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蜻蜓眼玻璃珠是出自西亚的一类饰物。山西太原的晋国赵卿墓、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夫差夫人)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及其夫人墓等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都出土了大量的蜻蜓眼玻璃珠,其中曾侯乙墓更是多达173颗。这反映出( )A.域外文化融入贵族生活B.宗法等级秩序遭到破坏C.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互鉴D.中华文化区域特色鲜明2.公元751年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之间爆发了恒罗斯(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战,双方动用庞大兵力苦战数月,唐军由名将高仙芝率领,尽管作战表现出色,但最终因补给线被切断而战败,这场战争给当时的中亚乃至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表现在( )A.造成了东西两个帝国的衰落B.给中亚地区带来了长期动乱C.促进了东西技术和人员交流D.中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进程3.唐代,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从11世纪起,埃及福斯塔特地区的陶瓷工人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来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在古波斯王国,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外国的特产,如香料、象牙、琉璃等也来到了中国。这些可用于印证( )A.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B.欧亚大陆之间商贸交流频繁C.中国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地位D.唐朝政府积极调整商业政策4.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中西交往频繁C.中华帝国的强大 D.新航路的开辟5.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入唐的桥头堡,兴胡麇集之所。古城遗址出土了当时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反映了唐代( )A.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C.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6.据考古发现,蒙元时期,在乌兰察布(内蒙古地区)明水元墓中,出土有纳失石(波斯语)辫线锦袍及绣有狮身人面像的刺绣图案;在赤峰地区发现元代伊斯兰教墓石和景教徒瓷质墓碑;在乌盟四子王旗发现元代驿站遗址和巨型敖包。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经济交流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的广泛7.明初,位于西域门户的撒里畏兀尔社会秩序混乱。1396年,陈诚受朱元璋派遣安抚各方,重新设置了安定等三卫。此后他又四次携国书和礼品出使西域及中亚各国,著有《西域行程记》等,后人称“其功不减于和”。陈诚的历史贡献主要是( )A.稳定了撒里畏兀尔的秩序,重新设置三卫B.首次建立中原与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C.留下记录有西域山川地理名称的珍贵文献D.巩固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保证丝路的通畅8.有学者指出:“罗马道路主要是出于战略目的而建造的,但它们的存在所起作用更多的却是贸易和社会的交流,这样有助于在帝国境内创立一种同质文明。”文中的“同质文明”( )A.确保了罗马帝国的稳定统一B.有利于欧洲认同的形成C.创造了完善的罗马法律体系D.避免了欧洲国家间冲突9.帕尔米拉是由阿拉伯沙漠游牧部落建立的绿洲商贸城市。这里的罗马式的柱廊、希腊式的神庙与帕尔米拉人崇拜的本土神祇融为一体,其浮雕和壁画中的骑射手形象则是汲取帕提亚和萨珊波斯军事文化的结果。帕尔米拉的市政建设反映出( )A.王权和神权的高度结合B.欧亚文明的交流与互鉴C.罗马在近东的政治博弈D.文明和野蛮的混合崇拜10.《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了亚洲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抵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由此可知,《马可·波罗行纪》( )A.丰富了欧洲人地理知识B.奠定大航海的理论基础C.对东方的描述真实可信D.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11.下表为唐代“丝绸外贸”简表。由此可知,唐代( )丝绸外贸 交易所获主要商品 主要用途边疆诸州对外“互市” 畜牧产品 御马、军马、驿站马、监牧种马外国遣使“朝贡贸易” 金银珠宝、纺织品、香药、酒、乐器等 皇族消费、赏赐百官、诸藩使者A.藩镇军事实力急剧膨胀B.农业发展对马的需求增长C.丝绸之路改变经济结构D.丝绸兼具经济与战略职能12.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用朱熹的理论来佐证天主教教义,他们用心分“道心”“人心”的观点,论证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思想;用朱熹的人性善恶理论,论证天主教的原罪观;用天地之性来论证天主教灵魂不灭的观点。此举旨在( )A.促进中学与西学的融合B.论证天主教的合法地位C.帮助列强打开中国市场D.减少天主教的传播阻力13.宋神宗熙丰之际,政府年财政净收入比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高出25%;且工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和青苗钱的总和。据测算,熙丰之际民众平均税收负担约为12%,个体小农的税负普遍低于10%。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B.冗官、冗兵局面的缓和C.王安石变法的经济举措D.给西夏的“岁赐”被取消二、材料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汉朝陆海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中国的丝及丝织品等就不断通过中亚远销到西方,而西方却没有具有同等比较优势的农工产品与中国进行交换。有人推算,1571—1821年,拉美运抵马尼拉的白银达4亿比索,主要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然后运往拉美出口,由于生产水平的落后、航海技术的欠缺、交通的不发达,古代的国际贸易主要是为皇家贵族服务。从17世纪20年代起,咖啡、茶、糖逐渐成为英国人喜爱的日用食物。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绝大部分年份中,所购买的茶叶都占其从中国总进口值的一半以上。这些东西从生存角度来看并非必不可少,如非生活水平改善,它们不可能成为一般家庭的必备品。从18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茶叶占荷兰人进口中国商品总值的70%~80%,有些年份甚至超过85%。从广东十三行出口的最重要的商品也是茶叶,通常一担茶叶(重百斤)的利润为4至5两银子。丝茶贸易地位的互换不能单纯视为中国两个出口货品的消长,内中包含艰巨的“历史意义”。哈孟德夫妇指出,丝绸让位给茶叶表明:“在横过大西洋或是绕过好望角行驶的船舶上,所运的货物不是为宫廷或教堂而是为小巷和农户而预定……这一天的到来,标志着世界进入近代体系的一个重要阶段。”——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丝绸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中国外贸商品结构出现丝茶易代的原因。