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萧山城区8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1.(2024七下·萧山期中)根据人体生长曲线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从青春期开始发育B.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唯一高峰C.男生进入青春期比女生晚2年左右D.进入青春期后,生殖器官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答案】D【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解析】【分析】(1)青春期的年龄段通常是指大约10到20岁之间。是人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同时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突出特征。(2)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婴儿期:是人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之一。出生后的第一年,身高可增长 25 厘米左右,体重可增长到出生时的 3 倍。各器官系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育,为身体的进一步成长奠定基础。青春期:是另一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在青春期,身体会发生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如身高突增、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出现、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等。但它不是唯一的高峰期。【解答】A、神经系统从不是从青春期才开始,而是进入青春期迅速发育,A错误。B、青春期不是身体发育的唯一高峰期,身体生长发育有两个高峰期:婴儿期和青春期,B错误。C、一般地说,男生从12~14岁,女生从10~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但是从曲线中得不出男生的青春期一般比女生晚两年,C错误。D、进入青春期后,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增多,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D正确。故答案为:D。2.(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所示,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则M部分可以表示的特征是( )A.体温恒定 B.变态发育 C.陆地上产卵 D.体外受精【答案】B【知识点】昆虫的发育过程【解析】【分析】昆虫的发育: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1)完全变态蜜蜂、家蚕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下图为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2)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是指蟋蟀、蝼蛄、螳螂等昆虫的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的发育过程.幼虫又称为若虫.图为蝗虫一生的发育过程。【解答】A、家蚕、蝗虫和青蛙的体温不恒定,都属于变温动物,A不符合题意。B、家蚕的发育是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发育是不完全变态发育,青蛙的发育为变态发育。所以M可以表示变态发育,B符合题意。C、青蛙在水中产卵,蝗虫、家蚕在陆地上产卵,C不符合题意。D、家蚕、蝗虫体内受精,青蛙是体外受精,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2024七下·萧山期中)下图为大豆种子、玉米种子、杨树的枝芽和枝条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②发育成图3中的③B.图2中①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是胚的一部分C.图1中的③在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D.图3中②发育成图4中的③【答案】C【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种子的结构成分: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具保护胚与胚乳的功能。裸子植物的种皮由明显的3层组成.外层和内层为肉质层,中层为石质层。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被子植物的种皮结构多种多样,如花生、桃、杏等种子外面有坚硬的果皮,因而种皮结构简单,薄如纸状;(2)图1中①胚芽、②胚轴、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图2中①胚乳、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图3中①生长点、②幼叶、③芽原基、④芽轴。图4中①叶、②茎、③侧芽【解答】A、图1中①胚芽进一步发育成图3芽,芽发育成图4中的①叶和②茎,A错误。B、玉米是单子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图2中①胚乳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胚乳不是胚的一部分,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B错误。C、种子萌发时,图1中的③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C正确。D、图3中②幼叶发育成图4中的①叶,D错误。故答案为:C。4.(2024七下·萧山期中)下列生物个体的生殖方式中,属于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有( )①用草莓的匍匐茎繁育新植株②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③草履虫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④玉米种子种下长出玉米幼苗⑤组织培养⑥代孕母羊产下克隆羊“多莉”⑦试管婴儿A.①③⑤⑥ B.①③⑤⑦ C.①②③④ D.②④⑥⑦【答案】A【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解答】①用草莓的匍匐茎繁育新植株、③草履虫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⑤组织培养、⑥代孕母羊产下克隆羊多莉等的过程中都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繁殖,即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而②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④玉米种子种下长出玉米幼苗、⑦试管婴儿的过程中都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符合有性生殖的概念,都属于有性生殖,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5.(2024七下·萧山期中)将美国甜玉米的胚和中国老玉米的胚乳嫁接,长出的植株种子是( )A. B. C. D.【答案】B【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嫁接属于无性繁殖,能保持接穗性状的稳定。【解答】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遗传物质在胚中,而胚乳只是提供营养物质,因此,将美国甜玉米的胚和中国老玉米的胚乳嫁接,长出的植株种子应该和提供胚的美国甜玉米一样。故答案为:B。6.(2024七下·萧山期中)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真菌都是多细胞生物B.细菌都没有细胞核,真菌都有细胞核C.细菌都是分裂生殖,真菌都是孢子生殖D.细菌都是有害的,真菌都是有利的【答案】B【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基本结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区域,DNA 集中在该区域,属于原核生物。有些细菌还具有特殊结构,如芽孢、荚膜等。真菌:真菌包括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和多细胞真菌(如霉菌、大型真菌等)。真菌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属于真核生物。真菌细胞内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核由核膜包被,DNA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解答】A、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生物,如青霉菌,A错误。B、细菌都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都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C、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而真菌并不都是用孢子生殖,如酵母菌可以在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C错误。D、细菌和真菌有的是有益,有的是有害的,D错误。故答案为:B。7.(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游戏者会疼痛难忍,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 )A.皮肤 神经 B.神经 皮肤C.皮肤 大脑 D.大脑 皮肤【答案】C【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解析】【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2)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例如,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解答】脚底是用皮肤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皮肤真皮层的神经末梢,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传给大脑,大脑皮层经过分析,做出相应的反应,形成痛觉。所以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皮肤、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8.(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放大振动并向内传导和有听觉感受器的结构分别是( )A.①③ B.③⑤ C.②③ D.④⑤【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如图: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听小骨、④咽鼓管、⑤耳蜗。【解答】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放大振动并向内传导)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故放大振动并向内传导和有听觉感受器的结构分别是③听小骨和⑤耳蜗,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2024七下·萧山期中)下列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的实验中可行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图1)B.敲击鼓皮绷紧程度不同的鼓(图2)C.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图3)D.用同样的力敲击液面高低不同的水瓶(图4)【答案】A【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时,要控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解答】A、同一根琴弦时,琴弦的振动频率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时,琴弦的振幅改变,响度不同;可以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故A符合题意;B、不同的鼓,振动频率有可能不同,敲击鼓皮绷紧程度不同的鼓,存在频率和振幅的不同;不能够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故B不符合题意;C、抽出钟罩内的空气,是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故C不符合题意;D、用同样的力敲击液面高低不同的水瓶,水和水瓶的振动幅度相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可探究声音音调的因素,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0.