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考古发现,安阳殷商女性墓(贵族与平民)多随葬铜钺——象征军事指挥权,以及铜镞、铜剑等各类普通兵器;西安丰镐地区西周女性墓随葬青铜兵器极少且单一,墓主仅是平民。这可说明( )A.商周时女性广泛参与军事活动 B.西周礼制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C.商代女性军事参与度高于西周 D.商周军事武器主要是青铜兵械2.《左传》记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数量多少征税;公元前538年郑国子产“作丘赋”,按土地数量征纳军赋。这反映出( )A.土地私有化推动赋税制度的转型 B.土地国有制度得到强化C.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D.中央集权体制雏形出现3.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耕战为本,其他都是末业,要“重农抑商”,防止“以末害本”,以此把所有社会成员都束缚在耕战体系当中,为中央集权国家服务。认同这一理念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邹衍 C.墨翟 D.韩非4.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江苏、山东等地发掘出数以百计刻有秦始皇诏文的秦权(标准衡器),材质以铜质为主,偶见铁质、陶质,银质罕见。这可佐证秦朝( )A.手工业技术地域发展的差异 B.中央强化了地方控制C.构建全国性法律体系的尝试 D.商鞅变法后国力增强5.下图为现藏于南阳汉画馆的东汉画像石《投壶饮酒》。对于这一休闲活动,晋代傅玄认为它“矫懈而正心”,北宋司马光说它“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这表明,该活动( )A.推动了市民阶层娱乐生活的繁荣B.渗透了儒家伦理教化的社会功能C.体现了古代阳刚尚武的社会风气D.得到了士人阶层的认可走向兴盛6.东晋以前,南方普遍种植水稻,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东晋时,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不仅多开荒地、兴修水利,还在庄园始宁墅里广种稻、麦、大豆、粟等,收获颇多,富甲一方。由此可知,东晋( )A.陈郡谢氏成为政权支柱 B.士族争权夺利逐渐走向衰落C.江南开发加速民族交融 D.北民南迁促进庄园经济发展7.如表是南北朝及隋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情况。这些调整( )南北朝时期 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且数量极多隋文帝 罢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隋炀帝 改州为郡,并对郡县大加省并A.有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现象C.加强中央对地方机构的监察 D.推动了君主集权体制重建8.楚国诗人屈原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李白唱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追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体现了传统中华文化( )A.重视以人为本 B.追求家国情怀 C.崇尚自强不息 D.保持乐观自信9.唐德宗时期,中央将应收税额摊派到各州县,并提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的征税原则,即无论户籍归属,按现居地征收赋税。这一原则的推行,反映了唐朝( )A.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导向 B.扩大征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人身依附的意图 D.简化地方征税流程的实际需求10.契丹请与宋罢战言和,“欲岁取金帛”,宋真宗说:“北朝无衅,固安和好。”于是,宋辽“定盟澶渊,约以岁遗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自是边境贸易日盛,北人至京师鬻马易茶,汉地丝瓷亦行于塞北”。据此可知( )A.宋辽战争推动民族间交流交融 B.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制度趋同C.北宋以政治妥协换取边疆稳定 D.经济互补消解辽宋文化差异11.辽夏金时期,大量中亚物种和商品以西夏为中转站,辗转进入中原。中原的茶叶和丝绸经由西夏,运往中亚、波斯、阿拉伯、印度乃至欧洲。这表明当时( )A.中外陆路交往得以持续 B.丝路贸易不受政权分立的影响C.欧亚大陆存在多条商路 D.西夏人成为东西方联系的桥梁12.下图出自古代一农学著作。该著作的作者是( )A.氾胜之 B.贾思勰 C.沈括 D.王祯13.土尔扈特部因不堪沙俄压迫而回归祖国后,沙俄以武力威胁要求交还,乾隆帝以“天下共主”身份明确拒绝,并称“岂有(对土尔扈特)拒而不纳之理 ”“(尔)或以兵戈,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视尔之自取而已”。这一事件( )A.体现清廷通过朝贡体系以强化宗藩关系B.导致清政府中断与沙俄的经济交流C.反映了清朝维护边疆稳定的主权意识D.凸现清朝官员对沙俄等列强盲目自大14.清雍正时,政府下令禁止天主教,西方传教士不许传教。该禁令延续一百多年。迫使清朝修改这一禁令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黄埔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15.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提出要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收。这些主张的提出最能说明( )A.农民阶级迫切希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太平天国尝试吸收西方近代化经验C.列强入侵直接推动经济生活的近代化 D.儒家思想仍是治国理念的核心依据16.1878年洋务派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80年织布局改组采用商办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股,得到热烈响应,很快超过预定计划。这一现象( )A.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B.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C.凸现了官督商办企业的弊端 D.标志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战国以来,山西、河南、湖北、内蒙古、四川等地原本多见的秦式墓葬,至西汉初年已基本被取代。