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2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课时概念剖析 本课时的概念为“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1)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2)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原病体的第二道防线。 (阅读教材P76~78,完成填空)1.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2.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1)炎症反应①过程②意义:增强________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2)吞噬作用提醒 死亡的白细胞及一些坏死组织、坏死细胞、死细菌和活的白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黄色黏稠的液体,称为脓液。(3)干扰素[辨正误](1)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吞噬细胞吞噬多种病原微生物时没有识别机制。( )(3)发热对人体是有害的。( )(4)乳汁中的溶菌酶是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1.(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请根据下列资料区分人体的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资料1 有人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资料2 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黏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资料3 当狗发生意外创伤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舌头吮舐伤口。资料4 皮肤破损后,往往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如疼痛、发红、肿胀等,一段时间后可能还会流脓。资料5 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但对其他传染病不起作用。(1)上述资料中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________;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________。(2)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__。2.(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如下图),受损伤的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等现象。(1)炎症反应出现“疼痛”的原因是当皮肤破损时,毛细血管和细胞被破坏,损伤细胞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如________)作为报警信号,引发____________,使人产生痛觉。(2)炎症反应会出现“发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炎症反应出现“肿胀”“发热”的原因是受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________,________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升高。(4)消炎药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但对患者的康复不一定有利。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以致用】例1 (2024·浙南名校联盟一联)抗原决定簇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一种抗原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天然抗原分子经吞噬细胞吞噬并降解后会产生多个片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抗原分子往往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B.抗原分子被降解后,部分抗原决定簇没有被破坏C.HIV侵染后,人体只产生一种浆细胞并分泌一种抗体D.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识别的抗原-MHC中的抗原决定簇往往藏在抗原分子内部例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严重时会出现呼吸道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B.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C.由于有保卫机体的三道防线,所以正常人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呼吸道疾病D.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同时起作用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1.(2017·浙江11月选考,21)人体皮肤破损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受损部位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变红B.组织液离子浓度降低,引起局部肿胀C.某些细胞释放一种多肽类物质刺激神经系统,产生痛觉D.巨噬细胞分化成大量的单核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增强2.(2016·浙江4月选考卷)皮肤中腺体的分泌物能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3.(2014·海南卷,13改编)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发生炎症反应时,白细胞吞噬入侵病原菌的能力将减弱4.(2013·新课标Ⅱ卷,4改编)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哺乳动物的B淋巴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可能在骨髓课时2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自主建构1.黏膜 溶菌酶 胃酸2.(1)①痛 肿胀 升高 ②白细胞 (2)中性粒 受体 溶酶体(3)蛋白质 病毒感染的体细胞 白细胞 抑制病毒复制辨正误(1)× 提示:胃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2)× 提示:吞噬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许多病原体表面共同存在的组分。(3)× 提示:一定范围内的发热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是有利的。(4)× 提示:属于第一道防线。合作探究1.(1)资料1、资料2、资料3 资料4 资料5 (2)资料1、资料2、资料3、资料4 资料52.(1)组织胺 神经冲动 (2)受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 (3)升高 蛋白质(4)提示:消炎药抑制了损伤细胞提供给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学以致用例1 C [HIV表面有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因此人体可能产生多种浆细胞和分泌多种抗体。]例2 A [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B错误;虽然有保卫机体的三道防线,但部分病毒能突破这三道防线,使正常人患病,C错误;对于同一病原体,免疫系统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般是前两道防线先起作用,突破这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D错误。]感悟真题1.C [受损部位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A错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质和液体逸出,组织液离子浓度上升,引起局部肿胀,B错误;皮肤受损时,毛细血管和细胞被破坏,损伤细胞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如组织胺),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C正确;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D错误。]2.A [皮肤腺体分泌物的抑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中的化学防御。]3.D [炎症反应可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D错误。]4.A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A错误。](共23张PPT)第四章 免疫调节 课时2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课时概念剖析本课时的概念为“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该概念的建构需要以下基本概念或证据的支持:(1)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2)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原病体的第二道防线。目录 CONTENTS感悟真题自主建构合作探究课时概念图黏膜(阅读教材P76~78,完成填空)1.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溶菌酶胃酸2.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1)炎症反应①过程②意义:增强________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痛肿胀升高白细胞(2)吞噬作用提醒 死亡的白细胞及一些坏死组织、坏死细胞、死细菌和活的白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黄色黏稠的液体,称为脓液。中性粒受体溶酶体(3)干扰素蛋白质病毒感染的体细胞白细胞抑制病毒复制×[辨正误](1)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示:胃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2)吞噬细胞吞噬多种病原微生物时没有识别机制。( )提示:吞噬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许多病原体表面共同存在的组分。(3)发热对人体是有害的。( )提示:一定范围内的发热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是有利的。(4)乳汁中的溶菌酶是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提示:属于第一道防线。×××1.(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请根据下列资料区分人体的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资料1 有人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资料2 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黏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资料3 当狗发生意外创伤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舌头吮舐伤口。资料4 皮肤破损后,往往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如疼痛、发红、肿胀等,一段时间后可能还会流脓。资料5 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但对其他传染病不起作用。(1)上述资料中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______;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______。(2)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____。