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羊肠小道》——小学四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 《羊肠小道》学科 音乐 学段 中年级 年级 四年级(下)相关领域 核心内容: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相关内容:表现领域中的演奏;创造领域中的探索音响与音乐。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遵循新课标中对“感受与欣赏”学习领域的有关论述,即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二)理论依据本课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有关论述:1、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2、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音乐教学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羊肠小道》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7课“回声”中一首欣赏作品。《羊肠小道》选自美国作曲家菲尔德·格罗菲 (Ferde Grofe,1892-1972)的管弦乐《大峡谷组曲》第三乐章。《大峡谷组曲》是以位于美国西南部亚利桑州科罗拉多河上的大峡谷为题材创作的。演奏《大峡谷》的乐队编制庞大,以绚丽多彩的音响、别致的节奏音型、独特的和声风格,以及固定旋律或音型的多层次复调手法运用,成功地塑造了大自然中各种壮丽、神奇景色的音乐形象。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日出》、第二乐章《赤色的沙漠》、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第四乐章《日落》、第五乐章《暴风雨》。《羊肠小道》是这首组曲中最闻名的一个乐章,音乐形象鲜明,全章可分为引子和三个部分。引子:乐章开始,整个乐队以响亮的全奏滑音,模仿了驴叫声。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华彩乐段,这里,旅游者主题的音调与驴的叫声巧妙他融会在一起。引子之后,乐曲进入主体。A段第一部分,运用爵士音乐的手法,在打击乐器模仿驴蹄的二二拍稳定的连续四分音符节奏中,双簧管奏出了一支带有爵士味的诙谐八六拍曲调 :?音乐形象地描绘了旅游者骑驴悠然行进的神情。忽然,音乐变得急促起来,双簧管与低音单簧管相继奏出全部由三度跳进构成的下行旋律,仿佛驴子步伐踉跄地跑下山去。当驴子的嘶鸣声重又响起时,在驴蹄声和诙谐的曲调上,主题第二次出现时,由短笛和双簧管相隔两个八度齐奏,圆号吹奏出第二主题,这支气息宽广、富于歌唱性的旋律,气质开朗,具有美国西部音乐风性,表达了旅游者在大自然怀抱中舒畅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神奇景观的衷心赞叹。这一主题在不同乐器、不同背景上反复三次,然后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前面出现过的各种音乐素材通过乐队全奏进行展开。在一声驴子的长呜中,音乐突然停顿。乐曲进入中间段落。第二部分:钢片琴奏出清泉般的音响,使人疑为仙乐飘飘。给人们带来梦幻般的宁静,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再现,急板,弦乐的明快拨奏迎来了管弦乐队全奏的高潮,有如游客驱驴在山路上疾跑,乐曲在乐队奏出的响亮的驴叫声中结束。《羊肠小道》包含两个基本的音乐主题。学生在以前的欣赏中听辨的音乐主题一般都是单独出现的,而这首乐曲两个主题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交织出现。教科书安排这一乐曲让学生听辨这两个主题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辨力和记忆力。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横向结构的同时向纵向结构拓展。促进学生多声部听觉能力的发展。丰富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和体验。(二)学生情况分析1、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四年级学生对音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创造性活动。就本节课的授课对象四年级4班学生而言,学生普遍对音乐的主动探索意识浓郁,愿意参与音乐活动,爱表现合作,聆听及其他多种音乐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2.