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同步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棉织品作为一种需求量巨大且销售范围广泛的商品,在推动工业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表现在( )
①推广种植区域
②带动技术创新
③加速圈地运动
④扩展全球贸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表是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及内容摘要。据此可知,该著作的研究主题是( )
目录 内容摘要
第一章从代尔夫特看世界 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
第二章维米尔的帽子 欧洲寻找通往中国之路的热情
第四章地理课 讨论欧洲人和中国人看待外部世界的不同态度
第五章吸烟学校 烟草风靡世界
第六章秤量白银 各地白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
A.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B.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海上马车夫的繁荣 D.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3.如图是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军官与面带笑容的女子》。图中军官戴的时髦帽子是用海狸毛皮制成的,当时的海狸皮是欧洲探险家和亡命徒用欧洲的火绳枪、南美的银子甚至中国的茶叶从美洲印第安人手里换来的。这反映出( )

A.全球贸易的逐步开展 B.荷兰主导了海外贸易
C.奢侈品的需求量增加 D.荷兰在美洲殖民扩张
4.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之风有所不同,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人往往需要在饮茶时增加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
A.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 B.茶文化重构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具有地域性 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5.17世纪,欧洲的贸易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一部分棉纺织品被运回欧洲,供欧洲人消费。还有一部分被运往非洲用来购买奴隶,然后再将奴隶送到美洲的种植园中去劳动。据此可知,当时( )
A.欧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跨太平洋贸易发展迅速
C.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
D.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
6.17世纪,欧洲的贸易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一部分棉纺织品被运回欧洲,供欧洲人消费。还有一部分被运往非洲用来购买奴隶,然后再将奴隶送到美洲的种植园中去劳动。据此可知,当时( )
A.亚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
C.殖民国家贸易竞争加剧
D.跨太平洋贸易发展迅速
7.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期,文化消费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主体消费人群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这一现象( )
A.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 B.源于中产阶级的形成
C.表明启蒙运动的扩展 D.反映工业文明的繁荣
8.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9.位于伦敦西郊的汉姆别墅花园是一座建于17世纪的贵族府邸,这里保存有完整的日式壁柜、风,中国漳州产的青花瓷茶具,还有印度杉木茶桌和一个藤编椅面的靠背椅。这座建筑内的陈设可以用来佐证( )
A.殖民活动的残酷 B.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C.世界贸易的发展 D.英国权力中心的转移
10.19世纪下半期,太湖流域蚕桑产区扩展迅速,“每村或三十户至五十户,家家养蚕,不问男女皆从此业”;苏南地区,“到处产出棉花,此等产棉地之名,常著闻于当业者之间”。这反映了( )
A.统一市场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农村产业发展迎合世界市场
C.经济区域分工协作趋于合理
D.专业性市镇影响种植业结构
11.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反映了当时(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中国经济的发达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区域贸易的活跃
12.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之机,雇用园艺学家罗伯特·福钧乔装潜入安徽和福建等茶叶产区,窃取优质茶籽、茶苗,偷运中国茶叶专家及专用工具,将完整的制茶产业复制到印度喜马拉雅山区。英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中国传统贸易优势
B.扶持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
C.推动茶叶贸易的全球化
D.促进全球植物物种大交流
13.2024年1月1日,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正式参与金砖国家合作。扩员后,金砖十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30%,人口占全球人口近一半,贸易占全球贸易五分之一。这有助于( )
A.发展中国家发挥主导作用
B.区域集团合作程度的加深
C.打破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D.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断创新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C.H.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当时的广告重在宣传饮茶非同一般的益处,几乎将其视为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后来的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喜好饮茶,饮茶在宫廷中蔚然成风,贵族受其影响亦加以模仿。至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中产阶级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C.H.丹耶在1893年认为“茶甚至成为农业劳动者的经常性饮品”。176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数量已达磅,1784年进一步增至磅。走私数量也颇为惊人,有人认为走私茶占有2/3市场。英国人的饮茶偏好在18世纪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社会中存在专门人士对饮茶时添加砂糖与牛奶(乳类)进行精细化探究。“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材料二 17世纪,海牙市政府每年召集一次社区免费聚餐,据账单可知,就餐者曾消费茶叶、烟丝等。“茶馆”一词经常在17世纪末荷兰政府实施的茶叶及咖啡税的一些相关规定中被提及。到19世纪后期,荷兰出现了茶叶包装生产厂,其流程已经出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作业。在品茶新时尚的带动下,一部分人热衷于收藏新颖茶器,一些富裕家庭乐于建筑别具一格的茶亭。这一热潮同步于当时欧洲长时间流行的“中国热”。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饮茶之风在英国流行的因素及本土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饮茶对荷兰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些商人为彰显自己的富有而穿戴夸张,居住奢华。为了提升社会地位,一些商人常通过纳捐行贿获得某种头衔或官职,或投资于其子弟的教育帮助其通过正途考取功名。尽管明朝政府一直禁止王公贵族涉足商业活动,但这一政令从来没有被认真执行过,皇亲国戚投资商业的比比皆是。商人跻身士绅之列与士绅卷入商业潮流,催生晚明乃至整个帝制晚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那就是绅商。“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潮者织者分其利。”