资料1、资料2、资料3资料4资料5资料1、资料2、资料3、资料4资料52.(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如下图),受损伤的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等现象。(1)炎症反应出现“疼痛”的原因是当皮肤破损时,毛细血管和细胞被破坏,损伤细胞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如________)作为报警信号,引发___________,使人产生痛觉。组织胺神经冲动(2)炎症反应会出现“发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炎症反应出现“肿胀”“发热”的原因是受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______,________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升高。(4)消炎药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但对患者的康复不一定有利。其原因是什么?提示:消炎药抑制了损伤细胞提供给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受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升高蛋白质【 学以致用 】C例1 (2024·浙南名校联盟一联)抗原决定簇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一种抗原决定簇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天然抗原分子经吞噬细胞吞噬并降解后会产生多个片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抗原分子往往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B.抗原分子被降解后,部分抗原决定簇没有被破坏C.HIV侵染后,人体只产生一种浆细胞并分泌一种抗体D.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识别的抗原-MHC中的抗原决定簇往往藏在抗原分子内部解析:HIV表面有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因此人体可能产生多种浆细胞和分泌多种抗体。A例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严重时会出现呼吸道疾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B.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C.由于有保卫机体的三道防线,所以正常人不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呼吸道疾病D.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同时起作用解析: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B错误;虽然有保卫机体的三道防线,但部分病毒能突破这三道防线,使正常人患病,C错误;对于同一病原体,免疫系统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般是前两道防线先起作用,突破这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D错误。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C1.(2017·浙江11月选考,21)人体皮肤破损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受损部位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变红B.组织液离子浓度降低,引起局部肿胀C.某些细胞释放一种多肽类物质刺激神经系统,产生痛觉D.巨噬细胞分化成大量的单核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增强解析:受损部位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A错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质和液体逸出,组织液离子浓度上升,引起局部肿胀,B错误;皮肤受损时,毛细血管和细胞被破坏,损伤细胞会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如组织胺),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C正确;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D错误。A2.(2016·浙江4月选考卷)皮肤中腺体的分泌物能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解析:皮肤腺体分泌物的抑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中的化学防御。D3.(2014·海南卷,13改编)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D.发生炎症反应时,白细胞吞噬入侵病原菌的能力将减弱解析:炎症反应可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D错误。A4.(2013·新课标Ⅱ卷,4改编)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D.哺乳动物的B淋巴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可能在骨髓解析: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A错误。第四章 课时精练13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分值:50分)选择题:第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答案P191【对点强化】1.下列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的是( )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破坏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2.下列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胃酸的杀菌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巨噬细胞中溶酶体的消化作用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微生物的生长3.下列关于干扰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干扰素都是由白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作为信号刺激周围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发挥抗病毒作用人干扰素可分为α、β、γ三种4.下列关于白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部分白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中性粒细胞可分化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中的溶酶体含有多种酶,消化吞入细胞的微生物5.(2023·诸暨中学高二期中)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白细胞和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属于第三道防线第一、第二道防线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由遗传而来的先天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无特异性唾液、胃液、泪液中均有杀菌物质,其免疫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6.(2024·金华十校预测)斯坦曼由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系统方面作用的发现”而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奖。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下列关于树突状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与巨噬细胞、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能够直接刺激T细胞分裂和分化呈递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发特异性免疫能特异性识别、摄取和加工处理某种抗原并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7.(2024·嘉兴高二期末)炎症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清除它认为有害的物质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通常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炎症反应过强会造成过多的自体细胞损伤,损伤细胞释放出的物质会给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导致炎症反应增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炎症反应往往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发热均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不利于清除病原体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稳态失调消炎药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对患者康复不一定有利8.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的酶。溶菌酶还可以与带负电的病毒蛋白质直接结合,使病毒失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溶菌酶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内的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抗原、抗体都是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均由免疫细胞产生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9.如图为尖锐的异物刺破皮肤后,机体免疫系统将带入的病原体清除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示为异物刺破皮肤后引起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尖锐异物能使机体产生题图所示免疫反应受损皮肤附近组织液渗透压降低①②③过程表示淋巴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10.如图是人体免疫系统概念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甲是非特异性免疫,乙是特异性免疫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丁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1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人体的皮肤、黏膜及体液中的溶菌酶等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的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综合提升】12.人体受到病毒刺激后可以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分为α、β、γ三类,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抑制多种细胞增殖等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干扰素由白细胞产生,刺激周围细胞产生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干扰素的合成离不开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协调配合干扰素可作为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应用于医学治疗干扰素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13.