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2024)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案 共2课时(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商务星球版(2024)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案 共2课时(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第1课时教案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某大洲的地形特征。 区域认知: 运用资料,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并归纳大洲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运用资料,简要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并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资料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并会归纳大洲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
2. 分析亚洲面积、所跨纬度、经度,说出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3. 读亚洲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并分析亚洲地形特点。
4. 读亚洲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并分析地形与河流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亚洲地理位置的描述及方法总结;
2. 亚洲地形特点及与河流的关系。
【难点】
大洲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共2课时,第1课时重点学习亚洲的位置和地形,第2课时重点学习亚洲的气候及自然环境的关系。第1课时整体采用“认识大洲地理位置——归纳亚洲地形特点——分析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三大环节展开教学。本节课有两个要点:一是对大洲地理位置进行描述,在具体把握上需要通过运用地图,分析相关资料,观察、辨析、归纳大洲与选定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二是地形特征的描述,大洲的地形特点可以从地势起伏状况、地形类型构成、地形的空间排列状态,有五特殊地形等视角展开分析和归纳。
本节教学注重让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强化对读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地理特征的认识框架和表述结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视频展示】亚洲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拥有众多的自然地理世界之最。 【提出问题】关于亚洲的自然地理世界之最,你还知道哪些? 看视频思考 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 亚洲地域辽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领略亚洲的自然地理风光。
环节二 新知感悟 一、面积最大的大洲
【展示图片】亚洲陆地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为世界面积第一大洲。 【提出问题】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描述? 结合课本内容并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方法指导: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活动探究】探究亚洲地理位置 读“亚洲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结合课本第2页活动题目,总结亚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自主探究,按提示总结地理位置。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落实综合思维;
归纳总结:半球位置:找出半球分界线(赤道;20°W和160°E),看大洲的主体部分位于哪个半球。经纬度位置:应关注四至点的经纬度,以及穿过该地区的特殊经纬线,从而确定所处的热量带和高、中、低纬度地区等。海陆位置:应正确使用方位词,并找出濒临的重要海域。
【展示图片】七大洲面积对比图及亚洲的政区图。 【提出问题】比较七大洲面积,分析计算亚洲所跨纬度和东西距离,分析亚洲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洲”? 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面积、所跨纬度、东西距离等方面分析“第一大”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培养地理实践力。
【展示图片】时差的推算。 【提出问题】读图,根据亚洲所跨经度数,推算出最大时差(小时)。
二、地形大势
过渡:世界地形复杂多样,主要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亚洲的地形呈现怎样的特点呢?
方法指导: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从【当地主要的地形类型、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特点、地势特点】三个方面入手。
【展示图片】亚洲地形,查找主要的地形区 【提出问题】找出亚洲主要的高原、平原,观察它们在亚洲的方位。 【归纳总结】 高原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 平原主要分布在亚洲四周; 总结亚洲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一山地高原为主; 【提出问题】亚洲地势呈现什么特点? 【展示图片】展示亚洲剖面图,分析地势 点图找出亚洲主要的高原和平原,读出地形区名称;分析亚洲剖面图,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归纳总结:1.亚洲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2.亚洲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环节三 素养提升 【活动探究】分析亚洲长河流向特点与地形的关系(5分钟) 【展示图片】亚洲主要河流分布 在图中找到亚洲主要长河及其注入的海洋,简述亚洲长河众多的原因 归纳亚洲长河流向特点,简述其与亚洲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组总结】5分钟后让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结果 【探究结论】 亚洲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高原众多。 亚洲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流向也是从中间流向四周,地势决定河流流向。 观察图片 根据资料讨论问题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
【素养提升】举例分析地形格局的影响 【展示图片】北美洲地形、及沿40°N地形剖面图 【提出问题】 1.观察图1,描述北美洲的海陆位置。 2.观察图1、图2,描述北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3.观察图1,描述密西西比河干支流的流向和水系形状特点。 【探究结论】 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隔巴拿马运河与南美洲相望,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 2. 北美洲地形分成东中西三列:西部为高峻的山地、高原,中部为宽广的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山地; 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密西西比河干流大致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西部支流由西北向东南汇入干流,东部支流由东北向西南汇入干流。 水系形状呈树枝状。
归纳总结:地形和河流是相互影响的,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反之,河流的流向又能判断地势特点。
环节四 小试牛刀 一起做练习 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环节五 思维梳理 总结本课 巩固知识
环节六 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 查漏补缺《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教案
第2课时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并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某大洲的气候特征。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能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图归纳亚洲的气候特点。能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归纳某一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结合资料简要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资料描述亚洲的气候特点,并会归纳大洲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2. 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某气候类型的特点。
