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说“木叶”》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说“木叶”
学习目标
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说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理论。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课前学习任务
知人论世,识作者,知背景。
理清结构,晓文体,明大意。
课上学习任务
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
木,冒也。冒地而生 (破土而生),东方之行 (根据五行之说东方属木),从草,下象其根。
----许慎《说文解字》
删繁就简,快速读懂文章,寻找观点句。
第一自然段: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颂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三自然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在此。
第七自然段:“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学习任务一】 情境问题:木树之辩
从《说“木叶”》一文,可以看出林庚先生与“历代的诗人们”一样,钟爱“木”这一诗歌形象。学习这篇文章时,却有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木”不够好,“树”要更好些,他更倾向于钟爱“树”这一诗歌形象。对此,你支持谁的立场呢?
速读1-3段,在课文中,林庚先生多次提到“树叶”“木“落叶”“落木”这些形象,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各蕴含着怎样的特点?
学习任务一:木树之辩的两个艺术特征:速读4-6段
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学习任务一:木树之辩 木与树的暗示性固定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灏《黄鹤楼》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雨足郊原草木柔。 黄庭坚《清明》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学习任务一:木树之辩
珍木郁苍苍。 刘《公安诗》 遥爱云木秀。 王维《蓝山石门精舍》
阴阴夏木鸣黄鹂。 王维《积雨朝川庄作》
乔木生夏凉。 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昼阴静。 韦应物《夏景园庐》
山木尽亚洪涛风。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为何以上“树”“木”与林庚的表述观点不符?
《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文艺随笔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它讲究文采,笔调轻松,自由活泼,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可见,林庚先生的这篇文艺随笔,实在是用自己熟知的论据,支撑自己想要言说的观点。
【学习任务二】 聚焦核心,体悟深意
文中引用古诗文多达二十处。其中,屈原的《九歌》提到两次,并说“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同时,还提到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而来。“天才的杜甫却宁肯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杜甫,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足见屈原、杜甫对“木”这一形象也是满满的“真爱”。
请思考: 1.屈原为什么对“木”这一形象,如此“真爱”呢?
这句诗出自《九歌·湘夫人》。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不见,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心中充满着悲苦与怨愁。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情感是比较悲伤的,表达了离别与分隔,两人虽然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木”背后是悲伤,是愁怨。是“慕”而不得。因为“木”跟“慕”是谐音字,“慕”是倾心仰慕,代表了诗歌故事中男女主角之间的那种情感,也代表这故事的主题。
2.杜甫为什么对“木”这一形象,如此“真爱”呢?《登高》
它的背景是安史之乱结束之后,杜甫已年过半百,漂泊困顿,体弱多病,然后重阳节他独自登高,百感交集。这里既包含了他对身世飘零的感慨,又有老病思愁的悲哀,思念亲人的急切,国破家亡的痛心和忧国忧民的忧苦,整个诗风是沉郁顿挫的。历史上有人评价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八层含义的,就是说它蕴含的情感非常复杂,此时的杜甫是百感交集的,他所有情感累加起来就是沉郁顿挫,萧瑟凄凉孤单的。“求”而不得。因为杜甫深爱着他自己的国家,深爱着自己的亲人,深爱着自己的人民,但他又在异乡漂泊,看到自己的国家风雨飘摇,人民在受苦,作为爱国人士,他非常地悲伤,非常地痛苦。
3.林庚先生为什么对“木”这一形象,也如此“真爱”呢?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炼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网释,说明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这个材料说明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首先文章说了“木”暗示秋天的景象,秋天能让人联想到“木叶”以及“落叶飘零”,与这个“萎靡不振”相似,“木”字能体现出秋天那种凄凉、肃杀的景象。就诗人、学者林庚的情感而言,“木”的艺术特征也暗示着当时的诗坛失望。因为林庚看到当时诗坛萎靡不振的景象,眼看着当时的景象非常的难过,对诗坛萎靡不振的景象非常的失望,他看着当时的景象自己却挽救不了,所以这里是“忧”而不得。
我们关注到第二个层级是“意”,隐于内里,是关注到文化层面,那形象层面、文化层面同时也就构成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字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 ---朱光潜《咬文嚼字》
为什么说它是稳定的呢?从古至今,包括今天的我们,其实也一直在传承,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创造。这篇文章收录进部编版的语文教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创新”,我们关注到林庚先生在面对萎靡不振的诗坛的时候,他的种种举动,是不是一种探索和创新,包括屈原,包括伟大的诗人杜甫,他们的做法,其实都是一种探索和创新。所以,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既要传承文化,也要知道文化的根在哪里。
作业:
1.针对林庚先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2.学习完这篇文章,想一想,哪一个观点对你阅读古诗词有启示?抄录这句话,并用两
句话写出你获得的启示。
3.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