——摘编自原祖杰《奢侈性消费与晚明士商的身份认同》
材料二:时尚的商业化和休闲娱乐的商业化,将英国深深地卷入消费社会。如果说17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里奢侈品消费的主力是皇室、贵族群体,那么进入18世纪,正在崛起中的中产阶级群体乃至社会下层逐渐成为奢侈品消费的重要群体。作为消费需求的奢侈品逐渐从社会高尚文雅之物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国的瓷器、印度的棉布等奢侈品在英国经历了引进、仿制、创新的过程,逐步推进“进口替代”,“英格兰造”的优质产品被销往世界各地。
——摘编自曹瑞臣《论海外奢侈品消费对近代英国社会的推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明奢侈消费风尚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明与近代英国奢侈消费风尚的不同。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织品需求巨大,为了提高棉织品的生产效率,在工业革命期间带动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例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它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②正确;棉织品销售范围广泛,这就促使了全球贸易的扩展。英国等西方国家将棉织品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同时从殖民地或其他国家进口棉花等原材料,④正确,故选C项;棉织品的需求主要是推动了棉花种植区域的推广,但这不是棉织品在推动工业革命方面的直接表现,①错误;圈地运动主要是为了发展毛纺织业的羊毛生产,与棉织品关系不大,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欧洲寻找通往中国之路的热情”可知,欧洲人迫切希望到达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据材料“跨洋贸易”、“白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通的表现,故应为新航路开辟这一全球化主题,A项正确;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说明第二章和第四章的内容,排除B项;海上马车夫的繁荣只涉及荷兰,无法对材料进行全面概况,排除C项;材料中“烟草”、“白银”等强调的是商业贸易往来,另外,材料更多是是强调欧洲国家走向世界,而“交融”一般是指互相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图中军官戴的时髦帽子是用海狸毛皮制成的,当时的海狸皮是欧洲探险家和亡命徒用欧洲的火绳枪、南美的银子甚至中国的茶叶从美洲印第安人手里换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画中军官戴的海狸毛皮帽子,以及海狸皮的来源,反映出的是早期全球贸易的开展。在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商人通过与美洲印第安人的交易获取海狸皮,这显示了不同大陆之间的商品和资源交换,这种交换是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一部分A项正确;荷兰在17世纪是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但这段描述并没有特别指出荷兰主导了海外贸易,排除B项;段描述更侧重于全球贸易的开展,而不是奢侈品需求的增加,排除C项;材料反映荷兰参与全球贸易的情况,没有涉及荷兰在美洲殖民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以来(俄罗斯)。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茶文化具有儒雅之风,而俄罗斯茶文化受到本地气候的影响,发展出了自身的特点,体现了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展,A项正确;“重构”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材料未反映文化传播的地域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从材料看不出时代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7世纪(世界)。据材料“欧洲的贸易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一部分棉纺织品被运回欧洲,供欧洲人消费。还有一部分被运往非洲用来购买奴隶”可知,17世纪,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商品在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流通,说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D项正确;仅从商品的流动,并不能说明欧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仅仅是太平洋贸易,还有印度洋贸易和大西洋贸易,排除B项;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7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17世纪欧洲贸易公司把购买的印度的棉纺织品用来在欧洲销售和在非洲交换奴隶,奴隶作为商品被卖到美洲。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因此随着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B项正确;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欧洲的贸易公司,未涉及殖民国家竞争,排除C项;材料涉及大西洋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 A
解析: 材料“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反映出各种文化消费增多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D排除。故选:A。
8.答案: A
解析:
9.答案: C
解析: 英国的汉姆别墅花园建于17世纪,里面保存了当时日本、中国以及印度的各种家具和茶具,联系所学,这是当时世界贸易发展的结果,世界各地的商品可以汇集一屋,故C项正确。殖民活动、社会结构的变化、权力中心的转移都与材料无关,排除A、B、D三项。
