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八十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4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如图为学者绘制的某考古遗址文化层示意图。文化层,专指由于古代人类的活动而残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同一文化层包含的遗迹和遗物,往往反映一个时期或一种文化的独特面貌。如图反映了( )A.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B.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C.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D.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2.“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以下出自中华典籍的言论,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③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A. ④③②① B. ③④①② C. ②④③① D. ②③④①3.下表是敦煌效谷县悬泉置(汉武帝时设立的驿站)遗址出土的一封汉代帛书信件。它是边塞基层官更“元写给在悬泉置的好友“子方”的信,其部分内容如下。此信件有助于研究汉代( )恰元当从屯敦煌……愿子方幸为元买沓(藉)一两绢韦(里衬是软牛皮的一种鞋),长尺二寸;笔五枚,善者(质量好的)……愿子方幸为吕子(元的朋友)刻御史七分印一,龟上,印曰:吕安之印……郭营尉(元的朋友)所寄钱二百买鞭者,愿得其善呜者,愿留意……①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②私人书信的书法和书风③印刷术与火药的西传情况④国家对丝绸之路的管理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4.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 )A. 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 B. 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C. 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D. 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5.钟楼、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两大标志性建筑,元明清时期担负着由皇家向万民授时的功能。鼓楼里置一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小鼓代表二十四节气。民国时期,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钟鼓楼报时也随之废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钟鼓楼授时象征皇权统治②钟鼓楼报时废止折射政治变迁③钟鼓楼蕴含中国传统文化④钟鼓楼报时凸显社会等级制度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6.明末,徐光启召集耶稣会士以及一些中国助手编撰《崇祯历书》,该书大量介绍欧洲新天文知识,如开普勒的《宇宙和谐论》、《哥白尼天文学纲要》等,后世评价这部历书“与当时世界天文学同步”。《崇祯历书》的编撰( )A. 主要源于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提升 B. 是早期全球化下西学东渐的产物C. 全盘吸收了西方科学思想和技术 D. 说明当时中国科技仍领先于世界7.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种文明之崛起不足以度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诫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其主张( )①反映出李大钊的思想认识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②体现出一战促使部分国人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③肯定十月革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④实质上是对新文化运动早期主张的否定与背弃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8.为达到“绛帐有执经之讲……知邹鲁之遗风,识父慈子孝之常,习兄友弟恭之懿”的目的,高丽王朝“开置修书院,令诸生抄(宋朝)书史籍而藏之”,设修史机构,掌记时政,“续写亡篇,连书阙典”。上述材料表明( )A. 高丽王朝的史学受到儒学影响 B. 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C. 朝鲜半岛文化传入了中原地区 D. 中华文化的包容创新9.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15世纪末,印加发展为疆域广阔的帝国 B. 玛雅人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传递政令C. 大津巴布韦是阿兹特克文明的典型遗址 D. 印加帝国建立了与亚洲的直接贸易往来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 )A. 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 B.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C. 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D. 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11.有研究表明,从公元前2400年开始,中亚地区、伊朗地区和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相继学会了骑马;语言学家也发现,早期印欧语系各民族语言中,与马匹、马具、马拉战车有关的词汇具有相同的词源。这体现了( )A. 农耕经济的扩张 B. 早期文明的联系 C. 亚欧语言的统一 D. 物种交流的频繁12.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与如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A. 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B. 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C. 制定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 首次统一西亚北非文明13.随着罗马帝国失去北非、意大利等地区,拉丁语的实际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皇帝希拉克略(610-641年在位)正式将希腊语定为行政语言,希腊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和民间的主要用语。这表明( )A. 希腊民主传统得以传承 B. 罗马帝国文化中心东移C. 拉丁语系退出历史舞台 D. 文明融合趋势由此中断14.观察下图,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月氏人迁入恒河流域过程中逐渐形成种姓制度②匈奴、鲜卑等的内迁,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③日耳曼人各支的不断南迁灭亡了西罗马帝国④斯拉夫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5.列班 扫马的西行路线长达11200公里,被誉为“逆向的马可 波罗之旅”。他的出使在欧亚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关于扫马访欧之行的推断合理的是( )①代表元朝皇帝与欧洲多国建立联系②展现了13世纪东西方交流的双向性③可观察拜占庭帝国与罗马教廷的分裂④领教英法两国专制王权的强化与威严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6.在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 路威看来,“文明,不过是一件百衲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阿拉伯,什么地方的布条子都有……我们的现代文明更是从四面八方东拼西凑起来的一件百衲衣,与外界隔绝的民族之所以停滞不前只是因为十个脑袋比一个强”。