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官方档案中可以看出,顺治到乾隆期间至少有50件档案内容与俄罗斯贸易相关,俄中的贸易线路涉及到从东北的黑龙江、嫩江、北京、张家口、鄂尔多斯、伊犁、哈萨克整条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道。《华事夷言》中记载:“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致茶味亦减。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中也专门指出,恰克图贸易中的中国茶叶“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货。”材料二 茶叶在欧洲发展过程中与各国传统风俗和饮食习惯融合,形成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17世纪,荷兰上层社会风行品茶,妇女举行茶会招待亲友,为女性提供了饮茶和交流的空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的男女平等。英国根据本国文化进行创新,为促进国内糖的消费,鼓励人们饮茶时加入糖,同时饮茶有益健康在英国形成共识。欧洲人创造出许多和茶相关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另一方面欧洲茶馆的活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摘编自车兵、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1)判断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解题思路其史料价值。除了上述史料外,还可以选择什么类型的史料作为辅助?(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中国茶传播的世界影响。参考答案1.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山西太原的晋国赵卿墓、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夫差夫人)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及其夫人墓等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都出土了大量的蜻蜓眼玻璃珠,其中曾侯乙墓更是多达173颗。”可知,说明中国与西亚之间在兰时有文化交流和互动,表明域外文化已经融入当时的贵族生活中,A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宗法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强调域外文化的融入,没有讲述是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互鉴,排除C项;材料强调域外文化的融入,并非中华文明区域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 C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51年(中国)。据题干中唐与大食之间的恒罗斯之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虽然唐军战败,但战争过程中双方人员的接触促进了东西技术和人员的交流,C项正确;恒罗斯之战并未直接导致两个帝国的衰落,排除A项;不能说这场战争给中亚地区带来了长期动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贸易进程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而中断,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东南亚国家”“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外国的特产.….也来到了中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贸易,进而促进了中外交流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欧亚之间的交流,还涉及北非的埃及,B项并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B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且材料不仅仅涉及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外交流的促进,没有涉及唐朝的商业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 A解析: 据材料“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可知新疆是各文化交汇地,打通新疆地区以沟通中外,自丝绸之路开辟起,故选A项;中西交流频繁是文化交流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项;中华帝国的强大是中外交流的基础而非新疆多元文化共存的原因,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靠远洋航运沟通全球而非经由新疆,排除D项。5.答案: C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西州是唐朝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当地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外国语言文字并存,出土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非汉字文献,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外交流,并非民族交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在丝绸之路重镇上出土了汉文献和非汉文献情况,不能得知哪种文化受到推崇,排除B项;仅通过西州地区出土的文献不能得知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大小,不能反映外重内轻的局面,且唐朝前期并没有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 C解析: 材料表明在乌兰察布(中国的今内蒙古地区)和赤峰等地发现了波斯和伊斯兰教的实物,可知这些地区在蒙元时期和波斯等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而根据所学乌兰察布和赤峰在中共北部内蒙古草原地区,和中外交流的道路是草原丝绸之路,C项正确;材料不是在说中原地区和蒙古地区的经济交流,而在说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A项;根据所学丝绸之路兴衰和统治政策有很重要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草原丝绸之路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 D解析:8.答案: B解析: 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罗马道路促进了贸易和社会交流,加强了帝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的文明特征。这种共性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后来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欧洲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欧洲认同强调欧洲人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性,罗马道路所推动的“同质文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共同性的发展,B项正确;罗马帝国的稳定统一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等。虽然罗马道路促进了贸易和社会交流,对帝国的稳定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确保”一词过于绝对。