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同步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抗战初期,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主张,大学生应在后方努力读书,以为抗战建国储备人才;1941年开始,竺可桢提倡浙大学子从军。这一转变( )
A.是迫于国民政府的政策压力
B.主要是基于战争形势的变化
C.表明大学教育的宗旨发生改变
D.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2.据统计,宋代书院共203所,其中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这表明宋代( )
A.文化重心南移 B.文人政治局面形成
C.实行重文政策 D.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3.下图反映了我国2015至2024年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A.实现了区域教育发展的均衡
B.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C.保障了教育机会的公平公正
D.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历史叙述可以传递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等信息。下表中的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历史叙述 历史结论
① 北魏在洛阳设立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小学 门阀士族受到严重冲击
② 北朝设立律学、书学、算学 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③ 南朝刘宋设立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四馆 思想领域呈现多元特征
④ 唐承北朝六学,地方设府、州、县学 古代教育体制逐渐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如表为京师同文馆1876年启用的《五年课程表》,其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是( )
时期 课程内容
首年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二年 学四元解;几何原木;平三角,弧三角
三年 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四年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五年 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A.全面学习西方 B.着眼变法改革
C.践行“中体西用” D.应对千年变局
6.清末民初,苏州上层士绅彭氏新修的家谱中“续纂庄规”记载:“女子同为子弟,自应一视同仁,支给学费。但庄款有限,物力艰难。若概照男子支给学费恐力有不逮,公议女子以高小学卒业为限,比照男生一律支给学费。若有力房族升入中学以上各校者,本庄亦抵照高小班给费以示限制而纾财力。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
A.对女子支持力度大 B.以培养传统女性为目的
C.具有社会转型色彩 D.深受士绅阶层完全控制
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部颁行编纂乡土志以作为小学堂教材的例目:“于历史则讲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之事实,于地理则讲乡土之道里、建置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于格致则讲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晚清重视乡土教育的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观念
B.为中西文化融合提供了条件
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
D.将启蒙思想融入了基层教育
8.1961年8月,国家在教育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发展普通教育以提升国民素质。1965年,国家在新的规划中提出必须集中力量发展与国防工业相关的专业技术教育。这一调整( )
A.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B.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
C.服务于国家国防建设 D.推广了先进教育理念
9.1905年,山西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记载:“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至五经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这折射出( )
A.学堂选官制度完全割裂传统
B.人心不正是社会落后的根源
C.科举制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D.教育现代化遭遇一定的阻力
10.1953年,北京市开始筹建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计划建成反映北京自然、历史和社会风貌的综合性博物馆。此外,徐悲鸿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周口店中国猿人展览馆、北京天文馆也在“一五”计划时期相继建立起来。这些博物馆的建立( )
A.利于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B.体现国家对教育教学的重视
C.旨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
D.适应了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
11.明代书院盛行,儒学者经常于书院内讲学,如居于士大夫之列的王门后学罗汝芳讲学时,其听众除了知识阶层外,还不乏众多一般民众。明代士人何良俊则对当时的这种讲学之风多有批评,其中有云:“(讲学)创立门户,招集无赖之徒,数百为群,亡弃本业,竟事空谈。……至于天下慕而效之。正所谓处士横议,惑世诬民。”据此可知( )
A.明代书院激化了阶级矛盾
B.明代书院都为官方创立
C.明代思想禁锢开始被打破
D.书院促进了儒学平民化
12.明朝建立之初,大兴学校。“府、州、县必皆有学,学必有官,官必以府、州、县所荐士,然犹必考验于吏部,乃归而就职焉。”这一措施( )
A.完善了地方教育管理制度
B.加强了民间思想控制
C.健全了八股取士考试机制
D.规范了对官学的管理
13.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应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内容如下表所示)。这反映出当时( )
科目 内容
社会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
国语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算术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音乐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A.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B.国民政府为全国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C.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D.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传统教育内容中,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非文学方面的技术在正规教育中被忽视,更不用说其他的自然学科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给予中国的耻辱使人们开始发现传统教育的内容和结构有极大的缺陷。…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学习“西学”的主张成为现实,京师同文馆被视为最早的新式学堂和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民族矛盾的步步加深,国内改革的呼声日高,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中国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不良、学术落后,主张将教育改革作为变法之本。“教育救国”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心声,教育改革从创办新学堂发展到改革科举制度,鼓励出国留学等。1905年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终于被废止,现代教育制度开始逐步确立。
