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等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等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等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科学试题
1.(2024七下·鄞州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中有正确的是(  )
A.取放固体药品
B.塞紧橡胶塞
C.加热液体
D.闻气味
2.(2024七下·鄞州期中)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滩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  )
A.液化现象 B.熔化现象 C.汽化现象 D.凝华现象
3.(2024七下·鄞州期中)玉米等旱地作物适宜在较干燥的土壤中生长。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
A.砂土类土壤 B.壤土类土壤
C.黏土类土壤 D.三类土壤的效果一样
4.(2024七下·鄞州期中)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电视遥控器
B.医用“B超”机
C.验钞机
D.夜视仪
5.(2024七下·鄞州期中)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纯净的空气 C.矿泉水 D.牛奶
6.(2024七下·鄞州期中)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7.(2024七下·鄞州期中)取少量土壤浸出液,过滤,将收集的滤液蒸干,观察到蒸发皿内有白色残留物,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分 C.无机盐 D.有机物
8.(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在暗室中做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白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其中A端的单色光颜色为(  )
A.红色 B.绿色 C.紫色 D.黑色
9.(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最大,c的溶解度最小
B.升温能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t2℃时30g物质a加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g溶液
D.t1℃时a、c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10.(2024七下·鄞州期中)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时,导致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有(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洗过
C.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时,将食盐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D.用了含有少量杂质的食盐配制溶液
11.(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图中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氢气,可以燃烧
C.a试管内气体与b试管内收集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D.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可以加快水分解的速率
12.(2024七下·鄞州期中)2024年 3月 15 日,东吴镇三溪浦水库水源正式引流至瞻岐镇水厂,以此缓解周围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该工程将东吴镇的水库水经过地表的道路、山地引流到瞻岐镇水厂。此做法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这一环节进行干预
A.水汽输送 B.蒸发 C.降水 D.地表径流
13.(2024七下·鄞州期中)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14.(2024七下·鄞州期中)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黄光照在穿蓝色上衣、白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A.上衣呈蓝色,裙子呈白色 B.上衣、裙子都呈黄色
C.上衣呈黑色,裙子呈黄色 D.上衣、裙子都呈黑色
15.(2024七下·鄞州期中)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进行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 D.下面的熔化,上面的没熔化
16.(2024七下·鄞州期中)为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水的初温和质量相等,①②③中水的表面积相同,④中水的表面积最大。能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2024七下·鄞州期中)已知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则5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2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3 D.溶质质量分数为50%
18.(2024七下·鄞州期中)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倒影
B.海市蜃楼
C.筷子变弯
D.手影
19.(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下列哪一种物质后,会在右边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  )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钙
20.(2024七下·鄞州期中)25℃时,往一定量蒸馏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KNO3)固体,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21.(2024七下·鄞州期中)苯酚是一种奇怪的固态有机物,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60℃以下难溶于水,但在85℃时可以与水无限混合溶解。将50g苯酚投入的10℃的10g水中,并保持水温为10℃此时混合物为   ,加热煮沸时混合物为   。(选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22.(2024七下·鄞州期中)空可乐罐里面倒入少量水,底部加热,让水沸腾一会儿后迅速将可乐罐倒扣在装满水的水槽中,可乐罐变瘪,是因为:罐的外壁所受大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罐内的气压,大气压将罐压瘪。
23.(2024七下·鄞州期中)20℃时, 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50g/100g水, 该溶解度的意义是   。
24.(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兴趣小组的小制作活动:
(1)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将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为了便于更清楚观察像,应在圆筒   (填“A”或“B”)端蒙上塑料薄膜作为光屏;
(2)现在此观察仪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若固定易拉罐,移动圆筒向右,塑料薄膜上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用一挡板将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挡住一半,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2024七下·鄞州期中)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将实验中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A、B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生成某酸性物质,请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B装置中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   ,且相同体积下,质量比空气   。
26.(2024七下·鄞州期中)分析硫、碳、铁丝三种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回答问题。
(1)在空气中点燃硫时,观察到淡黄色固体熔化后,燃烧发出   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碳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的固体,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是否放入水及放入水的原因各不相同,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放入少许水的目的是:   。