(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一束红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a点处形成一个红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已知紫光偏折程度大于红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仍在a点处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在a点上方C.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D.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答案】D【知识点】光的色散【解析】【分析】不同色光经透镜或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七种色光中,红光偏折能力最弱,紫光偏折能力最强。【解答】AB、不同色光经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紫光的偏折能力比红光要强,因此,在本实验中,保持入射光位置及方向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紫光偏折能力强,其光斑会在a的下方,故AB错误;CD、如果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向上移动,仍可落在a点处,相反,如果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则向下移动,不可能落在a点,故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1.(2024七下·萧山期中)下列关于不可见光应用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红外线控制电视B.红外夜视仪能感应红外线C.验钞机验钞时发出紫光就是紫外线D.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健康,过量则有害【答案】C【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12.(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所示为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中应选用粗糙的硬纸板B.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C.入射角是∠EOND.甲、丙两图中的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反射面粗糙的表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不同方向人的眼睛,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物体;(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4)光反射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解答】A、选择粗糙的硬纸板,光射到纸板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人在各个方向上都能看到光的印迹。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两片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与左面纸板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在右侧纸板上不会出现反射光的印迹,而不是反射光不存在。故B错误,符合题意;C、当入射光自左面纸板上入射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丙中入射光线与甲中反射光线的位置重合,只是方向相反;而丙中的反射光线与甲中的入射光线位置重合,只是方向相反。综合这两种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3.(2024七下·萧山期中)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若入射光线不动,镜面转过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A.40°或160° B.40°或140° C.20°或160° D.20°或140°【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解答】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50°,反射角为50°,若入射光线不动,镜面转过30°,则入射角为20°或80°,反射角也为20°或8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40°或160°,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4.(2024七下·萧山期中)宠物狗狗正前方竖立着一面镜子,它正在欣赏镜中的自己(如图所示),假设狗狗不动,把平面镜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两块镜面仍然在原镜面平面内),则狗狗的头部通过左、右两面镜子( )A.都不能成像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解答】AB、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像,故AB不符合题意;CD、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宠物狗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两个像的位置是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5.(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等于60° B.折射角等于30°C.MM'的左边是玻璃 D.NN'是界面【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由∠BOM=30°,可知∠BON=90°-30°=60°而图中已知∠AON=60°。所以NN'为法线,则MM'为界面。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CON'=90°-50°=40°由图可知,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AON为入射角,等于60°。∠CON'为折射角,等于40°。则MM'的右边是玻璃。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16.(2024七下·萧山期中)将直径为D的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其后与其平行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直径为d的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D>d,则该透镜可能是凹透镜B.若D>d,则该透镜一定是凸透镜C.若D<d,则该透镜一定是凹透镜D.若D<d,则该透镜一定是凸透镜【答案】B【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进行分析。【解答】AB、如果D>d,说明该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则一定是凸透镜,故A 错误,B正确;CD、如果D<d,可能是凸透镜,此时太阳光没有完全通过透镜中心,也可能是凹透镜,因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也可以得到放大的光斑,故CD错误。故答案为:B。17.(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位置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蜡烛放在图中A区域时,光屏应放在图中D区域才可能呈现清晰的像B.若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则蜡烛可能放在图中B区域C.蜡烛从图中位置逐渐远离透镜时,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D.若光屏上要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蜡烛应该放在图中C区域【答案】C【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机器应用: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解答】A、当蜡烛放在图中A区域,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应放在图中E区域才可能呈现清晰的像,故A错误;B、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说明蜡烛可能在一倍焦距内或一倍焦距上,即C区;因光具座足够长,则不可能是物距太小、像距太大造成的,即蜡烛不是放在图中B区域,故B错误;C、蜡烛从图中位置逐渐远离透镜,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可知,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故C正确;D、若光屏上要得到一个放大的像,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蜡烛应该放在图中B区域,故D错误。故答案为:C。18.(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1能调节瞳孔大小 B.结构2在看远处物体时会变凸C.结构3是物像形成的部位 D.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答案】C【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眼(又称眼睛,目)是一个可以感知光线的器官.最简单的眼睛结构可以探测周围环境的明暗,更复杂的眼睛结构可以提供视觉.复眼通常在节肢动物(例如昆虫)中发现,通常有很多简单的小眼面组成,并产生一个影像(不是通常想象的多影像).在很多脊椎动物和一些软体动物中,眼睛通过把光投射到对光敏感的视网膜成像,在那里,光线被接受并转化成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递到脑部.通常眼睛是球状的,当中充满透明的凝胶状的物质,有一个聚焦用的晶状体,通常还有一个可以控制进入眼睛光线多少的虹膜.(2)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睛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屈光)来改变晶状体焦距获得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远的点叫调节远点,正视眼所能看到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叫调节近点,两点之间称为调节范围.正常眼睛的近点在距离眼睛约10厘米处,眼睛长时间用眼可发生眼疲劳现象,眼疲劳的症状表现为:眼睛发胀、头疼、眼花,眼睛酸涩、眼睛发干等.(3)图示中各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是: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视网膜,4是视神经;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A、结构1是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虹膜中央有瞳孔,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故A错误。B、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若2晶状体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远处的物体,故B错误。C、3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结构3是物像形成的部位,故C正确。D、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故答案为:C。19.(2024七下·萧山期中)小吴用弹性膜注水制作了一个水凸透镜,通过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改变透镜的厚度,如图甲是他用其模拟正常眼睛看物体时的装置,固定透镜,将一个F形光源放在合适的位置后,调节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模拟成功,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若用黑纸片将透镜遮挡一半,光屏上成半个烛焰的像C.模拟图乙的成因时需要从透镜向外抽水D.若将远视眼镜放到透镜前方,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再成像清晰【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挡住一部分光,对像的完整性没有影响;(3)近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4)远视眼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会使光线提前会聚。