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综合试题(1-11课)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一、选择题1.以下是为校园文化周“人物展”中某一历史人物设计的介绍语,据此可知,该人物是( )平战乱,统南北,建业立国盛世兴; 废前制,重学识,初建考试选拔制。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高祖2.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对后人充满了吸引力。假如我们穿越到唐朝,可以有机会参加的文化活动是( )A.听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B.目睹王羲之苦练书法C.品鉴《女史箴图》 D.阅读《出师表》3.诗歌既抒发作者情怀,也反映社会现象下列诗句描写的社会现象反映的是诗句一:姚崇宋璟做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诗句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癝俱丰实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4.唐朝经济繁荣,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艺术品。下面三件藏品能够折射出唐朝( )邢窑白釉瓷罐 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A.手工业技术高超 B.农业生产水平提升C.文学艺术较繁荣 D.社会生活非常奢侈5.下列图片中,能反映五代十国社会生活的是( )A. B.C. D.6.下表是某学生学习唐朝历史时做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1.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2.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3.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4.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A.开放的社会风气 B.民族交往与交融C.多彩的文学艺术 D.繁荣的对外贸易7.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 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 D.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8.长安城居住着波斯人、粟特人、日本人、新罗人等大量外国侨民,并设有“蕃坊”供外商聚居。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 )A.人口迅速增长 B.海外贸易增长 C.中外交流频繁 D.民族融合加强9.《宋史·职官志》记载:乾德元年(963年),太祖命文臣分赴诸道,总揽财赋,号曰某路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此外还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宋太祖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A.解除地方高级将领将领的兵权 B.设置通判,加强对地方的监督C.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解决武将专权,社会动荡的顽疾10.对下表所示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政权 战 和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A.各政权之间混战不断 B.有战有和,以和为主C.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11.宋和西夏在边界有政府设置的贸易市场,此外还有经双方认可的民间市场。以下是宋夏市场中西夏买卖的商品(部分),由此可见( )卖出 皮毛制品、骆驼、牛羊、马、马鞍、玉石、琥珀等买入 茶、粮食加工食品、丝织品、瓷器、漆器、图书、钱币、金银制品等A.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B.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C.西夏在军事上处于优势D.贸易往来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12.气象学家竺可桢指出,两宋的大部分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生存条件受巨大打击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战,南下攻宋。这里的北方游牧民族包括( )A.匈奴 B.鲜卑 C.女真 D.氐13.据《金史》记载,大定十三年(1173年) ,金朝统治者正式设立女真进士科,以选拔女真族子弟为官。“以策论进士取其国人,而用女真文字 以为程文”。女真进士科的考生只要考一场,考题是策问,而且可以免 乡试、府试,直接参加会试和殿试。这一做法意在( )A.完善科举取士制度 B.全面学习中原制度C.巩固女真人的统治 D.促进民族间的交融14.李治安先生在《元代行省制度》一书中认为: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作者认为元朝( )A.地方的管理体系异常混乱 B.传承创新了地方行政制度C.杜绝了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5.下表为元朝在不同地区设置的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 )地区 机构漠北地区 在漠北改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 元朝设置辽阳行省,东到大海,包括库页岛,东南与高丽接壤东南地区 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西南地区 设置云南行省,行政官员由朝廷委派西部地区 在吐蕃设置朵思麻、朵甘思、乌思藏三处宣慰司,由宣政院统辖西北地区 设置曲先塔林都元帅府和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分治天山南北A.实现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B.使得行省制度在全国推广C.有助于有效管理边疆地区 D.标志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二、材料题16.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学者徐中约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材料三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巨(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材料四 ——根据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什么?该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3)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又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4)阅读材料四、说说元朝建立后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和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机构。1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国事强劲的时期,但是它却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昌盛时期。宋代朝廷对内统治所达到的纵深的层面和控制的力度,应该说是前朝难以比拟的。此后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严重的内部分裂格局。北宋建国以后,决策集团对于自身的实力、面临的形势、潜在的对手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们能以比较理智的态度,采取相对宽缓、平和的方式,化解了很多棘手的矛盾,相对平稳地实现了中央集权。——据邓小南《宋朝制度的两轴》(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建国后,决策集团如何“相对平稳地实现了中央集权”?材料二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材料三宋代 元代政治 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摘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元朝疆域图(局部)民族关系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在政治、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或举措)。参考答案1.A根据材料“平战乱,统南北,建业立国盛世兴;废前制,重学识,初建考试选拔制”和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 了长期分裂局面,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A项正确;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的是隋文帝,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而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个皇帝,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唐朝第二个皇帝是唐太宗,其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618年,隋朝灭亡,唐高祖建立唐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他辅佐唐太宗开创了 “贞观之治”。