27.(2024七下·鄞州期中)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
28.(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的装置,抽气前气球内气体压强   大气压:抽气时内的气球在膨胀,说明气球内气体压强   玻璃瓶内气体压强,从而推测此时瓶内的气体压强   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29.(2024七下·鄞州期中)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DE段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V、V1、V2表示),如果燃烧时忘记关闭止水夹,则测出氧气体积将会比理论值   。
30.(2024七下·鄞州期中)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Ⅰ、向玻璃管和水槽内加适量的水,在燃烧匙里放足量红磷, 塞紧塞子,上下移动水槽至两边水面相平于玻璃管的零刻度位置。 Ⅱ、接通电源, 待红磷燃烧, 断开电源。 Ⅲ、当温度恢复至室温,水不再进入玻璃管时, 上下移动水槽至两边水面相平。
(1)实验中加入足量红磷的目的是   ,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实验结束后,玻璃管内水面最终到达刻度线   (填数字序号)处。
31.(2024七下·鄞州期中)某同学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 溶液,他准备了下列实验仪器。
(1)配制时可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计算→量取→   ;
(2)称量时,食盐固体粉末应放在托盘天平   (填“左盘”或“右盘”)的纸片上;
(3)配制过程中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图上给出的除外)是   (填仪器名称),作用是   ;
(4)量取一定体积的水,除了用量筒外,还需要用   (填仪器名称)。
32.(2024七下·鄞州期中)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1)2.5   (填写长度单位)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
(2)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A.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
B.PM2.5 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D.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3)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PM2.5外,还包括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二氧化氮
33.(2024七下·鄞州期中)医院的生理盐水注射液瓶子上商标如图所示,请回答:
该瓶生理盐水含氯化钠多少克   ?含水多少克?   
34.(2024七下·鄞州期中)欲配制20%的硝酸钾溶液200g,需要80%的浓硝酸钾溶液多少克?需要加水多少克?
35.(2024七下·鄞州期中)有1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 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
(1)继续加入氢氧化钠,需要加多少克的氢氧化钠?
(2)蒸发水分,需要恒温蒸发多少克的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向直立的试管中直接投放固体会砸破试管底部,且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故选项错误;
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故选项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选项错误;
D、闻药品气味时,打开瓶塞,用手在试剂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闻到药品气味,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水是液态的,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矿泉水瓶周围没有冰,所以不是熔化;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从冰箱中的取出来的矿泉水瓶温度比较低,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水。
【解答】从冰箱中取出来的矿泉水瓶的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矿泉水瓶就会液化,形成水。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瓦盆壁上有小孔可以透气,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
【解答】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沙土是指含沙量占80%,黏土占20%左右的土壤,沙壤土就是介于壤土与沙土之间的土壤。
黏土类土壤是土壤中蓄水性最好的一类土壤,因此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最有可能导致“霉根"而死亡的是黏土类土壤。
故选C。
4.【答案】C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体温计等;红外线可以传递信息,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空调遥控器等;
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能杀菌,制成灭菌灯;能促成维生素D的合成。
【解答】AD、电视遥控器、夜视仪都是利用了红外线,故AD不符合题意;
B、B超利用了超声波,与紫外线无关,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验钞机利用了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A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解答】A、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B、纯净的空气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矿泉水由水、可溶性矿物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牛奶由水、蛋白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解答】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中,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成分,由岩石风化而成,包含各种无机盐类。
无机盐的性质:无机盐是无机化合物中的盐类,一般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在常温常压下多为固体。当含有无机盐的溶液蒸发时,水分会逐渐挥发,而无机盐则会以固体形式残留下来。
【解答】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取少量土壤浸出液,过滤,将收集的滤液蒸干,观察到蒸发皿内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无机物(无机盐),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对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弱,所以A端为紫光,B端为红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
【解答】A、没有指明具体温度,不能比较a、c的溶解度大小,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升温能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则t2℃时将30g物质a加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最多能溶解25g物质a,则形成溶液的质量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则t1℃时a、c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正确;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洗过,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时,将食盐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错误;
D、用了含少量杂质的食盐配制溶液,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小于配制所需要的溶质质量,引起质量分数偏小,错误。
故答案为:A。
11.【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