【解答】A、若模拟成功,此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图示可知,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用黑纸片将透镜遮挡一半只是挡住了一部分光,根据光的折射特点,对像的完整性没有影响,故B错误;C、近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此时会聚能力变强,所以应该向透镜内注水,故C错误;D、将远视眼镜放到透镜前方,使光线会聚些,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适当靠近透镜,故D正确。故答案为:D。20.(2024七下·萧山期中)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生物小组取经过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瓶号 甲 乙 丙加入物质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温度 25℃ 5℃ 25℃请据表分析:处理中包含了多少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什么( )A.2组,温度、细菌 B.3组,温度、消毒棉球、细菌C.2组,温度、消毒棉球 D.2组,温度、空气【答案】A【知识点】细菌与人的关系21.(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是人的生殖发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A是 ,它是由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 产生的,该器官分泌的物质还与 的激发与维持(如男生长喉结,女生声音变尖等)有关。(2)B是 ,它形成于 ,经细胞分裂后成为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3)胚胎发育成胎儿的场所在 ,期间 是胚胎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器官。【答案】卵细胞;卵巢;第二性征;受精卵;输卵管;子宫;胎盘【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分析】1、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雌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如乳房隆起、骨盆变宽、声音变细等。同时,雄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如长喉结、声音变粗、长出胡须等。2、受精的过程是: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这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3、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的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图中A卵细胞,B受精卵,人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的形成。【解答】(1)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A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性激素能维持第二性征,如男生长喉结,女生声音变尖等。(2)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形成B受精卵,受精卵的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3)子宫是胎儿发育的场所,胎儿发育时,胎盘(写了“脐带”均不给分)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22.(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为昆虫个体发育过程模式图,D为受精卵期。(1)若该模式图表示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它的一生要经历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2)蝗虫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时期是 期(填名称)。(3)若该模式图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了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 期(填字母)。【答案】D→A→C;成虫;A【知识点】昆虫的发育过程【解析】【分析】1、昆虫的生殖:绝大多数昆虫进行有性生殖、发育成熟后,经过交配产生受精卵,受精卵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幼虫和成虫.2、昆虫的发育: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1)完全变态蜜蜂、家蚕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下图为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2)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是指蟋蟀、蝼蛄、螳螂等昆虫的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的发育过程.幼虫又称为若虫.图为蝗虫一生的发育过程。3、图中的A幼虫、B蛹、C成虫、D受精卵。【解答】(1)蝗虫的发育为不完全变态,即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若该模式图表示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它的一生要经历D→A→C。(2)蝗虫的若虫和成虫主要吃禾本科植物的叶,蝗虫的成虫食量大,而且有翅会飞,因此蝗虫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时期是C成虫期。(3)春蚕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春蚕到了蛹期,蛹皮就硬起来了,无法吐丝了,若该模式图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了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A幼虫期。23.(2024七下·萧山期中)枇杷在秋天或初冬开花,其果实在春天至初夏成熟。“平头大红袍”和“软条白沙”都是很好的枇杷品种。“平头大红袍”肉质致密细腻,“软条白沙”肉质细嫩多肉。为了培育优质枇杷品种,常用嫁接技术。(1)如图为枇杷果实的纵切图,其中A、B分别是由 、 发育而来。(2)枇杷嫁接的关键是将砧木和接穗的 紧贴在一起。如果以平头大红袍为砧木,以软条白沙为接穗进行嫁接,那么此枝条上长出的品种是 (选填“平头大红袍”或“软条白沙”)。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 和 。【答案】胚珠;子房壁;形成层;软条白沙;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解析】【分析】果实是由显花植物的子房在开花授粉后发育而来的,主要的功能为保护种子及协助种子的传播.一般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极核和卵核则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图中A种子,B果皮。【解答】(1)一朵花中完成传粉与受精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的发育情况为:A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B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2)枇杷嫁接的关键是将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紧贴在一起,嫁接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因此如果以平头大红袍为砧木,以软条白沙为接穗进行嫁接,那么此枝条上长出的品种与接穗一致,即软条白沙。嫁接的优点:繁殖速度快,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4.(2024七下·萧山期中)蝙蝠是自然界中的捕猎能手。两只蝙蝠聚在一起比赛捕猎能力。(1)蝙蝠捕猎时利用的一类声音是 ,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2)另一只蝙蝠在原处向同一猎物发出了音调更高的声音,该蝙蝠接收到该声波的时间 (选填“变长”、“不变”或“变短”)。(3)在月球上,这样的比赛能顺利进行吗?为什么? 。【答案】超声波;信息;不变;不能;月球是真空环境,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2)声音的传播和物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1)声音可传递信息和能量。蝙蝠捕猎时利用的一类声音是超声波,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无关。另一只蝙蝠在原处向同一猎物发出了音调更高的声音,因声速和距离不变,根据可知,该蝙蝠接收到该声波的时间不变。(3)在月球上,这样的比赛不能顺利进行,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环境,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5.(2024七下·萧山期中)清晨太阳从地表升起。(1)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钟,据此估计日地距离约 km;(2)晴朗天的中午,树荫下能看到很多光斑,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光斑的形状都是 形,但光斑的大小不一,这些圆形光斑的大小主要与 有关;(选填“树叶间隙的大小”、“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或“太阳到树叶间小孔的距离”)(3)若没有大气,看到日出的时间将 。(选填“提前”、“不变”或“延后”)【答案】1.44×108;圆;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延后【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根据速度计算公式估算日地府距离;(2)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屏和孔之间的距离有关,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看到水池底比实际变浅、水中筷子看起来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1)根据题意,日地距离约为(2)树荫下能看到很多光斑,是太阳透过树叶缝隙所成的像,属于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物体形状相同,故光斑的形状都是圆形。光斑大小不一,主要跟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3)光在不均匀大气层中传播发生折射现象,所以太阳还没到地平线以上我们就能看见太阳,如果没有大气,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太阳必须要地平线以上我们才能看到,故看到日出的时间将延后。26.(2024七下·萧山期中)周末,妈妈陪小红去服装店试衣服。(1)小红黄色的连衣裙在服装店的灯光下变黑,说明服装店的灯光可能为 ;(选填“白光”或“蓝光”或“黄光”)(2)小红换上新衣服后走到了试衣镜前2m处,妈妈让她离得远一些看看效果,在小红远离试衣镜的过程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待小红后退了5m后,小红发现妈妈与小红镜中的像相距10m,则此时两人的实际距离为 ;(3)一段时间后,小红看到镜中的机械钟上的时间如图所示,实际时间为 。【答案】蓝光;不变;4m;3∶40【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彩色物体只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2)(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虚像、左右倒置。【解答】(1)黄色的连衣裙只能反射黄光,在服装店的灯光下变黑,说明服装店的灯光照到黄色连衣裙上被吸收,则该服装店的灯光可能为蓝光。(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跟距离无关,所以在小红远离试衣镜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由题可知小红最终到镜面的距离为7 m,小红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7 m,小红妈妈与小红镜中像相距10 m,所以小红妈妈到平面镜的距离为则此时两人的实际距离为(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左右相反,根据图可知实际时间为3∶40。27.(2024七下·萧山期中)将一束与水平方向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射向水槽,当液面在实线位置时底部形成一光斑,其折射光路如下图所示,若水面下降到虚线位置,光斑将向 (填“左”或“右”)移,折射角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液面下降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斑移动的速度。