唐朝时期人们肯定会传颂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所以在唐朝有机会听到,A项正确;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生活的时代远早于唐朝,在唐朝不可能目睹王羲之本人苦练书法,排除B项;《女史箴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虽然唐朝时可能有《女史箴图》的摹本或相关记载,但人们无法直接品鉴到顾恺之原作,因为原作创作于东晋,排除C项;《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作品。在唐朝,《出师表》虽然流传于世,人们可以阅读到,但它不属于唐朝的文化活动范畴,题干强调的是在唐朝可以参加的文化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3.C根据材料中的“姚崇、宋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癝俱丰实”可知,这是描述的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开元之治,其中姚崇、宋璟是有名的贤相,C正确;A是汉朝时期的盛世,排除;B是在唐太宗执政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的盛世,D排除。故选C。4.A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图片展示了唐朝时期的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和唐三彩,这些都是唐朝手工业技术高超,制陶瓷的技术发达的见证,A项正确;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体现在新式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的出现,耕地面积的扩大等方面,排除B项;文学艺术繁荣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排除C项;陶瓷器的精美主要体现的是手工业的发达,并不能直接折射出社会生活水平的奢侈,排除D项。故选A项。5.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A项正确;《契丹人引马图》描述的是与北宋南北对峙的辽国的绘画。与五代十国无关,排除B项;《弈棋仕女图》是唐代绘画,与材料描述的五代十国时期无关,排除C项;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与材料中的五代十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B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民族的拥护,唐太宗通过给少数民族将领分封官职,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又通过与少数民族通婚等方面的史实可以说明唐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民族交往与交融,B项正确;开放的社会风气主要体现在唐朝时期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方面,排除A项;多彩的文学艺术如唐诗,绘画和书法等,排除C项;繁荣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海外贸易方面,与题干中的民族交融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B根据材料“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可知,鉴真东渡是受到日本僧人的邀请,他为中日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受到日本人的尊敬,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是唐玄宗时期,玄奘西行是唐太宗时期,排除A项;鉴真东渡是历经艰难险阻和风浪,第6次才达到日本,风平浪静顺利成功与现实不符,排除C项;鉴真东渡754年达到日本,755年爆发安史之乱,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B项。8.C根据材料“长安城居住着波斯人、粟特人、日本人、新罗人等大量外国侨民,并设有‘蕃坊’供外商聚居”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国人来到长安,说明中外交流频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长安城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没有体现人口迅速增长,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长安的居住情况,没有涉及海外贸易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频繁,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C据题干 “太祖命文臣分赴诸道,总揽财赋”“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和所学知识可知, 控制地方财权,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支撑,直接针对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符合题意,C项正确;解除地方高级将领的兵权对应杯酒释兵权,与题干中地方财权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设置通判旨在监督地方行政,题干核心是财权管理,排除B项;题干措施的直接目的是经济集权,并非直接针对武将专权,排除D项。故选C项。10.B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北宋与辽之间的和平局面远多于战争局面,北宋与西夏之间和平局面也远多于战争的时间,说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其中和平的时间大于战争的时间,即有战有和,以和为主,B项正确;题干材料说明北宋与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战有和,以和为主,而不是各政权间混战不断,排除A项;表格内容与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无关,北宋与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存在并立关系,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C项;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北宋与辽之间的和平局面远多于战争局面,北宋与西夏之间和平局面也远多于战争的时间,说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但以和平为主,而不是以战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11.D根据材料“宋和西夏在边界有政府设置的贸易市场,此外还有经双方认可的民间市场”分析可知,宋夏之间的榷场贸易加强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对峙政权之间的贸易,不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宋和西夏是对峙的政权,不涉及宋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宋夏之间的贸易,不涉及西夏在军事上的优势,排除C项。故选D项。12.C据题干“生存条件受巨大打击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战,南下攻宋”和所学知识可知,12 世纪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打得节节败退,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C项正确;匈奴族是秦汉时期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宋朝无关,排除A项;鲜卑族是魏晋时期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宋朝无关,排除B项;氐族在魏晋时期内迁入中原,与宋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C根据材料“金朝统治者正式设立女真进士科,以选拔女真族子弟为官”、“女真进士科的考生只要考一场,考题是策问,而且可以免乡试、府试,直接参加会试和殿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朝实行科举制,但是对于女真人参加科举考试极为优待,其目的在于巩固女真人的统治,C项正确; 材料中对于女真人的优待并不利于科举制的完善,排除A项;“全面”表述绝对化,材料仅仅涉及科举制一项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优待女真人,而且科举中用女真文字,这不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14.B根据材料“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可知,作者认为元朝行省制度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的结果,传承创新了地方行政制度,B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元朝传承创新了地方行政制度,没有体现地方的管理体系异常混乱,排除A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元朝传承创新了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15.C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在各个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设置机构是政治举措,不能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排除A项;题目中台湾、西藏等地区未实行行省制度,不能看出使得行省制度在全国推广,排除B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6.