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7.2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课件(15张PPT)+内嵌视频+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7.2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课件(15张PPT)+内嵌视频+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从视频《典籍里的中国·屈原》中,你领悟到怎样的人文精神?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二框《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总议题: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子议题一:中华人文精神与社会和谐
子议题二 :中华人文精神与向上向善的追求
【议学活动】分享会
我所感悟到的中华人文精神
北京中轴线的设计——“中和”的理念
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
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怀乡
曹操的《观沧海》→人与人之间的相逢、相识的缘分
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傲骨
孟郊的《游子吟》→深深的母爱
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就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知识归纳
子议题一:中华人文精神与社会和谐
【议学情境】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学们就如何理解和谐展开讨论。
【议学任务】
1.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或事例?
2.结合以上讨论,说说今天我们应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时间3分钟。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每个“小家”过得和和美美,国家这个“大家”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都要坚信“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古人说:“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相处要找到彼此合适的位置,形成恰当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美好的状态。
知识归纳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中华民族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子议题二 :中华人文精神与向上向善的追求
【议学活动】“新时代好少年”的榜样力量
“新时代好少年”每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好少年,有的热心公益,有的关爱他人,有的热爱科学,有的勇于创新,有的乐观向上,有的爱护环境,有的传承文化,有的勤学善思……他们品学兼优、朝气蓬勃,体现了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患于人民的宝贵品格和树立远大志向、为实现中国梦时刻准备着的担当精神。他们是当代青少年身边的榜样,是弘扬时代新风、争当时代新人的先锋。
【议学任务】查找“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谈谈他们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归纳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立已达人,兼善天下。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小结
具体内容和要求
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亲近中华经典,弘扬人文精神
1.要求:选用一种方式呈现经典内容,并说明该内容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
2.提示:可采用“读经典”、“书经典(即用书法作品展示经典)”、“画经典(即挑选与所选经典意境、理念最吻合的画作,或自己绘制相关主题的画作)”、“演经典(即排演情景剧或课本剧)”等呈现形式。
作业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教学设计(1课时)
一、设计理念
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
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铸魂育人的目的。
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阐述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一方面,要知道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通过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感悟、传承、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明确今天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就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将中华人文精神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追求理想人格,增强责任担当,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无论是通过校内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见闻,都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能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了解其主要的代表性成果及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亲切感、好奇心和认同感、自豪感。
近年来,社会各界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上许多“国风”“国”文化作品对青少年产生不小影响。但是,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不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有的学生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历史宏大话题,与当代社会生活、个人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还有的学生受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误解。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我所感悟到的中华人文精神”分享会,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2.通过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议学活动,帮助学生归纳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方法,积极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3.通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的榜样力量”的议学活动,帮助学生归纳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的方法,自觉将中华人文精神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中汲取促进健康成长的精神养分,塑造理想人格,增强责任担当,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二)教学难点
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议题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
(二)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典籍里的中国·屈原》。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与本框题内容有关的视频,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分享会:我所感悟到的中华人文精神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学生活动】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分享自己所感悟到中华人文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课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发现日常生活中所“隐藏”的中华人文精神,承接第一框“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鼓励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三)子议题一:中华人文精神与社会和谐
【教师活动】组织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议学活动。
【学生活动】分享提倡和谐的名言或事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今天我们应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设计意图】将教材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作为议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要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
(四)子议题二 :中华人文精神与向上向善的追求
【教师活动】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的榜样力量”的议学活动。
【学生活动】分享“新时代好少年”的事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他们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将教材的“探究与分享”栏目作为议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要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要概括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结构清晰,直接明了,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人有一目了然之感。
(六)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拓展性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想学、会做、善实践。
(七)教学反思
(略)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