【答案】右;不变;大于【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可知,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折射现象,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向下偏折,当水槽内的水减少时,如图所示:故在水底的光斑向右移动。根据光的折射规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由于水面下降后入射角不变,所以折射角也不变。由于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液面下降的距离与水平方向入射点移动距离构成的三角形中,竖直距离大于水平距离,时间相同,故液面下降的速度大于光斑的移动速度。28.(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为医学上常用的内窥镜,它是一种在细管顶端装有小型摄像机的医疗器械,检查时,想要观察得更加仔细,就要缩小观察范围,此时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 (选填“接近”或“远离”)患处,所成的像就会 (选填“变大”或“变小”)。【答案】接近;变大【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解答】凸透镜在成实像的条件下,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要使观察更加仔细,应使实像变大,需要减小物距,因此要使内窥镜细管顶端接近患处。29.(2024七下·萧山期中)大卡车受车体限制,会出现视角盲区。右图是一辆卡车俯视图,D点为司机眼睛的位置,司机通过左侧的平面后视镜AB能看到车尾后部C点。请作出司机眼睛D看到车尾C点的光路图。【答案】【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先确定C点在平面镜中的像点,然后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线过像点确定反射光线,再连接光源和反射点,完成光路。【解答】先延长平面后视镜AB,作C点关于AB的对称点C',然后连接DC'(即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光线的方向,如图所示:30.(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在平静的湖边有一盏路灯标记为S,潜水爱好者在水下E处看到路灯的像为S'。请画出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S的光路图。【答案】【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由“爱好者在水下E处看到路灯的像为S'”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确定入射点,然后根据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可画出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S的光路图。【解答】人眼看到的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延长线上,连接ES'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画出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S的光路图,如图所示:31.(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于F点,平行于主光轴射入凸透镜的光线AB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后又平行于主光轴射出,请作出其完整的折射光路图。【答案】【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透镜对的三条特殊光线有:过光心的、平行主光轴的、过焦点的光线。根据图中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或凹透镜折射后光线特点分析解答。【解答】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已知F点既是图示凸透镜的焦点,也是图示凹透镜的虚焦点;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32.(2024七下·萧山期中)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杨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五个大烧杯内分别垫上滤纸,并各放入20粒相同的菜豆种子,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请回答:(1)每组实验都用了20粒种子,目的是: 。(2)装置C中油膜的作用是: 。几天后,A、C、E中的种子均未萌发,B中有1粒没萌发,D中有2粒没萌发。(3)对照D、E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B、D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隔绝空气;菜豆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种子的胚结构不完整或死亡,种子处于休眠期【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的条件:自身条件:种子的胚必须是完整的、有活力的,且种子不能处于休眠期。只有胚完整,才能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有活力的胚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处于休眠期的种子即使环境条件适宜也不会萌发。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能保证种子内酶的活性,使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一定的水分可使种皮变软,利于氧气进入,也能使种子内的营养物质溶解,便于胚吸收利用;充足的空气为种子呼吸作用提供氧气,保证种子正常的生命活动。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1)若每组实验施用的种子较少,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故每组实验都用了20粒种子,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2)由图可知,B和C形成以氧气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故C组应排除空气中的氧气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此装置C中油膜的作用是:隔绝空气。(3)D和E除温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故对照D、E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4)B和D均满足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因此B、D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可能是:种子的胚已死亡或胚不完整、干瘪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种子。33.(2024七下·萧山期中)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小金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1)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在 (选填“A”或“B”)一侧观察蜡烛A的像,取一支与A等大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的作用是 ;(2)若玻璃板如图2放置,另取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薄玻璃板后移动,则请通过作图说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否重合 ;(3)纠正错误后,若要探究成像的虚实,小金应 ;(写出操作并预测现象)(4)完成(3)后,小金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在光的折射规律时起到同样目的的操作是 。【答案】A;验证像和物体等大,确定像的位置;见解析;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观察到光屏上没有像呈现;得到普遍规律;改变入射角的大小重复实验【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实验时,人的眼睛应透过玻璃板来观察物体所成的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两个端点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重复实验或换不同的介质重复实验,都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解答】(1)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取一支与A等大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因此蜡烛B的作用是验证像和物体等大,确定像的位置。(2)先过蜡烛A的端点向平面镜作垂线段并延长1倍,作出蜡烛A的两个端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用虚线连接这两个点,即为蜡烛A的像,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B与蜡烛A成的像不能重合,如图所示(3)若要探究所成像的虚实,应进行的操作是:移去蜡烛B,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观察光屏上能否成像;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因此光屏上没有像呈现。(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所以应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重复实验或换不同的介质重复实验,都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34.(2024七下·萧山期中)小叶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依次安装好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后,小叶发现只在移动凸透镜的过程中,无论如何移动光屏上面都不成像,可能原因是 ;(2)当小叶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位置时,光屏中心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光屏上成的像性质为 。只调节凸透镜至物距为 cm又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3)实验过程中,小叶发现蜡烛的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老师建议小叶将蜡烛更换为LED灯替代蜡烛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下列形状的LED灯中你认为合适的有 。A.“R” B.“T” C.“A” D.“F”【答案】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倒立、放大的实像;45.0;蜡烛的火焰会晃动;A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为了使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处;(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折射现象光路可逆进行分析;(3)实验过程中,发现蜡烛的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是因为蜡烛的烛焰会晃动;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相比,上下、左右都颠倒。【解答】(1)只移动凸透镜的过程中,无论如何移动光屏上面都不成像,可能原因是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像没有成在光屏上。(2)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为像距为根据光路可逆性,需将物距变为45.0 cm。(3)实验过程中,蜡烛的火焰会晃动,导致所成的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T、A左右对称,无法得出像与物是否左右相反,R、F左右、上下都不同,可观察物与像左右、上下的关系,故选AD。1 /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萧山城区8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1.(2024七下·萧山期中)根据人体生长曲线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系统从青春期开始发育B.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唯一高峰C.男生进入青春期比女生晚2年左右D.