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八区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八区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八区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科学试题
1.(2023七上·淳安期末)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有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验证方案 D.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2.(2023七上·淳安期末)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2023七上·淳安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应用了许多新科技,下列应用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主火炬中液氢燃烧 B.跳台中心用水雾造雪
C.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制冰 D.颁奖礼服中石墨烯通电发热
4.(2023七上·淳安期末)瓯柑是温州地区的特产,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药效。瓯柑树春季开花,秋季结果,用种子繁殖。瓯柑这种植物属于(  )
A.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5.(2023七上·淳安期末)在19届杭州亚运会上,最引人注目的“黑科技”之一是田径赛场上的机器狗,它可以运输比赛器材,能进行翻译、指路等任务。下列可作为判断该机器狗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A.能否运输比赛器材 B.能否翻译、指路
C.是否需要能源 D.能否生长和繁殖
6.(2023七上·淳安期末)下列四个都是本学期课本中的观察实验,其中实验过程中没有借助放大镜作为观察工具的是(  )
A.观察手指指纹的纹路
B.观察蜗牛的外形形态结构
C.观察草履虫的结构
D.观察方形蔗糖的构成
7.(2023七上·淳安期末)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根据该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E处的地形为鞍部
B.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C.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8.(2023七上·淳安期末)某同学对预防新冠肺炎措施中使用的一些物品进行了估测,其中最符合事实的是(  )
A.“戴口罩”: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面积约为180cm2
B.“测体温”:一只测温枪的质量约为4kg
C.“要消毒”: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20mm
D.“勤洗手”: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L
9.(2023七上·淳安期末)概念之间常存在交叉、并列或包含关系,下列选项中的概念符合图中关系的是(  )
  M N Q
A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电灯通电发光
B 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C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蛇
D 营养器官 生殖器官 根
A.A B.B C.C D.D
10.(2023七上·淳安期末)如图,下列各项实验或事实能作为相应结论的证据的是(  )
选项 实验或事实 结论
A ① 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 地球是球体
B ②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地壳是变动的
C ③ 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 板块碰撞形成山脉
D ④ 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 地球内部是分层的
A.A B.B C.C D.D
11.(2023七上·淳安期末)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①铅柱黏合 B.②酒精与水混合
C.③气体扩散 D.④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12.(2023七上·淳安期末)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在钢罐内表面要压贴一层0.25毫米的铝片。技术人员先把薄薄的铝膜装在钢罐内与内壁相贴,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当水结成冰后,铝膜就紧紧地贴在钢罐的内壁了。下列对该技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水结冰放出大量的热,使铝膜被焊牢了
B.水结冰放出大量的热,使铝膜受热膨胀贴紧钢罐
C.水结冰吸收大量的热,使钢罐遇冷收缩贴紧铝膜
D.水结冰体积变大,给铝膜较大压力,使其贴紧钢罐
13.(2023七上·淳安期末)小金对下列实验操作进行了结果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结果分析
A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很紧 偏小
B 用直尺测头发直径时,头发绕在铅笔上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俯视液面最低处读取数据 偏大
D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离开口腔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14.(2023七上·淳安期末)小金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状要比“平边”状撕开时省力,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不同“锯齿”状的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在同一包装袋的不同“锯齿”位置撕开,比较用力的大小
C.在同一包装袋的“锯齿”状位置和“平边”状位置撕开,比较用力大小
D.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15.(2023七上·淳安期末)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是科学的重要观念之一,在生物体的不同结构层次上都有体现。下列结构和功能对应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选项 结构 功能
A 细胞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膜 保护细胞,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
B 人体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 防止细菌侵入,起保护作用
C 鸟类前肢特化为翼,胸肌发达 有利于在空中飞行
D 爬行动物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 维持体温恒定
A.A B.B C.C D.D
16.(2023七上·淳安期末)研究人员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成功用人体细胞制造出了心脏。这颗心脏大约两厘米长,不仅有肌肉,还有血管和其他支撑结构,甚至能像真实的心脏一样跳动,为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1)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来看,该3D打印心脏属于   。
(2)制造心脏的心肌细胞来自多能干细胞,下图①过程是   ,该过程中干细胞核中的   先复制再平均分配,产生的细胞结构、形态和功能均相同,再经过过程②细胞的生长和   ,形成心肌细胞。
17.(2023七上·淳安期末)西溪湿地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杭州的第二大自然景观。
(1)小金将湿地内部分动物分为甲、乙两类,如表。他是依据   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类别 动物名称
甲 燕子、田鼠、草鱼、青蛙
乙 蜜蜂、蚯蚓、虾
(2)小金在西溪湿地采集了四种植物P、Q、R和S,并设计了一张二歧分类检索表进行分辨,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蕨类植物,它在检索表中对应的位置是   (填字母)。
1a有种子……P 1b无种子……2 2a有叶………3 2b无叶………Q 3a有根………R 3b无根………S
(3)湿地内有部分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下列属于保护珍稀动植物措施的是   。
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  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③建立自然保护区
18.(2023七上·淳安期末)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温度计,在碳纳米管里充入金属镓液体,在50℃~500℃之间,碳纳米管中镓液柱的高度随温度呈现均匀变化。
(1)这种温度计是根据   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   ;
(3)与普通温度计相比,此温度计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19.(2023七上·淳安期末)下面是制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制作细胞模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桌上摆放有三瓶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碘液,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要用到的试剂有   (填序号)。
(2)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3)图甲是小金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四个视野,按照先后看到的顺序依次是   。
(4)图乙是小金用橡皮泥制作洋葱表皮的细胞模型,下表是模型制作的评价标准。
