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九年级中考化学模拟试卷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mm 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i 28 P 31 S 32 Cl 35.5 K 39 Ca 40 Fe 56 Cu 64 Zn 65 Ag 108I 127 Ba 137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操作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将火箭运输到发射场 B. 将整流罩与运载火箭组合在一起C. 对运载火箭进行燃料加注 D. 将发射设备精确瞄准后点火发射2.践行 “低碳” 生活理念不合理的是( )A. 大力推广燃煤发电 B. 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应用C.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D. 使用纸张打印时选择双面打印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移走蒸发皿 B. 测定溶液 pH C. 稀释浓硫酸 D.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4.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B. 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C. 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D. 向碳酸盐中滴加稀盐酸能产生气泡,所以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泡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5. APP (聚磷酸铵)是一种高效木材阻燃剂。 APP 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氨气和聚合磷酸。以下对 APP 阻燃原理认识错误的是( )A. APP 涂抹于木材可以使得木材的着火点升高B. APP 分解时生成的氨气和聚合磷酸阻隔了氧气C. APP 分解会吸收大量的热量降低木材的温度D. APP 分解生成的氨气会稀释木材周围的氧气6.如图是5 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上述 5 种微粒只涉及 4 种元素 B. 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C. ①②④属于原子,③⑤属于阴离子 D. ③⑤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7.归纳学习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以下归纳不完全正确的是( )8.已知某无色溶液 X 是 Na CO 和 (NH ) SO 溶液之一,甲、乙、丙三种试剂分别是稀盐酸、NaOH 溶液、Ba (NO ) 溶液三种溶液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无色溶液 X,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试剂,现象如下表。推断不合理的是( )A. 无色溶液 X 可能是 Na CO 溶液B. 甲一定不是 Ba (NO ) 溶液C. 若无色溶液 X 是 Na CO 溶液,则乙是 NaOH 溶液D. 若无色溶液 X 是 (NH ) SO 溶液,则丙是稀盐酸9.下列跨学科实践活动依据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10.室温下,学习小组用数字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过程。用 pH 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测出烧杯中溶液 pH 及溶液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1、图2所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X 溶液是稀盐酸B. a→c 表示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加C. 图 1 中的 b 点反应程度和图 2 中的 f 点对应D. 图 2 中 d→e 的变化趋势说明该反应会放出热量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部选对得 4 分,选对两个及以上但不全对的得 3 分,选对一个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1.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和新型催化剂将 CO 转化为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烯的化学式为 C H B.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C. 反应②中甲、乙的质量比为 1:22 D. 该研究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12.KNO 和 NaCl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0℃时,100g KNO 饱和溶液中溶解了 32g KNO B. KNO 和 NaCl 都属于易溶物质C. 30℃时,KNO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 NaCl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 当 KNO 中混有少量 NaCl 杂质时,可采取冷却 KNO 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13.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14.某金属加工厂废液含少量硝酸银和硝酸铜,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锌B. 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一定不含锌C.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银和硝酸铜15.过氧化钙(CaO2)常用作杀菌剂、供氧剂,相关性质如下:①2CaO2+2CO2=2CaCO3+O2;②2CaO2+4HCI=2CaCl2+2H2O+O2↑。向14.4g CaO 固体中通入一定量的CO ,充分反应后,得到固体R 的质量为17.2g;在固体R 中加入 2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固体 R 为纯净物 B. 固体 R 中含 8.0g 钙元素C. 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4.6% D. 反应中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3.2g非选择题部分(60 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60 分)16.(12 分)(1) 按要求从盐酸、硫酸钡、硝酸铵、氢氧化钙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①一种常作钡餐的盐: 。②改良酸性土壤用到的碱: 。③胃酸的主要成分: 。④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 。(2)新素材[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一次"古代文献"中的化学原理解说大赛,请你一起参与。I.诗句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现在进入第一篇章"诗歌与化学"。①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中,“淘”、“漉” 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______。②“春蚕到死丝方尽” 中所描述的蚕丝属于______(填 “天然” 或 “合成”)纤维。③《黄帝内经》中 “五谷为养” 的 “五谷” 指稻、麦、黍、稷、菽。稻俗称水稻、大米,其富含的营养物质是______。④北宋《浸铜要略序》记载:“山麓有胆泉(硫酸铜溶液)。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⑤《天工开物》记载:“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用以砌墙、石,则除去石块,水调黏合。” 文中石灰指氧化钙,在水调黏合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______(填 “吸热” 或 “放热”)反应。17.(10 分)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中国政府提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 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该技术通过压力变化使二氧化碳汽化实现制冷,利用了二氧化碳的______(填 “物理性质” 或 “化学性质”)。(2) ①“碳捕捉和碳封存”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碳封存” 将 CO 压缩至地下储存,原因是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②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纳米纤维催化剂,H 与 CO 反应生成液态燃料甲醇(CH OH)和 H O,化学方程式为______。(3) 符合 “碳中和” 理念的措施是______(填字母)。A. 