进入青春期后,生殖器官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2.(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所示,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则M部分可以表示的特征是( )A.体温恒定 B.变态发育 C.陆地上产卵 D.体外受精3.(2024七下·萧山期中)下图为大豆种子、玉米种子、杨树的枝芽和枝条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②发育成图3中的③B.图2中①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是胚的一部分C.图1中的③在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D.图3中②发育成图4中的③4.(2024七下·萧山期中)下列生物个体的生殖方式中,属于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有( )①用草莓的匍匐茎繁育新植株②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③草履虫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④玉米种子种下长出玉米幼苗⑤组织培养⑥代孕母羊产下克隆羊“多莉”⑦试管婴儿A.①③⑤⑥ B.①③⑤⑦ C.①②③④ D.②④⑥⑦5.(2024七下·萧山期中)将美国甜玉米的胚和中国老玉米的胚乳嫁接,长出的植株种子是( )A. B. C. D.6.(2024七下·萧山期中)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真菌都是多细胞生物B.细菌都没有细胞核,真菌都有细胞核C.细菌都是分裂生殖,真菌都是孢子生殖D.细菌都是有害的,真菌都是有利的7.(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指压板是常见的游戏道具。当脚踩在指压板上时,游戏者会疼痛难忍,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 )A.皮肤 神经 B.神经 皮肤C.皮肤 大脑 D.大脑 皮肤8.(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放大振动并向内传导和有听觉感受器的结构分别是( )A.①③ B.③⑤ C.②③ D.④⑤9.(2024七下·萧山期中)下列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的实验中可行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图1)B.敲击鼓皮绷紧程度不同的鼓(图2)C.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图3)D.用同样的力敲击液面高低不同的水瓶(图4)10.(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一束红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a点处形成一个红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镜位置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已知紫光偏折程度大于红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仍在a点处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紫色光斑在a点上方C.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D.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仍可落在a点处11.(2024七下·萧山期中)下列关于不可见光应用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红外线控制电视B.红外夜视仪能感应红外线C.验钞机验钞时发出紫光就是紫外线D.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健康,过量则有害12.(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所示为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中应选用粗糙的硬纸板B.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C.入射角是∠EOND.甲、丙两图中的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13.(2024七下·萧山期中)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若入射光线不动,镜面转过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A.40°或160° B.40°或140° C.20°或160° D.20°或140°14.(2024七下·萧山期中)宠物狗狗正前方竖立着一面镜子,它正在欣赏镜中的自己(如图所示),假设狗狗不动,把平面镜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两块镜面仍然在原镜面平面内),则狗狗的头部通过左、右两面镜子( )A.都不能成像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15.(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角等于60° B.折射角等于30°C.MM'的左边是玻璃 D.NN'是界面16.(2024七下·萧山期中)将直径为D的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其后与其平行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直径为d的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D>d,则该透镜可能是凹透镜B.若D>d,则该透镜一定是凸透镜C.若D<d,则该透镜一定是凹透镜D.若D<d,则该透镜一定是凸透镜17.(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位置保持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蜡烛放在图中A区域时,光屏应放在图中D区域才可能呈现清晰的像B.若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则蜡烛可能放在图中B区域C.蜡烛从图中位置逐渐远离透镜时,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D.若光屏上要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蜡烛应该放在图中C区域18.(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1能调节瞳孔大小 B.结构2在看远处物体时会变凸C.结构3是物像形成的部位 D.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19.(2024七下·萧山期中)小吴用弹性膜注水制作了一个水凸透镜,通过注射器注水或抽水改变透镜的厚度,如图甲是他用其模拟正常眼睛看物体时的装置,固定透镜,将一个F形光源放在合适的位置后,调节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模拟成功,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若用黑纸片将透镜遮挡一半,光屏上成半个烛焰的像C.模拟图乙的成因时需要从透镜向外抽水D.若将远视眼镜放到透镜前方,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才能再成像清晰20.(2024七下·萧山期中)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某生物小组取经过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瓶号 甲 乙 丙加入物质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灭菌牛奶瓶口处理 不作处理 不作处理 用消毒棉球塞住温度 25℃ 5℃ 25℃请据表分析:处理中包含了多少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什么( )A.2组,温度、细菌 B.3组,温度、消毒棉球、细菌C.2组,温度、消毒棉球 D.2组,温度、空气21.(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是人的生殖发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A是 ,它是由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 产生的,该器官分泌的物质还与 的激发与维持(如男生长喉结,女生声音变尖等)有关。(2)B是 ,它形成于 ,经细胞分裂后成为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3)胚胎发育成胎儿的场所在 ,期间 是胚胎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器官。22.(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为昆虫个体发育过程模式图,D为受精卵期。(1)若该模式图表示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它的一生要经历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2)蝗虫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时期是 期(填名称)。(3)若该模式图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了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 期(填字母)。23.(2024七下·萧山期中)枇杷在秋天或初冬开花,其果实在春天至初夏成熟。“平头大红袍”和“软条白沙”都是很好的枇杷品种。“平头大红袍”肉质致密细腻,“软条白沙”肉质细嫩多肉。为了培育优质枇杷品种,常用嫁接技术。(1)如图为枇杷果实的纵切图,其中A、B分别是由 、 发育而来。(2)枇杷嫁接的关键是将砧木和接穗的 紧贴在一起。如果以平头大红袍为砧木,以软条白沙为接穗进行嫁接,那么此枝条上长出的品种是 (选填“平头大红袍”或“软条白沙”)。这种繁殖方式的优点是 和 。24.(2024七下·萧山期中)蝙蝠是自然界中的捕猎能手。两只蝙蝠聚在一起比赛捕猎能力。(1)蝙蝠捕猎时利用的一类声音是 ,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2)另一只蝙蝠在原处向同一猎物发出了音调更高的声音,该蝙蝠接收到该声波的时间 (选填“变长”、“不变”或“变短”)。(3)在月球上,这样的比赛能顺利进行吗?为什么? 。25.(2024七下·萧山期中)清晨太阳从地表升起。(1)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钟,据此估计日地距离约 km;(2)晴朗天的中午,树荫下能看到很多光斑,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光斑的形状都是 形,但光斑的大小不一,这些圆形光斑的大小主要与 有关;(选填“树叶间隙的大小”、“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或“太阳到树叶间小孔的距离”)(3)若没有大气,看到日出的时间将 。(选填“提前”、“不变”或“延后”)26.(2024七下·萧山期中)周末,妈妈陪小红去服装店试衣服。(1)小红黄色的连衣裙在服装店的灯光下变黑,说明服装店的灯光可能为 ;(选填“白光”或“蓝光”或“黄光”)(2)小红换上新衣服后走到了试衣镜前2m处,妈妈让她离得远一些看看效果,在小红远离试衣镜的过程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待小红后退了5m后,小红发现妈妈与小红镜中的像相距10m,则此时两人的实际距离为 ;(3)一段时间后,小红看到镜中的机械钟上的时间如图所示,实际时间为 。27.(2024七下·萧山期中)将一束与水平方向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射向水槽,当液面在实线位置时底部形成一光斑,其折射光路如下图所示,若水面下降到虚线位置,光斑将向 (填“左”或“右”)移,折射角将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液面下降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斑移动的速度。28.(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为医学上常用的内窥镜,它是一种在细管顶端装有小型摄像机的医疗器械,检查时,想要观察得更加仔细,就要缩小观察范围,此时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 (选填“接近”或“远离”)患处,所成的像就会 (选填“变大”或“变小”)。29.(2024七下·萧山期中)大卡车受车体限制,会出现视角盲区。右图是一辆卡车俯视图,D点为司机眼睛的位置,司机通过左侧的平面后视镜AB能看到车尾后部C点。请作出司机眼睛D看到车尾C点的光路图。30.(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在平静的湖边有一盏路灯标记为S,潜水爱好者在水下E处看到路灯的像为S'。请画出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S的光路图。31.(2024七下·萧山期中)如图,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一个焦点重合于F点,平行于主光轴射入凸透镜的光线AB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后又平行于主光轴射出,请作出其完整的折射光路图。