等第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整体美观。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但有遗漏,整体整洁。 基本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错误,名称标注有误或不全。
请你根据评价标准判断小金制作的细胞模型为   等第。
20.(2023七上·淳安期末)自然界中的物质大多以固、液、气三种状态存在。历史上,奥地利科学家莱尼茨尔于1888年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物质。他将这种物质的固态晶体加热到145℃时,便熔成液体,不过是浑浊的,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该物质在加热过程,仿佛出现两次熔化过程、有两个熔点。其实,莱尼茨尔发现的就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叫做液晶,广泛应用于计算器、电脑等显示器的制作。
(1)如图甲是小明绘制的某物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其中表示气态的是    (填字母)。
(2)小明根据题中莱尼茨尔的发现,绘制了该物质加热过程中第一次熔化的温度变化趋势示意图,如图乙。
①乙图中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   段(用字母表示)。
②请在答题卷中补充画出该物质继续加热时的温度变化趋势示意图   。
21.(2023七上·淳安期末)2023年12月18日晚,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为搜救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搜救人员会调用许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
(1)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是因为   ;
(2)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正确的有   。
①乘电梯快速下楼
②从室外跑进楼内躲避
③若在底楼,应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22.(2023七上·淳安期末)生活中口罩类型不同,材质结构不同,主要功能也不同。不同种类口罩的防尘能力是否一样呢?小金选取一次性口罩、棉布口罩、PM2.5口罩各一个进行实验:
步骤一:将电吹风、剪去瓶口和瓶底的塑料瓶、一次性口罩和黑布依次进行组装。
步骤二:将一药匙白色的痱子粉倒入塑料瓶内,打开电吹风的冷风挡吹5秒,取下黑布,观察痱子粉的喷出情况。
步骤三:换用棉布口罩、PM2.5口罩进行重复实验,记录3次实验后痱子粉的喷出情况如表所示。
口罩类型 痱子粉喷出的情况
一次性口罩 喷出较多
棉布口罩 喷出较少
PM2.5口罩 几乎没有喷出
(1)实验中口罩防尘效果的好坏可以通过   来判断;
(2)实验中应控制相同的量有   ;
A.塑料瓶中痱子粉的量  B.电吹风工作的时间  C.塑料瓶中痱子粉的位置
(3)分析表中的实验结果,初步可得出结论:   。
(4)实验方案还存在缺陷,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的建议是   。
23.(2023七上·淳安期末)如图甲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小金用两个相同的烧杯(图中用虚线形表示)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1)如图甲,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填“①”或“②”)的高度,确保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2)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并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分析图像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   吸收的热量较多;
(4)冬天,小金想自制一个暖手袋,若只能从A或B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则应选择   (选填“A”或“B”)。
24.(2023七上·淳安期末)小金做了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后想到:人体细胞生活在生理盐水中,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那么植物细胞是否也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
(1)小金先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状态下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如图1,图中A是   (填结构名称)。
(2)接着,小金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具有支持作用。老师告诉小金,这是质壁分离现象。小金把此洋葱表皮细胞重新放在清水中浸泡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又复原了,如图3。
(3)小金用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现象。
溶液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
操作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三次
“分离”时间 60秒 58秒 25秒
操作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多次
能否“复原” 能 能 不能
①该实验目的是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与   的关系。
②以上实验结果或现象支持下列哪些观点?   (填字母)。
A.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
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
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的植物细胞“复原”
25.(2023七上·淳安期末)研究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装置测量空气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打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初始质量为81.6克。
②将如图甲的量杯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内的空气引入量杯中。
③如图乙,量杯内空气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如此反复共收集了10次。
④如图丙,用天平称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
(1)下表是小组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请将横线部分内容补充完整;
待测量 皮球初始质量 (克) 排出空气的体积 (毫升)     空气的密度 (克/厘米3)
测量结果
(2)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所测空气的密度为   kg/m3;
(3)下列实验操作会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小的是   。
A.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
B.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
C.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
26.(2023七上·淳安期末)人们常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小金认为等质量条件下,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液化),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标记为B,摇匀后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仅凭“t2高于t1”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小金的观点,因为   ;
(2)小金的补充步骤如下,请帮他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   ,则可以支持小金的观点。
27.(2023七上·淳安期末)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以下著名的“三级跳”:
(1)结合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_________。
A.“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
B.“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
C.“板块构造学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D.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板块的   地带(选填“中心”或“交界”)。
28.(2023七上·淳安期末)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度差高达250℃,而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又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于是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热管。热管的结构如图,在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中心是气腔。卫星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通过热管使卫星的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的原因。
29.(2023七上·淳安期末)杭州亚运会公路自行车比赛是在有各种地形变化的公路上举行的,为了使骑行达到快速,一般要求自行车强度好且车身较轻。下表是制造自行车可选的材料。
材料 锰钢 铝合金 钛合金 碳纤维
性能(强度) 强 较弱 较强 强
密度(kg/m3) 7.9×103 3.0×103 4.5×103 1.6×103
(1)按照上述要求,选择表中   材料制造公路自行车最理想;
(2)某品牌公路自行车所用铝合金部分的质量为12kg,请你计算所用铝合金材料体积为多少   ?
