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2025.4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4页,第Ⅱ卷5~8页。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隋文帝制定《开皇律》时,主张用较轻的刑罚替代严厉处罚,减少死刑使用。由此可知,隋朝初年注重福A.减省刑律B.削弱豪强C.减轻赋税D.完善科举2.“运河通,青齐之地粟米充仓廪,商贾络绎”,柳孜镇因通济渠段穿镇而过而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由此可知,大运河A.确保了中央政令通达B.推动了物种交流C.带动了沿岸经济繁荣D.巩固了国家统一3.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四年,诏减田租…(营陵)县内无饥馑,民颂圣德”。材料说明唐太宗A.虚心纳谏B.整顿吏治C.厉行节俭D.体恤民力腳4。“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人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诗句描述的是唐朝A.国际贸易发达B.城市布局严整C.城市人口增加D.坊市制度松弛5,唐玄宗创作的《霓装羽衣曲》,吸收了西域的艺术元素,节奏明快,配以歌舞,是盛唐时期乐舞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唐朝A.社会风气开放B.尚武风气盛行C.奢侈之风日盛D.国势由盛转衰七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6.杜甫《无家别》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一历史景象的出现主要源于A.安史之乱B.政权更迭C.宦官专权D.三征辽东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提到:“黄巢军转战南北,横扫半个中国…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材料旨在说明黄巢起义A.因赋税繁重而爆发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C,打击了唐朝的统治D.缺乏战略规划而失败8.《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该作品可以用于研究唐朝的A.军事交通B.政治制度C商业发展D.民族交往9.某同学整理笔记时记录了以下信息,可见,他研究的对象是①接受唐朝册封②曾派兵协助平定安史之乱③与唐朝长期进行“马匹换绢帛”贸易A.突厥B.回纥C.靺鞨D.南诏10.七年级某班围绕“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搜集诗句。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九天阊阖开官殿,万国衣冠拜冕旒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D.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11.据记载,开元初年大食(阿拉伯帝国)使者来唐觐见,站立而不跪拜,官员欲治其罪。中书令张说劝谏:“大食习俗不同,因仰慕大唐而来,不应苛责。”唐玄宗采纳此建议,未加处罚。这反映出唐朝A.外交政策灵活包容B.践行民族平等理念C,遵循厚往薄来原则D,重视海外贸易管理12,考古学家在丝绸之路古城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发现唐代壁画,北墙绘有“唐高宗猎豹”和“武则天泛龙舟”场绿,与唐代史书《通典》中“北壁绘华夏天子”的记载一致。这说明A.丝绸之路贯通中欧B.西域正式归属中央C.中亚地区效仿唐制D.不同史料相互印证七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