【解答】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a试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则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a试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则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则b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氧气,a试管内气体(氢气)与b试管内气体(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a试管内气体(氢气)与b试管内气体(氧气)的质量比约为4:32=1:8,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纯水的导电性很弱,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加快水分解的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2.【答案】D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该工程将东吴镇的水库水经过地表的道路、山地引流到瞻岐镇水厂,是通过水渠等输水管道将一地的水资源流到异地,属于地表径流,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大于空气;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解答】A、二氧化碳使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证明了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瓶子变瘪是由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和二氧化碳溶于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既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倾倒后右端下沉,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单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其它的色光不反射。
【解答】蓝色的上衣只反射蓝光,黄光照在上面不反射,所以看到演员的上衣是黑色的;白色的裙子可以反射任何颜色的光,黄光照在上面反射的黄光,人们看到演员的裙子是黄色的;
故选C。
15.【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
(2)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
【解答】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解答】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表面积和温度相同,水表面空气流速不同,故②③符合要求,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可知溶液质量最大来分析本题.
【解答】解: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是指在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50g氯化铵;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50g:100g=1:2;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50g:150g=1:3;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0g:150g=2:3;
D、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33.3%;
故选C
18.【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A、平静水面上景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从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C不符合题意;
D、手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会在右边导管口看见气泡冒出,说明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说明物质溶于水,放出热量,导致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
【解答】A、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导致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右边导管口会出现气泡,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导致试管内气压减小,右边导管口会形成一段液柱,正确;
C、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没有没有明显现象,错误;
D、氢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没有没有明显现象,错误。
故答案为:B。
20.【答案】A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25℃时,往一定量蒸馏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KNO3)固体,硝酸钾固体不断溶解,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不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25℃时,往一定量蒸馏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KNO3)固体,硝酸钾固体不断溶解,溶质质量从0开始逐渐增加,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不再发生改变,观察图像A符合变化过程。
故答案为:A。
21.【答案】悬浊液;溶液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悬浊液是指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也叫悬浮液;乳浊液是指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也叫乳状液;它们与溶液的区别有两个:
1、悬浊液中的小颗粒和乳浊液中的小液滴都是由许多分子的集合而成的分子集合体,而溶液中的溶质则是以单个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着的。
2、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稳定、不均一的,静置一会儿后,都会分为上下两层(固体小颗粒会逐渐下沉,而小液滴会逐渐上浮);但是对于溶液来说,却正好相反,只要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就不会出现分层现象,而是均一、稳定的。
【解答】因为苯酚在60℃以下难溶于水,故将50克苯酚投入的10℃的10克水中,并保持水温为10℃,此时固体粘颗粒分散在水,该混合物是悬浊液;
因为苯酚在85℃时可以与水无限混合溶解,因此加热煮沸时,苯酚溶解,得到了溶液。
22.【答案】大于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水蒸气遇冷液化,罐内的水蒸气减少,罐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将易拉罐压瘪。
【解答】空可乐罐中倒入少量水,底部加热,让水沸腾一会儿后迅速将可乐罐倒扣在装满水的水槽中,罐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罐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罐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小于罐的外壁所受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被压瘪。
23.【答案】20℃时,在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50g氢氧化钠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20℃时, 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50g/100g水,说明20℃时,在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50g氢氧化钠。
24.【答案】(1)A
(2)变大;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增大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光屏上的像变大;孔的形状不改变像的形状。
【解答】(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
(2)移动圆筒向右,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增大,光屏上的像将变大;若用一挡板将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挡住一半,像的大小与孔的大小无关,所以像大小不变。
(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
