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Word文档,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晋中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Word文档,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在浙江下汤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壕沟、人工土台和高等级墓葬。在壕沟环绕的中心台地上,还发现了多座分布着数量可观的石磨盘、石磨棒与陶器的器物坑。据此判断,下汤遗址( )
A.已迈入奴隶制社会阶段 B.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
C.定居村落呈高度组织化 D.农业与手工业实现初步分离
2.据考古研究分析,东南亚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器多为航海储存水和食物的容器,而非贸易品。其中风格最鲜明的一类是几何印纹的“岭南类型”,该器型在华南省份可见尤其以两广最为集中,另一类是绿、褐釉和方格状席纹的“江东类型”,主要发现于环太湖地区的汉墓中。这些发现表明,汉代( )
A.海上丝路进入鼎盛时期 B.远洋航海渗透非经济动因
C.对外交流注重双向互动 D.从事海外贸易的区域广泛
3.下面为吐鲁番出土的契约文书《北凉神玺三年(399年)仓曹贷粮文书》(部分)。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统治者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政府救济凸显务实性
C.市场的经营管理趋于规范 D.信贷货币化趋向成熟
4.唐代节度使李德裕(787~850年)对河朔地区作出军情判断:“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威名以安军情。”840年,节度使张仲武击退回鹘后请求立碑,武宗许之:“仲武由是威加北狄,表请于蓟北立《纪圣功铭》,敕李德裕为之文。”这反映出( )
A.地方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 B.皇权统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C.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依存 D.藩镇割据产生源于多种因素
5.下面是被元代皇帝奉为“天妃”的东南沿海守护神妈祖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元代以后“天妃”信仰兴盛的重要原因是( )
出处 记载
(元)张翥《蜕庵集》 “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气满宫袍”(使臣代表朝廷为漕运答谢妈祖)
《天津卫志》 “先有天妃宫,后有大直沽。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
A.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B.民族政策开放包容 C.海上交通方式发展 D.儒家文化兼收并蓄
6.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太仓向内府岁入白银367万两供“买办”之用,成为惯例,皇室开支数额远超洪武时期。万历后期,地方在正赋外成倍加派的现象屡屡发生,蜀王以一省之税银“不输天储”。这说明当时( )
A.国家对商业管控力削弱 B.白银货币为专制剥削提供便利
C.赋役制度推行倍受阻碍 D.地方政府拥有绝对财政自主权
7.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塞防的核心是确保陆权,海防的核心是发展海权。争论以“筹饷”为导火线,在大臣之间激烈展开,争论的结果也使得国家战略发生了转移。两者之争的实质是( )
A.国家统治危机的复杂性 B.国家军事体制的落后性
C.近代外交思维的多样性 D.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性
8.1919年10月,《星期评论》针对上海香烟厂女工因“情愿勤作夜工,可以多得工资”反对厂方增招女工而罢工一事发表社论《为甚么罢工?》,下面是该社论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当时中国( )
和文明工人最低的要求——生产方面的要求——“最低限的工资”和“最高限的时间”等要求比起来,恰恰成了一个反比例。在世界各国同盟罢工风潮最激烈的时期,我们看见了这一种“非文明”“不自觉”的罢工事件,真要痛哭流涕了
A.民族资本家超经济剥削深重 B.未能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相接轨
C.工人主体意识觉醒水平有限 D.民众对罢工认知局限在暴力层面
9.20世纪20年代末,《国货陈列条例》颁布,规定每个省和城市建一座“国货陈列馆”,地方性、地区性、全国性的国货展览会陆续出现。时人对此评述道:“来自以‘中国’这个名称为人所知的地理实体的不同地区的所有产品,创建了一个由边界的和自然的整体帮助制造‘中国’。”据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此举( )
A.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声誉 B.纾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
C.利于强化国家内在凝聚力 D.意在配合实业救国运动
10.下表所示为1943~1944年陕甘宁边币与法币的比价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1943年年初 1943年年中 1943年年末 1944年年初 1944年年中 1944年年末
1∶1.5 1∶2左右 1∶3左右 1∶3左右 1∶5左右 1∶8
A.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B.表明国民政府经济封锁被突破
C.源于国际货币体系失衡 D.凸显了边区经济独立发展优势
11.1982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负责恢复并经营农业保险。经过调研发现存在农民反映赔付金额不足以弥补损失及在农村网点不足的问题,1988年,政府进一步调整赔付比例并增设农村分支机构。1991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扩大险种范围,鼓励农民和集体投保”“逐步建立农业灾害补偿制度”。对这一变化历程理解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摆脱自然环境限制 B.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受到重视
C.粮食安全治理任务日趋复杂 D.农民诉求与体制变革间良性互动