知识与技能分析:四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音乐学习,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就本节课的授课对象四年级(4)班学生而言,该班有一些学生为我校管乐团团员,对西洋管乐器音色比较敏感,并能区分出音乐中的演奏乐器。视唱能力及音乐节奏感较强。其他同学每年进行学校管乐团音乐会的赏析,对乐器外形及名称较为熟悉。在欣赏课中,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表达出音乐的情绪,对音乐速度、力度等要素能很快感受。对音乐旋律的记忆能力较好。并能随老师的柯尔文手势歌唱旋律。能较为准确的运用声势参与聆听和表演,能运用线条或图形表达最为突出的音乐要素特点。聆听过多种曲式结构的作品,如:复三部曲式的《打字机》等,能划分简单音乐段落。但是,对音乐要素中节奏、旋律的感受和理解以及对乐器的编配的理解不足,在音乐中的作用还需教师引导才能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3.过程与方法分析:在实践体验中探索新知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对声势参与,演奏参与等实践性学习过程非常感兴趣,并能在聆听中积极思维。(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这首作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复杂。全曲长达近十分钟。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音乐两个主题,本课将采用先分后总的学习顺序。先学习主题音乐再完整聆听检测的教学顺序。教学方式:启发想象、引导参与、过程体验教学手段:本课以听辨音响、模唱旋律、表演和器乐伴奏参与、对比欣赏等作为主要方式与手段。(四)技术准备1、使用打谱软件制作乐曲的曲谱及音频。2、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课件。3、用绘声绘影编辑声音及视频文件。(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1.教学状况在知识层面,已接触过多首西洋管弦乐作品,能准确说出音乐要素中的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对作者菲尔德·格罗菲及代表作品并没有过接触。在能力方面,拍感的稳定、节拍的感知已有一定基础。对旋律记忆能力较强,能较为准确的运用声势参与聆听和表演。2.教学问题与对策问题1:学生缺乏对多音乐主题纵向听辨能力。对策:先进行两个主题音乐的聆听,并用歌唱旋律、表演及节奏参与加强记忆,然后在完整聆听的过程中用图片表示主题音乐出现顺序进行音乐段落的区分和赏析。问题2:学生缺乏对在混合音色中听辨乐器音色的能力。对策:将管弦乐器进行高、中、低音区的分类。在聆听中通过音乐形象引发对演奏乐器音区的思考,通过图片和声音的结合进一步熟悉乐器音色。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1.能感受不同旋律表现出的不同情绪。2.能积极参与音乐的学习。(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感知不同旋律表现出的不同情绪。2.通过用聆听、模唱、肢体表现主题等方法感受音乐情绪,并引起对音乐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联想。3.通过随主题模仿音高手势,创编声势、动作的方法记忆主题旋律、分辨音乐结构。(三)“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羊肠小道》中乐器的运用的特点;知道作者及创作背景。能力目标:能记忆两个音乐主题;能准确地分辨第一部分的音乐结构。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感受、体验、记忆两段主题音乐;理解两段主题音乐所表现的景象。(二)教学难点理解由于配器的不同对同一主题旋律所描述的不同的景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目标:初步了解科罗拉多大峡谷,突出音乐的创作背景活动1:教师简单介绍科罗拉多大峡谷(播放科罗拉多大峡谷图片)(二)、初步欣赏两段音乐主题旋律阶段目标:初步建立两段音乐所描述的音乐形象,感受音乐情绪活动2:聆听两个音乐主题旋律(1)教师:引出两段主题音乐即描写大峡谷的音乐主题和描写旅行者骑着驴的音乐主题。(播放两段音乐)(2)学生:聆听两个主题片段,区分音乐形象,小结音乐情绪(3)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除了情绪上的不同,在节奏上两段音乐有什么特点?让我们先来听一听描写大峡谷山的音乐。