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泗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总分:100分 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下表中)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A.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B.实现祖国统一C.进行土地改革 D.恢复国民经济2.毛泽东在政协会议筹备会上充满自豪地说:“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自己解决,自己处理,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丝毫干涉。”材料表明新中国是一个A.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B.消灭地主阶级的国家C.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D.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3.小明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下面两本书,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他最近感兴趣的可能是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4.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场战争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C.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5.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它“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该是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镇压反革命7.“土地改革对总的农业生产力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这段材料旨在强调土地改革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C.加速了农村城镇化 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8.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9.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A.土地改革取得了极大胜利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C.选举产生了第一届领导班子 D.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0.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多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A.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11.1953年,为了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在发展中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要求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A.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 B.适应工业建设的需要C.保障抗美援朝的胜利 D.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12.1956年,一名资本家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这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相比是多么的渺小,虽然如此,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段话所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社建立 B.人民政府调整工商业C.手工业生产合作 D.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13.下表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其中1962-1965年的变化是由于A.《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B.中共八大的召开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D.八字方针的实施14.民族精神是支持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保家卫国,革命英雄主义C.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 D.解放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全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门对这场讨论“不表态”“不介入”,汪东兴也在若干场合指责这篇文章。但是,这场讨论已不可能按照他们的意愿冷却下去。这说明A.社会渴望思想的解放 B.社会一致要求党中央改变政策C.党中央对社会舆论失去控制 D.社会对学术真理热情空前高涨16.邓小平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不包括A.深圳 B.上海 C.厦门 D.汕头17.从图1到图2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18.“借助它,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这里的“它”指的是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立特别行政区C.设立浦东开发区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的论断出自他A.“十二大”报告 B.视察上海的讲话 C.“十三大”报告 D.视察南方的讲话20.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条道路的共同点是A.以阶级斗争为纲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重点发展工业 D.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指导理论二、21.辨析改错题(判断正误,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2分,共8分)( )(1)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改为:( )(2)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改为:( )(3)1992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为:( )(4)在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改为:三、材料解析题(22题16分,23题18分,共34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请根据图片,分别写出从图1到图4,中国共产党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而采取的重大举措。(8分)(2)请你写出图片1中的历史事件的法律依据(2分)及历史意义(4分)(3)结合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2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和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材料二: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材料三:“第二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材料二反映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哪些?(6分)有何历史意义(2分)(3)写出材料三中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2分)(4)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2分)四、活动探究题(18分)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梦,富强梦;中国梦,振兴梦;中国梦,幸福梦,睡狮猛醒巨龙飞腾,中国道路坎坷踏平,万里长城巍巍昆仑,中国精神如日东升。 -京歌《中国梦》节选材料二:习近平主席2013年11月2日讲话:······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开放不动摇。材料三:总书记最近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发出“全面从严治党动员今,对手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双轮驱动、两翼齐飞,而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2015年1月14日《新华日报》材料四:见下图(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分)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哪些努力?(2分)(3)根据据材料三,归纳“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4分)(4)请依据材料四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100字以上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7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D B C B B B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D D C A B D A D D...二、辨析改错题(每题2分,共8分)1.(x)“三大改造的完成”改为“一五计划的完成”2.(x)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改为“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3.(x)中共十三大”改为“中共十四大”4.( )三、材料解析题(22题16分,23题18分,共34分)22.(16分)(1)图1:土地改革;图2:农业合作化(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人民公社化运动;图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分)(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分)历史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4分)(3)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2分)23.(18分)(1)历史事件:三大改造。(2分)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分)(2)内容: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6分)历史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2分)(3)历史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2分)(4)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分)四、活动探究题(18分)24.(18分)(1)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分)(2)实现途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2分)努力方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2分)(3)基本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4分)(4)示例:《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之路》近代以来,中国的开放经历了曲折历程。图1中“五口通商”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开放。而图2中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则是新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主动的开放举措。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从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反映了中国从落后走向富强,从被动走向主动的伟大转变,也让我们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7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