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泸州市高2022级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第1卷一、选择题部分: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黄河流域的陶寺古城遗址中,各种珍贵的陶、玉、石、漆、铜等材质的礼仪用器已形成按贵族的等级身份依次有序的一套使用制度,并作为高等随葬品大量被发掘于王墓中。这反映了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黄河流域的手工业技术成熟 D.陶寺文化初步呈现以礼治国”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战争的权力必须垄断在最高权力者手中,以防止战争被误用滥用;墨子反对一切不义战争;老子表示,即便战争是不得已的选择,即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要视为丧事。这反映出当时A.礼乐秩序备受推崇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C.诸子百家反对战争 D.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理想3.《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后汉书·陈球列传》记载迁南阳太守,以纠举豪右,为势家所谤,征诣廷尉抵罪。”这体现了汉代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士绅承担基层社会治理责任C.外儒内法的治理理念D.地方社会治理遭到一定破坏4.制科,是皇帝临时下诏设置科目以选拔特殊人才的一种考试形式。下表是有关汉代和唐代制科的内容。时期 汉代 唐代对象 现任官吏、布衣平民、贤达 为官者、及第而未获任官者、生徒、布衣庶民名目 贤良、有道、方正、孝弟力田、茂才、直言极谏等 贤良方正科、孝弟廉让科、直言极谏科、有道科、茂材异等科程序 皇帝下诏定科目,亲临策问,区别等第授官 皇帝下诏,亲自策问,中枢部门审查,公布名单,区别等第授官时间 日食、地震之类的重大灾异等 灾异、祥瑞或是皇室活动等这体现了A.统治者强化国家治理能力的意图 B.汉代制科开创了考试举才先河C.制科提升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D.唐代制科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5.北宋熙宁五年,自耕农占全国户口百分之五十以上,拥有田亩最高可达总亩数的百分之四十,客户户数则降至最低点;到南宋,自耕农民占比和拥有土地亩数均下降,客户占比数则上升了。对此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南宋社会经济严重衰退 B.南宋人身依附关系加强C.南宋户籍制度名存实亡 D.南宋的赋税剥削量上升6.清代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使成都人口迅速增长,各省迁移来的士商相继筹资建立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会馆。士商通过会馆进行商业运作,还积极参与赈灾济贫、资助教育等地方事务。这说明清代A.地方商业的规范发展B.士商积极参与地方治理C.商帮的政治地位提升D.会馆成为商业管理机构7.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清政府开设了一场恩科,名为甲辰恩科。其中一场会试试题为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可以用来说明清政府A.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利益 B.全面接受西方教育理念C.清末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D.重视国际法的研究应用8.下表是1906-193年中国机器进口种类分类统计表。年份 机器分类1906-1909 刺绣编结缝纫机器、机器及配件1910-1922 刺绣编结缝纫机器、织造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1923-1931 纺织厂机器、机器需用器具、农业机器、运动机器、酿酒蒸馏制糖机器、发电厂机器、他类机器及零件、订书切纸机器、抽水机器、车床机据上表可知,近代中国A.工业结构有所改善 B.民族资本主义居于主导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关税主权进一步被破坏9.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边区各县灵活发展纺织生产合作社,1944年纺纱数量超过1943年的两倍,织布产量超过1943年的三倍。这种基于家庭的合作组织在帮助妇女加入社会性劳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家庭的民主化改造。这一举措A.表明新型社会体制开始实行 B.成为解放战争的有力保障C.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意义 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1950年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号召全世界人民在禁止原子战争呼吁书上签名,中国签名人数超亿;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了《关于缔结和平公约的宣言》,号召全世界人民支持这一宣言,中国签名达44亿人。这表明中国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建立起全方位外交格局D.粉碎了帝国主义对华封锁11.下图为1978-2011年中国三大产业增加值比重运行轨迹图(据史晋川、李建琴《当代中国经济》整理)。这说明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C经济在总体平稳中前进 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12.830年,哈里发麦蒙设立翻译馆,在翻译各地古籍的过程中,吸收了古希腊的思辨方法。12世纪,西欧国家在托莱多掀起翻译运动,将大量古希腊和阿拉伯的科学、哲学作品翻译成拉丁语。这反映了A.希腊文化世界领先 B.古典文化在西欧复兴C.文明在互鉴中发展 D.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13.宗教改革之前,欧洲各国人民对于自己的国家归属不感兴趣。16世纪以后,欧洲各国纷纷加强中央集权,打破了下层百姓对于国家的认知隔阂。这反映了宗教改革A.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推动了民族意识觉醒C结束了天主教会思想控制 D.