10.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下半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可的主要结论是:太湖流域和苏南地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趋势加强,这种趋势是因19世纪下半期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市场的扩大和需求增加,使农民倾向于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B项正确;材料虽然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但材料未直接提及国内统一市场,且这种广泛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是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扩大导致,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家家养蚕,到处产出棉花,确实体现了分工协作,但仅以太湖和苏南地区不能得出区域分工协作合理,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区域没有提及专业市镇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0世纪中后期的世界。根据题干信息“10世纪中后期”“中国的陶瓷”“南亚的珍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沉船沉没时间在宋朝,此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由图可看出沉船的位置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附近,沉船中发现的货品有“中东的玻璃器皿”“南亚的珍珠”“中亚的宝石”等,说明这一时期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D项正确;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情况,据此并不能得出中国经济发达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至大西洋沿岸,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中国开放五口通商的机会,采取一系列行动窃取中国的茶叶产业,其主要目的是削弱中国传统贸易优势。通过复制完整的制茶产业到印度,英国能够减少对中国茶叶的依赖,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与中国竞争,从而削弱中国在茶叶贸易中的优势地位,A项正确;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本质决定其所作所为不是为了扶持印度经济,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更关注的是如何减少对中国茶叶的依赖,而不是推动整个茶叶贸易的全球化,排除C项:“促进全球植物物种大交流”不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初衷,他们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非物种交流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 D
解析:
14.答案: (1)因素:广告宣传推动;王室贵族推崇;茶叶大量进口;茶叶价格下降;社会经济发展;奢侈消费大众化。
表现:饮茶偏好由绿茶转为红茶且添加牛奶与砂糖;“下午茶”流行。
(2)有利于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近代城市的服务业内容;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近代工业发展;丰富了荷兰的文化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饮茶之风在欧洲的兴起。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当时的广告重在宣传饮茶非同一般的益处,几乎将其视为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可知,广告宣传推动;根据材料一中“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后来的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喜好饮茶,饮茶在宫廷中蔚然成风,贵族受其影响亦加以模仿”可知,王室贵族推崇;根据材料一中“176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数量已达磅,1784年进一步增至磅”可知,茶叶大量进口,茶叶价格下降;根据材料一中“茶甚至成为农业劳动者的经常性饮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经济发展,奢侈消费大众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英国人的饮茶偏好在18世纪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社会中存在专门人士对饮茶时添加砂糖与牛奶(乳类)进行精细化探究”“‘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可知,饮茶偏好由绿茶转为红茶且添加牛奶与砂糖,“下午茶”流行。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海牙市政府每年召集一次社区免费聚餐,据账单可知,就餐者曾消费茶叶、烟丝等”可知,有利于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根据材料二中“‘茶馆’一词经常在17世纪末荷兰政府实施的茶叶及咖啡税的一些相关规定中被提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馆的出现,增加了近代城市的服务业内容,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后期,荷兰出现了茶叶包装生产厂,其流程已经出现了机械化、规模化作业”可知,促进近代工业发展;根据材料二中“一部分人热衷于收藏新颖茶器,一些富裕家庭乐于建筑别具风格的茶亭”可知,丰富了荷兰的文化内涵。
15.答案: (1)国家治理失控,法制执行力度不足;官场腐败,官商勾结;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商帮兴起,资本雄厚;受工商皆本、肯定私欲等思想的影响;货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日盛;人们对上层社会奢靡之风的效仿。
(2)晚明奢侈消费: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内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增加了就业机会;但消费主体局限于社会上层,国内市场有限;受官本位和封建思想影响,绅商将更多资金用于权力运作,限制扩大再生产;绅商阶层未能成为独立阶级,未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近代英国奢侈消费:主体广泛,国内市场广阔;消费主体下移弱化了阶级差别,有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庞大的中产阶级成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注重奢侈品生产,推动了技术革新和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奢侈消费市场,促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解析: 本题以晚明与近代英国奢侈之风为切入点,考查明代和近代英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一些商人常通过纳捐行贿获得某种头衔或官职”“尽管明朝政府一直禁止王公贵族涉足商业活动,但这一政令从来没有被认真执行过”“一些商人为彰显自己的富有而穿戴夸张,居住奢华”“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发展、大商人资本雄厚、官场腐败、国家治理能力不足、明末肯定私欲等思想的影响、上层社会追求奢靡之风的影响、追逐利益的社会风气日盛等角度解题思路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一些商人”“皇亲国戚投资商业的比比皆是”“商人跻身士绅之列与士绅一同卷入商业潮流”和材料二中“17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里奢侈品消费的主力是皇室、贵族群体”“正在崛起中的中产阶级群体乃至社会下层逐渐成为奢侈品消费的重要群体”“英国经历了引进、仿制、创新的过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奢侈消费风尚的范围、主体、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解题思路。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证解题思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