(3)若保持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将所用的铝合金材料换为碳纤维材料,则自行车的质量变化了多少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行交流与反思。
【解答】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建立假设,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A、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会导致酒精失火,选项错误;
B、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口上方,不能伸进试管内,选项错误;
C、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选项正确;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口上方,不能伸进试管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A.主火炬中液氢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跳台中心用水雾造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制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颁奖礼服中石墨烯通电发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蕨类植物: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没有种子,一般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不会开花结果,所以瓯柑不属于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也靠孢子繁殖,同样不会开花结果,所以瓯柑不属于苔藓植物。
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瓯柑树春季开花,秋季结果,用种子繁殖,种子被果皮包裹在果实(瓯柑)内部,符合被子植物的特征,所以瓯柑属于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有种子,但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不会形成果实,而瓯柑有果实,所以瓯柑不属于裸子植物。
【解答】A、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以及支持地上高大的部分,故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A错误。
B、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和叶结构简单,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假根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B错误。
C、瓯柑树春季开花,秋季结果,用种子繁殖,说明其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C正确。
D、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没有花、果实这两个器官,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解答。
【解答】机器狗不能生长与繁殖,因此根据它能否生长与繁殖即可判断出它属于非生物。
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观察工具
【解析】【分析】放大镜:放大镜是一种简单的光学仪器,主要用于将物体放大,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物体的细节。其放大倍数一般在几倍到几十倍之间,适用于观察一些用肉眼难以看清,但又不需要极高放大倍数的物体,如指纹、昆虫的外部形态、植物的叶片纹理、蔗糖晶体等。
显微镜:显微镜则是用于观察非常微小的物体,如细胞、微生物等。它的放大倍数较高,通常可以达到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其个体极其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特征。
【解答】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视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细节。所以观察蜗牛的外形、手指指纹纹路、方糖的构成用到放大镜;而观察草履虫的结构需要用到显微镜,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或盆地;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凸出的为山谷;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解答】读图分析,E处位于两座山峰之间的低地,是鞍部,A正确;图中采用指向标定向,D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B错误;图中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0米,C错误;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AC,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1)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长、宽分别为18cm、10cm;
(2)一只测温枪的质量在200g;
(3)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3mm;
(4)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0mL,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长、宽分别为18cm、10cm,所以其面积约为S=18cm×10cm=180cm2,故A正确;
B.一只测温枪的质量在200g=0.2kg左右,故B错误;
C.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3mm,故C错误;
D.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0mL,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常见的脊椎动物;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10.【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壳变动的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
【解答】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故A错误;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能够证明地壳变动,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抬升形成山脉,故B正确;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不能作为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证据,C错误;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不能作为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符合题意;
B、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不符合题意;
C、气体扩散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红墨水分散到水中是液体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水结成冰后的体积变化分析判断。
【解答】 当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它们压牢。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A.用皮尺测量长度时,皮尺拉得过紧,会使皮尺上面的刻度间距变大;
B.测量头发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头发,测得的数值包含了空隙的值;
C.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如果俯视液面,视线位置会比液面位置偏上;
D.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
【解答】 A.用皮卷尺测量长度时,皮卷尺拉得过紧,刻度之间的距离变大,会使测量值偏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测头发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头发会使头发之间的间隙变大,测量值偏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如果俯视液面,视线观看到的示数在最低处液面的上面,会使测量值偏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体温计因为有个特殊构造:缩口,故能使水银受热上升,遇冷不能自动退回,故可以离开口腔进行读数,读数不会变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比较“锯齿”状和“平边”状撕开时哪个省力,必须控制袋子等其他因素相同,据此分析。
【解答】 比较“锯齿”状和“平边”状撕开时哪个省力,根据控制变量法,要选择同一包装袋的“锯齿”状位置和“平边”状位置撕开,比较用力大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动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同,不同的结构层次都与功能相适应。
【解答】A.细胞膜使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它除起保护作用外,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人体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防止细菌入侵,起保护作用,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鸟类前肢特化为翼,胸肌发达,为飞行提供动力,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体表覆盖有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水分的蒸发,适于陆地生活,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答案】器官;细胞分裂;染色体;细胞分化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解析】【分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细胞分裂: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其结果是使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指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的过程。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的过程。
图中①细胞分裂、②细胞分化。
【解答】(1)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能自动的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2)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3D打印心脏的心肌细胞来自多能干细胞,如图①过程是细胞分裂,该过程中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先复制再平均分配,产生的细胞结构、形态和功能均相同,生长后的细胞再经过过程②细胞分化形成心肌细胞。