32.(2024七下·萧山期中)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杨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五个大烧杯内分别垫上滤纸,并各放入20粒相同的菜豆种子,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请回答:(1)每组实验都用了20粒种子,目的是: 。(2)装置C中油膜的作用是: 。几天后,A、C、E中的种子均未萌发,B中有1粒没萌发,D中有2粒没萌发。(3)对照D、E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B、D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可能是: 。33.(2024七下·萧山期中)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小金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1)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在 (选填“A”或“B”)一侧观察蜡烛A的像,取一支与A等大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的作用是 ;(2)若玻璃板如图2放置,另取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薄玻璃板后移动,则请通过作图说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否重合 ;(3)纠正错误后,若要探究成像的虚实,小金应 ;(写出操作并预测现象)(4)完成(3)后,小金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在光的折射规律时起到同样目的的操作是 。34.(2024七下·萧山期中)小叶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依次安装好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后,小叶发现只在移动凸透镜的过程中,无论如何移动光屏上面都不成像,可能原因是 ;(2)当小叶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位置时,光屏中心出现了清晰的像则光屏上成的像性质为 。只调节凸透镜至物距为 cm又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3)实验过程中,小叶发现蜡烛的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老师建议小叶将蜡烛更换为LED灯替代蜡烛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下列形状的LED灯中你认为合适的有 。A.“R” B.“T” C.“A” D.“F”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解析】【分析】(1)青春期的年龄段通常是指大约10到20岁之间。是人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同时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突出特征。(2)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婴儿期:是人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之一。出生后的第一年,身高可增长 25 厘米左右,体重可增长到出生时的 3 倍。各器官系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育,为身体的进一步成长奠定基础。青春期:是另一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在青春期,身体会发生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如身高突增、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出现、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等。但它不是唯一的高峰期。【解答】A、神经系统从不是从青春期才开始,而是进入青春期迅速发育,A错误。B、青春期不是身体发育的唯一高峰期,身体生长发育有两个高峰期:婴儿期和青春期,B错误。C、一般地说,男生从12~14岁,女生从10~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但是从曲线中得不出男生的青春期一般比女生晚两年,C错误。D、进入青春期后,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增多,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D正确。故答案为:D。2.【答案】B【知识点】昆虫的发育过程【解析】【分析】昆虫的发育: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1)完全变态蜜蜂、家蚕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下图为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2)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是指蟋蟀、蝼蛄、螳螂等昆虫的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的发育过程.幼虫又称为若虫.图为蝗虫一生的发育过程。【解答】A、家蚕、蝗虫和青蛙的体温不恒定,都属于变温动物,A不符合题意。B、家蚕的发育是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发育是不完全变态发育,青蛙的发育为变态发育。所以M可以表示变态发育,B符合题意。C、青蛙在水中产卵,蝗虫、家蚕在陆地上产卵,C不符合题意。D、家蚕、蝗虫体内受精,青蛙是体外受精,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答案】C【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种子的结构成分: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具保护胚与胚乳的功能。裸子植物的种皮由明显的3层组成.外层和内层为肉质层,中层为石质层。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被子植物的种皮结构多种多样,如花生、桃、杏等种子外面有坚硬的果皮,因而种皮结构简单,薄如纸状;(2)图1中①胚芽、②胚轴、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图2中①胚乳、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图3中①生长点、②幼叶、③芽原基、④芽轴。图4中①叶、②茎、③侧芽【解答】A、图1中①胚芽进一步发育成图3芽,芽发育成图4中的①叶和②茎,A错误。B、玉米是单子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图2中①胚乳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胚乳不是胚的一部分,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B错误。C、种子萌发时,图1中的③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C正确。D、图3中②幼叶发育成图4中的①叶,D错误。故答案为:C。4.【答案】A【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解答】①用草莓的匍匐茎繁育新植株、③草履虫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⑤组织培养、⑥代孕母羊产下克隆羊多莉等的过程中都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繁殖,即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而②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④玉米种子种下长出玉米幼苗、⑦试管婴儿的过程中都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符合有性生殖的概念,都属于有性生殖,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5.【答案】B【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嫁接属于无性繁殖,能保持接穗性状的稳定。【解答】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遗传物质在胚中,而胚乳只是提供营养物质,因此,将美国甜玉米的胚和中国老玉米的胚乳嫁接,长出的植株种子应该和提供胚的美国甜玉米一样。故答案为:B。6.【答案】B【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基本结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区域,DNA 集中在该区域,属于原核生物。有些细菌还具有特殊结构,如芽孢、荚膜等。真菌:真菌包括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和多细胞真菌(如霉菌、大型真菌等)。真菌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属于真核生物。真菌细胞内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核由核膜包被,DNA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解答】A、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生物,如青霉菌,A错误。B、细菌都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都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C、从生殖方式上看,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而真菌并不都是用孢子生殖,如酵母菌可以在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C错误。D、细菌和真菌有的是有益,有的是有害的,D错误。故答案为:B。7.【答案】C【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解析】【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2)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例如,人们用眼来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解答】脚底是用皮肤来感知板的软硬程度,皮肤真皮层的神经末梢,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传给大脑,大脑皮层经过分析,做出相应的反应,形成痛觉。所以游戏者感受板的软硬程度和形成痛觉的部位分别是皮肤、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8.【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如图: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听小骨、④咽鼓管、⑤耳蜗。【解答】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放大振动并向内传导)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故放大振动并向内传导和有听觉感受器的结构分别是③听小骨和⑤耳蜗,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答案】A【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时,要控制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解答】A、同一根琴弦时,琴弦的振动频率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时,琴弦的振幅改变,响度不同;可以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故A符合题意;B、不同的鼓,振动频率有可能不同,敲击鼓皮绷紧程度不同的鼓,存在频率和振幅的不同;不能够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故B不符合题意;C、抽出钟罩内的空气,是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故C不符合题意;D、用同样的力敲击液面高低不同的水瓶,水和水瓶的振动幅度相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可探究声音音调的因素,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0.【答案】D【知识点】光的色散【解析】【分析】不同色光经透镜或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七种色光中,红光偏折能力最弱,紫光偏折能力最强。