(2)[1][2]移动圆筒向右,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增大,光屏上的像将变大;若用一挡板将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挡住一半,像的大小与孔的大小无关,所以像大小不变。
25.【答案】(1)
(2)蜡烛自下而上熄灭;不可燃也不助燃;大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相同体积下,质量比空气重,且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则可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相同体积下,质量比空气重,且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则可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26.【答案】(1)淡蓝色;
(2)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硫燃烧的现象、铁丝燃烧的生成物分析;
(2)根据铁丝燃烧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1)硫在空气中点燃时,先熔化成液态,然后发生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则燃烧得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
(2)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生成的熔融状态的四氧化三铁温度很高,溅落后会炸裂瓶底,故需在集气瓶里放少量水吸收热量或铺一薄层细沙将其与瓶底隔开。
(1)硫在空气中点燃时,先熔化成液态,然后发生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则燃烧得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
(2)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生成的熔融状态的四氧化三铁温度很高,溅落后会炸裂瓶底,故需在集气瓶里放少量水吸收热量或铺一薄层细沙将其与瓶底隔开。
27.【答案】二氧化碳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28.【答案】等于;大于;小于
【知识点】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抽气前气球内外都与大气相通,此时气球内的气体压强与大气压相等;抽气时,气球膨胀说明内部气压大于气球外部气压进一步说明瓶内的气压减小。
【解答】抽气前气球内外都与大气相通,此时气球内的气体压强与大气压相等;抽气时,气球膨胀说明气球内部气压大于瓶内气压,进一步说明瓶内的气压减小,小于大气压。
29.【答案】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幅度大于氧气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幅度;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偏大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1)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幅度大于氧气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幅度;
DE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且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2)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参加反应的空气体积为V,消耗氧气的体积=V1-V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如果燃烧时忘记关闭止水夹,则测出氧气体积将会比理论值偏大,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气体膨胀,进一步导致部分气体逸出集气瓶,最终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多。
30.【答案】(1)耗尽玻璃管中的氧气;
(2)1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足量的红磷是为了耗尽装置内的氧气,根据反应的原理来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来分析。
【解答】(1)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红磷要过量,原因是为了耗尽玻璃管中的氧气;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物二磷,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2)因为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足量的红磷燃烧熄灭后,冷却至室温,玻璃管内水面最终到达刻度线1处。
(1)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红磷要过量,原因是为了耗尽玻璃管中的氧气;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物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2)因为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足量的红磷燃烧熄灭后,冷却至室温,玻璃管内水面最终到达刻度线1处。
31.【答案】(1)溶解
(2)左盘
(3)玻璃棒;加快NaCl的溶解速率
(4)胶头滴管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溶液时的实验步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配制溶液时所用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用量筒量取一定的体积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配制时可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计算→量取→溶解。
(2)称量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可放在称量纸上,且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
(3)配制过程中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其作用是加快NaCl的溶解速率。
(4)用量筒量取一定的体积水时,应选择合适的量筒;向量筒内加水时,先用倾倒法加液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到刻度线,故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1)配制时可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计算→量取→溶解。
(2)称量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可放在称量纸上,且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
(3)配制过程中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其作用是加快NaCl的溶解速率。
(4)用量筒量取一定的体积水时,应选择合适的量筒;向量筒内加水时,先用倾倒法加液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到刻度线,故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32.【答案】(1)μm
(2)C
(3)②③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33.【答案】4.5克;495.5克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34.【答案】设需要80%的浓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200g×20%=x×80%,x=50g;需要加水的质量为200g-50g=150g;
答:需要80%的浓硝酸钾溶液50g,需要加水15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35.【答案】(1)解:设需要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解得:
答:需要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2.5g。
(2)解:设需要恒温蒸发水的质量为y。
解得:
答:需要恒温蒸发水的质量为5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常通过两种方式:①加入溶质,②蒸发溶剂,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分析解答。
(1)计算过程见答案;
(2)计算过程见答案。
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东吴等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科学试题
1.(2024七下·鄞州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中有正确的是(  )
A.取放固体药品
B.塞紧橡胶塞
C.加热液体
D.闻气味
