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地理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解析版)(满分 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一)地球与地图 —— 校园定向越野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学校在金秋十月组织了一次校园周边地区的定向越野活动。活动开始前,老师下发了 “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作为活动地图,并神秘地说:“地图里藏着很多通关小秘密,大家要仔细观察哦!” 同学们需要根据地图完成任务,读图据此完成 1 - 3 题。1.比赛路线中,甲乙丙丁四地是打卡点,其中坡度最陡,跑起来最费力的是( )A. 甲乙地 B.丙乙地 C.甲丙地 D.丙丁地2.地图上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同学们在出发前围在一起热烈讨论,最终发现玉皇顶位于甲的( )A. 东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西南方向3.小明和队友信心满满地从丁出发,一路奔跑,终于到达玉皇顶。看着地图上量出的 2 厘米图上距离,他们实际跑了大约( )A. 100 米 B. 200 米 C. 400 米 D. 600 米答案:1.D。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图中丙丁地等高线最密集,所以坡度最陡。2.A。在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上,采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方法判断方向,玉皇顶位于甲的东南方向。3.C。根据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若图中比例尺为 1:20000(假设),则实地距离 = 图上距离 ÷ 比例尺 = 2×20000 = 40000 厘米 = 4000 米。(二)世界地理 —— 环球旅行见闻有一位热爱旅行的地理博主,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开启了一场长达半年的环球之旅。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精美的照片和有趣的见闻。这次,他分享了 “世界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邀请网友一起探索各地气候奥秘,读图据此完成 4 - 6 题。4. 博主第一站来到 A 地,刚下飞机,就被扑面而来的潮湿热气包裹,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植被,这里终年高温多雨,A 地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地中海气候5. 博主在 B 地旅行时,还幸运地参与了当地的 “雨季狂欢节”。他看到当地干湿季分明,湿季时草木疯长,到处都是欢快的歌舞;干季时,大地一片枯黄,别有一番景象。B 地气候的显著特征是( )A. 全年高温多雨 B.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C.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6. 当博主到达 C 地时,他在视频里惊讶地说:“明明和之前去的地方纬度差不多,可这里的气候却完全不一样!” 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因素 D. 人类活动答案:4.A。终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5.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是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符合 B 地的描述。6.C。当纬度相近时,地形因素常常是导致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如山脉阻挡、海拔高低等影响气温和降水。(三)中国地理 ——“坐上高铁看中国” 活动为庆祝国庆,学校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坐上高铁看中国” 主题活动。活动现场,大屏幕上展示着 “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老师化身 “高铁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着祖国的铁路交通网。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热烈讨论相关问题,读图据此完成 7 - 9 题。7. 同学们看着地图,兴奋地发现图中②铁路干线连接北京和广州,就像一条巨龙纵贯南北,它是( )A. 京沪线 B. 京九线 C. 京广线 D. 京哈线8. 铁路干线③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干线,老师提问:“谁知道它连接的省级行政中心是哪里?” 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答,答案是( )A. 北京和上海 B. 北京和广州 C. 上海和广州 D. 上海和香港9. 在讨论铁路枢纽时,老师说:“有一个城市特别厉害,有三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大家猜猜是哪里?” 同学们经过一番思考,给出了答案( )A. 郑州 B. 株洲 C. 兰州 D. 徐州答案:7.C。连接北京和广州的铁路干线是京广线。8.A。京沪线连接北京和上海,是重要的南北干线。9.B。株洲是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三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城市;郑州是京广线和陇海线交汇;兰州是陇海线、兰新线等交汇;徐州是京沪线和陇海线交汇。(四)乡土地理 —— 小明的家乡考察日记家住东北地区的小明是个热爱家乡的地理 “小达人”,在假期里,他背着小书包,拿着笔记本,开始了一场家乡地理考察之旅。每天晚上,他都会认真写下考察日记。根据日记内容,完成 10 - 12 题。10. 小明在日记中写道:“家乡的河流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夏天水量大增,欢快地奔腾着;冬天水量明显减少,变得安静了许多。”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植被 D. 人类活动11. 小明在考察中发现,家乡大片的农田里主要种植小麦,这些小麦大多分布在( )A. 平原地区 B. 山地地区 C. 丘陵地区 D. 高原地区12. 小明还记录到,家乡的传统民居墙体厚、窗户小。他向当地老人请教,老人笑着说:“孩子,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 答案是( )A. 防寒保暖 B. 通风散热 C. 便于排水 D. 减少风沙答案:10.B。我国大部分地区河流夏季水量大、冬季水量小,主要是受降水影响,而降水是气候的重要要素,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11.A。小麦适合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区种植,平原地区满足这些条件,是主要种植区 。12.A。墙体厚、窗户小可以减少热量散失,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五)中国地理 —— 探秘长江长江是我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地理社团组织了 “长江知识竞赛”,同学们围绕长江展开了激烈讨论。根据相关知识,完成 13 - 15 题。13.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它发源于( )A. 唐古拉山脉 B. 巴颜喀拉山脉 C. 昆仑山脉 D. 祁连山脉14. 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称为 “鱼米之乡”,主要得益于长江提供的( )①充足的灌溉水源 ②肥沃的土壤 ③便利的水运 ④丰富的水能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5. 近年来,为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 “长江十年禁渔” 政策。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减少航运干扰 B. 恢复鱼类资源 C. 开发水电资源 D. 促进旅游业发展答案:13.A。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14.A。