某细菌学家将细菌接种到眼泪中,发现细菌很快死亡。经研究,在眼泪中找到一种蛋白质——可以催化细菌细胞壁水解的溶菌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溶菌酶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免疫能力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消化细菌细胞壁使其溶解的过程可以消灭细菌泪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14.(11分)如图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新机制研究,巨噬细胞受细菌感染或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信号分子VEGF-C的表达。VEGFR-3形成反馈环路,抑制TLR4-NF-kB介导的炎症反应,降低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发生的可能。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3分)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________,TLR4的本质是________。(2)(4分)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VEGF-C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________,从而抑制NF-kB活性,降低败血症发生的可能。(3)(4分)该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巨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________。课时精练13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1.C [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不符合题意;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破坏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不符合题意;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C符合题意;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属于第三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2.C [胃酸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 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B错误; 巨噬细胞中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C正确; 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属于第一道防线,D错误。 ]3.A [α和β干扰素由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产生,A错误。]4.C [部分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正确;吞噬作用是通过胞吞过程完成的,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C错误;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病原微生物可被溶酶体内的多种水解酶分解,D正确。]5.B [白细胞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有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抗体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B错误。]6.C [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它们都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A错误;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因此树突状细胞不能直接刺激辅助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B错误;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树突状细胞具有识别作用,可以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但不具有特异性,D错误。]7.B [根据题意可知,炎症反应往往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适度的发热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清除病原体,B错误;消炎药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但可能会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不利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对患者康复不一定有利,D正确。]8.A [人体血浆中的溶菌酶参与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正确;溶菌酶、细胞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是人体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大部分组织细胞都可以产生溶菌酶,C错误;病毒无细胞结构,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的结合不能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9.A [尖锐异物携带的病原体才能引起题图所示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B错误;受损皮肤毛细血管破裂,其内物质渗出,导致附近组织液渗透压升高,C错误;①②③过程表示巨噬细胞等从毛细血管中钻出,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10.B [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甲),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乙),A正确;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B错误。]11.C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体液中的溶菌酶等杀菌物质构成第二道防线,A错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而淋巴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B错误;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人体的免疫器官(胸腺、骨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和细胞因子等)构成的,C正确;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12.A [α和β干扰素由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产生,γ干扰素由白细胞产生,A错误;干扰素是分泌蛋白,其合成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由此可见,与干扰素合成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B正确;干扰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13.D [溶菌酶可分布在眼泪中,与泪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D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B正确;溶菌酶可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导致细菌溶解进而使细菌死亡,C正确。]14.(1)抗原 受体蛋白(糖蛋白或蛋白质)(2)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 TLR4内吞(3)非特异性 细胞凋亡(共24张PPT)课时精练13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C1.下列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的是( )A.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B.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破坏C.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D.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解析: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不符合题意;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破坏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不符合题意;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C符合题意;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属于第三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2.下列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胃酸的杀菌作用B.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C.巨噬细胞中溶酶体的消化作用D.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解析:胃酸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B错误;巨噬细胞中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C正确;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属于第一道防线,D错误。C3.下列关于干扰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干扰素都是由白细胞产生的B.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C.作为信号刺激周围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发挥抗病毒作用D.人干扰素可分为α、β、γ三种解析:α和β干扰素由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产生,A错误。A4.下列关于白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部分白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中性粒细胞可分化为巨噬细胞D.中性粒细胞中的溶酶体含有多种酶,消化吞入细胞的微生物解析:部分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正确;吞噬作用是通过胞吞过程完成的,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C错误;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病原微生物可被溶酶体内的多种水解酶分解,D正确。C5.(2023·诸暨中学高二期中)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B.白细胞和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属于第三道防线C.第一、第二道防线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由遗传而来的先天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无特异性D.唾液、胃液、泪液中均有杀菌物质,其免疫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解析:白细胞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有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抗体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B错误。