——摘编自俞国宁《“教育教国”与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时期“教育救国”主张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教育救国”主张的历史作用。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地理教育
材料一 凡地球表面之各部分,各方之人视之、择之,不同价值,盖各有其最重要之一部分。狭义言之,所谓乡土;广义言之,所谓国家。其余地球之各部分,不过为体认此一部分。故研究之以联络此定点之智识,此国粹主义之所以重也。
——广智书局编辑部编纂《世界地理教科书》(1906年)
材料二 吾国民知有家产,不知有国产,固由于国体之致然,亦坐其素不稔夫内国之公产业耳,兹编于户口之蕃耗,物产之良否,与夫山河之美,人物之秀,制造之工,苟内国所可宝贵者,必郑重为之讲说,庶公产业之可宝,饫闻于幼时,以起其他年重爱国之想。亚洲之中,国以数十,惟我中国,版图辽阔,民庶殷繁,雄踞其东南部,盖世界著名之大国也。
——摘编自张相文《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1903年出版)等
材料三 与欧罗巴最大之国比较,俄罗斯之幅员已倍大于我,而英吉利之地,又大于俄罗斯。惟俄属之西伯利(亚),皆荒寒瘠土;英之殖民,则散在五洲,亦多荒瘠。若土壤膏腴,气候和暖,而又联合为广大之地域,当推我国为最矣。
——摘编自京师大学堂编著《本国中等教科地理志》
(1)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评述清末地理教育。
(2)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知识分子,你会编写怎样的地理知识,以引导学生产生“重爱国之想”。请你举一例编写的地理知识并说明编写依据。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抗日战争。根据材料“1941年开始,竺可桢提倡浙大学子从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随着日军的全面侵华,民族危机加剧,因此竺可桢提倡浙大学子从军。竺可桢主张的变化是基于战争形势的变化,故选B项。这一时期为抗战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竺可桢“迫于国民政府的政策压力”而扭转教育主张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竺可桢主张的转变不代表大学教育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材料与中共的群众路线无关,排除D项。
2.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题干统计数据表明宋代书院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布的比例较高,反映了宋代文化发展的重心已逐渐南移到南方地区,而这些地区当时经济较为繁荣。与此相对,黄河流域的书院数量明显较少,因此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移动的特征明显,A项正确;材料对比的是南北方书院的情况,不能得知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和文人政治发展的情况,排除BC项;南北方书院各占的比例与宋朝整体的社会风气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 D
解析: 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5至202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图表中2015—2024年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升,这为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提供了人才支撑,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D项正确;迄今,我国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情况,未涉及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情况,排除B项;我国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保障了教育机会公平公正”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及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朝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法律、书法和计算等专科学校,这体现出教育领域的延伸与拓展,②正确;唐朝继承北朝六学在中央设置官学体系,并在地方设置府、州、县学,这说明该时期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④正确;①错在材料提及北魏设立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小学,但并未叙述这些学校录取学生的标准以及选官的原则与标准等,得不出门阀士族受到严重冲击的结论;③错在南朝设立四馆,指导思想以儒学价值观为主,而当时思想多元是指儒道佛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故选C项。
5.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祥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可知,1876年,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内容涉及数学、化学、天文、国际法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建立京师大学堂,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培育人才,以应对“千年变局”,故D项正确。A项中“全面”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变法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课程内容仅体现出对西方近代学科的学习,但未涉及“中体西用”,排除C项。
6.答案: C
解析: 在清末民初这个时期,传统观念中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很少,而彭氏家族在新修家谱的“续纂庄规”中开始给女子提供一定的教育费用,尽管有遗多限制,但这已经是一种变化的开端,这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女子教育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教育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具有社会转型色彩,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虽然女子也能获得学费支给,但存在诸多限制,如以高小学卒业为限,升入中学以上也只能按照高小班给费,这与男子并不完全相同,故排除A项;材料中彭氏家族给女子提供学费支持,让女子接受教育,这与传统只培养女子三从四德等传统女性特质有很大区别,已经突破了单纯培养传统女性的范畴,更多地体现了时代变化下教育的新特征,故排除B项;材料仅展示了苏州一个家族内部关于教育费用的规定,不能代表整个教育体系被士绅阶层完全掌控,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故排除D项。
7.答案: B
