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森林古猿原本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后来却下到地面上生活。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为了改变环境B.为了扩张领地,繁衍后代C.树栖天敌增加D.森林大量消失2.人类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主要通过生殖系统完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胚泡移入④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B.进入青春期,女孩会来月经是与①分泌激素有关C.若⑤堵塞,则该妇女没办法获得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孩子D.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3.如图是人生殖发育的某些阶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卵细胞 B.②受精卵C.③生殖细胞 D.④受精作用4.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当受到挫折时,以下行为不恰当的是( )A.憋在心里闷闷不乐 B.适度宣泄自己的烦恼C.向家长和老师诉说,寻求帮助 D.转移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5.如下表所示为五种食物(各100克)的部分营养物质含量,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食物 糖类(克) 脂肪(克) 蛋白质(克) 维生素B1(毫克) 铁(毫克) 钙(毫克)稻类 76.8 0.6 7.7 0.16 1.1 11猪肝 5.0 3.5 19.3 0.21 22.6 6牛乳 3.4 3.2 3.0 0.03 0.3 104花生油 0 99.9 …… …… 2.9 12胡萝卜 8.9 0.2 1.4 0.04 0.5 32(注:表中“……”为未检出,“0”为不含此成分)A.从事重体力劳动者每天应多吃上表中的花生油B.猪肝有助于防治缺铁性贫血C.佝偻病儿童应适当多食牛乳D.患有夜盲症的人可以多吃胡萝卜6.我们每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下列营养物质中,能提供能量的是( )①糖类 ②维生素 ③无机盐 ④水 ⑤脂肪 ⑥蛋白质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⑤⑥ D.②③④7.以下结构属于人体消化道的是( )①口腔 ②唾液腺 ③咽、食道 ④小肠 ⑤肝脏 ⑥胰腺A.①③④ B.①③② C.③⑤⑥ D.②⑤④8.航天飞行会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专家建议航天员在补钙的同时,还应该补充(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含铁的无机盐 D.含锌的无机盐9.下列各器官中既属于消化系统,又属于呼吸系统的器官是( )A.咽 B.鼻腔 C.气管 D.喉10.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奶奶为芳芳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米饭、炖牛肉、紫菜 汤。添加下列哪项会使这份食谱营养搭配更加合理( )A.炒青菜 B.家常豆腐 C.排骨 D.馒头11.人在进食时吞咽的食物,一般不会进入气管的原因是( )A.环状软骨缩小 B.悬雍垂的阻挡C.声门裂缩小 D.会厌软骨盖住了喉12.在如图所示的人体的呼吸系统中,能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A.④气管 B.③食道 C.⑥肺 D.⑦膈13.向盛有2毫升植物油的甲、乙两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胆汁和清水,静置一段时间后,甲试管植物油明显减少,原因是胆汁:( )A.将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B.使植物油挥发性增强C.将脂肪大颗粒乳化成小颗粒 D.与脂肪发生化学反应14.关于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的原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鼻腔内的鼻毛能阻挡灰尘,清洁空气B.鼻腔黏膜能分泌黏液,可以湿润空气C.鼻腔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D.鼻腔黏膜内有嗅觉细胞,能分辨气味15.学习生物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下列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不正确的是( )A.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以免使食物进入气管引起窒息B.长跑时用嘴呼吸,可使进入肺部的气体清洁、湿润、温暖C.潜水时感觉呼吸困难,是因为胸廓的扩大受到阻碍D.青少年在变声期为保护声带,应尽量避免大声喊叫16.痰形成的部位是( )A.气管和支气管 B.肺部 C.咽部 D.口腔17.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小肠和根在形态结构上,有利于吸收的共同特点是( )A.都有便于运输营养物质的输导组织 B.结构层次都属于器官C.都有能增加吸收面积的特殊结构 D.都有能够控制遗传发育的细胞核18.我国科考队员成功在珠峰架设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登峰前,队员在高原上进行了长期的训练,以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训练后其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19.静脉瓣的作用是( )A.保护静脉血管壁 B.防止血液倒流C.加速血液的流动 D.减少血液对静脉壁的压力20.下列哪项与肺泡完成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A.肺泡虽小,数目很多 B.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C.肺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D.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二、资料分析题21.仔细阅读下列资料,依据资料完成填空。