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里仍然可以看到各地文化风情的差异,全国被划分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北”等四个经济文化区;但到了西汉晚期至东汉,黄河流域已经可以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基本文化区。东汉人扬雄《方言》中的某些方域语汇,到了晋人郭璞《方言注》的时代,已经成为各地通语。许多关西、关东方言,在当时已经混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山川祭祀迥异的风俗,到秦汉时期变为固定为关中七大名山和关东五大名山的山川祭祀体系。——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社会出现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变化出现的背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日本僧人圆仁记载,843年一次失火即烧去长安东市曹门以西商肆4000余家。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商贸兴隆兴盛,可以在东西市上找到专卖穿钱绳为生的人。唐中宗时,长安两市商户往往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扩大营业面积,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出面予以干预。景龙元年(707年)十一月,政府令“两京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这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突破了里坊不得进行商业活动和宵禁的限制,开始向整个城市社会生活全方位地渗透。——摘编自史向军《唐长安城市文化特征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都长安商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都长安商业发展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抵达中国,请求“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宁波、舟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但被清政府拒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派遣阿美士德使团来华,计划与清政府商讨中英贸易事务,渴望改善在华贸易条件,但最终未能成功觐见。——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新编中国通史纲要》材料二 中国人与西方国家打交道不再是处置“夷务”,而是办理“洋务”。这一转变开始于1861年3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虽然1861年1月恭亲王奕 、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奏请成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时仍声称其目的是为处理“通商夷务全局”,但这些“夷务”由内政变成了外交。——摘编自王平原《词与物:语词转换中的中国近代法制进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英国遣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未能成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使“‘夷务’由内政变成了外交”的意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康有为曾力赞黄宗羲,说“本朝人物以黄梨洲为第一”,还从《明夷待访录》中得到了把变法与重建《洪范》政治理想结合起来的启示。《明夷待访录》的开篇是《原君》《原臣》《原法》。《原君》《原臣》切断了以亲亲之恩的视角对君臣关系的理解,而将君臣关系固定在尊尊之义的公共事务领域。《原法》继承孟子的理念,肯定三代以上是“无法之法”(虽无法条,但法理流行),三代以下是“非法之法”(虽有法条,但有悖法理),对秦至明末中国政制进行批评。——摘编自董成龙《作为“政意”与“政制”的〈明夷待访录〉》结合清朝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B B D A C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C B B A17.(1)变化:墓葬文化的地方特色弱化,主流文化覆盖全国;文化区域整合,从多元走向趋同;方言逐渐融合,地域差异缩小;山川祭祀体系规范化,统一为全国性制度。(2)背景:政治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经济交流加强,全国性市场形成;交通网络拓展促进人员流动;文化政策推动;国家力量主导祭祀体系,强化意识形态整合。18.(1)特点:商业规模庞大,店铺密集;外商云集,对外贸易繁荣;商业分工细化,服务行业兴起;突破市坊制度限制,向城市全面渗透。(2)影响:促进城市经济繁荣,推动货币经济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加速市坊制度瓦解,推动城市功能多元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形成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为宋代商业革命提供历史经验。19.(1)目的:扩大对华贸易,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改善贸易条件;谋求外交特权。原因: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与“天朝上国”观念;中英礼仪冲突引发清廷不满;自然经济抵制西方商品,贸易需求不对等;清政府对英国工业实力与殖民意图缺乏认知。(2)意义: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建立专门外交机构;突破传统“华夷之辨”,接受国际外交规则;推动洋务运动,促进近代工业与科技引进;为中国融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奠定制度基础。20.见解:康有为高度评价黄宗羲有其时代背景和政治意图。理由:清朝晚期,民族危机加深,封建统治腐朽。康有为等维新派为推动变法,需要寻找思想武器。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等思想,符合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的诉求。康有为称赞黄宗羲,将变法与重建政治理想结合,是借助黄宗羲的思想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减少变法阻力。从这一角度看,康有为对黄宗羲的高度评价是为其政治变革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