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14.英国议会在1785年到1800年之间通过了211项法案,对不同的实体提高税率用于铺路和公共环境的改善,比如提供城市照明和警务工作、管道供水,建立排水沟,安装蓄水池、水泵和管道等。由此可知,当时英国A.技术变革加剧了冲突与挑战 B.社会秩序混乱无序C.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臻于完善 D.议会改革成效显著1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虽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一国范围内进行,但“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据此可知,马克思、恩格斯A.强调工人运动应坚持国际联合 B.强调应以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认为应尊重世界各国民族差异 D.认为工业革命在各国的发展水平一致16.2016年以来,中国、日本、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在二十国集团中日益发挥着关键作用。2022年起,G20峰会连续三年由新兴经济体典型代表国家举办,2023年非盟正式加入G20,这些现象反映了A.国际关系民主化已经实现 B.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C.“全球南方”实现普遍繁荣 D.世界多极化展现巨大潜力第11卷二、非选择部分:三个大题,共52分。1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时期,中原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西周之后,华夏礼乐文明日益完备,与周边民族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助长了华夏族文明的优越感。汉朝天子为天下“夷狄”之首,周边“夷狄”为足,华上夷下,尊卑有序。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开启了“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紧张,据有中原的王朝往往更加凸显其是华夏文明的承载者,“华夷之辨”的争论就越发激烈。乾隆的“华夷”观念又有所突破,进一步分析天下“大一统”与“华夷之辨”的关系,“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从而摆脱了“华夷之大防”的观念。-摘编自段超、高元武《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民族观逐渐转变为近代民族观,民族自在逐渐走向民族自觉。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始此,知识界对“中华民族”不断扩充的解释体系一方面破解了“华夷之别”的传统话语,另一方面打破了“中华民族”等于“汉族”的表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从王朝中国的“驱逐鞑虏”转向“五族共和”的话语表述,继而在辛亥革命后,以“中华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来表述中华民国。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知识精英界展开了关于“中华民族”知识话语的系统论述。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这种觉醒的民族精神又极大地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所有中国人团结抗战的巨大精神动力。-摘编自杨文炯《从民族自在到民族自觉-近代至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国家认同的熔铸》材料三经过各民族长期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曾经自在发展的各民族在自觉阶段的多元一体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知共觉的基础上再次升华,逐步迈向自为发展的阶段。-摘编自李静、高恩召《从自在、自觉到自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观念发展的趋势,并简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自觉的表现。β分)(3)综上,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5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世界历史的书写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202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钱乘旦主编的《新世界史纲要》一书,反映了中国的世界史学者力图跳出西方话语和框架,构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视角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努力。《新世界史纲要》分为6章:第一章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包括学术史、主要内容、现代意义等。第二章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在早期的发展,勾画出文明如何从星星点点向外扩散,同时也从低级走向高级。第三章中古世界,那是个封建主义时代-但封建主义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那也是农业文明逐渐覆盖于整个世界的时代-文明的横向发展加速进行。第四章资本主义在西欧出现,强有力地向世界各地扩展,但世界多数地区仍基本维持原有状况,呈现文明多样性。第五章资本主义全面发展并且建立西方霸权的时代,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西方霸权动摇了非西方世界的社会基础,同时带来了现代化。第六章20世纪历史巨变,西方霸权正在跌落,非西方国家群体崛起,到21世纪开始的时候,全球化将人类带向一个利益共同体。-整理自2023年《历史教学》第10期《<新世界史纲要>--以新知识体系书写世界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构建中国立场、中国视角的世界史学科体系,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管仲为相之前,齐国虚弱,周围的诸侯国虎视眈眈,民心涣散,难以形成国家认同感,社会秩序不稳定。