(1)制度:科举制;影响: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制度:三省六部制;办法:分化事权或设副宰相。(3)目的:与知州分权或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官职:转运使。(4)机构:行省制度和中书省。(1)制度: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隋唐时期,打破门第限制,让平民有机会参与政治的制度就是科举制 。它改变了以往按照门第选拔官员的旧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是选官制度的创新。它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把选官权力收归中央,皇帝可以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自己需要的人才,加强了中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科举制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 。平民子弟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进入仕途,改变自身命运,进入统治阶层,使得社会阶层不再固化,促进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为封建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科举考试注重对文化知识的考查,促使士人努力学习,从而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官员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处理政务,推动国家的治理和发展。(2)制度:根据材料图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之下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又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就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六部则分管各类具体政务,这种制度使行政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办法:根据材料图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皇帝之下,设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宰相),又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这就是分化事权的做法,通过增设副宰相,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同时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将宰相的军权和财权也进行了分割,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目的:根据材料“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立通判是为了与知州分权 。在宋朝之前,地方长官权力相对较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宋朝通过设置通判,让通判监督和制约知州,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官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控制地方财赋,宋朝增设了转运使 。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的赋税收入转运到中央,把地方的财权收归中央,使得地方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对抗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4)机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这就是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元朝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它加强了元朝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中央,元朝设立中书省 ,中书省不仅负责处理中央的行政事务,还直辖一些地区,是掌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机构 。17.(1)以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实施强干弱枝的军事策略等。(答出四点即可)(2)原因: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3)政治:宋朝重文轻武;元朝行省制度。(答出一点即可)民族关系:宋朝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民族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答出一点即可)(1)做法:根据材料一“宋代朝廷对内统治所达到的纵深的层面和控制的力度,应该说是前朝难以比拟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中央,通过设置多重机构,如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等,将宰相的权力进行分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从而使得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在地方管理上,北宋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与知州彼此制约,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为了控制地方财政,北宋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大部分财赋收归中央。这样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使得地方在经济上无法与中央抗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和定期换防。这样使地方军事力量被削弱,中央禁军实力强大,确保了军事权力集中于中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2)原因:根据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辽阔的疆域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政权统治之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范围更广,接触更加频繁,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根据材料二“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结束了此前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性的大一统。国家的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相互往来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3)政治特点:根据材料三“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臣在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抑制武将权力。 宋朝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根据材料三“元朝疆域图(局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有效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民族关系特点:根据材料三西夏、辽、北宋的位置和西夏、金和南宋的位置,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西夏等政权并立。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虽然存在冲突,但同时也通过边境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根据材料三“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可知,元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大规模迁徙、杂居相处,不同民族之间不断通婚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这是元朝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体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