长江中下游地区因长江提供充足灌溉水源、肥沃土壤、便利水运,利于农业和渔业发展,成为 “鱼米之乡”,而丰富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地区,与中下游成为 “鱼米之乡” 关系不大 。15.B。“长江十年禁渔” 政策旨在让长江中的鱼类休养生息,恢复鱼类资源,保护长江生态系统。二、综合题(共 30 分)16.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有一支由各国青年组成的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考察团,来到亚洲部分地区进行考察交流。考察团在出发前了解到,此次考察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貌 。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发现当地的贸易集市十分热闹,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在这里交易特色商品,如中亚的地毯、西亚的香料等。读 “亚洲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⑤______山脉,E______高原,甲______半岛,H______河。(4 分)(2)甲地区是 “一带一路” 沿线的重要区域,但人口分布稀疏。考察团在当地调研时发现,这里大部分地区为荒漠,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水源极其短缺;并且夏季气温高达 45℃以上,极端的气候条件使得人类难以在此长期居住和生活。请简述其人口分布稀疏的原因。(3 分)(3)甲地区借助 “一带一路” 的发展机遇,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考察团与当地农民深入交流得知,当地政府修建了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将山区的水源引入农田;同时,引入了国外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培育出了高产耐旱的农作物品种。分析该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3 分)答案:(1)⑤ 喜马拉雅山脉,E青藏高原,C甲阿拉伯半岛,H恒河。(2)甲地区人口分布稀疏的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水源短缺,难以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②夏季气温过高,高达 45℃以上,极端高温不利于人类居住和开展农业等生产活动;③荒漠广布,自然环境恶劣,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少,限制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3)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①政府大力支持,修建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解决了农田灌溉水源问题,保障了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②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培育出高产耐旱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③借助 “一带一路” 倡议,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拓展了农业发展的市场和空间 。17.(10 分)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学校组织的地理研学小组踏上了一场充满惊喜的中国自然地理考察之旅。他们从东部沿海出发,一路向西,穿越了不同的地形区和气候带。在东部沿海地区,他们看到了繁忙的港口和大片的水稻田;进入内陆后,逐渐出现了连绵的山脉和广阔的高原。研学小组还携带了专业的气象测量仪器,每到一处都会记录当地的气温、降水等数据。结合 “中国地形分布图” 和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______,呈阶梯状分布。(1 分)(2)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形区名称:④______高原,⑤______山,③______平原。(3 分)(3)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东部地区以______气候为主。研学小组在考察中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得水稻可以一年两熟,当地的农业产量较高;并且温暖湿润的气候也适合多种水果生长,如柑橘等。请你结合案例说一说这种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3 分)(4)在考察过程中,研学小组发现地形对我国气候有显著影响。例如,当他们到达四川盆地时,了解到冬季冷空气南下时,由于盆地周围山脉的阻挡,使得四川盆地内部气温相对较高,霜雪少见。请你再举例说明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3 分)答案:(1)西高东低。(2)①青藏高原,⑤祁连山脉,③长江中下游平原。(3)我国东部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有利影响: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和水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②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一些喜温喜湿的农作物和水果能够良好生长,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可一年两熟,还适宜柑橘等水果种植,丰富了农产品种类,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4)例如,我国的秦岭阻挡了冬季风南下,使得秦岭以南地区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候较为温和;而秦岭以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较大,冬季较为寒冷。再如,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得山脉南坡降水丰富,形成了湿润的气候,而北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18.(10 分)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结合地理社团 “探秘长江” 的活动成果以及 “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长江成为我国内河航运大动脉的原因。(4 分)(2)长江经济带覆盖多个省市,区域内工业发达。简述长江为沿岸工业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3 分)(3)针对长江部分河段存在的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出两条合理的治理措施。(3 分)答案:(1)自然地理原因:①长江流程长,是我国第一长河,通航里程长,可航行区域广;②中下游地形平坦,江阔水深,水流平稳,利于大型船只航行;③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河网密布,水运网络发达;④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航运时间长 。(2)有利条件:①提供丰富的水资源,满足工业生产的用水需求;②便利的水运,便于工业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降低运输成本;③丰富的水能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 。(3)治理措施:①水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对沿岸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建立污水处理厂,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②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在长江上游地区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修建梯田、鱼鳞坑等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