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8 中外改革与制度创新线索一 中外不同性质的改革性质 事件 概况封建 性质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 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日本 大化改新 646年开始,日本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彼得一世 改革 为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全面推行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资本 主义 性质 戊戌变法 189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但受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变法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俄国农奴 制改革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 明治维新 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罗斯福 新政 为应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 主义 性质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新经济 政策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赫鲁晓夫 改革 赫鲁晓夫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勃列日 涅夫改革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 乔夫改革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不佳,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线索二 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创新类别 制度 概况政治 制度 创新 分封制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秦始皇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此后历代王朝都基本上沿用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秦朝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科举制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行省制度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当今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区划建制和部分名称就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政治协商 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国两制”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经济 制度创新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线索三 世界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古 代 雅典民 主政治 古希腊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建立了津贴制度。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确立起来的民主原则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首制 罗马帝国 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内战中获胜,公元前27年,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封君封 臣制 法兰克王国 8世纪前期,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不再无偿赏赐贵族土地,初步建立起封君封臣制度议会制 英国 13世纪末,英国基本确立议会制度。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里近 代 君主立宪制 英国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开始确立民主共 和制 美国 美国1787年宪法按照分权制衡原则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各司其职,相互制衡法国 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度,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续表) 现 代 社会主 义制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新经济 政策 1921年,在列宁的指导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联 模式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其特点是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经济上的计划体制罗斯福 新政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角度一:认识、启示类1.从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强国之路,要积极支持改革,合力推动改革不断深化。(3)要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改革创新,化危机为机遇。(4)改革要关注民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2.从中外制度创新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2)各国的制度可以相互借鉴。(3)我国要立足国情,科学决策,适时调整政策,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角度二:比较类3.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点?(1)都是在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对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3)都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或发展,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角度三:原因类4.纵观历史上的改革,你认为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1)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2)采取顺应民意的措施。(3)善于吸收、借鉴不同文明成果。(4)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5)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6)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7)得到政府、人民强有力的支持等。【中外农业政策的调整】(13分)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尽一切可能为强军服务。在农业上限制一切有碍于农业生产的活动,把尽可能多的人束缚在土地上,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投身于农业生产。他力图通过农业发展来不断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摘编自张宁《从农业制度改革看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调整政策,其法律依据是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1936年的《土壤保护与国内生产配额法》以及1938年的《农业调整法》。这三部法律的出台都是为了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据统计,在1934年和1935年,联邦政府为农业调整计划支付的费用超过10亿美元,同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农民收入的明显增长。——摘编自高国荣《从生产控制到土壤保护——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农业调整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材料三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造成国富民贫的结果,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新中国的农业改革经历了“分田到民—聚田到社—包田到户”的探索,每次探索都赋予了特定的时代意义。农村改革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内核就在于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实践,为人民着想。——摘编自姜刚《这个村庄,引爆改革伟力》(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发展农业的目的,并举出一例具体举措。(3分)目的:富国强兵,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2分)举措: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并简述农业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4分)特点:国家通过立法或提供资金等方式对经济进行干预。(2分)影响:遏制了经济大危机以来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趋势,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2分)(3)材料三中,中苏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案有何不同?结合史实任选两个阶段说明材料中画线部分探索的意义。(4分)不同:苏联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国富民贫;苏联采用行政手段解决农业问题。中国从农民利益出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国的农业政策不断调整,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分)土地改革中“分田到民”,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三大改造中“聚田到社”,农业合作化将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包田到户”,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分)(4)综上所述,归纳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2分)国家政策的推动;法律的保障;改革的促进;人民的辛勤劳动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8 中外改革与制度创新线索一 中外不同性质的改革性质 事件 概况封建 性质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 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日本 大化改新 646年开始,日本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彼得一世 改革 为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全面推行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资本 主义 性质 戊戌变法 189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但受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变法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俄国农奴 制改革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 明治维新 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罗斯福 新政 为应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 主义 性质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新经济 政策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赫鲁晓夫 改革 赫鲁晓夫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勃列日 涅夫改革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 乔夫改革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不佳,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线索二 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创新类别 制度 概况政治 制度 创新 分封制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秦始皇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此后历代王朝都基本上沿用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秦朝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科举制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行省制度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当今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区划建制和部分名称就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政治协商 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国两制”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经济 制度创新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线索三 世界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古 代 雅典民 主政治 古希腊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建立了津贴制度。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确立起来的民主原则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首制 罗马帝国 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内战中获胜,公元前27年,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封君封 臣制 法兰克王国 8世纪前期,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不再无偿赏赐贵族土地,初步建立起封君封臣制度议会制 英国 13世纪末,英国基本确立议会制度。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里近 代 君主立宪制 英国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开始确立民主共 和制 美国 美国1787年宪法按照分权制衡原则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各司其职,相互制衡法国 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度,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续表) 现 代 社会主 义制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新经济 政策 1921年,在列宁的指导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联 模式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其特点是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经济上的计划体制罗斯福 新政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角度一:认识、启示类1.从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强国之路,要积极支持改革,合力推动改革不断深化。(3)要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改革创新,化危机为机遇。(4)改革要关注民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2.从中外制度创新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2)各国的制度可以相互借鉴。