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下面是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国家 文化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A.都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B.适应战后形势发展多元文化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D.利用西方文化替代民族文化2.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B.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3.有学者认为,只有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依附于整个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成为享有自由进入世界市场权利的国家,才能为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追逐超额利润,为垄断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作者意在强调殖民体系的瓦解( )A.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斗争的结果B.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C.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D.反映了战后民主力量极大增强4.(一战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文化层面的全盘西化在中国和印度得不到民众支持B.中国学习西方已经由器物文化层面到达制度的层面C.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阻碍了东方国家的近代化进程D.一战灾难性后果引发东方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5.20世纪初的墨西哥,有两个可以追溯的文化传统:一是基督文明传统,二是印第安文明传统。历史学家通过考古发现证明了土著印第安文明的瑰丽辉煌,他们强调土著文明有能力、有资格担当混血种族的基石。这些学者意在( )A.推进民族国家的建设 B.实现国家独立C.考证本土文明先进性 D.完善民主政治6.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7.如图是设计师展示新加坡APEC峰会领导人服装。男装分绿、红、灰三种颜色,服装的绣花和扣子采用典雅的荷花造型;女装为红色,整体设计简洁而现代,体现了东南亚浓郁的民族风情,结合了中国、马来西亚、印度三国的传统服装特色。该服装的设计理念最有可能是( ) A.彰显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B.弘扬本土传统文化C.突出文化中的西方基因 D.展现文化开放包容8.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主义造成致命的打击,下列能够推动殖民体系瓦解的因素有( )①反法西斯联盟通过决议支持殖民地独立要求②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世界殖民主义体系④二战以战争的正当性保证战后各国的独立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9.按照“蒙巴顿”方案,巴基斯坦被划分为地理上相隔甚远且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巨大的两部分。1971年,印度通过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的决议,并在得到苏联支持的情况下突袭巴基斯坦。不久,孟加拉国正式独立。材料可用于探究( )A.南亚国家的冷战角逐 B.殖民文化的残余影响C.局部战争的文化动因 D.印度民族的独立进程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下列图片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 A.汉城奥运会宣传海报 B.故宫博物院C.泰姬陵 D.圆明园11.人类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或重大事件往往会引起世界地图的变化。下列使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的有( )①拿破仑战争②第一次世界大战③第二次世界大战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12.1958年出版的《丑陋的美国人》严厉批评了美国的外交狭隘主义,在美引起轰动。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读完此书后,决定成立志愿组织和平队,将美国人派往发展中国家帮助其发展,并试图消除人们对美国的负面看法。这最能说明美国( )A.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地位B.决心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资源C.注重用软实力助力全球战略D.企图借对外援助拓展美国市场1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这对世界殖民主义的影响是( )A.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瓦解B.改变亚非拉的政治版图C.强化了宗主国的政治地位D.殖民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二、材料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加坡最初是马来土著部落的领地,后来葡萄牙、荷兰相继入侵过这里,19世纪初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属殖民地。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很早就来新加坡谋生,使新加坡成为华裔最多的国家。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华裔多信佛教、道教;马来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锡克教;欧洲人则信基督教、天主教。因而新加坡面对复杂而又分化融合的种族群体,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新加坡人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星”十分热衷,特别是对港星,对各种“星”极具渲染,给人以一种正义感很强的感觉。但是新加坡的华人有些还是很迷信,不少人相信“命运”“风水”,对于这种“俗”文化,新加坡更是表现出宽容。——摘编自陈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材料二 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视为家常。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也相伴而来。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使得我国经济文化市场面临困扰。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东方的中国,人们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摘编自罗静《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与策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文化的特点,并解题思路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受到冲击的表现及应对举措。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多交战国都是统治非洲大部分地区的殖民列强,非洲殖民地几乎都参加了战争,为了支持战争,殖民者加大对殖民地的100多万非洲士兵直接参与军事作战,殖民列强鼓励身着制服的非洲属民去杀死“白人”敌人,而在此之前,因为肤色,这些“白人”的生命还被看成是神圣的。不仅男人,女人和孩子也被当成搬运工为军队服务。最终,大约15万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失去生命。为了加强对非洲的统治,战争期间及战后,殖民者加大对殖民地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港口、公路、铁路、电缆等。但是,殖民者对非洲的控制和掠夺,使很多非洲人倍感失望,他们对战争做出贡献,却没有得到回报。在一些被称为“新精英”的知识分子中,非洲认同和民族性的观念产生了。这种思想影响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非洲民族主义运动。——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殖民地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非洲殖民地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所展现的情况并非这些国家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多元文化,而是殖民时代遗留造成的文化多元现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利用西方文化替代民族文化”,而是体现了文化的多元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 C解析: 从甲、乙、丙三位学者的说话内容,可知他们对欧洲的命运是忧心忡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一场灾难过后”,这场灾难指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充满了乐观的进步史观,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很多西方学者开始检讨西方文化的去向,甚至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质疑,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3.答案: C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是为了让发达国家更好的攫取利润,因此殖民体系的瓦解实际上是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C项正确;材料说明殖民体系的瓦解是为了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并没有体现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斗争的结果,也无法体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国家的转型,而不是战后民主力量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 D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及战后东方世界。