课堂趣味,融合多学科,实现课程思政。)
第四关:造船大擂台--莲花舟设计赛
1.现在你们是船舶工程师,请用废旧材料制造出“新时代莲花舟”!
设计要求:
科学:承重100克以上(5枚硬币)。
美术:加入莲花、龙鳞等传统纹样。
数学:用数学计算长宽高比例。
2.除了分发的材料外,你们也可以运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还可以大胆发挥想象,运用美术的知识,精心画出草图,可以添加一些具有哪吒风格的装饰元素,如风火轮、火焰图案、乾坤圈造型等,让小船更加个性美观。
3. 小组合作制作
现在,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团队协作精神,把奇妙的设计图变成真正的小船吧!在制作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随时举手问老师。(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解决问题)
4.展示与评价(5 分钟)
好啦,时间到!每个小组都把你们的小木船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吧。哇,大家做的船都太有创意啦!今天我们用科学解开莲花船漂浮的秘密(指科学船模),用艺术重现神话的魅力(展示设计图),用行动守护蔚蓝海洋(举起环保船)。请用一句话总结你的收获。(分发"造船大师"证书)记住:你们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未来世界的创造者!"也许今天这艘小船还不够完美,但这却是伟大航程的起点!今天你们设计的每一艘船,都是未来中国巨轮的“种子”。
(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数学知识助力学生更精确地理解船的载重原理;语文表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美术设计则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融入哪吒元素更增添了趣味性和独特性。)
(背景音乐《我和我的祖国》)(出示点亮的莲花瓣)看,科学之光已经照亮东海!(出示中国船业发展图表)2023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世界第一,全球每10艘巨轮就有4艘可这中国汉字!
从哪吒的莲舟到春秋楼船(指战国船纹),从独木舟到南湖红船,从郑和宝船到辽宁舰(播放航母视频),从混天绫到天鲲号造岛神器(展示南海岛礁对比图)——这就是华夏千年‘船舶修仙录’!当蛟龙号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指地球最深处),它携带的不只是科学仪器,还有哪吒‘闹海缚龙’的勇气;当辽宁舰穿越宫古海峡(播放航母画面),它捍卫的不只是碧海,更是华夏千年‘向海图强’的魂!
我国造船业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希望大家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就像哪吒一样,乘坐莲花船,勇敢无畏,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国家在更多领域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每个人在道德与法治层面的责任和担当!其实梦想就是一艘巨大的船,带着我们付出的努力,一直航向梦想的终点,大爱无言,百年荣光,让我们“船承中国精神,” 一起筑梦远航!最后,让我们喊出响亮的口号:科学兴国,强国有我!
【课后任务】中国梦·船承者
科学:运用今天所学知识继续完成“科学莲花船”。
2. 语文:以《哪吒的星辰大海日记》为题,创作科幻微小说 。
3. 劳动实践:调研社区河道治理,设计"自动清污哪吒船"模型 。
【板书设计】
【课堂成效】
通过"神话-历史-现实-未来"四重时空穿越,让沉浮原理化作可触摸的船模,让国家重器成为鲜活的榜样。学生在戏精式互动中掌握密度公式,在改造实验中理解船舶科技,在古今对比中生成文化自信,实现"知识建构-情感共鸣-使命觉醒"的深度学习。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融入哪吒元素,以及ai数字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对船的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跨学科融合也切实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神话-历史-现实-未来"四重时空穿越,让沉浮原理化作可触摸的船模,让国家重器成为鲜活的榜样。学生在戏精式互动中掌握密度公式,在改造实验中理解船舶科技,在古今对比中生成文化自信,实现"知识建构-情感共鸣-使命觉醒"的深度学习。
但在讲解浮力原理时,仍有部分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应进一步增加更多直观的演示实验和生活实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精心合理地规划时间,优化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让科学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