17.【答案】有无脊柱;R;①②③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1)动物分类的依据很多,其中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2)植物根据能否产生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它们靠孢子繁殖后代。此外,植物还可根据有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来进一步分类。
(3)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它是 “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 和 “活的自然博物馆”。
【解答】(1)甲类动物燕子、田鼠、草鱼、青蛙的体内均具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乙类动物蜜蜂、蚯蚓、虾的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所以,他是依据有无脊柱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2)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无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根据二歧分类检索表可知,植物R无种子有叶、有根的是蕨类植物。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和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因此,湿地内有部分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③建立自然保护区都属于保护珍稀动植物措施。
18.【答案】金属镓液体;54.8℃;测量范围较大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1)该温度计充入液态的金属镓,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图中温度计分度值为0.2℃,液面在54.8℃,故读数为54.8℃。
(3)对比可知,此温度计比普通温度计的优点是精确度比较高(或测量范围较大)。
19.【答案】①③;防止产生气泡;BDAC;待改进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细胞模型
20.【答案】C;B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物质的分子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气态物质的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
(2)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根据该物质有两个熔点进行画图。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C图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最大,因此表示气态的是C;
(2)①乙图中BC段固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BC段;
②晶体有两个熔点,前面已经进行了第一次熔化,那么当温度升高到175℃时会进行第二次熔化,此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结束,它的温度才会继续升高,如下图所示:

21.【答案】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③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根据地震逃生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1)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是因为人体气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搜救犬闻到人体气味。
(2)学会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逃生方法,有利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宝贵生命。地震发生时,高层楼容易断电,不能搭乘电梯;如果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不要在高墙、大树、电线杆附近,更不能从室外跑进楼内躲避;若在底楼,应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故③正确,①②错误。
故答案为:③。
22.【答案】观察黑布上痱子粉喷出的情况;AB;不同种类口罩的防尘能力不同(PM2.5口罩防尘能力最强或一次性口罩防尘能力最弱);增加每种口罩的数量进行多次实验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实验设计与原理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种类口罩的防尘能力是否一样。
实验原理:通过模拟一定的环境,让带有痱子粉的气流通过不同类型的口罩,观察并比较痱子粉的喷出情况,以此来判断口罩的防尘效果。如果喷出的痱子粉越少,说明口罩的防尘能力越强。
(2)实验变量与控制
自变量:口罩的类型,即一次性口罩、棉布口罩、PM2.5 口罩。
因变量:口罩防尘效果,通过观察黑布上痱子粉的喷出情况来衡量。
【解答】(1)防尘效果是用转换法来体现的,即痱子粉喷出越少,说明口罩的防尘效果越好。
(2)实验的研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为了保证实验可靠,塑料瓶中痱子粉的量、电吹风工作的时间相同,而塑料瓶中痱子粉的位置倍吹动后不固定,因而不影响实验效果。
故选AB。
(3)分析表中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同种类的口罩防尘能力是不同的,医用口罩、棉布口罩、PM2.5口罩三种口罩PM2.5口罩的防尘能力最好。
(4)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增加每种口罩的数量进行多次实验。
23.【答案】②;使液体受热均匀;A;A
【知识点】比热容
24.【答案】液泡;细胞壁;溶液种类;A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具有细胞液,贮存着各种物质;
(2)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功能;(3)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探究中的变量即可;
②根据表格数据分析三种溶液是否会引起洋葱鳞片叶分离速度不同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图1中A是液泡。
(2)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细胞壁具有支持作用。
(3)①由表格可知,实验探究的是溶液的类型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影响,因此实验目的是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与溶液类型的关系。
②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是: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A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25.【答案】放气后皮球的质量(克);1.2;C
【知识点】设计实验测密度
【解析】【分析】(1)计算空气的密度需要知道排出空气的体积和质量,据此分析;
(2)根据皮球打足气时的质量和排出空气后的质量计算排出空气的质量,根据图乙计算排出空气的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根据公式进行分析。
【解答】(1)计算空气的密度需要知道排出空气的体积和质量,则应补充的内容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m'(克)。
(2)皮球打足气时的质量为81.6g,由图丙知道,排出空气后的质量为80.4g,则排出空气的质量为
由图乙和题意知道,排出空气的体积为
所测空气的密度为
(3)由知道,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测出的体积偏小,则可能的原因为: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气体部分溶于水;而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会使排出空气的质量变小,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小。
故答案为:C。
26.【答案】水蒸气液化后的热水也会放出热量,使冷水温度升高;100℃的热水直至液面上升至B点;t2>t3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比较t3和t2温度即可
【解答】(1)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冷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而液化后的水与冷水混合也能通过热传导使原来的冷水温度升高。
(2)②③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应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液面上升至B点,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若t3低于t2,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27.【答案】(1)C
(2)碰撞和张裂
(3)交界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板块构造学说”没有推翻“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
(2)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台湾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解答】(1)由材料分析,“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A正确;“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B正确;“板块构造学说”没有推翻“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创建了板块构造学说,C错误;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D正确;故选C。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1)由材料分析,“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A正确;“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B正确;“板块构造学说”没有推翻“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创建了板块构造学说,C错误;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D正确;故选C。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28.【答案】向阳面的一端温度高,热管吸液芯内的液体吸收热量发生汽化现象,液体变成蒸气,降低了向阳面的温度。热的蒸气沿气腔跑到背阳面的一端,遇冷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蒸气变回液体,提高了背阳面的温度。液体又顺着吸液芯回到向阳面,如此循环往复,使卫星的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汽化吸热;由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液化放热。
