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表示浓度,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2.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学习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有关计算。难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三、教学准备教学PPT及相关视频。试剂和器材:无水硫酸铜、烧杯、玻璃棒、蒸馏水、天平、氯化钠、药匙。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导入】展示医院常用到的生理盐水作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标签上的0.9%。 【提问】标签上的0.9%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这里0.9%指的是溶液的浓度,那么如何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倾听,观看。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环节二 新课讲解 【提问】在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1勺蔗糖和2勺蔗糖,完全溶解后,你能判断出哪杯水会更甜吗? 【总结】相同的温度,同样多的水,加入2勺蔗糖的水更甜。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只要大概知道溶液的浓稀就可以了,可是在实验室或科学生产中就需要确切知道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为了表述这个问题,人们引入了浓度这个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过渡】在实验室中我们要经常配制溶液,下面老师来配制三种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合作探究】在室温下,向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 g、0.5 g、2 g无水硫酸铜,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提问】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并填写表格。(注意:1 mL水的质量约为1 g) 【总结】 判断的依据:根据三种溶液的颜色深浅。颜色越深,溶液较浓。 烧杯编号溶液颜色比较溶剂质量/g溶质质量/g溶液质量/gⅠ较浅200.120.1Ⅱ较深200.520.5Ⅲ最深20222.0【方法导引】一般情况下,对于有颜色的溶液来说,可以根据颜色的深浅判断溶液的浓稀程度。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略,当溶液是无色时,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提问】如何比较呢? 【过渡】溶液的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准确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质量,即浓度。例如:在施用农药时,如果药液过浓,会毒害农作物;如果药液过稀,则不能有效地杀虫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确地知道一定量的药液里所含农药有效成分的量。 【讲述】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很多,常见的主要有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例如,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是指每100份质量的该溶液中含溶质NaCl的质量为10份。 除了溶质的质量分数,人们有时也用体积分数来表示浓度。例如,用作消毒剂的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是指每100体积的医用酒精中含75体积的乙醇。 【过渡】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 【讲述】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公式: 又因为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所以该表达式还可以是: 3.含义:每100份质量的溶液里有多少份质量的溶质。 例如: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白糖溶液,表示的意义是每100份质量的白糖溶液中含20份质量的白糖。 某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6.5%,表示的意义是每100 g该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为26.5 g。 【注意事项】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需要注意: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用百分数表示,“×100%”不能省略。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②溶质质量是指溶解在溶液中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或结晶析出的溶质的质量,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液质量是指该溶液中溶剂质量与溶解的全部溶质质量之和。 ③溶液具有均一性,故溶液中各部分溶质的质量分数都相等;溶液具有稳定性,一种溶液长期放置,只要外界条件不变,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方法导引】基本公式的变形和相关计算式 【提问】在实验9-7中,三种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请将结果填入表格。(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烧杯编号溶剂质量/g溶质质量/g溶液质量/g溶质的质量分数/%Ⅰ200.120.1Ⅱ200.520.5Ⅲ202.022.0【总结】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可知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是: 【播放视频】实验9-7:三种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合作探究】在室温下,根据下表给定的质量配制氯化钠溶液,观察固体能否全部溶解,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g溶剂(水)质量/g固体能否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10902080【实验记录】 溶质质量/g溶剂(水)质量/g固体能否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1090全部溶解10%2080全部溶解20%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可知: (1)实验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 (2)实验二: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0%。 【讨论】对两种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我们只能根据什么方法来判断溶液的浓稀? 【总结】 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颜色来确定溶液的依稀。 2.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 若将这个实验所得的两份溶液进行比较,10%属于稀溶液,20%属于浓溶液。可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浓度越大。 【播放视频】实验9-8:配制两种质量分数不同的氯化钠溶液。 【提问】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有人说:“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总结】不对,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可知,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有36 g的氯化钠固体,所以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6 g,溶液的质量为136 g。 计算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6.5%。 