管仲拜相之后,提出一系列治国安邦之论,并经后人整理形成了《管子》一书。《管子》主张“夫为国之本......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强调统治者立法要“令顺民心”。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认为务农产粟是立国之本,但《管子》重农并不抑商,同时坚持“本厚民生”,强调要学会统筹。为形成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管子》主张与邻为善,期待经由诸侯国间的合作达成和平稳定的环境,构建共同安全。《管子》中的国家安全理念内涵为当前国家安全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明滋养,厚植国家安全学文化底蕴。-摘编自周茂雄《<管子>对国家安全学的思想文化贡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子》国家安全理念形成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管子》国家安全理念的当代价值。(分)泸州市高2022级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 DBDAB6-10:BDACB11-15:CCBCA16.D二.非选择题17.(1)华夷观念发展的趋势及原因趋势:①.从对立到融合:由夏商时期的夷夏之辨(强调华夷文化差异与对立),逐步演变为清代“华夷一体”(突破华夷界限,强调文化认同与大一统)。2分)②.等级观念弱化:从汉朝华上夷下,尊卑有序”的严格等级,到唐代爱之如一”的相对平等,再到清代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的文化包容,华夷的身份界定从血缘、地域转向文化认同。(2分)③.服务于政治统一:华夷观念逐渐与天下大一统”理念结合,成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思想工具(如乾隆以大一统”超越“华夷之防”)。2(分)原因:①.中央集权强化:历代王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整合多民族疆域,华夷观念从对立走向融合以适应政治统一需求。(2分)②.儒家思想发展:儒家天下观“华夷可变”(如《春秋》以文化辨华夷”)的理念不断深化,为华夷观念的转变提供理论基础。(2分)③.民族交流与融合:长期的民族交往(如唐代开放政策、清代多民族国家治理)促进了文化互鉴,削弱了血缘/地域隔阂。(2分)④.统治者政策推动:如唐太宗推行平等民族政策、乾隆以大一统”重构华夷关系,直接影响华夷观念的演变。(2分)(原因回答三点即可)(2)中国近代民族自觉的表现①.概念创新与理论建构: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突破传统“华夷之别”,构建近代民族共同体话语。知识界打破中华民族等于汉族的局限,强调多民族融合(如五族共和”),推动民族认同从单一汉族向多民族统一体转变。(3分)②.政治实践与国家认同:革命党人从“驱逐鞑虏”(反清排满)转向五族共和”,以中华民族”作为中华民国的政治共同体表述,强化多民族国家认同。抗战时期,民族危机激发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团结抗战的精神旗帜(如共赴国难”的全民动员)。3(分)③.思想觉醒与社会动员:五四运动后,知识精英系统论述中华民族”理论,推动民族自觉从知识界向社会层面普及。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如民族自决“国家主权”)的传入,促使传统民族观向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转变。(2分)(3)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①.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通过文化互鉴、政治统一、民族融合逐步形成的,从古代“华夷一体”到近代“中华民族”,再到新时代“多元一体”,体现了连续性与动态发展。(1分)②.核心特征:以文化认同为纽带(而非血缘地域),追求多元一体”-各民族保留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共享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服务于国家统一与发展。(1分)③.现实意义: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强化了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基础(如抗战胜利)。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推动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迈向“自为发展”阶段。(1分)④.世界价值: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彰显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文明智慧,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分)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文化政治共同体,其发展历程体现了包容性、适应性与凝聚力,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国家认同的核心纽带(1分)18.论题:以文明多样性视角重构世界史书写,突破西方中心主义局限2分)阐释:长期以来,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世界史书写将欧洲视为人类历史的唯中心”和“进步模板”,不仅割裂了文明发展的多元路径,更遮蔽了非西方文明的独特价值。中国学者构建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以文明多样性为核心视角,重新诠释人类历史的演进逻辑,为突破西方话语霸权提供了新范式。(1)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局限与文明叙事的单一化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史叙事以欧洲优越论”为根基,将古希腊罗马视为民主源头”、中世纪为黑暗时代”、近代资本主义崛起为“历史必然”,并将非西方文明贬低为“停滞”“野蛮”的边缘存在。