12.在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承租神庙和被征服地的份地成为某些家族重要的经济来源,有的租期长达60年,土地在租佃时,往往还附带出租农具、牲口以及依附于神庙或份地的奴隶。据此可推知,当时波斯( )
A.地方贵族垄断农业收益 B.利用资源整合发展农业
C.地租形式呈多样化特点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13.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马基雅维利认为大众需要遵循基督教伦理,同时,他又对基督教“谦恭和谦卑”的道德伦理进行批评,认为它使人变得软弱,如果把政治行为当作道德的事,“就是把自己暴露在聪明的敌手所制造的危险之下”。据此可知,马基雅维利( )
A.论证君主集权统治的合法性 B.意在阐明维护政治秩序的方法
C.否定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关联 D.批判了基督教教化的现实价值
14.下面是关于蛇形象的两幅漫画,左图是1754年美国人绘制的《要么联合,要么死亡》,漫画中被肢解成八段的蛇象征着八个殖民地。右图为1782年美国人绘制的漫画《美国响尾蛇》,描绘了一条巨蟒将英军围困的场景。美国蛇形象的演变可用于佐证( )
A.国家实力壮大得益于地方联合 B.美国军事策略由被动转为主动
C.英殖民者对北美态度发生转变 D.联邦制度促进民族认同感增强
15.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对“大萧条”的集体记忆多与“饥饿游行”“恐慌”“黑暗年代”等词汇相关联。到了20世纪40年代,“大萧条”记忆赋予了更多积极的意涵,如影片《救济中的爱》在揭示大萧条中的苦难的同时,也强调了“回报他们的必将是崭新的英国”以及民众直面苦难的坚韧。这种变化折射出( )
A.英国社会经济的复苏与向好 B.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
C.战时和战后凝聚民心的需求 D.国际经济援助的深化
16.在2000年通过的《非洲联盟章程草案》中,强调联盟的目的是“协调政策以逐步实现非洲联盟的各项目标”,涉及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中部非洲关税和经济联盟等,同时对一些非政府间合作组织给予它们“观察员地位”,以便它们开展活动。该章程的提出( )
A.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不断加强 B.旨在实现第三世界的合作
C.源于非洲区域经济结构相对单一 D.体现了探索整体发展道路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送举诗是文人在送别赴科举考试的亲友时所作的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乃宋真宗所作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宋代送举诗在数量上超过了唐代,作者大部分集中在吴越、荆楚和八闽等文化繁荣区。有“明年新榜看看见,第甲嘉名且认君”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有“还须益励青云志,门户何忧不再振”振兴家族的殷切期盼,有“勉行无负题评意,东蜀斯文价已高”荣耀故里的深切期许,更有“莫作腐儒场屋话,琅玕满腹正须呈”匡时济世的高远追求。宋代送举诗在艺术特征上,长于说教,且结合时事以议论入诗,不仅做到了诗史互证,同时还证实了许多史书上记载的不真实的言论。
——摘编自顾逸姿《宋代送人赴举诗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送举诗勃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诗歌与时代”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商业税的减免政策,明确对消费合作社、肩挑小贩、小商人等实施免税政策,激励私人输出农产品、输入工业品,以苏区农产品换取白区(国民党统治区)的食盐、药品。《红色中华》设置了“春耕战线”“节省战线”等栏目,专门报道春耕运动、节省运动等活动,政府还组织创作了《春耕战线》《惰二嫂不努力耕田》等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为了搞好农业生产,临时中央政府规定各级政府务必“定好革命竞赛和奖励办法,谁乡谁人的土地先犁完,河坝先修好……即由县区政府给予奖励”。干部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劳动,优先保障红军家属和贫农的食盐、粮食供应。即便在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下,部分苏区仍“油有多余”“吃肉,贫农增一倍,工人增二倍”“衣增一倍”。
——摘编自钟金芳《中央苏区经济动员方式探析》
材料二 1950年4月,中国土产公司成立,主要负责经营土特产品,组织私商联营及拓展外地销路等业务。1950至1952年间,中国与苏联、捷克、朝鲜等国签订了多项政府间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协定,“逐渐弥补了美英封锁下我们进口物资不能满足国内工业需要的困难,向着和平民主阵营内部自给自足的方向走”。政治上,建立国际反封锁统一战线、面向国内外开展宣传动员等策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积极动员和组织订立爱国公约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陈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应对西方封锁的策略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反经济封锁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应对西方封锁的意义,并分析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应对外部封锁的共同治理智慧。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中医对于西方人而言是新颖且陌生的,误解与批评不可避免,但总体而言是积极正面的。19世纪时,以美国传教士为主的在华西方人却站在了传统中医的对立面,认为中医就是“迷信”“愚昧”的代名词。1833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在其论著中指出,中医没有解剖学,对于人体生理构造一窍不通……除非基督教成为中国社会的基础,在此之前中国不可能在文明方面取得进步。此时的传教士认为东方各国处在“半文明”的阴影之下,亟须改造,所以他们试图证明自己的优越,西方医学自然也在其列。