该观点重在强调( )A. 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B. 区域文明扩展的必要性C. 文明类型的多样性 D. 美洲文明衰落的必然性17.学者罗德里格斯在谈到拉丁美洲文化时认为,“自18世纪起,明亮夺目的西方光线在射入美洲棱镜后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光谱。这种光谱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这表明拉美文化( )A. 具有鲜明的混合性特征 B. 失去了印第安文化底色C. 是多种文化的简单叠加 D. 源自于西方文化的移植18.如表为1862——1872年从澳门运出华工人数一览表,导致华工出国人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年代 1862 1863 1864 1868 1870 1872人数 2536 6660 10712 12206 13407 21854①不平等条约签订,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②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③洋务运动展开,提升了华工的劳动技能④黑奴贸易被限制,殖民者寻找廉价劳动力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9.1935年《广东通志稿》记载,西红柿“传入广东为人所嗜食”“已成为普遍之种植”,且开发了独特吃法,西方人吃西红柿是生食,广东人是“与肉类煮熟”。据此可知( )A. 中外交流创新饮食文化 B. 西红柿的传入改变国人饮食结构C. 物种传播推动农业发展 D. 中西经济差异导致饮食习惯不同20.由如图可知( )公元前185年希腊语在世界的分布示意图A. 征服战争传播了希腊文化 B.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源头C. 希腊文化同化了周边文化 D. 古希腊是东西交流桥梁21.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在雕像中以法老形象出现,穿着传统的埃及服饰,手持象征权力的权杖。现存的托勒密一世雕像,面部特征与古埃及第三十王朝法老的雕像形制十分相似。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 )A. 波斯帝国推动了文明交流 B. 马其顿人尊重埃及的传统C. 地中海两岸文化差异显著 D.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22.成书于11世纪的阿拉伯医学巨著《医典》内容浩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卫生学和营养学等,提出了切脉、观察症候等诊断方法。14世纪《医典》等医书被译成中文并编纂为《回回药方》。上述材料说明( )①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②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③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④《医典》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医学百科全书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23.1798年8月,拿破仑在开罗成立埃及艺术与科学研究院,下设数学、物理学、政治经济学、文学与艺术四个部门,并附设图书馆、印刷厂、实验室。该院的设立( )A. 推动了埃及文化的重构 B. 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C. 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认同 D. 折射出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4.19世纪中叶起,欧洲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波兰的肖邦在流亡巴黎时听闻华沙起义失败,创作了《革命练习曲》,匈牙利的李斯特则创作出《匈牙利民族曲调》,挪威的诺尔德拉克创作的《是的,我们爱我们的国家》,后来成为挪威国歌。这些音乐作品( )A. 顺应了民主共和主流趋势 B. 反映了民族意识的不断高涨C. 推动了文化的一元化发展 D. 体现了古典音乐的世俗转变25.1917年7月,印度总督蔡姆斯福德勋爵致函英国政府,他宣称印度局势告急,任何进一步的敷衍搪塞都将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印度事务大臣埃德温 蒙塔古也随即发表宣言,许诺要增加印度人在政府各部门中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 )A. 英国忙于欧战无暇顾及印度 B.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效显著C. 印度对英帝国的重要性下降 D. 印度人民民族意识日益觉醒26.在20世纪以前的一个多世纪,中东本土居民对考古发掘基本不感兴趣,在各个考古发掘地点主要充当体力劳动者,埃及文物局掌控在法国人手中,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文物部门掌控在英国人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埃及、伊拉克等国家获得一定的独立地位,纷纷开展自主考古发掘并限制本国文物外运。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中东国家( )A. 认识到文物具有高昂的经济价值 B. 试图从文化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C. 通过自主考古发掘揭示历史真相 D. 考古研究一直受西方殖民者影响27.1905年,张謇和时任湖广总督并会同管理学务大臣张之洞,提出“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将历代内府珍藏和国人储藏陈列其中。同年张謇建立南通博物馆;1935年成立的中国博物馆协会表示,“博物馆者,静的方面可以为文化之保管人,社会教育之良导师;动的方面并可以为国家边陲,筹长治久安之策”。材料侧重反映了( )A. 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 B. 博物馆发展史承载救亡图存的重任C. 博物馆激发国人民族主义的觉醒 D. 博物馆保存了大量的历代珍藏文物28.新中国成立伊始,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了学生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制、学杂费减免制。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中学生的助学金,就支出了三亿多元。”这( )A. 契合国家对高新人才需求 B. 说明群众的教育需求基本满足C. 彰显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 D. 体现新中国教育体系逐渐完善29.1989年,新加坡政府要求公共住房区实行种族配额,确保各族群在每个社区都能拥有适当的代表比例。此外、政府还举办全国性的中国新年、开斋节、排灯节和圣诞节等庆祝活动。这些举措( )A. 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B. 为增强民众国家认同创造了条件C. 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统一 D. 源于围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升级30.尼日利亚伊巴丹学院最初作为伦敦大学附属学院,历史教学的重点是英国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伦敦大学同意将非洲历史课程纳入学院教学大纲,60年代该校进一步建立起以非洲史为核心的历史教育体系。该校历史教学内容的变化( )A. 顺应了非洲民族解放的呼求 B. 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影响C. 还原了非洲历史的真实面貌 D. 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书院发展到明清时期,数量甚多,流派复杂,其教材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教学内容来看,以书院的教学类型为基础,大致可将书院的教材分为考课教材、理学教材、心学教材、考据教材以及实学教材等。从教学层次来看,由于明清书院可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因此其教材亦可分为高级教材、中级教材和初级教材。从教材编写主体来看,既有中央政府专门机构官员参与编写的官方通用教材,也有士大夫学者自发编撰的讲义。王阳明以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著书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将个人著作作为书院教学的教材。