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10.1 认识民法典【核心素养目标】[法治观念]:1.让学生了解《民法典》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民法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的意识。[责任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议一议 以上图片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民法典的含义民法典的作用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民法典的基本原则10.1 认识民法典部编版 道德与法治 七下(2024新版)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1.民法典的含义老杨夫妇有二子,老大在外地工作,次子与其妻子赵某负责照顾老杨夫妇起居生活。次子因车祸身亡后,赵某改嫁,但仍经常照顾老杨夫妇。老杨夫妇去世后,老大认为弟媳赵某已改嫁,无权继承遗产。赵某诉至法院要求依法分割遗产。6继承编-返回目录-民法典 第1129条: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法院审理认为赵某对其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有权继承遗产,支持了赵某的诉讼请求。小王行至某6层居民楼下,被住户扔下的空酒瓶砸成重伤。因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小王将3层至6层住户全部告上法庭。3层、5层住户提供了案发时段家中无人的证据。民法典 第1254条: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7-返回目录-法院判决4层、6层住户承担侵权责任。PART 1认识民法典生活万花筒WHAT【定义】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地位】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PART 2认识民法典时代里程碑WHY【作用】1.对个人: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2.对社会: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3.对国家: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思考:1.在这些情境里,你认为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体现出对哪些品质的重视?2.依据民法典的指导,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参与民事活动?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①第七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要求相契合。诚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在民事活动中坚守诚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②第九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方面。③第一百八十四条鼓励了人们见义勇为、互帮互助,这与“友善”的价值观相符。友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爱和互助,这种规定有助于营造友善的社会氛围。④第一百八十五条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公序良俗,对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⑤第一千零四十三条体现了“和谐”友善”的价值观。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符合友善的价值追求。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的这些规定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二者相互呼应,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民法典的重要特征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4.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以利益的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所有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公平原则:以利益的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诚信原则:全部民事主体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慨念构成的,要求民事主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社会主体成员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民法典确立的基本原则谈一谈课堂小结认识民法典是什么: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意义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特点:注重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基本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1.赵某借同事李某3万块钱,迟迟不还,李某无奈将赵某告上法庭。人民法院根据民法典规定,要求赵某将3万块钱返回李某,并支付一定利息。这说明民法典( )A.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B.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C.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D.保护公民的一切权利C课堂练习2.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这表明民法典( )①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家庭美德、个人品德③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④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职业道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