29.【答案】碳纤维;;5.6k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自行车强度好且车身较轻”的要求,自行车的强度高并且密度小的材料,由表格数据可知选择的材料;
(2)知道车架的质量和密度,根据密度公式求出车架的体;
(3)由于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所以将所用的铝合金换为碳纤维材料时,碳纤维材料的体积等于铝合金材料的体积,根据m=ρV可求出碳纤维材料的质量,自行车的质量变化等于铝合金的质量减去碳纤维材料的质量。
【解答】(1)车身的材料要求强度高且轻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碳纤维材料的性能(强度)强、密度最小,所以用碳纤维材料来制作车身最理想。
(2)质量为12kg的铝合金材料,其体积为
(3)由于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所以将所用的铝合金换为碳纤维材料时,碳纤维材料的体积等于铝合金材料的体积,则使用碳纤维材料的质量
所以自行车由铝合金材料换为碳纤维材料时,其质量减小了
m=m铝-m碳=12kg-6.4kg=5.6kg
1 / 1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八区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科学试题
1.(2023七上·淳安期末)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有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验证方案 D.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行交流与反思。
【解答】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建立假设,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023七上·淳安期末)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A、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会导致酒精失火,选项错误;
B、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口上方,不能伸进试管内,选项错误;
C、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选项正确;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口上方,不能伸进试管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3七上·淳安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应用了许多新科技,下列应用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主火炬中液氢燃烧 B.跳台中心用水雾造雪
C.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制冰 D.颁奖礼服中石墨烯通电发热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A.主火炬中液氢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跳台中心用水雾造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制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颁奖礼服中石墨烯通电发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4.(2023七上·淳安期末)瓯柑是温州地区的特产,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药效。瓯柑树春季开花,秋季结果,用种子繁殖。瓯柑这种植物属于(  )
A.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蕨类植物: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没有种子,一般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不会开花结果,所以瓯柑不属于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也靠孢子繁殖,同样不会开花结果,所以瓯柑不属于苔藓植物。
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瓯柑树春季开花,秋季结果,用种子繁殖,种子被果皮包裹在果实(瓯柑)内部,符合被子植物的特征,所以瓯柑属于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裸子植物有种子,但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不会形成果实,而瓯柑有果实,所以瓯柑不属于裸子植物。
【解答】A、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以及支持地上高大的部分,故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A错误。
B、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和叶结构简单,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假根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只起固定植物体的作用,B错误。
C、瓯柑树春季开花,秋季结果,用种子繁殖,说明其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C正确。
D、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发达的根、茎、叶和种子,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没有花、果实这两个器官,D错误。
故答案为:C。
5.(2023七上·淳安期末)在19届杭州亚运会上,最引人注目的“黑科技”之一是田径赛场上的机器狗,它可以运输比赛器材,能进行翻译、指路等任务。下列可作为判断该机器狗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A.能否运输比赛器材 B.能否翻译、指路
C.是否需要能源 D.能否生长和繁殖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解答。
【解答】机器狗不能生长与繁殖,因此根据它能否生长与繁殖即可判断出它属于非生物。
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6.(2023七上·淳安期末)下列四个都是本学期课本中的观察实验,其中实验过程中没有借助放大镜作为观察工具的是(  )
A.观察手指指纹的纹路
B.观察蜗牛的外形形态结构
C.观察草履虫的结构
D.观察方形蔗糖的构成
【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观察工具
【解析】【分析】放大镜:放大镜是一种简单的光学仪器,主要用于将物体放大,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物体的细节。其放大倍数一般在几倍到几十倍之间,适用于观察一些用肉眼难以看清,但又不需要极高放大倍数的物体,如指纹、昆虫的外部形态、植物的叶片纹理、蔗糖晶体等。
显微镜:显微镜则是用于观察非常微小的物体,如细胞、微生物等。它的放大倍数较高,通常可以达到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其个体极其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特征。
【解答】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视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细节。所以观察蜗牛的外形、手指指纹纹路、方糖的构成用到放大镜;而观察草履虫的结构需要用到显微镜,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3七上·淳安期末)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根据该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E处的地形为鞍部
B.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C.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答案】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或盆地;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凸出的为山谷;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解答】读图分析,E处位于两座山峰之间的低地,是鞍部,A正确;图中采用指向标定向,D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B错误;图中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0米,C错误;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AC,D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3七上·淳安期末)某同学对预防新冠肺炎措施中使用的一些物品进行了估测,其中最符合事实的是(  )
A.“戴口罩”: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面积约为180cm2
B.“测体温”:一只测温枪的质量约为4kg
C.“要消毒”: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20mm
D.“勤洗手”: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L
【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1)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长、宽分别为18cm、10cm;
(2)一只测温枪的质量在200g;
(3)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3mm;
(4)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0mL,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长、宽分别为18cm、10cm,所以其面积约为S=18cm×10cm=180cm2,故A正确;
B.一只测温枪的质量在200g=0.2kg左右,故B错误;
C.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3mm,故C错误;
D.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0mL,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3七上·淳安期末)概念之间常存在交叉、并列或包含关系,下列选项中的概念符合图中关系的是(  )
  M N Q
A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电灯通电发光
B 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C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蛇
D 营养器官 生殖器官 根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常见的脊椎动物;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10.(2023七上·淳安期末)如图,下列各项实验或事实能作为相应结论的证据的是(  )
选项 实验或事实 结论
A ① 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 地球是球体
B ②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地壳是变动的
C ③ 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 板块碰撞形成山脉
