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全民守法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4全民守法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党的领导(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目的、归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保障)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全书逻辑】
【单元逻辑】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七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八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九课)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是什么
怎么做
怎么做
9.4 全民守法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课前预习】
1.全民守法的含义是什么?
2.全民守法的意义是什么?
3.全民守法的表现是什么?
4.怎样推进全民守法?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搜集材料,阐述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结合案例,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并探究推进全民守法的要求,培养学生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目标与任务】
 2023年2月23日,湖南某中学高三女生在百日誓师大会上的激情演讲视频流出后,遭到了网友们的无情谩骂和嘲讽。 据了解,当地教育部门已经介入,给符文迪进行了心理疏导,目前情况还好,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那一场热情澎湃的演讲,感染了无数的高考学子,每一句金句输出都能点燃同学们的激情。但就是这样一场精彩的演讲,却惹得众多网友们的不满,酸到极致的键盘侠们开始对这个花季女孩进行无休止地网暴。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
你如何看待“网暴”行为?面对被“网暴”,你该怎么做?
议学情境
对事件的“第一印象”
强化其原有观点,网民站队,推动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混淆真假
侵犯名誉权、隐私权
伤害身心健康,侵扰现实生活人肉搜索风靡,暴力渗透现实社会
侵犯当事人权益
泄露了网民的个人信息
引起舆论的群体性纷争
阻碍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
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忽略他人感受,肆意利用网络对他人造成人身攻击。
放纵自我,无视社会道德观。
扭曲了个人的价值观
【探究与展示】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1.含义:全民守法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意识信仰
权利义务
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
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要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意识信仰
【探究与展示】
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原因
2.全民守法的意义(P107)
3.全民守法的表现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依法行使权利。
(1)
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依法履行义务。
(2)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
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
国家发改委、民航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限制特定严重失信人员乘坐火车、民用航空器的意见,对旅客违法失信行为和其他领域的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责任人进行限制。此举对于全民守法的意义在于(  )
①促使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
②实现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
③促使严重违法失信人员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④完善失信惩戒制度,提升政府履职的公信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评估与矫正】
 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0.79亿,互联网匿名性、隐蔽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力的滋生。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最高法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审结网络诽谤公诉案件32件,判决有罪人数85人,同比分别增长10.3%、102.4%。
议学活动:
结合视频及材料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预防、减少或避免“网暴”现象的发生?
【情境与问题】
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1.观念上: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二、推进全民守法
【探究与展示】
要求: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行动上: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3.道德上: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
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处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名词点击:公序良俗
1.安徽省某县人民法院干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了民间借贷、房屋租赁、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以及遇到纠纷时的解决途径等。法院干警们还提醒广大村民,在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从而避免带来更多不必要的纠纷。该县人民法院( )
①创新普法形式,构建透明便民的普法宣传机制
②推进全民守法,凝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力量
③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④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以普法释法推进公正司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评估与矫正】
2.2024年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司法部等部门联合主办了2024年“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普法宣传活动。活动既有农民群众自编自排的民间文艺表演,又有妇女同志、公安民警原创的普法说唱、反诈歌曲等。由此可知( )
①建设法治国家应完善法律实施的体制机制
②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③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政府领导全民共同参与
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评估与矫正】
3.“未”你守护,“宪”在行动。某地法院开展宪法进校园活动,法官通过发放宣传彩页、现场问答等形式,把抽象的宪法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宪法小故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宪法、理解宪法,将宪法与法律知识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开展宪法进校园活动有利于( )
①监督宪法实施,坚定学生的法治信仰
②完善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弘扬宪法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④营造法治环境,推动宪法宣传活动走深走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评估与矫正】
【总结与提升】
全民守法的内涵
推进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
要求
含义
原因
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依法履行义务
依法行使权利
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表现
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我们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前提
关键
防线
基础
人大
政府
法院、检察院
公民
【总结与提升】
①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宪法角度:维护宪法权威。
③中国共产党角度: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④立法机关角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⑤行政机关角度:政府要坚持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⑥司法机关角度:法院和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要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公正司法 。
⑦公民角度:必须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⑧总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知识总结: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
1.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配套训练题
3.熟记必背知识
4.预习下节课内容
【总结与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