黄宗羲在书院讲学时开设了历学、象数、律吕、地理等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课程,并使用了《春秋日食历》《今水经》等相关教材。——摘编自张传燧、钟伟春《明清书院教材的类型、建设逻辑及其特点》材料二13世纪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规章明确地载明:没有“样本”就没有大学。所谓样本,是指准备传播的著作的抄写本。13世纪时,教师和学生不仅需要阅读大纲规定的著作,教授的讲课内容同样必须记录下来。除此之外,教授的讲稿要发表,而且还必须尽快问世,以便考试时可以应用。同时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第比)样本。样本的制作,经过不断地抄写和润色,形成了系统批量的教材。在大学校园内外,一个由抄写者和书商组成的阶层产生了,有的生产者和商人成了显赫人物。13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欧洲大学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书,如巴黎大学章程中规定的正式教材中有13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萨莱诺医科大学,学生集中在医院和化验室内学习,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而且通过短小的诗歌帮助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知识的创新。——摘编自宋文红《中世纪大学教材的发展及其特征》(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书院教材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教材发展的背景并阐释其影响。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83-1784年,有关库克船长第三次太平洋探险的航海日记在欧、美两地出版,其中提到的北美西海岸蕴藏优质海獭毛皮资源及其在中国的高利润市场前景,很快引起了大西洋两岸商业资本的关注。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人也加入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中,与英国商人形成激烈的竞争。一些美国商人赴西北海岸收集海洋动物毛皮,航抵广州后以高价售出,并购置茶叶,经印度、欧洲甚至拉美返程回到美国,形成多角贸易。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已实现对该贸易的完全垄断。囿于西北海岸海獭海豹数量的急剧减少,毛皮贸易商又将夏威夷的檀香木补充进了对华贸易的货源。为当时中国的名贵木器制造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提供了原料支撑。到19世纪30年代,一个相对稳定的北太平洋贸易路网基本成形,为近代世界贸易线路拼图补上又一块重要的拼板,也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础。——摘编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等(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太平洋贸易兴起的时代背景。(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太平洋贸易的历史作用。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黄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黄河流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基础,都城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魂脉。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端。——摘编自张新斌《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围绕“黄河文化的内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答案】B2.【答案】C3.【答案】B4.【答案】C5.【答案】A6.【答案】B7.【答案】A8.【答案】A9.【答案】A10.【答案】D11.【答案】B12.【答案】A13.【答案】B14.【答案】C15.【答案】A16.【答案】A17.【答案】A18.【答案】B19.【答案】A20.【答案】A21.【答案】B22.【答案】A23.【答案】A24.【答案】B25.【答案】D26.【答案】B27.【答案】B28.【答案】C29.【答案】B30.【答案】A31.【答案】【小题1】特点:教材类型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编写主体有官有民;体现学者个人风格。(任答两点即可)成因:印刷术的发展;书院教育兴盛;理学心学的发展;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任答两点即可)【小题2】背景: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大学教育的兴起;古希腊文化的积淀。(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任答两点即可)32.【答案】【小题1】时代背景:全球航路的开辟(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美国获得独立;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清前期中国经济的繁荣【小题2】历史作用:促进了北美与东亚的直接经济联系(推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完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动;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33.【答案】示例一:论题: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基础。论述:黄流域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则是黄河文化的基础。黄河流域拥有适宜农耕的自然环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黄河流域成为中国早期农业的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发展起来,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农耕工具由石器到铁器的“革命”,诞生了以精耕细作为主导的农业体系,形成了在中国古代经济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以及勤劳节俭,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总之,由黄河流域孕育出的农耕文明,推动了黄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并深刻影响了华夏文明的进程。示例二:论题:黄河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论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基础,承载着中国先民的农耕智慧和文化传统。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兴起,人们在此种植粟、黍等农作物,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随之产生。独特多样的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都城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自夏商周至唐宋,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如夏朝的阳城、西周的镐京、汉唐的长安、北宋的开封等。这些都城兼具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工商业的繁荣,又汇聚来自各地的人才和文化,成为黄河文化中独具魅力的部分。精神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魂脉。黄河流域孕育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思想流派。这些精神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总之,黄河文化涵盖了农耕文化、都城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