D ④ 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 地球内部是分层的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壳变动的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
【解答】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故A错误;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能够证明地壳变动,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抬升形成山脉,故B正确;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不能作为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证据,C错误;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不能作为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D错误;
故答案为:B。
11.(2023七上·淳安期末)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①铅柱黏合 B.②酒精与水混合
C.③气体扩散 D.④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符合题意;
B、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不符合题意;
C、气体扩散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红墨水分散到水中是液体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2023七上·淳安期末)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在钢罐内表面要压贴一层0.25毫米的铝片。技术人员先把薄薄的铝膜装在钢罐内与内壁相贴,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当水结成冰后,铝膜就紧紧地贴在钢罐的内壁了。下列对该技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水结冰放出大量的热,使铝膜被焊牢了
B.水结冰放出大量的热,使铝膜受热膨胀贴紧钢罐
C.水结冰吸收大量的热,使钢罐遇冷收缩贴紧铝膜
D.水结冰体积变大,给铝膜较大压力,使其贴紧钢罐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水结成冰后的体积变化分析判断。
【解答】 当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它们压牢。
故选D。
13.(2023七上·淳安期末)小金对下列实验操作进行了结果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结果分析
A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很紧 偏小
B 用直尺测头发直径时,头发绕在铅笔上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俯视液面最低处读取数据 偏大
D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离开口腔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A.用皮尺测量长度时,皮尺拉得过紧,会使皮尺上面的刻度间距变大;
B.测量头发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头发,测得的数值包含了空隙的值;
C.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如果俯视液面,视线位置会比液面位置偏上;
D.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
【解答】 A.用皮卷尺测量长度时,皮卷尺拉得过紧,刻度之间的距离变大,会使测量值偏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测头发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头发会使头发之间的间隙变大,测量值偏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如果俯视液面,视线观看到的示数在最低处液面的上面,会使测量值偏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体温计因为有个特殊构造:缩口,故能使水银受热上升,遇冷不能自动退回,故可以离开口腔进行读数,读数不会变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2023七上·淳安期末)小金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状要比“平边”状撕开时省力,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不同“锯齿”状的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在同一包装袋的不同“锯齿”位置撕开,比较用力的大小
C.在同一包装袋的“锯齿”状位置和“平边”状位置撕开,比较用力大小
D.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答案】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比较“锯齿”状和“平边”状撕开时哪个省力,必须控制袋子等其他因素相同,据此分析。
【解答】 比较“锯齿”状和“平边”状撕开时哪个省力,根据控制变量法,要选择同一包装袋的“锯齿”状位置和“平边”状位置撕开,比较用力大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2023七上·淳安期末)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是科学的重要观念之一,在生物体的不同结构层次上都有体现。下列结构和功能对应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选项 结构 功能
A 细胞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膜 保护细胞,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
B 人体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 防止细菌侵入,起保护作用
C 鸟类前肢特化为翼,胸肌发达 有利于在空中飞行
D 爬行动物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 维持体温恒定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动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同,不同的结构层次都与功能相适应。
【解答】A.细胞膜使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它除起保护作用外,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人体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防止细菌入侵,起保护作用,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鸟类前肢特化为翼,胸肌发达,为飞行提供动力,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体表覆盖有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水分的蒸发,适于陆地生活,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2023七上·淳安期末)研究人员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成功用人体细胞制造出了心脏。这颗心脏大约两厘米长,不仅有肌肉,还有血管和其他支撑结构,甚至能像真实的心脏一样跳动,为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1)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来看,该3D打印心脏属于   。
(2)制造心脏的心肌细胞来自多能干细胞,下图①过程是   ,该过程中干细胞核中的   先复制再平均分配,产生的细胞结构、形态和功能均相同,再经过过程②细胞的生长和   ,形成心肌细胞。
【答案】器官;细胞分裂;染色体;细胞分化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解析】【分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细胞分裂: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其结果是使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指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的过程。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的过程。
图中①细胞分裂、②细胞分化。
【解答】(1)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能自动的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2)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3D打印心脏的心肌细胞来自多能干细胞,如图①过程是细胞分裂,该过程中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先复制再平均分配,产生的细胞结构、形态和功能均相同,生长后的细胞再经过过程②细胞分化形成心肌细胞。
17.(2023七上·淳安期末)西溪湿地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杭州的第二大自然景观。
(1)小金将湿地内部分动物分为甲、乙两类,如表。他是依据   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类别 动物名称
甲 燕子、田鼠、草鱼、青蛙
乙 蜜蜂、蚯蚓、虾
(2)小金在西溪湿地采集了四种植物P、Q、R和S,并设计了一张二歧分类检索表进行分辨,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蕨类植物,它在检索表中对应的位置是   (填字母)。
1a有种子……P 1b无种子……2 2a有叶………3 2b无叶………Q 3a有根………R 3b无根………S
(3)湿地内有部分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下列属于保护珍稀动植物措施的是   。
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  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③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有无脊柱;R;①②③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1)动物分类的依据很多,其中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2)植物根据能否产生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它们靠孢子繁殖后代。此外,植物还可根据有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来进一步分类。
(3)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它是 “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 和 “活的自然博物馆”。