3. 结合资料,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
4. 结合资料简要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的描述及方法总结;
2.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
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共2课时,第1课时重点学习亚洲的位置和地形,第2课时重点学习亚洲的气候及自然环境的关系。第2课时整体采用“识别亚洲气候类型——归纳亚洲气候特点——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简要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四大环节展开教学。本节课有两个要点:一是气候特点的描述,大洲的气候特点可以从冷热和干湿状况、气候类型的构成、气候类型的空间格局、有无特殊气候等视角展开分析和归纳。二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部分的影响主要是从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征角度出发,主要阐述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本节教学注重让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强化对读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地理特征的认识框架和表述结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12月份的俄罗斯、12月份的东南亚 【提出问题】亚洲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同一季节,俄罗斯冰天雪地,而东南亚却是热带海岛风光,两地的自然景观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看图片思考 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亚洲都有哪些气候类型?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亚洲,领略亚洲的自然地理风光
环节二 新知感悟 一、气候的主要特征
【展示图片】亚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提出问题】 1.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 2.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是哪些 3.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亚洲气候特点是什么 结合课本内容并思考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特点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
【展示图片】亚洲各气候类型景观图及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结合初一所学,说出各种气候特征 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各气候特征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落实综合思维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过渡: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多,其中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三个因素是最基本的。三种因素是如何影响亚洲气候的呢
【活动探究】分析亚洲气候复杂的原因 【提出问题】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所学,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小组讨论】 1.亚洲的气候跨越了哪些温度带 2.请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所跨温度带、亚洲地形特点及东西距离,结合课本提示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归纳总结:由于面积广大,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干湿差异悬殊;再加上地形、地势差异显著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环节三 素养提升 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 一.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展示图片】亚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总结: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 【探究结论】 1.纬度因素:跨寒、温、热三带 2.海陆因素:距海近,降水多,温差小;距海远,降水少,温差大 3.地形因素: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观察图片 根据问题提示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
季风气候显著 【活动探究】分析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展示图片】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 【提出问题】1.找出亚洲的三种季风气候类型,说说它们的分布特点 【结论】亚洲的三种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提出问题】2.请分析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结论】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面和南面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所以形成了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 【探究结论】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面积最广、季风特点最为典型的地区 【拓展阅读】季风对亚洲的主要影响 【结论】 有利影响: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是亚洲乃至世界水稻的主产区 不利影响:夏季风不稳定,势力过强或过弱时季风区易发生水旱灾害。 冬季风势力过强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带来大风、暴雪、冰冻、 寒潮等灾害性天气 【活动探究】认识亚洲的季风气候 【展示图片】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 【提出问题】辨识亚洲的冬、夏季风,比较二者在风向、源地、影响范围上的异同 【探究结论】 【展示图片】亚洲季风气候示意图及哈尔滨、广州、孟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提出问题】 依据三地的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描述各自的气候特征,比较它们的异同 【探究结论】孟买:全年高温,旱雨两季明显 广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哈尔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不同点: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年降水量越多 相同点: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低降水少,雨热同期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1.亚洲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2.这里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3.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农业主要为畜牧业和绿洲农业 【展示图片】吐鲁番和北京气候对比图 【提出问题】比较吐鲁番和北京气候 【结论】吐鲁番全年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两城市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
归纳总结: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对农业的影响较大。要求能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环节四 小试牛刀 一起做练习 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环节五 思维梳理 总结本课 巩固知识
环节六 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 查漏补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