(3)我国要立足国情,科学决策,适时调整政策,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角度二:比较类3.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点?(1)都是在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对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3)都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或发展,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角度三:原因类4.纵观历史上的改革,你认为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1)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2)采取顺应民意的措施。(3)善于吸收、借鉴不同文明成果。(4)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5)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6)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7)得到政府、人民强有力的支持等。【中外农业政策的调整】(13分)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尽一切可能为强军服务。在农业上限制一切有碍于农业生产的活动,把尽可能多的人束缚在土地上,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投身于农业生产。他力图通过农业发展来不断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摘编自张宁《从农业制度改革看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调整政策,其法律依据是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1936年的《土壤保护与国内生产配额法》以及1938年的《农业调整法》。这三部法律的出台都是为了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据统计,在1934年和1935年,联邦政府为农业调整计划支付的费用超过10亿美元,同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农民收入的明显增长。——摘编自高国荣《从生产控制到土壤保护——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农业调整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材料三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造成国富民贫的结果,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新中国的农业改革经历了“分田到民—聚田到社—包田到户”的探索,每次探索都赋予了特定的时代意义。农村改革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内核就在于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实践,为人民着想。——摘编自姜刚《这个村庄,引爆改革伟力》(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发展农业的目的,并举出一例具体举措。(3分)目的:富国强兵,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2分)举措: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并简述农业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4分)特点:国家通过立法或提供资金等方式对经济进行干预。(2分)影响:遏制了经济大危机以来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趋势,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2分)(3)材料三中,中苏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案有何不同?结合史实任选两个阶段说明材料中画线部分探索的意义。(4分)不同:苏联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国富民贫;苏联采用行政手段解决农业问题。中国从农民利益出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国的农业政策不断调整,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分)土地改革中“分田到民”,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三大改造中“聚田到社”,农业合作化将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包田到户”,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分)(4)综上所述,归纳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2分)国家政策的推动;法律的保障;改革的促进;人民的辛勤劳动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统编版2025年中考历史 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小论文)专题八 中外改革与制度创新中考专题突破 精讲本目录线索一 中外不同性质的改革性质 事件 概况封建 性质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 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性质 事件 概况封建 性质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日本大 化改新 646年开始,日本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彼得一 世改革 为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全面推行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性质 事件 概况资本 主义 性质 戊戌变法 189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但受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变法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俄国农奴 制改革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性质 事件 概况资本 主义 性质 日本 明治维新 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罗斯福 新政 为应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性质 事件 概况社会 主义 性质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性质 事件 概况社会 主义 性质 新经济 政策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赫鲁晓夫 改革 赫鲁晓夫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性质 事件 概况社会 主义 性质 勃列日 涅夫改革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 乔夫改革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不佳,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线索二 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创新类别 制度 概况政治 制度 创新 分封制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此后历代王朝都基本上沿用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类别 制度 概况政治 制度 创新 郡县制 秦朝在地方上建立郡县制,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科举制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行省制度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当今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区划建制和部分名称就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类别 制度 概况政治 制度 创新 政治协 商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类别 制度 概况政治 制度 创新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国两制”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类别 制度 概况经济制 度创新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线索三 世界历史上的制度创新古代 雅典民 主政治 古希腊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建立了津贴制度。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确立起来的民主原则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首制 罗马 帝国 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内战中获胜,公元前27年,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古代 封君封 臣制 法兰克 王国 8世纪前期,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不再无偿赏赐贵族土地,初步建立起封君封臣制度议会制 英国 13世纪末,英国基本确立议会制度。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里近代 君主立 宪制 英国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开始确立民主共 和制 美国 美国1787年宪法按照分权制衡原则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各司其职,相互制衡法国 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度,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现代 社会主 义制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新经济 政策 1921年,在列宁的指导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联 模式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其特点是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经济上的计划体制罗斯福 新政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角度一:认识、启示类1.从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强国之路,要积极支持改革,合力推动改革不断深化。(3)要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改革创新,化危机为机遇。(4)改革要关注民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2.从中外制度创新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2)各国的制度可以相互借鉴。(3)我国要立足国情,科学决策,适时调整政策,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角度二:比较类3.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点?(1)都是在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都对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3)都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或发展,加速了历史发展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角度三:原因类4.纵观历史上的改革,你认为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1)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2)采取顺应民意的措施。(3)善于吸收、借鉴不同文明成果。(4)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5)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6)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7)得到政府、人民强有力的支持等。【中外农业政策的调整】(13分)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尽一切可能为强军服务。在农业上限制一切有碍于农业生产的活动,把尽可能多的人束缚在土地上,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投身于农业生产。他力图通过农业发展来不断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摘编自张宁《从农业制度改革看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调整政策,其法律依据是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1936年的《土壤保护与国内生产配额法》以及1938年的《农业调整法》。这三部法律的出台都是为了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据统计,在1934年和1935年,联邦政府为农业调整计划支付的费用超过10亿美元,同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农民收入的明显增长。——摘编自高国荣《从生产控制到土壤保护——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农业调整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材料三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造成国富民贫的结果,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新中国的农业改革经历了“分田到民—聚田到社—包田到户”的探索,每次探索都赋予了特定的时代意义。农村改革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内核就在于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实践,为人民着想。——摘编自姜刚《这个村庄,引爆改革伟力》(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发展农业的目的,并举出一例具体举措。(3分)目的:富国强兵,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2分)举措: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分)特点:国家通过立法或提供资金等方式对经济进行干预。(2分)影响:遏制了经济大危机以来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趋势,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并简述农业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4分)(3)材料三中,中苏解决农业问题的方案有何不同?结合史实任选两个阶段说明材料中画线部分探索的意义。(4分)不同:苏联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国富民贫;苏联采用行政手段解决农业问题。中国从农民利益出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国的农业政策不断调整,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分)土地改革中“分田到民”,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三大改造中“聚田到社”,农业合作化将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推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包田到户”,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分)(4)综上所述,归纳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2分)国家政策的推动;法律的保障;改革的促进;人民的辛勤劳动等。温馨提示:学完至此,请完成精练本B80—B81习题!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8 中外改革与制度创新 .pptx 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8 中外改革与制度创新 (学生版).docx 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8 中外改革与制度创新 (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