【解答】(1)甲类动物燕子、田鼠、草鱼、青蛙的体内均具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乙类动物蜜蜂、蚯蚓、虾的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所以,他是依据有无脊柱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2)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无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根据二歧分类检索表可知,植物R无种子有叶、有根的是蕨类植物。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和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因此,湿地内有部分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③建立自然保护区都属于保护珍稀动植物措施。
18.(2023七上·淳安期末)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温度计,在碳纳米管里充入金属镓液体,在50℃~500℃之间,碳纳米管中镓液柱的高度随温度呈现均匀变化。
(1)这种温度计是根据   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   ;
(3)与普通温度计相比,此温度计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金属镓液体;54.8℃;测量范围较大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1)该温度计充入液态的金属镓,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图中温度计分度值为0.2℃,液面在54.8℃,故读数为54.8℃。
(3)对比可知,此温度计比普通温度计的优点是精确度比较高(或测量范围较大)。
19.(2023七上·淳安期末)下面是制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制作细胞模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桌上摆放有三瓶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碘液,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要用到的试剂有   (填序号)。
(2)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3)图甲是小金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四个视野,按照先后看到的顺序依次是   。
(4)图乙是小金用橡皮泥制作洋葱表皮的细胞模型,下表是模型制作的评价标准。
等第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整体美观。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但有遗漏,整体整洁。 基本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错误,名称标注有误或不全。
请你根据评价标准判断小金制作的细胞模型为   等第。
【答案】①③;防止产生气泡;BDAC;待改进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细胞模型
20.(2023七上·淳安期末)自然界中的物质大多以固、液、气三种状态存在。历史上,奥地利科学家莱尼茨尔于1888年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物质。他将这种物质的固态晶体加热到145℃时,便熔成液体,不过是浑浊的,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该物质在加热过程,仿佛出现两次熔化过程、有两个熔点。其实,莱尼茨尔发现的就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叫做液晶,广泛应用于计算器、电脑等显示器的制作。
(1)如图甲是小明绘制的某物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其中表示气态的是    (填字母)。
(2)小明根据题中莱尼茨尔的发现,绘制了该物质加热过程中第一次熔化的温度变化趋势示意图,如图乙。
①乙图中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   段(用字母表示)。
②请在答题卷中补充画出该物质继续加热时的温度变化趋势示意图   。
【答案】C;B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物质的分子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气态物质的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
(2)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根据该物质有两个熔点进行画图。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C图中分子之间的距离最大,因此表示气态的是C;
(2)①乙图中BC段固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BC段;
②晶体有两个熔点,前面已经进行了第一次熔化,那么当温度升高到175℃时会进行第二次熔化,此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结束,它的温度才会继续升高,如下图所示:

21.(2023七上·淳安期末)2023年12月18日晚,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为搜救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搜救人员会调用许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
(1)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是因为   ;
(2)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正确的有   。
①乘电梯快速下楼
②从室外跑进楼内躲避
③若在底楼,应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答案】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③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根据地震逃生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1)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是因为人体气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搜救犬闻到人体气味。
(2)学会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逃生方法,有利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宝贵生命。地震发生时,高层楼容易断电,不能搭乘电梯;如果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不要在高墙、大树、电线杆附近,更不能从室外跑进楼内躲避;若在底楼,应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故③正确,①②错误。
故答案为:③。
22.(2023七上·淳安期末)生活中口罩类型不同,材质结构不同,主要功能也不同。不同种类口罩的防尘能力是否一样呢?小金选取一次性口罩、棉布口罩、PM2.5口罩各一个进行实验:
步骤一:将电吹风、剪去瓶口和瓶底的塑料瓶、一次性口罩和黑布依次进行组装。
步骤二:将一药匙白色的痱子粉倒入塑料瓶内,打开电吹风的冷风挡吹5秒,取下黑布,观察痱子粉的喷出情况。
步骤三:换用棉布口罩、PM2.5口罩进行重复实验,记录3次实验后痱子粉的喷出情况如表所示。
口罩类型 痱子粉喷出的情况
一次性口罩 喷出较多
棉布口罩 喷出较少
PM2.5口罩 几乎没有喷出
(1)实验中口罩防尘效果的好坏可以通过   来判断;
(2)实验中应控制相同的量有   ;
A.塑料瓶中痱子粉的量  B.电吹风工作的时间  C.塑料瓶中痱子粉的位置
(3)分析表中的实验结果,初步可得出结论:   。
(4)实验方案还存在缺陷,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的建议是   。
【答案】观察黑布上痱子粉喷出的情况;AB;不同种类口罩的防尘能力不同(PM2.5口罩防尘能力最强或一次性口罩防尘能力最弱);增加每种口罩的数量进行多次实验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实验设计与原理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种类口罩的防尘能力是否一样。
实验原理:通过模拟一定的环境,让带有痱子粉的气流通过不同类型的口罩,观察并比较痱子粉的喷出情况,以此来判断口罩的防尘效果。如果喷出的痱子粉越少,说明口罩的防尘能力越强。
(2)实验变量与控制
自变量:口罩的类型,即一次性口罩、棉布口罩、PM2.5 口罩。
因变量:口罩防尘效果,通过观察黑布上痱子粉的喷出情况来衡量。
【解答】(1)防尘效果是用转换法来体现的,即痱子粉喷出越少,说明口罩的防尘效果越好。
(2)实验的研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为了保证实验可靠,塑料瓶中痱子粉的量、电吹风工作的时间相同,而塑料瓶中痱子粉的位置倍吹动后不固定,因而不影响实验效果。
故选AB。
(3)分析表中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同种类的口罩防尘能力是不同的,医用口罩、棉布口罩、PM2.5口罩三种口罩PM2.5口罩的防尘能力最好。
(4)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增加每种口罩的数量进行多次实验。
23.(2023七上·淳安期末)如图甲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小金用两个相同的烧杯(图中用虚线形表示)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1)如图甲,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填“①”或“②”)的高度,确保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2)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并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分析图像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   吸收的热量较多;
(4)冬天,小金想自制一个暖手袋,若只能从A或B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则应选择   (选填“A”或“B”)。
【答案】②;使液体受热均匀;A;A
【知识点】比热容
24.(2023七上·淳安期末)小金做了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后想到:人体细胞生活在生理盐水中,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那么植物细胞是否也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
(1)小金先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状态下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如图1,图中A是   (填结构名称)。
(2)接着,小金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具有支持作用。老师告诉小金,这是质壁分离现象。小金把此洋葱表皮细胞重新放在清水中浸泡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又复原了,如图3。
(3)小金用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现象。
溶液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
操作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三次
“分离”时间 60秒 58秒 25秒
操作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多次
能否“复原” 能 能 不能
①该实验目的是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与   的关系。
②以上实验结果或现象支持下列哪些观点?   (填字母)。
A.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