B6.(2024·金华十校预测)斯坦曼由于“树突状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系统方面作用的发现”而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奖。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下列关于树突状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巨噬细胞、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B.能够直接刺激T细胞分裂和分化C.呈递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发特异性免疫D.能特异性识别、摄取和加工处理某种抗原并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C解析: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它们都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A错误;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因此树突状细胞不能直接刺激辅助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B错误;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树突状细胞具有识别作用,可以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但不具有特异性,D错误。7.(2024·嘉兴高二期末)炎症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清除它认为有害的物质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通常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炎症反应过强会造成过多的自体细胞损伤,损伤细胞释放出的物质会给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导致炎症反应增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炎症反应往往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B.发热均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不利于清除病原体C.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稳态失调D.消炎药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对患者康复不一定有利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炎症反应往往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适度的发热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清除病原体,B错误;消炎药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但可能会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不利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对患者康复不一定有利,D正确。8.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的酶。溶菌酶还可以与带负电的病毒蛋白质直接结合,使病毒失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溶菌酶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人体内的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抗原、抗体都是免疫活性物质C.溶菌酶均由免疫细胞产生D.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A解析:人体血浆中的溶菌酶参与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正确;溶菌酶、细胞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是人体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大部分组织细胞都可以产生溶菌酶,C错误;病毒无细胞结构,溶菌酶与病毒蛋白的结合不能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9.如图为尖锐的异物刺破皮肤后,机体免疫系统将带入的病原体清除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图示为异物刺破皮肤后引起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B.尖锐异物能使机体产生题图所示免疫反应C.受损皮肤附近组织液渗透压降低D.①②③过程表示淋巴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解析:尖锐异物携带的病原体才能引起题图所示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B错误;受损皮肤毛细血管破裂,其内物质渗出,导致附近组织液渗透压升高,C错误;①②③过程表示巨噬细胞等从毛细血管中钻出,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A.图示为异物刺破皮肤后引起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B.尖锐异物能使机体产生题图所示免疫反应C.受损皮肤附近组织液渗透压降低D.①②③过程表示淋巴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10.如图是人体免疫系统概念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A.甲是非特异性免疫,乙是特异性免疫B.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C.丁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D.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解析: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甲),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乙),A正确;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B错误。1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皮肤、黏膜及体液中的溶菌酶等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是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的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C解析:人体的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体液中的溶菌酶等杀菌物质构成第二道防线,A错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而淋巴细胞构成第三道防线,B错误;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人体的免疫器官(胸腺、骨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和细胞因子等)构成的,C正确;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12.人体受到病毒刺激后可以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分为α、β、γ三类,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抑制多种细胞增殖等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干扰素由白细胞产生,刺激周围细胞产生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B.干扰素的合成离不开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协调配合C.干扰素可作为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应用于医学治疗D.干扰素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A解析:α和β干扰素由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产生,γ干扰素由白细胞产生,A错误;干扰素是分泌蛋白,其合成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由此可见,与干扰素合成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B正确;干扰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13.某细菌学家将细菌接种到眼泪中,发现细菌很快死亡。经研究,在眼泪中找到一种蛋白质——可以催化细菌细胞壁水解的溶菌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菌酶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免疫能力B.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溶菌酶消化细菌细胞壁使其溶解的过程可以消灭细菌D.泪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解析:溶菌酶可分布在眼泪中,与泪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D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抗体和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B正确;溶菌酶可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导致细菌溶解进而使细菌死亡,C正确。D14.如图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新机制研究,巨噬细胞受细菌感染或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信号分子VEGF-C的表达。VEGFR-3形成反馈环路,抑制TLR4-NF-kB介导的炎症反应,降低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发生的可能。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________,TLR4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VEGF-C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__________,从而抑制NF-kB活性,降低败血症发生的可能。(3)该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免疫。巨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__________。抗原受体蛋白(糖蛋白或蛋白质)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TLR4内吞非特异性细胞凋亡解析:(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TLR4的本质是受体蛋白。(2)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在VEGF-C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TLR4内吞,从而抑制NF-kB活性,降低败血症发生的可能。(3)该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对大部分病原体均起作用,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时2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docx 课时2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pptx 课时精练13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docx 课时精练13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