解析: 根据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于历史则讲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之事实,于地理则讲乡土之道里、建置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于格致则讲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和所学可知,编纂乡土教材为输入西学、普及教育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读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为中西文化融合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和经典学说为根本(中学为体),同时学习和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措施(西学为用),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乡土教育与科举制度改革的关系,排除C项;启蒙思想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宗教迷信,主张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材料未体现乡土教育与启蒙思想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196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国家在教育规划中提出必须集中力量发展与国防工业相关的专业技术教育,这一调整明显是为了培养与国防工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当时国际形势严峻,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等诸多安全威胁,发展国防工业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规划的调整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将重点放在与国防工业相关的专业技术教育上,就是为了为国防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所以这一调整是服务于国家国防建设的。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强调了教育发展重点的转移,没有提及教育资源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等方面是如何优化配置的,无法得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结论,排除A项;从教育规划重点转向与国防工业相关的专业技术教育,不能体现出教育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实现了均衡发展,反而可能会使教育资源向特定领域倾斜,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任何关于先进教育理念的内容,只是教育发展方向和重点的调整,与推广先进教育理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 D
解析:
10.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博物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首都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的筹备和其他有关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等博物馆的建设适应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不仅仅有红色文化纪念馆,还有天文馆,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博物馆的建设与教育教学的联系,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11.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由材料中“其听众除了知识阶层外,还不乏众多一般民众”“数百为群”“天下慕而效之”可知,明代书院讲学的出现,使得知识完成了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转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上层社会与底层市民文化的合流,让程朱理学变为了百姓日用之学,明代书院的盛行促进了儒学平民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的激化,例如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明代书院并非全部为官方创立,明代书院的创立既有官方也有私人创办的情况,排除B项;明代常有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禁锢并没有打破,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的官学治理。由材料可知,明朝地方官学的教师必须是府、州、县所推荐的名士,且须经过吏部的考察,这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官学的管理,故D项正确。材料仅说明明朝政府对府、州、县官学教师的管理,不足以说明完善了地方教育管理制度,排除A项;明朝政府加强对官学教师的考察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素质,保障教学质量,并非加强思想控制,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教育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C项。
13.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抗战时期的学校教育。根据材料中“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国耻歌、义勇军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该教学大纲中各科目所反映的内容说明了当时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学校教育,没有涉及国民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C项中“始终”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4.答案: (1)背景:传统教育弊端显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近代教育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2)历史作用:促进了西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思想启蒙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了新式人才的培养;促进了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解析:
15.答案: (1)晚清时期,民族危机加深,随着西学东渐,传入中国的地理学知识改变了部分中国人的世界观。一批知识分子大力开展地理教育,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爱国心;通过比较中外自然资源,盛赞中国地理条件的优越,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爱护之情。虽然清末萌生的近代地理学在传授地理知识中出现了一些不准确的表述,但在当时国家主权、民族利益遭到侵犯的形势下,这种教育不仅传授了地理知识,也成为塑造国家形象,唤起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
(2)举例角度一:编写中国丰富矿产资源地理知识。列举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说明中国矿产资源的丰富,可以以煤铁资源分布为例。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说明中国的地大物博,以此激发学生“重爱国之想”。
角度二:编写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而丧失了大量自然资源的知识。编写领土被割占的情形,由此带来煤铁等大量战略资源的丧失。以此树立学生爱国救亡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重爱国之想”。
解析: 第(1)问,具体思路如下所示。
第一步,明确三则材料的主旨思想,了解命题者选材的意图。
第二步,思考清末地理教育的侧重点,正确运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既要看到其对国家认同、民族意识的激发,也要看到其地理知识的局限性与偏颇处。
第三步,采用先阐发后总结的方式组织答案。
第(2)问,编写的地理知识是要引导学生产生“重爱国之想”,编写者可从疆域变化、自然资源的特征、地理环境多样化等方面说明中国地理条件的优越性与独特性,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使命感,示例要有一定的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