罗马帝国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这些问题并非仅靠道路带来的交流就能彻底解决,所以不能说罗马道路确保了罗马帝国的稳定统一,排除A项;罗马法律体系的完善是罗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的结果,是罗马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调整社会关系而不断制定和完善法律的过程。其主要动力来自于罗马社会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法律实践,与罗马道路所带来的贸易和社会交流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欧洲国家间的冲突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领土争端、资源争夺、民族矛盾、政治利益等。罗马道路所推动的“同质文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流与融合,但无法从根本上避免欧洲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避免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 B解析: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问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西亚)。根据材料可知,帕尔米拉位于西亚地区,但是这一城市有罗马式的柱廊、希腊式的神庙,同时浮雕和壁画中的骑射手形象则是汲取帕提亚和萨珊波斯军事文化的结果,这说明帕尔米拉融汇了欧亚不同地区的文化,是欧亚文明的交流与互鉴,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的结合,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希腊文化,也提到了帕提亚和萨珊波斯军事文化,并未单一强调罗马,因此并不能反映出罗马在近东的政治博弈,排除C项;通过材料中的不同文明,并不能反映出野蛮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1459年的世界,根据材料“亚洲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抵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可知,《马可·波罗行纪》提供和丰富了新的地理知识,为地理大发现揭示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可能性,A项正确地圆说奠定了大航海的理论基础,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描述的真实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 D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边疆诸州对外“互市”获取了畜牧产品,并主要用于巩固统治所需,外国遣使来华进行“朝贡贸易”,使得唐王朝获得大量的财富与异域物资,并主要为皇族所使用,这体现出唐代通过“丝绸外贸”使得丝绸兼具经济与战略职能,D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唐代藩镇军事实力的变化,排除A项;通过丝绸外贸所获得的马匹并未用于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唐代的经济结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12.答案: D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用朱熹的理论来佐证天主教教义,便于国人理解和接受,减少了天主教的传播阻力,D项正确;促进中学与西学的融合是客观影响,而不是主观目的,排除A项;耶稣会士用朱熹的理论来佐证天主教教义,以此减少天主教的传播阻力,并不是论证天主教的合法地位,排除B项;耶稣会士用朱熹的理论来佐证天主教教义,不可能帮助列强打开中国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 A解析:14.答案: (1)特点:贸易范围扩大到欧美地区;走海路为主,贸易规模大;单向商品流程;长期维持着中国外贸出超的状况;西方以白银为主要支付手段;以上层贵族为主要消费对象。(写出4点即可)(2)原因:中国茶树广泛种植,茶叶加工技术成熟;茶叶贸易的丰厚利润刺激了中国茶叶的出口;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美等地区;欧洲饮茶风气兴起;工业革命后,以市民阶层为主的消费群体扩大。(写出3点即可)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然后运往拉美出口”得出贸易范围扩大到欧美地区;结合所学,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中国与西方的丝绸贸易走海路为主,贸易规模大;据材料“西方却没有具有同等比较优势的农工产品与中国进行交换”得出单向商品流程,长期维持着中国外贸出超的状况;据材料“拉美运抵马尼拉的白银达4亿比索”得出西方以白银为主要支付手段;据材料“主要是为皇家贵族服务”得出以上层贵族为主要消费对象。(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17-18世纪中国和世界。原因:结合所学得出,中国茶叶大量出口的前提是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发展,也即茶树广泛种植,茶叶加工技术成熟;据材料“通常一担茶叶(重百斤)的利润为4至5两银子”得出茶叶贸易的丰厚利润刺激了中国茶叶的出口;据材料“从17世纪20年代起,咖啡、茶、糖逐渐成为英国人喜爱的日用食物”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美等地区,欧洲饮茶风气兴起;根据材料“如非生活水平改善,它们不可能成为一般家庭的必备品”“是为小巷和农户而预定”得出工业革命后,以市民阶层为主的消费群体扩大。15.答案: (1)文献史料。史料价值:通过官方档案可知清代草原丝绸之路繁荣(与俄罗斯的陆上贸易频繁);陆路运输的茶叶比海运的茶叶口味更佳:商队茶比海运国家茶更具竞争力。辅助:实物史料。 (2)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促进茶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增加西方国家财政收入;激发与茶相关文学艺术的创造;丰富了欧洲社会生活。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官方档案”可得出文献史料。史料价值:根据官方档案中“俄中贸易线路涉及到从东北的黑龙江、嫩江、北京、张家口、鄂尔多斯、伊犁、哈萨克整条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道”可得出清代草原丝绸之路繁荣(与俄罗斯的陆上贸易频繁);根据“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致茶味亦减”可得出陆路运输的茶叶比海运的茶叶口味更佳;根据“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货”得出商队茶比海运国家茶更具竞争力。结合所学要得出还需要实物史料作为辅助。(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形成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可知,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促进茶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根据材料二“妇女举行茶会招待亲友,一定程度上促进西方男女平等”可知,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根据材料二“为促进国内糖的消费”可知,增加西方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二“欧洲人创造了许多和茶相关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可知,激发与茶相关文学艺术的创造;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欧洲茶馆的活动丰富多彩”可知,丰富了欧洲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