【答案】D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向直立的试管中直接投放固体会砸破试管底部,且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故选项错误;
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故选项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选项错误;
D、闻药品气味时,打开瓶塞,用手在试剂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闻到药品气味,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4七下·鄞州期中)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滩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  )
A.液化现象 B.熔化现象 C.汽化现象 D.凝华现象
【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水是液态的,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矿泉水瓶周围没有冰,所以不是熔化;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从冰箱中的取出来的矿泉水瓶温度比较低,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水。
【解答】从冰箱中取出来的矿泉水瓶的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较低的矿泉水瓶就会液化,形成水。
故答案为:A。
3.(2024七下·鄞州期中)玉米等旱地作物适宜在较干燥的土壤中生长。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在下列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
A.砂土类土壤 B.壤土类土壤
C.黏土类土壤 D.三类土壤的效果一样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瓦盆壁上有小孔可以透气,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
【解答】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沙土是指含沙量占80%,黏土占20%左右的土壤,沙壤土就是介于壤土与沙土之间的土壤。
黏土类土壤是土壤中蓄水性最好的一类土壤,因此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最有可能导致“霉根"而死亡的是黏土类土壤。
故选C。
4.(2024七下·鄞州期中)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电视遥控器
B.医用“B超”机
C.验钞机
D.夜视仪
【答案】C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红外线的作用和用途:根据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体温计等;红外线可以传递信息,可以进行遥控制成电视、空调遥控器等;
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能杀菌,制成灭菌灯;能促成维生素D的合成。
【解答】AD、电视遥控器、夜视仪都是利用了红外线,故AD不符合题意;
B、B超利用了超声波,与紫外线无关,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验钞机利用了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4七下·鄞州期中)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纯净的空气 C.矿泉水 D.牛奶
【答案】A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解答】A、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B、纯净的空气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矿泉水由水、可溶性矿物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牛奶由水、蛋白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2024七下·鄞州期中)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解答】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7.(2024七下·鄞州期中)取少量土壤浸出液,过滤,将收集的滤液蒸干,观察到蒸发皿内有白色残留物,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分 C.无机盐 D.有机物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中,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成分,由岩石风化而成,包含各种无机盐类。
无机盐的性质:无机盐是无机化合物中的盐类,一般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在常温常压下多为固体。当含有无机盐的溶液蒸发时,水分会逐渐挥发,而无机盐则会以固体形式残留下来。
【解答】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取少量土壤浸出液,过滤,将收集的滤液蒸干,观察到蒸发皿内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无机物(无机盐),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8.(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在暗室中做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白屏上出现彩色光带,其中A端的单色光颜色为(  )
A.红色 B.绿色 C.紫色 D.黑色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对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弱,所以A端为紫光,B端为红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最大,c的溶解度最小
B.升温能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t2℃时30g物质a加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g溶液
D.t1℃时a、c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
【解答】A、没有指明具体温度,不能比较a、c的溶解度大小,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升温能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则t2℃时将30g物质a加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最多能溶解25g物质a,则形成溶液的质量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则t1℃时a、c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2024七下·鄞州期中)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时,导致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有(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洗过
C.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时,将食盐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D.用了含有少量杂质的食盐配制溶液
【答案】A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正确;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洗过,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时,将食盐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错误;
D、用了含少量杂质的食盐配制溶液,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小于配制所需要的溶质质量,引起质量分数偏小,错误。
故答案为:A。
11.(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图中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氢气,可以燃烧
C.a试管内气体与b试管内收集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
D.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可以加快水分解的速率
【答案】C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
