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师说》韩愈【学习目标】1.了解“说”的文体知识、时代背景景等信息,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背诵第1段。2.通过学习文章正反对比的论证结相构,学会有破有立的论述方式,提升写作的逻辑性和说服力。3.正确认识师者的职能、作用以及择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导入在上一节课当中呢,我们通过儒学大家荀子之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不可以已”有了初步的感知。对比喻论证的用法、连续、对比设喻等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我们会发现,通常一篇文章不会仅仅来使用比喻论证论述自己的观点,它还会用到其他的论证方法,那即使是以比喻论证见长的《劝学》,也大量的使用了对比设喻的方法,那这个对比设喻就同时使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方法来支撑我们的观点。那么在我们今天所学的《师说》当中,对比论证的使用就更加的凸显了,而且《师说》呢,也谈论了不一样的学习之道。这节课呀,我们就一起将眼光从遥远的先秦拉回,一同进入到中唐时期韩愈的《师说》。《师说》与韩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背景的介绍。(一)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强调文章应当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体文,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二)写作背景:世人耻学于师韩愈写这篇《师说》,当时正值35岁,正在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任教。应当说,有这样的文思才华、政治地位的韩愈做一篇《师说》,就是关于求学、为师的论说文应当是很常见或者很容易的。但是呢,在当时的风气下,韩愈做这篇文章实则是勇气之举。这是因为唐代仍然在研习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像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他们耻于学师,认为毫无必要。这一点呢,可以从韩愈的好友柳宗元所做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看出来。他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意思说呀,当时的人们呢,越来越不愿意从师,甚至听说师或者从师都哗然大笑,只有韩愈不顾世俗招收后学,招致了世人怪异的目光和无情的谩骂,韩愈因此甚至得了一个狂妄的名声。由此可见呀,无论是大张旗鼓的进行古文运动,扫清六朝的靡靡之风,还是写下《师说》、《答窦秀才书》、《答李秀才书》、《答尉迟生书》等一篇篇论述从师或者给予学生谆谆教诲的佳文……“抗颜而为师”,韩愈虽然顶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仍一往无前,是难能可贵的勇士,是真正的大夫。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韩愈在他的明天——《师说》中究竟说了什么?又是如何来说的呢?(三)预习检测1.请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句读( )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李氏子蟠( ) 六艺经传() 或不()焉2. 解释下列标红的字词圣人无常师( ) 于其身( )也 不拘( )于时 余嘉( )其能行古道3.下列选项中“乎”意思是“比”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4.翻译句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检测答案1.句读( dòu) 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李氏子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 或不(fǒu)焉2. 圣人无常师 ( 固定的) 于其身(自己)也不拘(限制)于时 余嘉(嘉奖、褒扬)其能行古道3.B项:A 生乎吾前(介词,在)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示反问的语气词)D 其皆出于此乎(表示揣测的语气词)4.翻译句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会断句,有人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有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地方。师:好的,请大家最后再整理一下文本的内容,熟读了文本之后就能够很快的把握住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轮廓了。文章结构梳理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结构。《师说》呀,读起来似乎并没有《劝学》那么明晰,好像他的逻辑会有一些跳跃,但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抽丝剥茧,还是可以发现其中暗藏的线索和观点的。《师说》的这个说,它属于杂文的一种文体,是论说文中一种。这种论说文常常使用“破立结合”的方式来展开论述。我们先看看这篇《师说》,它是先破还是先立的呢?(一)第一段师:我们先看第一段,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很有意思,韩愈不说学者必有师,而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其实呀有些深意。这和我们前面论及的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了映照,有暗讽当下风气不良的意思,也用古人的好学之风来为全文的论述理句加码。紧接着后面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者,……也,那这种结构表明它是一句判断句。判断句,常常是用来下定义,或者是讲概念、讲道理的句子。这里就是给师者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样的人是师者呢?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那这里韩愈给了一个比较大的范围,而不是专门职业的教师,像老师这样才称之为师者,而是只要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都可以成为师者。那这就为后面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做好了铺垫。那接下来这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这句呢,有一个反问句,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惑呢?但是,有了疑惑却不向人求教,那些疑惑终究无法得解。韩愈说 “我理解你的无知,但是如果你无知而不学习,这就是要受到批评的。”所以这句话阐释了学习的原因,也就是学习的动力。那综上啊,因为自古代开始,想要求学的人都有老师;因为人生而有惑,需要求解;因为师者是那个能够解释你疑难问题,传授道理的人……所以我们不需要在乎年龄的差别,不需要在乎阶级地位的悬殊,只要道理存在的地方,那就是师者存在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基本勾勒出第一段的概况。师:第一段是立的部分还是破的部分呢?明确:是立的部分,可以说韩愈是先在概念作用的标准“立”上下足了功夫,站稳了脚跟,这样才让第二段的分析显得尤为精彩,因为它开始有破有立了。