据材料“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可知,中国的东方文化派认为西方物质文明不好,需要国人去解救西方人;据材料“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可知,泰戈尔东方文明具有智慧的优势,西方文明需要被矫正,可见东方文化派和泰戈尔都认为西方文明不好,这体现了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反思,D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一战时期中国东方文化派和战后印度泰戈尔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据材料无法得出文化层面的全盘西化在中国和印度得不到民众支持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时间主要是一战及战后,据所学可知,此时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已经进入到思想文化层面,排除B项;材料虽然涉及东方的中国和印度文化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但是不能认为这种认识是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墨西哥。根据材料可知,墨西哥的文化包括基督文明传统和印第安文明传统。历史学家强调土著印第安文明是墨西哥文化的根基,说明学者意在减轻殖民文化对墨西哥的影响,借助印第安文明推进民族国家的建设A项正确;1813年《墨西哥独立宣言》的颁布,正式宣告墨西哥摆脱西班牙,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墨西哥本土文明的先进性特征,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二战后的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没有体现出西方国家的优势和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故A、C两项排除;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多样化的,故排除D项。7.答案: D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新加坡。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在新加坡APEC峰会上,设计师设计的领导人服装体现了东南亚民族风情,结合中国、马来西亚、印度三国的传统服装特色。该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展示新加坡文化开放包容,D项正确;A、B项只提到服装的部分特点,不能完整体现该服装的所有特色,排除A、B项;该服装没有西方的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 A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了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故①正确;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空前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运动浪潮席卷全球,故②正确,A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完全摧毁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也没有保证战后各国的独立,故③④错误,排除B、C、D。9.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战争与文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因为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巴基斯坦被分为两部分,并由此引发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东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国,这体现了文化对战争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中的战争属于热战,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文化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是在讲巴基斯坦的分裂,与印度民族独立无关,故排除C项。10.答案: A解析: 依据题干和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是以韩国传统舞蹈扇子舞为基础设计的,五个扇子象征奥运的五环,圆形象征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产物,A项正确;故宫博物院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排除B项;泰姬陵修建于二战之前,排除C项;圆明园是清朝的建筑,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 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奥匈帝国的解体,欧洲版图发生变化,出现了大量新兴民族国家。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本属于苏联加盟国的地区独立为民族国家,使得欧洲国家数量增多,C正确;拿破仑战争中吞并了大量欧洲国家,使得欧洲国家数量减少,排除A;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数量有所变化,但并未发生骤然增加的情况,排除B、D。12.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成立和平队除了试图消除人们对美国的负面看法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现美国对外关系的“软实力”,向海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为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服务,C项正确;1958-1961年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D项说法片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13.答案: A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放松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A符合题意。14.答案: (1)特点:多样性、多元化;中西交融,和谐共生。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新加坡交通地位重要,各种文化和信仰传入;郑和下西洋后,大量华侨移民南洋;新加坡政府的引导和文化宽容政策;新加坡国际贸易、金融业发达,思想开放和经济现代化的推动。(2)表现:经济和文化交流融为一体;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存在巨大差异。应对举措: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积极心态学习;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突出人民主体,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可知,多样性、多元化;根据“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可知,中西交融,和谐共生。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葡萄牙、荷兰相继入侵过这里,19世纪初被英国占领,成为英属殖民地”“多种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新加坡交通地位重要,各种文化和信仰传入;根据“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很早就来新加坡谋生,使新加坡成为华裔最多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后,大量华侨移民南洋;根据“新加坡面对复杂而又分化融合的种族群体,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新加坡更是表现出宽容”,新加坡政府的引导和文化宽容政策;根据“新加坡人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星’十分热衷,特别是对港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国际贸易、金融发达,新加坡人思想开放和经济现代化的推动。(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视为家常”可知,经济和文化交流融为一体;根据“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可知,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根据“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东方的中国,人们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可知,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存在巨大差异。应对举措:根据材料二中“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积极心态学习,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突出人民主体,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15.答案: (1)表现:为宗主国参战,提供经济支持;随宗主国参与军事作战;作为搬运工等为宗主国提供军事服务。(2)影响:打破了“白人”神圣高贵的种族歧视的思想认识;为战争的付出,增强了权利意识,开始反对殖民统治;客观上推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非洲认同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推动了二战后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被大肆掠夺。解析: (1)表现,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交战国是统治非洲绝大部分地区的殖民列强,非洲殖民地几乎都参加了战争”可知为宗主国参战,提供经济支持;根据材料“为了支持战争,100多万非洲士兵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可知随宗主国参与军事作战;根据材料“不仅男人,女人和孩子也被当成搬运工为军队服务”可知作为搬运工等为宗主国提供军事服务。(2)影响,根据材料“殖民列强鼓励身着制服的非洲属民去杀死’白人’敌人,而在此之前,因为肤色,这些'白人'的生命还被看成是神圣的”可知打破了“白人”神圣高贵的种族歧视的思想;根据材料“大约15万名非洲士兵和搬运工人失去生命”“殖民者对非洲的控制和掠夺”可知非洲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被大肆掠夺;根据材料“殖民者加大对殖民地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港口、公路、铁路、电缆等”可知客观上推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使很多非洲人倍感失望,他们对战争作出贡献,却没有得到回报”可知为战争的付出,增强了权利意识,开始反对殖民统治;根据材料“在一些被称为‘新精英’的新的社会阶级中,非洲认同和民族主义的思想产生了”可知非洲认同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根据材料“这种思想影响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非洲民族主义运动”可知推动了二战后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