【解答】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a试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则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实验中,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a试管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则a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氢气,b试管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则b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氧气,a试管内气体(氢气)与b试管内气体(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a试管内气体(氢气)与b试管内气体(氧气)的质量比约为4:32=1:8,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纯水的导电性很弱,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加快水分解的速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2.(2024七下·鄞州期中)2024年 3月 15 日,东吴镇三溪浦水库水源正式引流至瞻岐镇水厂,以此缓解周围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该工程将东吴镇的水库水经过地表的道路、山地引流到瞻岐镇水厂。此做法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这一环节进行干预
A.水汽输送 B.蒸发 C.降水 D.地表径流
【答案】D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该工程将东吴镇的水库水经过地表的道路、山地引流到瞻岐镇水厂,是通过水渠等输水管道将一地的水资源流到异地,属于地表径流,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3.(2024七下·鄞州期中)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大于空气;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解答】A、二氧化碳使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证明了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瓶子变瘪是由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和二氧化碳溶于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既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倾倒后右端下沉,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2024七下·鄞州期中)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黄光照在穿蓝色上衣、白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A.上衣呈蓝色,裙子呈白色 B.上衣、裙子都呈黄色
C.上衣呈黑色,裙子呈黄色 D.上衣、裙子都呈黑色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单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其它的色光不反射。
【解答】蓝色的上衣只反射蓝光,黄光照在上面不反射,所以看到演员的上衣是黑色的;白色的裙子可以反射任何颜色的光,黄光照在上面反射的黄光,人们看到演员的裙子是黄色的;
故选C。
15.(2024七下·鄞州期中)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进行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 D.下面的熔化,上面的没熔化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
(2)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
【解答】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2024七下·鄞州期中)为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水的初温和质量相等,①②③中水的表面积相同,④中水的表面积最大。能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解答】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表面积和温度相同,水表面空气流速不同,故②③符合要求,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2024七下·鄞州期中)已知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则50℃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2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3 D.溶质质量分数为50%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质量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可知溶液质量最大来分析本题.
【解答】解: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是指在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50g氯化铵;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50g:100g=1:2;
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50g:150g=1:3;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0g:150g=2:3;
D、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33.3%;
故选C
18.(2024七下·鄞州期中)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倒影
B.海市蜃楼
C.筷子变弯
D.手影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A、平静水面上景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从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C不符合题意;
D、手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9.(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下列哪一种物质后,会在右边导管口形成一段水柱(  )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D.氢氧化钙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会在右边导管口看见气泡冒出,说明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说明物质溶于水,放出热量,导致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
【解答】A、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导致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右边导管口会出现气泡,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导致试管内气压减小,右边导管口会形成一段液柱,正确;
C、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没有没有明显现象,错误;
D、氢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没有没有明显现象,错误。
故答案为:B。
20.(2024七下·鄞州期中)25℃时,往一定量蒸馏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KNO3)固体,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25℃时,往一定量蒸馏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KNO3)固体,硝酸钾固体不断溶解,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不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25℃时,往一定量蒸馏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KNO3)固体,硝酸钾固体不断溶解,溶质质量从0开始逐渐增加,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不再发生改变,观察图像A符合变化过程。
故答案为:A。
21.(2024七下·鄞州期中)苯酚是一种奇怪的固态有机物,它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60℃以下难溶于水,但在85℃时可以与水无限混合溶解。将50g苯酚投入的10℃的10g水中,并保持水温为10℃此时混合物为   ,加热煮沸时混合物为   。(选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答案】悬浊液;溶液