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 B. 庄稼收割后的秸秆露天焚烧C. 积极植树造林 D. 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4) 用氢氧化钠溶液 “捕捉” 二氧化碳,流程如图。①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填化学式)。②在捕捉室,NaOH 溶液喷成雾状的目的是______。③高温灼烧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其与《石灰吟》中的______原理相同。A. 千锤万凿出深山 B. 烈火焚烧若等闲 C. 粉骨碎身浑不怕 D. 要留清白在人间18.(12 分)(1)氧气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多种。(1) ①工业制氧将液态空气升温至 - 196 ~ -183℃之间,使液氮先蒸发,剩余液氧储存于钢瓶。②实验室制氧某学校实验室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式制取氧气。在图1中选择相应的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氧气: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③③家庭制氧氧疗能起到较好的呼吸支持作用,家庭氧疗慢慢走入大众的视野。小组同学分别用过碳酸钠和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出产生的氧气体积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结合图像分析,该家用制氧机的制氧剂选择过碳酸钠而不选择5%过氧化氢溶液的理由是 。(2)生活燃料的变迁经历了"木柴→煤炭→煤气→天然气"的过程。目前,天然气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探究。【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会生成哪些物质?【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O2、H2O猜想二: CO 、H2O猜想三:NH3、CO2、H2O猜想四:CO2、 CO 、H2O①你认为猜想 是错误的,理由是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和假设,将一定量的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反思与交流】③装置 A 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 。④实验过程中,装置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⑤装置 D 后面系大气球的作用是 。【思维拓展】⑥有同学认为装置 B 不一定能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会干扰一氧化碳的检验。为了使实验更具说服力,有人提议将装置 B 更换成如图4所示的装置(已知 NaOH 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则装置B3的作用是 。19.(11 分)(1)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其标签如图所示。【提出问题】该溶液的溶质是什么?【分析问题】根据老师的介绍及试剂的存放规律,该溶液的溶质可能是 Ba(OH)2、BaCl2或 Ba(NO3)2中的一种。【查阅资料】20℃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推理分析】通过分析,该溶液一定不是 ,理由是 。【实验探究】为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溶液中的哪一种,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某固体可能含有 Ca (NO ) 、K SO 、Na CO 、FeCl 、BaCl 中的一种或几种。①步骤 I:取少量固体溶于水,形成无色透明溶液,一定不存在______。②步骤 II:取少量溶液加过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反应方程式为______。③步骤 III:取少量步骤 II 溶液滴加 BaCl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滤渣甲是______,滤液乙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④进一步确定固体组成的方法是______。20.(15 分)酸、碱、盐是几类重要的化合物,它们与人类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1) 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a. 碱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 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c. 酸和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d. 酸、碱和盐的水溶液均可导电(2)厨房里两个未贴标签的调料瓶中分别装有精盐(主要成分是 NaCl )和碱面(主要成分是Na2CO3),可用厨房中的 将它们区分开。(3)已知20℃时,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碳酸钠止水夹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20℃时,某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微型实验,验证CO2能与 NaOH 发生反应。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软塑料瓶,观察实验现象。①CO 与 NaOH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②小玻璃瓶中______(填现象)证明CO2与 NaOH 发生了反应。(4)海水是一种重要资源,利用海水可制取金属镁等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流程。根据流程回答下列问题:①操作 I 中 NaOH 溶液过量目的是______。②固体 B 与试剂 X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③操作 III 中玻璃棒作用是______。(5)在农业生产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某同学想知道一瓶氯化钠溶液是否适合选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取100g该氯化钠溶液,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待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白色沉淀14.35g,请计算后判断该氯化钠溶液是否适合选种。答案1.D 2.A 3.C 4.B 5.A 6.C 7.C 8.D 9.B 10.D11.ABD 12.BD 13.ABD 14.BD 15.AC16.(1)① BaSO4 ② Ca(OH)2 ③ HCI ④NH4NO3(2) I .①过滤 ②天然 II .①糖类 ② Fe + CuSO4= Cu +FeSO4③ CaO +H2O= Ca (OH)2 放热17.(1)物理性质 (2)①分子间有间隔,压缩时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小纳米纤维催化剂②CO2+3H2=CH3OH+H2O(3) ACD(4)① NaOH、CaO ②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高温③CaCO3=CaO + CO2↑ B18.(1)② AD 2KMnO4=K2MnO4+MnO2+O2↑ ③相同的时间内,过碳酸钠产生的氧气体积更大(2)①三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没有氮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有氨气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③检验甲烷燃烧产物中是否有水④CO2+ Ca(OH)2=CaCO3↓+H2O⑤收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19.(1)【推理分析】 Ba(OH)2 20℃时, Ba(OH)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达不到5%【实验探究】有白色沉淀生成BaCl2+2AgNO3=2AgCl↓+ Ba(NO3)2(2)①FeCl3(或氯化铁) 2Na2CO3+H2SO4==Na2SO4+H2O+CO2↑③BaSO4(或硫酸钡) H+、Na+、Cl-④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钡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硫酸钾,如果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不含有硫酸钾20.(1) b (2)食醋 (3)①CO2+2NaOH=Na2CO3+H2O②有白色固体析出①将氯化镁全部转化为氢氧化镁 ② Mg(OH)2+2HCI=MgCl2+2H2O③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解:设参加反应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x 。NaCl +AgNO3= AgCl ↓+NaNO358.5 143.5x 14.35g=x =5.85g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100%=5.85%由于5.85%<16%,所以该氯化钠溶液不适合选种。答:该氯化钠溶液不适合选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