【解答】AB、不同色光经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紫光的偏折能力比红光要强,因此,在本实验中,保持入射光位置及方向不变,仅将红光改为紫光,紫光偏折能力强,其光斑会在a的下方,故AB错误;CD、如果将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向上移动,仍可落在a点处,相反,如果将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则向下移动,不可能落在a点,故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11.【答案】C【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12.【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反射面粗糙的表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不同方向人的眼睛,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物体;(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4)光反射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解答】A、选择粗糙的硬纸板,光射到纸板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人在各个方向上都能看到光的印迹。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两片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与左面纸板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在右侧纸板上不会出现反射光的印迹,而不是反射光不存在。故B错误,符合题意;C、当入射光自左面纸板上入射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丙中入射光线与甲中反射光线的位置重合,只是方向相反;而丙中的反射光线与甲中的入射光线位置重合,只是方向相反。综合这两种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3.【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解答】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50°,反射角为50°,若入射光线不动,镜面转过30°,则入射角为20°或80°,反射角也为20°或8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40°或160°,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4.【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解答】AB、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像,故AB不符合题意;CD、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宠物狗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两个像的位置是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5.【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由∠BOM=30°,可知∠BON=90°-30°=60°而图中已知∠AON=60°。所以NN'为法线,则MM'为界面。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CON'=90°-50°=40°由图可知,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AON为入射角,等于60°。∠CON'为折射角,等于40°。则MM'的右边是玻璃。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16.【答案】B【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进行分析。【解答】AB、如果D>d,说明该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则一定是凸透镜,故A 错误,B正确;CD、如果D<d,可能是凸透镜,此时太阳光没有完全通过透镜中心,也可能是凹透镜,因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也可以得到放大的光斑,故CD错误。故答案为:B。17.【答案】C【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机器应用: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解答】A、当蜡烛放在图中A区域,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应放在图中E区域才可能呈现清晰的像,故A错误;B、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说明蜡烛可能在一倍焦距内或一倍焦距上,即C区;因光具座足够长,则不可能是物距太小、像距太大造成的,即蜡烛不是放在图中B区域,故B错误;C、蜡烛从图中位置逐渐远离透镜,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可知,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故C正确;D、若光屏上要得到一个放大的像,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则蜡烛应该放在图中B区域,故D错误。故答案为:C。18.【答案】C【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眼(又称眼睛,目)是一个可以感知光线的器官.最简单的眼睛结构可以探测周围环境的明暗,更复杂的眼睛结构可以提供视觉.复眼通常在节肢动物(例如昆虫)中发现,通常有很多简单的小眼面组成,并产生一个影像(不是通常想象的多影像).在很多脊椎动物和一些软体动物中,眼睛通过把光投射到对光敏感的视网膜成像,在那里,光线被接受并转化成信号并通过视神经传递到脑部.通常眼睛是球状的,当中充满透明的凝胶状的物质,有一个聚焦用的晶状体,通常还有一个可以控制进入眼睛光线多少的虹膜.(2)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睛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屈光)来改变晶状体焦距获得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远的点叫调节远点,正视眼所能看到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叫调节近点,两点之间称为调节范围.正常眼睛的近点在距离眼睛约10厘米处,眼睛长时间用眼可发生眼疲劳现象,眼疲劳的症状表现为:眼睛发胀、头疼、眼花,眼睛酸涩、眼睛发干等.(3)图示中各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是: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视网膜,4是视神经;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A、结构1是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虹膜中央有瞳孔,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控制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是虹膜内的平滑肌,故A错误。B、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若2晶状体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远处的物体,故B错误。C、3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结构3是物像形成的部位,故C正确。D、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结构4是视觉形成的部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故答案为:C。19.【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挡住一部分光,对像的完整性没有影响;(3)近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4)远视眼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会使光线提前会聚。【解答】A、若模拟成功,此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图示可知,此时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B、用黑纸片将透镜遮挡一半只是挡住了一部分光,根据光的折射特点,对像的完整性没有影响,故B错误;C、近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此时会聚能力变强,所以应该向透镜内注水,故C错误;D、将远视眼镜放到透镜前方,使光线会聚些,要使光屏上还能呈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适当靠近透镜,故D正确。故答案为:D。20.【答案】A【知识点】细菌与人的关系21.【答案】卵细胞;卵巢;第二性征;受精卵;输卵管;子宫;胎盘【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分析】1、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雌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如乳房隆起、骨盆变宽、声音变细等。同时,雄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如长喉结、声音变粗、长出胡须等。2、受精的过程是: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这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3、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到母体的血液里,再由母体排出体外。图中A卵细胞,B受精卵,人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的形成。【解答】(1)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A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性激素能维持第二性征,如男生长喉结,女生声音变尖等。(2)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形成B受精卵,受精卵的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3)子宫是胎儿发育的场所,胎儿发育时,胎盘(写了“脐带”均不给分)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22.【答案】D→A→C;成虫;A【知识点】昆虫的发育过程【解析】【分析】1、昆虫的生殖:绝大多数昆虫进行有性生殖、发育成熟后,经过交配产生受精卵,受精卵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幼虫和成虫.2、昆虫的发育: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1)完全变态蜜蜂、家蚕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下图为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2)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是指蟋蟀、蝼蛄、螳螂等昆虫的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的发育过程.幼虫又称为若虫.图为蝗虫一生的发育过程。3、图中的A幼虫、B蛹、C成虫、D受精卵。【解答】(1)蝗虫的发育为不完全变态,即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若该模式图表示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它的一生要经历D→A→C。(2)蝗虫的若虫和成虫主要吃禾本科植物的叶,蝗虫的成虫食量大,而且有翅会飞,因此蝗虫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时期是C成虫期。(3)春蚕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春蚕到了蛹期,蛹皮就硬起来了,无法吐丝了,若该模式图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了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A幼虫期。23.【答案】胚珠;子房壁;形成层;软条白沙;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解析】【分析】果实是由显花植物的子房在开花授粉后发育而来的,主要的功能为保护种子及协助种子的传播.一般果实包含了果皮及种子两个部分,果皮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子则由胚珠发育形成,其中珠被发育成种皮,极核和卵核则分别发育成胚乳和胚。图中A种子,B果皮。