(三)、欣赏大峡谷主题音乐活动3.1学唱大峡谷主题旋律阶段目标:通过聆听、模唱、肢体表现,感受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舒展。(1)聆听感受节奏特点:教师出示乐谱钢琴弹奏旋律,学生点击节拍聆听。(2)小结节奏特点:学生回答(宽松的节奏)(3)学唱大峡谷主题旋律①学生看教师柯尔文手势进行视唱②小结旋律特点教师提示:在歌唱中感受到旋律的起伏是什么样的?音程的最大跨度是几度?③边歌唱边划旋律线条,再次感受旋律特点教师提示:我们用手来当画笔,一边用“du”来唱旋律,一边画出旋律的起伏。活动3.2欣赏带有大峡谷主题旋律的音乐段落阶段目标:初步了解管弦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对音乐想象的刻画作用。(1)聆听音乐教师提问:在峡谷中除了跌宕起伏的山峦还会有什么景色?让我们来聆听一段音乐,展开想象,可以用动作来表现你的想象。教师活动:1 师:在学生聆听音乐的同时用柯尔文手势提示主题旋律2 师:在学生聆听音乐的同时用手势提示不同音区的旋律进行(2)学生描述听到音乐想象到的景象(鸟叫、水流的声音)(3)教师介绍管弦乐器根据音高的分类,学生设想演奏乐器教师提问:我们想象到的鸟鸣声、流水声是自然界中的声音还是由乐器演奏的?小鸟的叫声有可能是哪一组乐器演奏的?大峡谷的旋律有可能是哪一组乐器演奏的?流水的声音有可能是哪一组乐器演奏的?(4)再次聆听,验证对演奏乐器的判断教师播放课件,课件中出现演奏乐器,学生再次聆听音乐验证对乐器的设想。教学提示:在学生聆听音乐的同时用手势提示音乐的三个层次以及不同音区的旋律进行(5)教师小结由于不用乐器在不同音区的演奏使得音乐形象更加饱满(四)、欣赏骑驴的主题音乐阶段目标:感受驴的主题音乐中带有爵士风格的摇摆感活动4.1聆听选择描写驴的主题旋律(1)教师创设情境,引出两段相似旋律的听辨教师问题:还记得我们介绍大峡谷时曾说过,许多旅行者仍然沿用着古老的旅行方式——骑驴。这有两头小毛驴,请同学们听一听哪一头小毛驴更调皮更摇摆 ?哼唱主题旋律,学生听辨感受(2)聆听驴的主题音乐教师:“作曲家会选择哪头小毛驴呢?让我们来听一听。”(播放音频)学生:聆听,选择主题旋律教学提示:如学生听辨不出,可用肢体动作帮助学生分辨。(3)听辨打击乐器节奏教师进一步提问:在音乐中还有有什么特殊的声音?学生听辨回答活动4.2为主题音乐配伴奏阶段目标:通过加入伴奏进一步体会音乐的摇摆感,并感受速度的变化(1)教师介绍乐曲中所用打击乐器,并用打击乐器模仿驴蹄声。(2)学生用弹舌随着教师演奏的双响筒节奏练习(3)学生边听音乐边加入弹舌及双响筒伴奏,同时,用肢体表现骑在驴身上的摇摆感。教学提示:教师用指挥手势提示学生音乐速度上渐快的变化 “音乐有事呢么变化?发什么什么事?活动4.3欣赏表现驴下坡的音乐片段阶段目标:理解旋律走向对音乐形象的刻画作用(1)引导学生想象驴下坡时音乐旋律的走向。(2)学生聆听验证,教师进一步引导对速度变化的聆听感受(3)教师介绍演奏乐器以及旋律的进行方式:三度下行模进。教师:过渡语,“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只小毛驴,差点摔了跟头,心情会怎样?”引入下一环节活动4.4欣赏表现驴叫的音乐片段阶段目标:生活与音乐相结合,进一步理解音乐是艺术化的生活(1)观看驴叫的视频(2)抓住驴子叫声特点进行模仿(3)聆听音乐中的驴叫声,用动作表现(4)教师引导学生寻找驴主题音乐中的叫声元素(八度音程)(五)、两个主题音乐纵向叠加的分辨聆听阶段目标:检验对两个音乐主题的记忆;理解配器不同所刻画的不同景色活动5.1听辨第一个有两个主题的音乐片段(1)教师引导学生听辨两个音乐主题,并提出问题,“音乐中有谁的主题旋律?请用动作表现出。” (播放第一段音乐)(2)学生小结音乐片段中听到的主题音乐活动5.2听辨第二个有两个主题的音乐片段(1)教师播放第二段音乐,“音乐中有谁的主题旋律?音乐中有什么变化?”(2)学生小结音乐片段中听到的主题音乐(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通过配器的不同描绘出了不同的景色,小结音乐中出现主题旋律的配器(六)、音乐第二部分片段的聆听阶段目标:认始钢片琴,聆听其特殊的音色,产生想象活动6聆听音乐第二部分片段(1)教师引导想象,“我们来听一听这段音乐带给你什么想象?”学生聆听回答(2)师生小结音乐特点,教师介绍乐器(七)、完整聆听全曲,检测评价阶段目标:完整聆听中检测对音乐主题的记忆和理解活动7.1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教师讲解引子“音乐的开始部分有一个引子,我们刚刚没有听过。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听一听引子里有谁的旋律?还有什么声音?在引子过后,将出现我们听过的旋律。请同学生将手中的图片按顺序摆放。”活动7.2学生完整聆听音乐,用图片摆放第一部分音乐的出现顺序教学提示:教师:在音乐进行中在黑板上板书引子+(驴图片)+(驴+山图片)+(山图片)+(山+驴图片)+梦幻+?