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
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的植物细胞“复原”
【答案】液泡;细胞壁;溶液种类;A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模型
【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具有细胞液,贮存着各种物质;
(2)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功能;(3)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实验探究中的变量即可;
②根据表格数据分析三种溶液是否会引起洋葱鳞片叶分离速度不同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图1中A是液泡。
(2)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细胞壁具有支持作用。
(3)①由表格可知,实验探究的是溶液的类型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影响,因此实验目的是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与溶液类型的关系。
②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是: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A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25.(2023七上·淳安期末)研究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装置测量空气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打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初始质量为81.6克。
②将如图甲的量杯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内的空气引入量杯中。
③如图乙,量杯内空气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如此反复共收集了10次。
④如图丙,用天平称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
(1)下表是小组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请将横线部分内容补充完整;
待测量 皮球初始质量 (克) 排出空气的体积 (毫升)     空气的密度 (克/厘米3)
测量结果
(2)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所测空气的密度为   kg/m3;
(3)下列实验操作会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小的是   。
A.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
B.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
C.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
【答案】放气后皮球的质量(克);1.2;C
【知识点】设计实验测密度
【解析】【分析】(1)计算空气的密度需要知道排出空气的体积和质量,据此分析;
(2)根据皮球打足气时的质量和排出空气后的质量计算排出空气的质量,根据图乙计算排出空气的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根据公式进行分析。
【解答】(1)计算空气的密度需要知道排出空气的体积和质量,则应补充的内容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m'(克)。
(2)皮球打足气时的质量为81.6g,由图丙知道,排出空气后的质量为80.4g,则排出空气的质量为
由图乙和题意知道,排出空气的体积为
所测空气的密度为
(3)由知道,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测出的体积偏小,则可能的原因为: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气体部分溶于水;而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会使排出空气的质量变小,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小。
故答案为:C。
26.(2023七上·淳安期末)人们常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小金认为等质量条件下,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液化),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标记为B,摇匀后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仅凭“t2高于t1”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小金的观点,因为   ;
(2)小金的补充步骤如下,请帮他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   ,则可以支持小金的观点。
【答案】水蒸气液化后的热水也会放出热量,使冷水温度升高;100℃的热水直至液面上升至B点;t2>t3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比较t3和t2温度即可
【解答】(1)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冷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而液化后的水与冷水混合也能通过热传导使原来的冷水温度升高。
(2)②③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应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液面上升至B点,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若t3低于t2,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27.(2023七上·淳安期末)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以下著名的“三级跳”:
(1)结合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_________。
A.“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
B.“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
C.“板块构造学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D.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板块的   地带(选填“中心”或“交界”)。
【答案】(1)C
(2)碰撞和张裂
(3)交界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1)“板块构造学说”没有推翻“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
(2)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台湾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解答】(1)由材料分析,“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A正确;“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B正确;“板块构造学说”没有推翻“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创建了板块构造学说,C错误;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D正确;故选C。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1)由材料分析,“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A正确;“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B正确;“板块构造学说”没有推翻“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创建了板块构造学说,C错误;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D正确;故选C。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28.(2023七上·淳安期末)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度差高达250℃,而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又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于是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热管。热管的结构如图,在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中心是气腔。卫星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通过热管使卫星的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的原因。
【答案】向阳面的一端温度高,热管吸液芯内的液体吸收热量发生汽化现象,液体变成蒸气,降低了向阳面的温度。热的蒸气沿气腔跑到背阳面的一端,遇冷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蒸气变回液体,提高了背阳面的温度。液体又顺着吸液芯回到向阳面,如此循环往复,使卫星的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汽化吸热;由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液化放热。
29.(2023七上·淳安期末)杭州亚运会公路自行车比赛是在有各种地形变化的公路上举行的,为了使骑行达到快速,一般要求自行车强度好且车身较轻。下表是制造自行车可选的材料。
材料 锰钢 铝合金 钛合金 碳纤维
性能(强度) 强 较弱 较强 强
密度(kg/m3) 7.9×103 3.0×103 4.5×103 1.6×103
(1)按照上述要求,选择表中   材料制造公路自行车最理想;
(2)某品牌公路自行车所用铝合金部分的质量为12kg,请你计算所用铝合金材料体积为多少   ?
(3)若保持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将所用的铝合金材料换为碳纤维材料,则自行车的质量变化了多少   ?
【答案】碳纤维;;5.6k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自行车强度好且车身较轻”的要求,自行车的强度高并且密度小的材料,由表格数据可知选择的材料;
(2)知道车架的质量和密度,根据密度公式求出车架的体;
(3)由于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所以将所用的铝合金换为碳纤维材料时,碳纤维材料的体积等于铝合金材料的体积,根据m=ρV可求出碳纤维材料的质量,自行车的质量变化等于铝合金的质量减去碳纤维材料的质量。
【解答】(1)车身的材料要求强度高且轻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碳纤维材料的性能(强度)强、密度最小,所以用碳纤维材料来制作车身最理想。
(2)质量为12kg的铝合金材料,其体积为
(3)由于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所以将所用的铝合金换为碳纤维材料时,碳纤维材料的体积等于铝合金材料的体积,则使用碳纤维材料的质量
所以自行车由铝合金材料换为碳纤维材料时,其质量减小了
m=m铝-m碳=12kg-6.4kg=5.6kg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