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9.4 全民守法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一、全民守法的内涵二、推进全民守法从网暴之害谈何为全民守法篇章一“虚拟世界”里,也需遵纪守法!对事件的“第一印象”强化其原有观点,网民站队,推动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混淆真假侵犯名誉权、隐私权伤害身心健康,侵扰现实生活人肉搜索风靡,暴力渗透现实社会侵犯当事人权益泄露了网民的个人信息引起舆论的群体性纷争阻碍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忽略他人感受,肆意利用网络对他人造成人身攻击。放纵自我,无视社会道德观。扭曲了个人的价值观在误会面前语言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一、全民守法的内涵1、内涵: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主体: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国家机关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一.全民守法的内涵2.全民守法的原因(意义)(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 (对国家)(2)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对社会)(3)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人民)何某爱好弹钢琴,退休后在家支起两架钢琴,除自己弹奏之外,还招了几个学生,在晚上进行教学活动。此起彼伏的琴声并没有让小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反而成为影响邻居休息的噪声。在居委会、派出所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邻居把何某告上了法庭。何某则认为自己是在合法行使权利。何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何某的权利是 义务是?P107探究与分享【参考答案】●何某在家弹钢琴虽然属于行使个人权利,但是由于其弹琴和教学活动在晚上进行,影响了小区其他邻居的休息。我国民法典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噪声扰民是一种侵犯相邻权的行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启 示:如果我是何某,在收到邻居的反馈后,就要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与邻居进行协商、调整自己弹琴和教学的时间,避免与他人的休息时间产生冲突。如果我是受害者,可以与对方协商解决,要求其停止噪声扰民行为。如果未能解决问题,可以到物业、居委会等处投诉,让他们居中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要求】: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一.全民守法的内涵3.全民守法的表现(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要求】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一.全民守法的内涵3.全民守法的表现拓展:权利、权力权利 权力概念 不同 法律概念,一般指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总是和义务联系在一起 政治概念,一般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总是和服从联系在一起主体 不同 享有者范围较广泛,公民个人、被管理者拥有的是权利 同一定机关、职务有关,享有者特定,一般是国家机关、社会管理者行使权力处理方 式不同 权利一般可以放弃或转让 权力不能放弃或转让,否则就是渎职或失职对应面 不同 一般与义务相对应 一般与服从相对应(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要求】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一.全民守法的内涵3.全民守法的表现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保密性)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再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解决纠纷。(双方)和解调解通过第三方的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诉讼诉讼俗称“打官司”,在纠纷主体参与下,由法院解决纠纷的活动。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仲裁拓展从网暴之防谈如何推进全民守法篇章二 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0.79亿,互联网匿名性、隐蔽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暴力的滋生。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最高法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审结网络诽谤公诉案件32件,判决有罪人数85人,同比分别增长10.3%、102.4%。议学活动:结合视频及材料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预防、减少或避免“网暴”现象的发生?(1)、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观念上)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4.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要求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2)、投身依法治国实践,尊法守法(行动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道德上)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处需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名词点击:公序良俗课堂练习村委会利用广播、公告栏、宣传标语等进行广泛宣传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和思想道德加强管理,发现网暴行为严肃处理,设立网络举报新闻媒体播放《最美中国》《感动中国》系列影片增强公民法治观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投身依法治国实践全民守法全民守法的内涵如何推进全民守法含义表现原因课堂小结是什么(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 (2)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3)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什么怎么办(基本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投身依法治国实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我们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前提关键防线基础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公民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保证。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如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总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宪法角度: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3)中国共产党角度: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4)立法机关角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5)行政机关角度: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6)司法机关角度: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7)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8)公民角度: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9)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10)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P82-83归纳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本书总结: P11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