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 教案(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长沙》 教案(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体会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
2.学习从语言、意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3.通过朗读、分析课文,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4.感受并领悟毛泽东其人其诗的领袖情怀和艺术魅力,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青春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梦想,拥抱未来。
【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特点。
2.领悟诗人所表达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情感。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导入】
有评论家说:毛泽东用他的思想,他的事业,他的诗词,营构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也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
过去、现在、将来的人们,都想探究这个世界,都有必要认识这个世界。打开这个世界奥秘的窗口,其中之一就是毛泽东的诗词。
写《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毛泽东32岁。这一年的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那是1925年的深秋,面对湘江上的自然秋景,又联想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沁园春·长沙》。
提取关键词:青年、秋天。第一个关键词我们知道这是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创作的作品,属于他的早期诗词;第二个关键词是在1925年的秋天,而我们的同学们也刚刚迈入青春的门槛儿,十五六岁是花一样的年龄,开学的九月正是金秋的到来。那就让我们穿越百年,做一次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
【学习任务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
注意任务有两个,先是默读课文,然后对照注释感知,请同学们试着设计自己的朗读方案。
【学习任务二】
听名家朗读 走进文本
朗读的是否到位来自于对诗词的理解。
请同学们聆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老师朗诵的《沁园春·长沙》,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注朗诵重音,记录朗读中的情感变化,和自己的朗读方案作对比。
【学习任务三】
析开篇 入诗境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比较诗歌的表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好?
首先补充一个信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主语是抒情主人公“我”,“我”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呢?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会看到这里的语序出现了诗词当中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倒装。由此我们可以反推出现代汉语的语序:在一个寒冷的清秋佳日,“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诗人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就是把抒情主人公“我”这个形象放在诗歌的开篇“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两种手法的不同效果,大家可以加以比较。这里的“我”放在开头,也可以是一个歌词的表达形式,并不是说诗词就必须把“我”藏在后面。
教师明确:
倒装的意味是什么呢?大家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都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诗人在倒装的时候必有他要强调的内容,而强调的内容在倒装的过程当中前置。
于是我们看到“独立”两个字在倒装之下凸显了出来,这是诗人的形象,这是一个站在湘江之畔,望湘江北去,江流滚滚的诗人形象;“寒秋”是作诗的时间,也是诗人面对的场景,秋风过处,总有落叶飘零,秋气袭来,常多萧瑟之响。
面对这样的秋景,我们的诗人又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伤春而悲秋,是中国古诗当中常见的旋律,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面对秋景,总能调动起人内心的惆怅。但是刘禹锡的词又告诉我们“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我看来,秋日的景象简直要胜过春天的早晨,那又是怎样的一番气概?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个疑问一起来看这首词的上阙,我们的诗人看到的是怎样一番秋景?
【学习任务四】
品语言 析意象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听方明老师朗诵的时候,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个看万山红遍的看字,方老师特别用了一个重读。在读到“万山红遍”时,有同学马上联想到初中时学过的毛泽东主席同一个词牌的诗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有一个“看”字,《沁园春·雪》中有一个“望”字,“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个字是领起了上阙所观之景,此处为秋景,彼处为雪景。
作者站在橘子洲头,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又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的?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勾画时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形容词是否可以进行更换?
“遍”写出了红叶的范围广;
“尽”表明了数量多;
“透”说明了江水清澈见底;
“争”表现了船主动、昂扬、奋发的状态;
“击”体现了雄鹰的矫健有力;
“翔”展示了鱼的轻灵自在。
主席的这些用词是有它的含义所指的,这些词语共同勾勒出秋天的一番什么景象?
自由的景象,“万类霜天竞自由”。古人笔下经常被歌咏的萧瑟的秋天,在主席的笔下是一派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的景象。结合我们上课的时候提到的相关背景,1925年,32岁的领袖站在湘江之畔,他想到的是这样一番自由景象,仿佛在这一个清爽的秋日,大家争着比着看谁自由一样。
比如,作者用“击”这个字形容鹰,击是搏击的意思,雄鹰搏击长空,表现其骄健有力,正因为矫健有力,所以才能白由地飞翔,进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正因为诗人心中向往自由,所以看到的景物也都是自由的,你心中有什么,你眼睛就会看到什么,你眼前的风景折射了你心中的世界。我们说,这种带有主观情绪或情感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
教师明确:
象,就是景物的意思;意,表示情感或情绪。被主观情感浇筑的景物,我们叫它意象。
《易传》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词中的景物是作者主观能动化了的景物,它们融注了作者的感彩和思想意识,而成为作者心境的物化和感情的载体。
透过这幅壮丽、飞动的秋景图,我们分明读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意气风发、惊雷隐动的心境,一种意欲除旧布新、主宰乾坤的心境。
【学习任务五】
知人论世 谁主沉浮
大自然是自由的,但是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是这样自由呢?
1925年有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我们的国家内忧外困,尚在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之下,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所以说诗歌创作的背景是: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
人类社会不仅不自由,而且充满了灾难,所以,诗人发出了惊天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青年时代领袖先进的表现,有着除旧布新的志向,也有着对国家命运的一丝忧虑。那么谁来主这个沉浮呢?诗人不禁想到曾经在橘子洲头与友人的一次出行,“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学习任务六】
析形象 悟主题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请同学们找一找,下阙中,哪一句话是直接描写上次游览橘子洲的句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上一次友人和领袖一起在江中游泳,游泳推起的大浪遏制了飞驶的船只,这是一个夸张手法。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写他们在湘江中流击水的一幕往事,写游泳时推起的大浪遏了飞驶的船只。这个生活细节看似与革命斗争无关,然而在凸现青年革命家的果敢坚毅的精神上,正与前文暗中扣合,一脉相承。中流弄潮,这个意象本身就带有抗争的意味,它实际上是青年革命家峥嵘岁月的艺术缩影。如果把中国革命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这群中流击水者正是长河中的弄潮儿,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弄起了震天动地的漫江雷涛!有了这种伟大精神和力量,又何愁不能改变中国历史?
你是否找到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
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我们”,是青年人,是青年革命家,是青年的缩影。
最后一句的“曾记否”是试问语气,更显得语重心长, 沉雄慷慨,作者仿佛是在自问,又仿佛是在遥问往昔的战友,一种磨砺旧志、重振雄风的呼唤。那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就飞出了纸面,回荡于湘江两岸,岳麓山间。
【学习任务七】
心悟口诵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着对革命领袖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的感悟,心悟口诵,用青春的声音,朗诵伟人青春的诗篇。
总结提升:
诗人毛泽东1925年写下了《沁园春·长沙》,提出了惊天之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十多年后,1936年,他和他的战友完成了中国革命的惊世创举——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长征途中,他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对“谁主沉浮”作出了回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是十多年过去了,他和他的战友登上了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诗人 领袖》中写道: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诗眼
嘹亮了东方
毛泽东的诗词充满着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它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即使放在整个古典诗词的长河中,也是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作。以阳光壮美、大气磅礴为主的诗词意境,如天地之苍茫,如星汉之灿烂,如江河之奔涌。带给我们别样的审美体验……他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诗雄词豪。青年毛泽东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和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学习。
【课后作业】
1.小组合作,自主选择阅读毛泽东主席诗词。
2.有感情地背诵《沁园春·长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