例如,传统世界史常将中国明清时期视为专制顶峰”,忽视其在农业文明、商品经济、文化整合上的独特成就;对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的描述多聚焦于宗教冲突,而非其在科学、贸易、制度上的创新。这种叙事本质上服务于西方殖民扩张的意识形态需求,而非客观呈现人类文明的多元面貌。2(分)(2)中国视角下文明多样性的重新发现与阐释《新世界史纲要》通过三个维度重构了文明多样性的叙事框架:①.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平行发展(1分)人类文明并非单一起源于欧洲,而是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多地独立诞生,形成“多点起源、多元共生”的格局。例如,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并无优劣之分,只是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制度创新;汉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罗马帝国的“地中海贸易网”,分别构建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文明交流体系,共同推动了技术、物种、思想的传播。②.封建时代文明的差异化演进(1分)传统西方史学将“封建主义”等同于西欧的分封制,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制度特色。事实上,中国的郡县制封建”(如秦汉至明清的中央集权体制)以土地国有、科举选官为特征,实现了超大规模国家的长期稳定;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制”融合了伊斯兰教法与波斯官僚传统,创造了跨洲际的文化繁荣;中世纪印度的“种姓制度”则通过宗教伦理维系了社会分工的有序性。这些不同形态的封建主义”,共同构成了农业文明时代的多元制度光谱。③.近代以来非西方文明的主体性与适应性(1分)西方中心主义将非西方世界的近代史简化为西方冲击 被动反应”的叙事,而中国视角则强调非西方文明的主动调适与创新。例如,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奥斯曼帝国推行坦志麦特改革”,尝试将伊斯兰传统与近代化结合;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构建“和魂洋才”的发展模式,既保留文化认同,又实现工业化;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乃至改革开放,均体现了对西方经验的选择性吸收,而非全盘西化。这些实践证明,非西方文明并非现代化的他者”,而是拥有自主探索现代化路径的能力。(3)、文明多样性视角下的全球史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1世纪的世界史书写应超越中心一边缘”的二元对立,转向多元一体”的全球视野。《新世界史纲要》强调,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文明正从西方霸权”走向“文明互鉴”: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带来了工业革命、科技进步,但也引发了殖民冲突、生态危机等问题;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的群体崛起“金如砖国家”的发展、“全球南方”的话语权提升)正在重塑世界格局。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文明多样性的当代升华 承认各文明的平等地位,倡导在差异中寻求共同价值(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智慧。2分)结论:构建中国立场的世界史学科体系,本质上是对历史真相的回归与重构。它既拒绝将西方经验普世化,也反对封闭的“文明优越论”,而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展现人类文明的多元路径。这种叙事不仅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更能为当代世界提供历史镜鉴:唯有尊重文明多样性,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的共生共荣,推动人类社会向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演进。(3分)19.(1)政治层面: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齐国面临周边诸侯国的威胁,外部安全形势严峻;齐国国内政权不稳,社会秩序混乱,民心涣散,国家认同感薄弱,急需通过制度建设强化中央集权与社会治理。(β分)经济层面:井田制逐渐瓦解,小农经济兴起,农业作为立国之本的地位凸显,同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需要协调农、商关系以稳定经济基础,增强国家实力。2(分)思想层面:西周以来“礼崩乐坏”,传统宗法制度失效,法家、民本思想萌芽,为法令维纲“令顺民心”等理念提供了思想土壤;管仲注重务实改革,强调以法治国与民生保障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治国理论。(2分)实践需求:管仲作为齐国执政者,面临富国强兵、稳定社会、处理外交关系的现实任务,其治国实践直接推动了国家安全理念的形成,《管子》一书是对其改革经验的理论总结。1分)(2)法治与民本结合的治理智慧:强调“法令为维纲“令顺民心”,与当代“依法治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契合,为国家治理中法治建设与民生保障的统筹提供历史借鉴。2(分)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辩证思维:主张“本厚民生”,重视农业基础地位而不抑商,体现了统筹经济各领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对当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扩大开放具有启示意义。2分)合作共赢的国际安全观:提出与邻为善“构建共同安全”,契合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处理国际关系、化解区域冲突、推动全球安全倡议提供了文明滋养。2(分)文化底蕴的现代转化:《管子》将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民众认同相结合,为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筑牢国家安全的文化根基提供了历史资源,助力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