——摘编自赵洪娟刘芳婷《美国传教士中医观变迁探蠡(1840~1949)》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叶,在旧金山“唐人街”的中医大夫,凭借精湛的医术、精准的用药和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非华裔病患。为了招徕白人顾客,中药店经常使用英文招牌并雇用翻译,有的中医馆张贴了“妙手回春,分文不取”的英文脉诊广告。中医界还敏锐抓住了美国白人中产阶层女性这一目标受众,推出了许多应对女性健康问题的广告。在接受中医治疗后,许多当地民众选择信任中医药并对其疗效赞不绝口。然而,20世纪中医药在美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直到1973年内华达州成为美国第一个批准针灸合法化的州。
——摘编自毛和荣《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医药在美国的传播路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美国传教士否定中医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医学在美国传播的策略,并概括中医学在美国的传播对当代医疗文明的启示。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某学者以2016年“战争相关研究”所发布的数据作为分析素材,绘制的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建构过程。
——摘编自郭忠华《民族国家建构的方式与轨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C
6.B
7.A
8.C
9.C
10.D
11.D
12.B
13.B
14.B
15.C
16.D
17.(1)背景:科举制度的发展;崇文抑武政策的推行与文人地位的提升;经济繁荣与学术文化的发展;唐代诗歌的深远影响;官学的发展与私学的兴盛;理学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影响。
(2)示例:
观点:宋代送举诗是了解宋代时代面貌的一个窗口。
论述:宋代送举诗作为科举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是了解宋代时代面貌的一个窗口。首先,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限制,使寒门士人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从而改变了士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宋代送举诗的兴盛反映了宋代在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士人积极通过科举制改变个人命运进而参与国家治理的时代风貌。送举诗中“第甲嘉名且认君”对金榜题名的期待,正是科举制度催生的社会共识在文学中的体现。第二,宋代理学的兴起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强调理性思维和哲学修养,这使得宋代文人在送举诗中更加注重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哲理性。第三,在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影响下,宋代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环境宽松,这也推动了送举诗的繁荣。第四,送举诗作者集中于吴越、荆楚、八闽等地区,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这些区域农业发达、商业繁荣,支撑了教育普及与文化兴盛。如“东蜀斯文价已高”的期许,既反映了蜀地文风之盛,也暗含经济实力对文化地位的推动。总之,宋代送举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载体,更是时代的缩影,是多重维度下的时代精神镜像。(“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8.(1)特点:以自力更生为核心;经济动员方式多样化;较为全面、系统;注重群众基础与发挥集体力量;兼顾经济建设与保障民生。
(2)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外交上突破孤立,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合作;战略上确定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并重的发展道路。治理智慧: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独立自主;斗争策略灵活。
19.(1)原因:中西医交流中存在误解与冲突;文化优越感与西方中心主义;宗教扩张与文化输出的需要;政治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殖民扩张的现实要求);近代西方医学的发展进步。
(2)策略:以疗效为核心的口碑传播;语言与文化适应策略;目标群体的精准定位;推动合法化与专业化进程。启示:海外传播应以文化为依托,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应尽力夯实民意基础,因地制宜推动发展;应不断探索多样且灵活的传播方式来展现中医学的文化魅力。
20.示例:
论题:去殖民化是近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路径。
论述:“去殖民化”是大部分联合国会员国所采用的一种建国方式。近代以来,第一批民族国家开始在欧洲出现,随着工业革命的相继开展,他们为了获得市场、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凭借自身优势和实力以对其他大洲进行殖民统治。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的绝大多数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随着民族精神的觉醒,殖民地人民对英、法等国掠夺型统治方式的不满和反抗日甚,在此过程中,新兴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这构成了“去殖民化”过程,它标志着殖民地人民主权意识的形成且付诸行动。如19世纪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此后除巴西外的拉美国家都通过反抗殖民统治建立了共和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立宪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代表。去殖民化不仅是殖民地人民摆脱外来统治的过程,更是民族国家建构的核心路径,通过政治独立、经济自主、文化复兴、国际地位提升和社会重构,去殖民化为新兴民族国家奠定了主权、认同和发展的基础,这一过程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