【知识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解析】【分析】悬浊液是指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也叫悬浮液;乳浊液是指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也叫乳状液;它们与溶液的区别有两个:
1、悬浊液中的小颗粒和乳浊液中的小液滴都是由许多分子的集合而成的分子集合体,而溶液中的溶质则是以单个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着的。
2、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稳定、不均一的,静置一会儿后,都会分为上下两层(固体小颗粒会逐渐下沉,而小液滴会逐渐上浮);但是对于溶液来说,却正好相反,只要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就不会出现分层现象,而是均一、稳定的。
【解答】因为苯酚在60℃以下难溶于水,故将50克苯酚投入的10℃的10克水中,并保持水温为10℃,此时固体粘颗粒分散在水,该混合物是悬浊液;
因为苯酚在85℃时可以与水无限混合溶解,因此加热煮沸时,苯酚溶解,得到了溶液。
22.(2024七下·鄞州期中)空可乐罐里面倒入少量水,底部加热,让水沸腾一会儿后迅速将可乐罐倒扣在装满水的水槽中,可乐罐变瘪,是因为:罐的外壁所受大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罐内的气压,大气压将罐压瘪。
【答案】大于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水蒸气遇冷液化,罐内的水蒸气减少,罐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将易拉罐压瘪。
【解答】空可乐罐中倒入少量水,底部加热,让水沸腾一会儿后迅速将可乐罐倒扣在装满水的水槽中,罐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罐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罐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小于罐的外壁所受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被压瘪。
23.(2024七下·鄞州期中)20℃时, 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50g/100g水, 该溶解度的意义是   。
【答案】20℃时,在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50g氢氧化钠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20℃时, 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50g/100g水,说明20℃时,在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50g氢氧化钠。
24.(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兴趣小组的小制作活动:
(1)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将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为了便于更清楚观察像,应在圆筒   (填“A”或“B”)端蒙上塑料薄膜作为光屏;
(2)现在此观察仪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若固定易拉罐,移动圆筒向右,塑料薄膜上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用一挡板将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挡住一半,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A
(2)变大;不变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增大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光屏上的像变大;孔的形状不改变像的形状。
【解答】(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
(2)移动圆筒向右,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增大,光屏上的像将变大;若用一挡板将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挡住一半,像的大小与孔的大小无关,所以像大小不变。
(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
(2)[1][2]移动圆筒向右,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增大,光屏上的像将变大;若用一挡板将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挡住一半,像的大小与孔的大小无关,所以像大小不变。
25.(2024七下·鄞州期中)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将实验中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A、B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生成某酸性物质,请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B装置中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   ,且相同体积下,质量比空气   。
【答案】(1)
(2)蜡烛自下而上熄灭;不可燃也不助燃;大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相同体积下,质量比空气重,且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则可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相同体积下,质量比空气重,且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则可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
26.(2024七下·鄞州期中)分析硫、碳、铁丝三种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回答问题。
(1)在空气中点燃硫时,观察到淡黄色固体熔化后,燃烧发出   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碳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的固体,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是否放入水及放入水的原因各不相同,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放入少许水的目的是:   。
【答案】(1)淡蓝色;
(2)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集气瓶炸裂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硫燃烧的现象、铁丝燃烧的生成物分析;
(2)根据铁丝燃烧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1)硫在空气中点燃时,先熔化成液态,然后发生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则燃烧得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
(2)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生成的熔融状态的四氧化三铁温度很高,溅落后会炸裂瓶底,故需在集气瓶里放少量水吸收热量或铺一薄层细沙将其与瓶底隔开。
(1)硫在空气中点燃时,先熔化成液态,然后发生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则燃烧得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
(2)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生成的熔融状态的四氧化三铁温度很高,溅落后会炸裂瓶底,故需在集气瓶里放少量水吸收热量或铺一薄层细沙将其与瓶底隔开。
27.(2024七下·鄞州期中)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
【答案】二氧化碳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根据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28.(2024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的装置,抽气前气球内气体压强   大气压:抽气时内的气球在膨胀,说明气球内气体压强   玻璃瓶内气体压强,从而推测此时瓶内的气体压强   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答案】等于;大于;小于
【知识点】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抽气前气球内外都与大气相通,此时气球内的气体压强与大气压相等;抽气时,气球膨胀说明内部气压大于气球外部气压进一步说明瓶内的气压减小。
【解答】抽气前气球内外都与大气相通,此时气球内的气体压强与大气压相等;抽气时,气球膨胀说明气球内部气压大于瓶内气压,进一步说明瓶内的气压减小,小于大气压。