【方法导引】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过渡】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表示意义,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看下面的问题。 【例题1】在农业生产中,可利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现要配制150 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答案】 【解】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150 kg×16% =24 kg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150 kg-24 kg =126 kg 答:需要24 kg氯化钠和126 kg水。 【过渡】在实验室中,经常需要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来进行化学实验,这类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又该怎样计算呢? 【提问】现有一瓶98%的浓硫酸,你能帮我将它变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吗? 【总结】加水稀释。 【讲述】溶液的稀释 1.计算依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2.计算方法: 3.注意事项: ①所设的物理量是质量; ②未知量x后不带单位; ③解题过程中数字后写单位; ④最后要写答。 【过渡】我们通过例题来巩固一下。 【例题2】化学实验室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现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进行实验。要把50 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这是一类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计算的依据: 稀释前溶质质量=稀释后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 g×98%=x×20% x==245 g 需要水的质量=245 g-50 g=195 g 答:需要水的质量为195 g。 【拓展】【例题3】有100克10%的食盐溶液,欲将其质量分数增大到20%,需蒸发到多少克水。 【分析】这是一类有关溶液蒸发浓缩的计算,计算的依据: 蒸发前溶质质量=蒸发后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解】设:需蒸发掉x克水。 100 g×10%=(100-x)×20% x==50 g x=50 g 答:需蒸发掉50 g水。 【方法导引】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回答问题。 观看老师配制硫酸铜溶液和观察配制溶液的颜色不同。 思考,分组讨论, 并回答问题,倾听,记录笔记。 倾听,理解。 倾听,记录。 倾听,记录笔记。 记录笔记。 分组练习,上黑板写出计算过程和答案。 观看视频。 观看教师配制溶液和观察溶质的溶解情况。 倾听,记录笔记。 思考,分组讨论。 倾听、理解。 观看视频。 思考,分组讨论。 倾听,并修正自己的答案。 倾听,记录笔记。 分组练习,抽选小组代表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倾听,记录笔记。 记录溶液稀释中的注意事项。 明确溶液稀释前后的原理。 倾听,思考。 分组练习,抽选小组代表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倾听、理解并记忆。 让学生对溶液浓度有初步的判断。 通过观看教师配制硫酸铜溶液为溶液配制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回答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可以根据溶液的颜色深浅来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 让学生初步了解可以根据溶液的颜色深浅来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 通过教师讲解溶液的浓度的不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通过讲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相关注意事项,来强化学生对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公式和含义的理解。 通过讲解基本公式的变形和相关计算式,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如何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求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回看实验9-7完整实验过程,进一步巩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初步了解溶液的配制。 进一步让学生熟悉如何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求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通过思考、总结,让学生知道通过溶液颜色判断溶液的浓度只是一种特殊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才是通用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溶液。 回看实验9-8完整实验过程,加深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知识。 通过问题讨论,初步了解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通过总结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明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熟练程度。 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溶液的稀释,并讲述溶液的稀释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于溶质质量分数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通过练习来加强学生对溶液稀释的理解。 通过练习来加强学生对溶液蒸发浓缩的计算。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环节三 拓展延伸 【展示】生命之水 倾听,观看。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素养,同时告诫学生禁止饮酒。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第30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五、板书设计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第1课时一、溶质的质量分数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3.含义:每100份质量的溶液里有多少份质量的溶质二、有关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1.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溶液稀释、蒸发浓缩的计算6 / 8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进一步熟练药品取用、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操作,初步感受定量研究的意义。2.通过完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加深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难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三、教学准备教学PPT。试剂和器材: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药匙、50 mL量筒、胶头滴管、空试剂瓶、空白标签、氯化钠、蒸馏水。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导入】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需要使用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例如,医疗用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如果浓度过高,会导致血细胞失水皱缩。浓度过低,则会使血细胞吸水膨胀甚至破裂。可见准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意义。 【过渡】那么,如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倾听,观看。 