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民法典,探寻其中的奥秘,开启今天的学习。猜一猜:从生活的鸡毛蒜皮到人生终身大事,它从细节中为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米袋子”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打开幸福之门提供有力保障。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是谁?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10.1认识民法典道德修养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明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增强责任意识。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说明民法典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理解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等在民法典中的体现,深切体悟法治与德治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总议题:法伴成长,“典”亮未来子议题一:民法典是何法律?子议题二:民法典何以为“民”?要求: 阅读教材P83—85,自主预习以下问题。 (2分钟)1.民法典的地位2.民法典的作用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4.民法典确立了民事活动的哪些基本原则子议题一民法典是何法律?议学情境一:从生到死的守护体现对胎儿继承权保护。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五条:“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我还是胎儿时,虽然没有出生,但是可以继承遗产。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民法典第二十六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郭某某遗弃6岁的女儿,被判刑。体现对婚姻家庭保护。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一条:“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姐姐25岁了,她和心仪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议学情境一:从生到死的守护体现对救助者保护。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爸爸在路上救助一位晕倒的叔叔,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爸爸赔偿,并向爸爸表示感谢。体现了对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体现了对继承权的保护。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爷爷70岁了,他立下了遗嘱。【议学任务】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议学小结】(笔记)(1)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P83蓝字)(2) 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P84)1.什么是民法典?重点知识指合法权利平等主体议学拓展非法人组织是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的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等。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自然人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法人是法律上拟制的人,是法律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赋予符合一定条件的组织以法人资格,便于这些组织独立从事民事活动,如公司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是指参与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民法上具有平等地位和身份,法律地位完全平等。议学拓展人身关系:一般认为,人身中的“人”是指人格,“身”是指身份。人身关系是关于人的身份、人格、尊严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本身”直接相关,不能用金钱衡量。财产关系:是以财产为媒介而发生的社会关系,是关于钱、物品、经济利益的权利义务关系,可以通过金钱计算价值。举例:小明未经允许用同学的照片做表情包——侵犯肖像权(人身关系)举例:小美用压岁钱买了一支笔——取得笔的所有权(财产关系)判断:以下情景属于哪种关系:1. 小张在网上被人造谣——2. 妈妈把旧手机送给邻居——3. 公司拖欠员工工资——4. 孩子必须跟父亲姓——人身关系(名誉权)。财产关系(赠与物品)财产关系(债权债务)人身关系(身份权争议)子议题二民法典何以为“民”?【议学任务】结合上述视频内容与教材P84,思考民法典的实施有何意义?议学情境二:《漫说民法典》视频【议学小结】(笔记)2.民法典的作用?重点知识(1)意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且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并促进社会更加和谐。(P84)议学情境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议学任务】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议学小结】(笔记)(2)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P84)2.民法典的作用?重点知识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议学情境四:归还遗失物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议学任务】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提示:(1)“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材料中赵某把公文包归还失主的行为弘扬了传统美德,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体现了《民法典》诚信的基本原则。(2)《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材料中的失主主动提出悬赏,领取遗失物时应按承诺支付给拾得者一定报酬。所以法院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议学拓展:观看视频,认识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议学拓展:判断下列行为是否违反了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案例某夫妇决定为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北燕南飞”张某在某金店试戴一款首饰后,商家强行要求其购买网购遭遇虚假宣传,买家秀和卖家秀严重不符甲企业在生产中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女儿与儿子平等继承父母房产外卖员与豪车相撞,交警判责不看身份只看过错。违反公序良俗违反自愿原则违反诚信原则体现绿色原则体现平等原则体现公平原则【议学小结】(笔记)2.民法典的作用?重点知识(3) 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P85)目的: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内容: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地位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各方面权利平等的保护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3)确立的基本原则作用(2)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民法典课堂小结(1)法治化营商环境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下列关于民法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法典是一部对公民一切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②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④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课堂练习×调整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合法权利课堂练习2.2024年5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以来的第四个“民法典宣传月”,某市部署开展一系列民法典宣传活动,通过送法进校园、进乡村等方式,让民法典走近群众身边,“典”亮美好生活。下列是小明整理的民法典宣传活动资料,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②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宣传民法典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执法能力④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应是提高群众法治意识,执法是执法机关的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