海姆立克急救法也叫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是美国医生海姆立克先生发明的。1974年他首先应用该法成功抢救了一名因食物堵塞了呼吸道而发生窒息的患者。将人的肺部设想成一个气球,气管就是气球的气嘴儿,假如气嘴儿被异物阻塞,可以用手捏挤气球,气球受压球内空气上移,从而将阻塞气嘴儿的异物冲出,这就是海氏腹部冲击法的物理学原理。此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拯救了无数患者。因此,海姆立克急救法也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当人的呼吸道被异物堵塞无法呼吸时,人就可能因缺氧而意外死亡。日常生活中,吃东西时人难免出现呼吸道堵塞,从而发生窒息的危险。这时,旁边的人如果懂得海姆立克急救法,立即施救,从身后肋下环抱住患者,用力上提,造成膈肌突然上升,使患者胸腔压力聚增,一次不行可反复多次,从而将异物排出,就可以达到施救目的。(1)图一海姆立克急救法针对的是突发性的 状况。(2)若异物不能排出,会导致呼吸困难,使图二肺泡内的 含量不断降低。(选填“a”或“b”)(3)图二中表示的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 实现的。(4)海姆立克急救法不能救助_____。A.囫囵吞枣卡住的人 B.煤气中毒的人C.吃花生米卡住的人 D.吃水果卡住的人(5)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时,被救者身体内发生的变化是_____。A.外力使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B.外力使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C.胸腔容积变大,肺内气压变小D.胸腔容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三、实验探究题22.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了解生物实验的程序和方法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基础。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某生物兴趣小组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确定了最终实验方案,请根据图分析回答:(1)四位同学的讨论中,提出问题的同学有 ,作出假设的是同学 。(2)图二所示实验的变量是 。(3)步骤④加碘液变蓝的是 试管,原因是 。(4)若实验改为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响”,则步骤②中向甲试管中滴加的液体应该是 。步骤③中的甲试管放在5℃的水中,乙试管放在温度为 的水中。23.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威胁儿童的铅污染主要有四大来源:①汽车尾气污染;②家居装饰用品污染;③玩具和学习用品污染;④食品污染,如爆米花、松花蛋等都含有铅。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铅对人体是否有影响,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将28只大小、生理状况一致的家兔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用含不同浓度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按照同一方式(每组每3天1次、剂量为10mg/kg)进行皮下注射,每隔10天对家兔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测量,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别 5%葡萄糖溶液所含醋酸铅的浓度 血红蛋白含量(g/L)初始测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A ① 60 60 60 60B 1.83% 60 53 49 38C 2.56% 60 52 45 32D 3.66% 60 51 40 28(1)该实验的变量是 ,设置A组的目的是 。(2)①所含的醋酸铅的浓度为 。(3)实验中28只家兔的大小、生理状况要保持一致,是为了 。(4)实验时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5)由实验结果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家兔血液中的醋酸铅浓度越 ,血红蛋白含量越低。(6)血红蛋白是 细胞中的一种成分。若人体发生慢性铅中毒,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能会患有的疾病是 。四、综合题24.甲图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乙图表示人体呼吸时,膈肌的不同活动状态,请回答:(1)甲图中曲线 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乙图中的 (填A或B)状态。(2)甲图曲线BC段表示某呼吸过程时肺内压变化,这时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肋间肌处于 状态。(3)在甲图坐标中的B点,此时肺内气压 (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的值。25.如图中图甲是人体内的动脉和静脉的横切面图,图乙是人体内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的问题。(1)图甲中的编号①和②血管分别是 血管。(2)图乙中的X、Y气体分别是 。(3)图乙中的血液是在 内流动,该血管壁是由一层 构成。(4)写出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之间流动的方向: 。(用序号和箭头连起来)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D A A C A B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C C D B A C B B D21.(1)呼吸道异物堵塞(2)a(3)气体扩散(4)B(5)D22.(1) 乙和丁 丙(2)唾液(3) 甲 甲试管中没有唾液,淀粉没有被分解,遇碘变蓝(4) 唾液 37℃23.(1) 醋酸铅浓度 形成对照(2)0(3)控制单一变量(4)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5)高(6) 红 贫血24.(1) AB B(2) 减小 舒张(3)等于25.(1)静脉、动脉(2)氧气、二氧化碳(3) 毛细血管 扁平的上皮细胞(4)②→③→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