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1 认识民法典 教学设计课题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10.1 认识民法典课程标准 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课时教材分析 第十课是对法律保障生活的示例性说明和诠释。从受到保障的公民权利的角度,青少年只有“民事权利能力”是和所有人一样的。所以本课选取民法典进行学习,紧扣青少年生活实际。本课时“认识民法典”,整体了解民法典,主要探讨了民法典的内容、地位、保障体现、运作原则等。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各种新闻渠道和其他途径对民法典已有简单了解,但这些认识都比较浅显和片面。七年级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主要是依靠道德规范来约束。同时很多学生也会认为法律是大人的事情,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对民事权利了解不多,学习不系统、不全面,法治思维普遍较差。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法典将会如何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从事民事活动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法典对全体公民的普遍性保障,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照和保护。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民法典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目标 法治意识: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说明民法典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理解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道德修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等在民法典中的体现,深切体悟法治与德治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责任意识:明确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增强责任意识。设计思路 总议题:民法典——法伴成长,“典”亮未来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民法典是何法律?情境一:从生到死的守护任务一: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知识一:1.什么是民法典?议题二:民法典何以为“民”?情境二:《漫说民法典》视频 情境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情境四:归还遗失物 任务二:结合上述视频内容与教材P84,思考民法典的实施有何意义? 任务三: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任务四: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知识二:2.民法典的作用?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猜一猜: 从生活的鸡毛蒜皮到人生终身大事,它从细节中为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米袋子”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打开幸福之门提供有力保障。 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它是谁? 学生猜谜语,参与活动。设计意图导课环节用猜谜语方式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议题一:民法典是何法律?【议学小结】 什么是民法典?(P83)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结合情境 分析权利 思考感悟 圈点批注 整理笔记设计意图结合教材生活与观察内容,抽丝剥茧,引思明理。议题二:民法典何以为“民”?议学情境二:《漫说民法典》视频 【议学任务】结合上述视频内容与教材P84,思考民法典的实施有何意义? 【议学小结】 2.民法典的作用。(P84) (1)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有利于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且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并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议学情境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议学任务】 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议学小结】 2.民法典的作用。(P84) (2)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P84) 议学情境四:归还遗失物 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议学任务】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 提示:(1)“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材料中赵某把公文包归还失主的行为弘扬了传统美德,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体现了《民法典》诚信的基本原则。 (2)《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材料中的失主主动提出悬赏,领取遗失物时应按承诺支付给拾得者一定报酬。所以法院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议学小结】 2.民法典的作用。(P85) (3) 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目的: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内容: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议学拓展】 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诚信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学生看视频,思考发言。 圈点批注 整理笔记 阅读民法典原文,认识民法典保障的民事内容。 圈点批注 整理笔记 小组内展开讨论,抽学生发言。 圈点批注 整理笔记 识记背诵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活动探究,阅读《民法典》片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等在民法典中的体现,知道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及其重要意义,自觉提升法治意识、道德修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以“法律源于生活,服务生活”为主线,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化教学场景、开展精彩纷呈的活动化教学实践,将民法典从晦涩难懂的“书本条文”巧妙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引领学生顺利实现从“知法”到“信法”的跨越,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且熟练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主动地践行法治精神,成长为法治社会的坚定守护者与践行者。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