(二)第二段学习任务一:完成《师说》破立分析对比表组别 对象 对比点现状 对从师的态度和做法 结果1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23明确:组别 对象 对比点现状 对从师的态度和做法 结果1 古之圣人 出人远矣 从师而问 圣益圣今之众人 下圣人远矣 耻学于师 愚益愚2 (今之众人)于其自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今之众人) 于其身 —— 耻师/惑之不解,不焉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士大夫之族 —— 群聚而笑之师:第一组别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古之圣人比普通人是要高出许多的,但是他们能够从师而问,因此圣人也更加圣德了。今之众人,比起圣人差的很远,但是他们耻学于师,因此也就越加的愚笨起来。第二组别是今之众人对于他的孩子和对于他自身不同的态度。对于孩子基本的举动,不清楚也要去请教老师,而对于自己不解的疑惑却不愿意求教,小的地方学习了,而大的地方却舍弃,这并不明智。最后一个第三组别是看似低贱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看似高贵的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对于向他人学习并不感到羞耻,但是士大夫之族这些所谓的贵族们却常常聚众嘲笑学师,最后他们的智慧反而不能赶上这些巫医乐师们。所以从这张表格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非常直观的给我们展示了从师和不从师两种人,完全不同的结局。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是做法,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差异,揭示出本质,使文章的观点“应当从师”就更有说服力了。这也就是破立结合的对比论证的魅力。那从整体来说,第二段是属于破的方面,是在反面去说理,这就和我们第一段以正面说理为主形成了对照。(三)第三段师:第三段我们先看一下,它究竟是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呢?明确:好的,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出来了,就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他举了圣人孔子的例子,不仅仅有孔子求学于不同老师的事实的例证,也就是举例论证;还有孔子话,那这又属于引用论证了。虽然论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无论是举事实还是引言谈,都能令人信服。最后呢,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来作解,既是对于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一个申述,也是对于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那这样的一个思想,对于当下的师道之风的衰败,甚至是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都提出了挑战。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闪光的教育思想和学道思想。师:那这一段它是一个破还是立呢?明确:那很明显它是一个立的。他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来表明从师的重要性。(四)第四段师:好,我们来看最后一段第四段。那这一段呢,大家仔细阅读,可以发现,他其实是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后生愿意从师以示嘉奖。从表面上看《师说》呢,确实是为了鼓励一个17岁的孩子学古文而做的。实际上,这只不过是给予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整个全文,论证十分严密,说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虑的作品。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师生之间的往来赠答,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比论证梳理学习任务二:《师说》对比论证整理师:到此,我们回顾一下《师说》的整体布局和论述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师说》那也有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但是最核心的论述方式是什么呀?明确:是对比论证。不仅段和段之间有破立结合,我们第二段的段内呢,也有明确的破立结合,总结起来大致如下:对比论证及写作练习对比论证师:我们梳理并学习了《师说》当中的对比论证方法还有内容,通过三组对比,强烈的感受到了从师的重要性,那这就是对比论证的作用和好处了。对比论证的作用呢,主要在于以下这些方面:对比论证的作用: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对比论证的要求:要紧扣论题(正反对比应有明确的目的);要明确对比点(对比的双方属于同一范畴);要深刻分析(分析对比产生的根源,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模棱两可)。(二)写作练习学习任务三:对比论证小练习练习1:请尝试使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对比论证逻辑自治,选择的对比双方合适恰当,能够论证所论的观点。示例:清王朝中晚期盲目自信,实行闭关锁国,拒绝对外交流,一 意孤行、刚愎自用,最终被动助挨打,错失了发展的良机。反观随后的五四运动,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大量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并由此引入“德先生”(民主)和“赛先无生”(科学)引领思想的进步,中西文化便能够就此有选择地进进行互鉴互融,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新时时期的中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师:在这个事例中,同学们可以发现,他没有把学习限定为课堂里的学习,而是把它扩大到文化之间的学习了。他用清朝晚期的闭关锁国与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有选择的进行互鉴互融相对比,显示出闭关锁国的愚昧麻木,更衬托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思想进步。让我们更加强烈的感受到,只有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才能够为新时期的中国文化发展指明方向。总结《劝学》:学习的重要性、本质、态度、方法等。——比喻论证《师说》:从师的必要性、从师不计较地位高低和年龄大小等。——对比论证我们回顾上节课和本节课,我们是通过了解荀子和韩愈两位大家给我们就学习的重要性、从事的必要性、学习过程中态度和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我们在梳理的过程当中,也重点讲解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论证作用。相信大家对此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体会,那最后呢?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作业。***布置作业作业:1.整理《劝学》《师说》中涉及的所有学习观。2.从《劝学》《师说》中选择一个你有感触的学习观进行论述,请结合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论述方式来展开论述。要求结构完整,论点清晰。不少于5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