【解答】(1)一朵花中完成传粉与受精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的发育情况为:A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B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2)枇杷嫁接的关键是将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紧贴在一起,嫁接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因此如果以平头大红袍为砧木,以软条白沙为接穗进行嫁接,那么此枝条上长出的品种与接穗一致,即软条白沙。嫁接的优点:繁殖速度快,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4.【答案】超声波;信息;不变;不能;月球是真空环境,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2)声音的传播和物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1)声音可传递信息和能量。蝙蝠捕猎时利用的一类声音是超声波,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无关。另一只蝙蝠在原处向同一猎物发出了音调更高的声音,因声速和距离不变,根据可知,该蝙蝠接收到该声波的时间不变。(3)在月球上,这样的比赛不能顺利进行,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环境,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5.【答案】1.44×108;圆;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延后【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根据速度计算公式估算日地府距离;(2)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屏和孔之间的距离有关,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同;(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看到水池底比实际变浅、水中筷子看起来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1)根据题意,日地距离约为(2)树荫下能看到很多光斑,是太阳透过树叶缝隙所成的像,属于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物体形状相同,故光斑的形状都是圆形。光斑大小不一,主要跟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3)光在不均匀大气层中传播发生折射现象,所以太阳还没到地平线以上我们就能看见太阳,如果没有大气,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太阳必须要地平线以上我们才能看到,故看到日出的时间将延后。26.【答案】蓝光;不变;4m;3∶40【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彩色物体只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2)(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虚像、左右倒置。【解答】(1)黄色的连衣裙只能反射黄光,在服装店的灯光下变黑,说明服装店的灯光照到黄色连衣裙上被吸收,则该服装店的灯光可能为蓝光。(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跟距离无关,所以在小红远离试衣镜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由题可知小红最终到镜面的距离为7 m,小红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7 m,小红妈妈与小红镜中像相距10 m,所以小红妈妈到平面镜的距离为则此时两人的实际距离为(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左右相反,根据图可知实际时间为3∶40。27.【答案】右;不变;大于【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可知,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折射现象,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向下偏折,当水槽内的水减少时,如图所示:故在水底的光斑向右移动。根据光的折射规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由于水面下降后入射角不变,所以折射角也不变。由于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液面下降的距离与水平方向入射点移动距离构成的三角形中,竖直距离大于水平距离,时间相同,故液面下降的速度大于光斑的移动速度。28.【答案】接近;变大【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解答】凸透镜在成实像的条件下,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要使观察更加仔细,应使实像变大,需要减小物距,因此要使内窥镜细管顶端接近患处。29.【答案】【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先确定C点在平面镜中的像点,然后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线过像点确定反射光线,再连接光源和反射点,完成光路。【解答】先延长平面后视镜AB,作C点关于AB的对称点C',然后连接DC'(即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光线的方向,如图所示:30.【答案】【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由“爱好者在水下E处看到路灯的像为S'”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确定入射点,然后根据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可画出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S的光路图。【解答】人眼看到的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延长线上,连接ES'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过入射点垂直于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画出水下E处的人看到路灯S的光路图,如图所示:31.【答案】【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透镜对的三条特殊光线有:过光心的、平行主光轴的、过焦点的光线。根据图中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或凹透镜折射后光线特点分析解答。【解答】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已知F点既是图示凸透镜的焦点,也是图示凹透镜的虚焦点;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32.【答案】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隔绝空气;菜豆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种子的胚结构不完整或死亡,种子处于休眠期【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解析】【分析】1、种子萌发的条件:自身条件:种子的胚必须是完整的、有活力的,且种子不能处于休眠期。只有胚完整,才能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有活力的胚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处于休眠期的种子即使环境条件适宜也不会萌发。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能保证种子内酶的活性,使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一定的水分可使种皮变软,利于氧气进入,也能使种子内的营养物质溶解,便于胚吸收利用;充足的空气为种子呼吸作用提供氧气,保证种子正常的生命活动。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1)若每组实验施用的种子较少,容易因偶然因素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故每组实验都用了20粒种子,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2)由图可知,B和C形成以氧气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故C组应排除空气中的氧气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此装置C中油膜的作用是:隔绝空气。(3)D和E除温度外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故对照D、E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4)B和D均满足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因此B、D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可能是:种子的胚已死亡或胚不完整、干瘪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种子。33.【答案】A;验证像和物体等大,确定像的位置;见解析;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观察到光屏上没有像呈现;得到普遍规律;改变入射角的大小重复实验【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实验时,人的眼睛应透过玻璃板来观察物体所成的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两个端点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3)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重复实验或换不同的介质重复实验,都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解答】(1)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蜡烛所在这一侧。取一支与A等大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因此蜡烛B的作用是验证像和物体等大,确定像的位置。(2)先过蜡烛A的端点向平面镜作垂线段并延长1倍,作出蜡烛A的两个端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用虚线连接这两个点,即为蜡烛A的像,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B与蜡烛A成的像不能重合,如图所示(3)若要探究所成像的虚实,应进行的操作是:移去蜡烛B,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观察光屏上能否成像;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因此光屏上没有像呈现。(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所以应改变A蜡烛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重复实验或换不同的介质重复实验,都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34.【答案】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倒立、放大的实像;45.0;蜡烛的火焰会晃动;A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为了使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处;(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折射现象光路可逆进行分析;(3)实验过程中,发现蜡烛的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是因为蜡烛的烛焰会晃动;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相比,上下、左右都颠倒。【解答】(1)只移动凸透镜的过程中,无论如何移动光屏上面都不成像,可能原因是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像没有成在光屏上。(2)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为像距为根据光路可逆性,需将物距变为45.0 cm。(3)实验过程中,蜡烛的火焰会晃动,导致所成的像时而清晰时而模糊。T、A左右对称,无法得出像与物是否左右相反,R、F左右、上下都不同,可观察物与像左右、上下的关系,故选AD。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萧山城区8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萧山城区8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科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