通过医疗上使用的生理盐水是固定的溶质质量分数,让学生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重要性。环节二 新课讲解 【指导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55页有关实验活动6的内容,思考:配制这种氯化钠溶液,有哪些配制方法? 【合作探究】实验: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用品】 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药匙、50 mL量筒、胶头滴管、空试剂瓶、空白标签、氯化钠、蒸馏水。 【实验步骤】 (1)计算: 按照配制要求计算出所需溶质氯化钠和溶剂水的质量,再根据密度计算出溶剂的体积。 (固体计算出质量,液体计算出体积) 已知:水的密度可近似看做1 g/cm3 氯化钠的质量=50 g 6% =3 g 水的质量=50 g ─ 3 g =47 g 水的体积:47 mL (2)称量: 用天平称量所需氯化钠固体:3 g,放入烧杯中。 调节天平平衡; 在左右的托盘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 游码拨到刻度3处; 向左盘中加氯化钠固体至天平平衡; 取下固体倒入烧杯中。将游码归零。 注意事项:①易潮解的物质不能直接放在纸上称量,要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②若用了砝码,则此时需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提问】回顾称量操作,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调平衡时,指针向右偏。 问题2:称氯化钠时,指针向右偏。 【总结】 问题1:向左调平衡螺母。 问题2:继续向左盘中添加氯化钠至天平平衡。 (3)量取: 用50 mL量筒量取所需的水:47 mL,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 右手拿试剂瓶,使试剂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水缓缓流入; 待注入的量接近47 mL时,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一定要注意。) 【提问】为什么不用10 mL或100 mL的量筒呢? 【总结】 分次量取,麻烦且有误差。 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越大。 【注意】选量筒的原则 应根据所取液体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 (4)溶解: 将称量出的3 g氯化钠放入烧杯中,并将量取的47 mL水倒入,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充分溶解。 注意事项:①用玻璃棒搅拌液体时,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玻璃棒碰触容器的器壁。 ②溶解必须在烧杯中进行,一定不能在量筒中配制溶液。 (5)装瓶贴标签: 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应注明试剂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入试剂柜中,标签向外。 【提问】搅拌可以加快物质溶解速率,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总结】加热或把固体研碎也可以加快溶解速率。 【展示】整个配制过程 【活动安排】班级同学分组根据以上内容进行实验。 【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若遇到下列情况,对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有影响?有何影响? ①称量前天平没有调平,且指针向右偏转; ②称量时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③量筒内的水没有全倒入烧杯中; ④称量时选用的砝码少了一个角; ⑤溶解用的烧杯使用前不干燥; ⑥所用的氯化钠中含有少量杂质; ⑦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⑧配好的溶液向细口瓶中倒时,有少量溅出; ⑨称量时使用的砝码生锈了(比原质量大了)。 【总结1】偏大、偏小、偏大、偏小、偏小、偏小、偏大、无影响、偏大。 【总结2】 导致溶质质量偏小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 溶质的质量少了; 溶剂的质量多了。 【过渡】除了利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来配制溶液以外,我们还可以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方法来进行配制。 【提问】如何利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呢? 【合作探究】实验: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50 mL量筒、胶头滴管、空试剂瓶、空白标签、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参考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按照配制要求计算所需浓溶液和水的质量和体积。 计算依据: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已知:6%氯化钠溶液的密度为1.04 g/cm3 3%氯化钠溶质的质量=50 g 3%=1.5 g 6%氯化钠溶液的质量=1.5 g/6%=25g 25 g 6%氯化钠溶液体积为: 25 g/1.04 g/cm3≈24 cm3=24 mL 所需蒸馏水的质量=50 g-25 g=25 g 所需蒸馏水的体积=25 mL 量取;用合适的量筒分别量取所需体积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选择50 mL量筒) 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液体混合均匀 装瓶贴标签: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注明试剂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入试剂柜中,标签向外。 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步骤如下: 阅读课本55页,思考问题。 倾听,记录笔记。 倾听,记录笔记。 倾听,记录笔记。 思考并回答。 倾听,记录笔记。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倾听,记录笔记。 倾听,记录笔记。 倾听,记录笔记。 思考,讨论并回答:加热或把固体研碎也可以加快溶解速率。 观看。 分组实验。 倾听,记录笔记。 记录笔记。 倾听,记录笔记。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明确配制溶液所需要的试剂和仪器。 通过逐步详细讲解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和相关注意事项,加强学生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的理解。 复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复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进一步巩固量筒的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掌握量筒选择的原则。 明确玻璃棒使用的原则和溶解应该在烧杯中进行。 了解溶液配制完还要装瓶存放。 了解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方法。 熟悉整个配制流程。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通过分析溶液配制中的误差,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配制溶液的严谨性和培养对科学的认真的态度。 了解溶液配制的第二种方法,巩固溶液稀释的原理。环节三 拓展延伸 【展示】营养液的配制 课下实践。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第25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五、板书设计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2课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用固体配制:(1)仪器(2)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3)注意事项2.用液体配制:(1)仪器(2)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3)注意事项4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1课时 教案.docx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2课时 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