29.(2024七下·鄞州期中)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DE段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用V、V1、V2表示),如果燃烧时忘记关闭止水夹,则测出氧气体积将会比理论值   。
【答案】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幅度大于氧气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幅度;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偏大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1)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幅度大于氧气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幅度;
DE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且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2)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参加反应的空气体积为V,消耗氧气的体积=V1-V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如果燃烧时忘记关闭止水夹,则测出氧气体积将会比理论值偏大,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瓶内气体膨胀,进一步导致部分气体逸出集气瓶,最终导致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多。
30.(2024七下·鄞州期中)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Ⅰ、向玻璃管和水槽内加适量的水,在燃烧匙里放足量红磷, 塞紧塞子,上下移动水槽至两边水面相平于玻璃管的零刻度位置。 Ⅱ、接通电源, 待红磷燃烧, 断开电源。 Ⅲ、当温度恢复至室温,水不再进入玻璃管时, 上下移动水槽至两边水面相平。
(1)实验中加入足量红磷的目的是   ,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实验结束后,玻璃管内水面最终到达刻度线   (填数字序号)处。
【答案】(1)耗尽玻璃管中的氧气;
(2)1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足量的红磷是为了耗尽装置内的氧气,根据反应的原理来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来分析。
【解答】(1)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红磷要过量,原因是为了耗尽玻璃管中的氧气;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物二磷,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2)因为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足量的红磷燃烧熄灭后,冷却至室温,玻璃管内水面最终到达刻度线1处。
(1)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红磷要过量,原因是为了耗尽玻璃管中的氧气;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物二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2)因为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足量的红磷燃烧熄灭后,冷却至室温,玻璃管内水面最终到达刻度线1处。
31.(2024七下·鄞州期中)某同学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 溶液,他准备了下列实验仪器。
(1)配制时可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计算→量取→   ;
(2)称量时,食盐固体粉末应放在托盘天平   (填“左盘”或“右盘”)的纸片上;
(3)配制过程中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图上给出的除外)是   (填仪器名称),作用是   ;
(4)量取一定体积的水,除了用量筒外,还需要用   (填仪器名称)。
【答案】(1)溶解
(2)左盘
(3)玻璃棒;加快NaCl的溶解速率
(4)胶头滴管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根据配制溶液时的实验步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配制溶液时所用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用量筒量取一定的体积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配制时可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计算→量取→溶解。
(2)称量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可放在称量纸上,且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
(3)配制过程中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其作用是加快NaCl的溶解速率。
(4)用量筒量取一定的体积水时,应选择合适的量筒;向量筒内加水时,先用倾倒法加液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到刻度线,故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1)配制时可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计算→量取→溶解。
(2)称量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可放在称量纸上,且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
(3)配制过程中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其作用是加快NaCl的溶解速率。
(4)用量筒量取一定的体积水时,应选择合适的量筒;向量筒内加水时,先用倾倒法加液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到刻度线,故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32.(2024七下·鄞州期中)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1)2.5   (填写长度单位)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
(2)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A.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
B.PM2.5 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D.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3)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PM2.5外,还包括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二氧化氮
【答案】(1)μm
(2)C
(3)②③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33.(2024七下·鄞州期中)医院的生理盐水注射液瓶子上商标如图所示,请回答:
该瓶生理盐水含氯化钠多少克   ?含水多少克?   
【答案】4.5克;495.5克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34.(2024七下·鄞州期中)欲配制20%的硝酸钾溶液200g,需要80%的浓硝酸钾溶液多少克?需要加水多少克?
【答案】设需要80%的浓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200g×20%=x×80%,x=50g;需要加水的质量为200g-50g=150g;
答:需要80%的浓硝酸钾溶液50g,需要加水15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35.(2024七下·鄞州期中)有1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 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
(1)继续加入氢氧化钠,需要加多少克的氢氧化钠?
(2)蒸发水分,需要恒温蒸发多少克的水?
【答案】(1)解:设需要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解得:
答:需要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2.5g。
(2)解:设需要恒温蒸发水的质量为y。
解得:
答:需要恒温蒸发水的质量为5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常通过两种方式:①加入溶质,②蒸发溶剂,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分析解答。
(1)计算过程见答案;
(2)计算过程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