活动7.3师生小结引子和最后一部分的音乐元素,检测学生的答案并评价(八)、介绍作曲家及作品阶段目标:认识作曲家,知道简单生平及创作背景,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活动8教师介绍作曲家及《大峡谷组曲》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经过两个音乐主题的单独聆听,提高了学生对两个音乐主题旋律的音乐听辨力和记忆力。在感受音乐横向结构之后,同时向纵向结构拓展。学生能够分辨出音乐中同时出现的两个主题音乐,多声部听觉能力得到发展。丰富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和体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在教学中主要的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这类评价主要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如:在肢体表演或打击乐器伴奏的练习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关注整体的音响,是否具备聆听的能力和习惯,教师会及时给予评价。当学生成功时,或用微笑的表情给予正面评价,或竖起拇指给予赞美,都是对学生良好水平的认可和鼓励。当学生演奏错误时,我会及时示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聆听而获取正确的信息。在完整聆听过程中,结合终结性评价,用图片摆放的形式,检验学生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记忆。七、教学设计特色说明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本课教学设计本着充分揭示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配器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感受音乐魅力,产生情绪的反应和情感的体验。1.围绕音乐主题,由浅入深,发展多声部聆听的能力本课教学设计以两个音乐主题为两条线索分别展开。第一线索为大峡谷主题音乐。大峡谷音乐主题以单旋律线条开始,通过节奏、旋律走向、音程等要素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之后,在作品片段对大峡谷景色的描写的赏析中,听辨高、中、低三个音区不同乐器对音乐形象的表达,发展学生对音乐纵向的聆听。第二条线索为骑驴旅行者的音乐主题。这一主题以感受音乐的爵士风格为起点,用学生更容易参与的连续四分音符伴奏为抓手,感受伴奏和旋律这种两个音对三个音节奏形成的摇摆感。在两条音乐线索充分欣赏感受之后,选取作品中叠加了两个音乐主题的音乐段落进行欣赏,进一步发展学生多声部聆听的能力。之后,通过揭示配器的不同,理解音乐形象的细微变化,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体验。2.分段聆听细品音乐,完整聆听进行检验,提高教学效果本首作品时长近十分钟,用先整体感受再分段聆听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上无法有效实施。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先抓住两个音乐主题,再选取重点音乐段落进行赏析。在欣赏过程中,与生活实际结合,例如视频参与,进一步感受音乐中对驴子叫声和下行旋律表现的驴子跌跌撞撞跑下山径的音乐形象。在部分聆听之后,用图片代表音乐主题,用边听音乐边摆放第一部分音乐进行顺序的方式,进行完整的作品聆听。即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直观的展示出音乐的曲式结构。解决了时长较长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中时效性的问题。3.多种方式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处处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通过聆听、分辨、表现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使学生更有兴趣的来聆听音乐。在大峡谷主题音乐的体验中加入旋律的歌唱,划旋律线等活动,加深对音乐主题的记忆。在骑驴旅行的主题音乐中,加入对比聆听,表演参与,打击乐器等参与方式,充分感受音乐中的爵士风格的摇摆感。在驴子差点摔了一跤,跌跌撞撞跑下山,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大胆想象,创设旋律的走向,并用聆听来验证学生对音乐旋律的设想。通过图片摆放进一步检验听觉,潜移默化学习曲式结构。通过设计这些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充分深入的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