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北宋一代,是儒家学者们的觉醒时期,当时绝大部分儒学家们,不再只是拘守着儒家旧有的思想壁垒,作为反对佛老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使儒家学派重新居于佛道两家之上”。这一“觉醒”( )A.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充实 B.旨在否定佛老思想C.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 D.重建了个人价值观2.20世纪30年代以后,花木兰、苏武、薛家将、岳飞、梁红玉等历史人物成为众多画家重要的创作题材,《薛家将》《岳母刺字》《木兰从军图》等都是当时的知名画作,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的艺术创作( )A.致力于继承传统文化 B.响应了民众的爱国心声C.深刻地揭露社会现实 D.抵御了西方的文化侵略3.《诗经·大雅·假乐》开篇即谈道:“假(嘉)乐君子(周王),显令德(美德)。宜(适合)民(庶民)宜人(群臣),受禄于天。”其中“宜民宜人”“受禄于天”等表述在后世的官方祭典和文人祝词中被反复引用。该作品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得益于其( )A.承载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B.蕴含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C.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D.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4.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中晚期的竹简,其中《治邦之道》篇系统讨论了治国理政问题:“今夫逾人于其胜,不可不慎,非一人是为,万民是为。举而度,以可士兴;举而不度,以可士崩。故《兴》举善人,必熟闻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材料主张治国理政应该( )A.民贵君轻 B.举贤用能 C.道法自然 D.隆礼重法5.《诗经·国风》共有诗歌135首,其中抒怨之作多达近百首,涉及女子爱情婚姻之怨、对统治者腐朽生活之怨、遭受剥削之怨、兵役之怨、流落无依之怨五大类。此外还有不少讽刺统治者腐朽昏庸的“变风”之作。上述材料反映出( )A.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B.贵族阶层的腐朽没落C.小农阶层的困苦生活 D.先秦时期的人文关怀6.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在西汉时期被引种入华。两汉之际,苜蓿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隋唐时期,苜蓿的种植范围打破南北界限。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苜蓿逐渐打破了农耕民族的“厌草”情结,逐渐融入中国人日常生活。苜蓿种植的推广反映了( )A.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农牧业分界线的逐渐南移D.中华文明的包容凝聚7.《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这里的“物物工承剂”( )A.严重束缚了劳动者的人身自由B.基本承袭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C.成为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保证D.不利于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8.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顶棚特有的一种装饰形式。早期多以藻纹作为装饰,“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 )A.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B.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穹顶式建筑风格C.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D.体现了中国文化包容性和时代性特点9.先秦有思想家对“天子”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一阐释(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B.导致了礼崩乐坏的结果C.与孔子的主张高度契合D.蕴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10.下表为唐宋时期关于“名禁”(人名禁忌的回避现象)的记述。名禁现象( )朝代 记述唐代 “ 蒋严除太仆卿,以父名卿,固辞,改授太子右卫副率 ”“ 冯宿除华州刺史,以父名子华,拜章乞罢,改左散骑常侍兼集贤殿学士 ”宋代 吕希纯 “ 迁著作郎,以父讳(吕希纯父名 “ 公著 ” )不拜,擢起居舍人 ”A.巩固了理学正统地位 B.体现了趋吉避凶观念C.凸显了以礼入法理念 D.强化了伦理纲常意识11.下图是南宋初年宫廷绘画《晋文公复国图》(局部),以连环画形式描绘了重耳(晋文公)流亡至复国的历程。该画( ) A.以写实手法表现宏大事件B.旨在宣扬政权的正统地位C.继承魏晋以形传神的风格D.重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12.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晋南、江汉、海岱、环嵩山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均有阔脸、臣形目和蒜头鼻等主体特征。这反映了当时(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C.已经出现公共权力 D.早期国家进一步发展13.隐士即隐居不仕之士,他们往往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无意仕途。下表为史书中关于隐士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 。《晋书》卷九四《隐逸传》 永康初,惠帝博求清节俊异之士,太守仇馥荐任旭 …… 旭以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行。《宋书》卷九三《陶潜传》 义熙末,征(潜)著作佐郎,不就。A.隐士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B.隐士崇奉佛道思想C.社会动荡导致隐士的出现 D.隐士反对君主专制二、材料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包含三层含义: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立国为民,体现了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认知;政在养民,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历代统治者基于传统民本思想提出的一系列“以厚民生为本”的富民之策,并积极进行民生实践。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逐渐转化为近代民主思想,并在批判、继承中逐步实现转型和重建。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根据时代的发展,运用唯物史观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阐释,使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获得创新性发展。——左玉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主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节又称为过年、年节、年岁等,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当时“年”称为“岁”。“岁”是一种和斧子差不多的工具,用来收获庄稼,也用来祭祀。商朝高度重视祭祀,年由“岁”变作“祀”,周朝改称为“年”。汉武帝元封七年颁布新的《汉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汉武帝以后,春节一直是正月初一,名称上有岁首、正旦、元日、元旦不同说法。辛亥革命之后规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至此,“春节”的称谓才正式确定下来,这一称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至今。——摘编自江西省教育厅《非遗,为什么是“春节”?》材料二 从国内各民族来看,春节先是汉族先民过的。但是,由于汉族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极广,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族人民不断融合,互相渗透,春节逐渐变成了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传统节日。……在国内各民族中,还有些少数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年”,如苗族有“苗年”,藏族有“藏历年”等。远在英国伦敦唐人街的华人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男女老少穿上新装,自清晨开始即访友拜年,互道“恭喜发财”。随着震耳欲聋的锣鼓鞭炮声,人们扶老携幼涌上街头。有表演中国杂技的,还有演出中国古装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向心力。它不仅紧紧地吸引国内的各个民族,也吸引远离祖国的带有中华民族共同民族心理素质的国外华人。——摘编自邓毅顽《从春节习俗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1)根据材料一、二,分阶段概括中国春节的演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节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作为反对佛老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可知,北宋时期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借鉴佛老观点,充实儒学,不局限于儒学本身,有助于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A项正确:儒家学者并未否定佛老,而是借鉴融合,排除B项;南宋之后,理学逐渐受到官方重视,逐步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但材料强调儒家学者,并未特意说明是理学,排除C项儒学不拘泥于旧有思想壁垒,不代表重建了个人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正处于战争和民族危机的时期,艺术创作往往以提振民族士气、激发爱国情感为主要目的。这些以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为题材的作品反映了艺术创作者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契合了社会大众的爱国情感需求,B项正确;画家选取的题材都是爱国主题的内容,因此其目的不仅是致力于继承传统文化,更多是响应此时的爱国心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激发爱国情感,而非揭露了社会问题,不能得出深刻地揭露社会现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不能得出抵御了西方的文化侵略的结论,且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和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周王拥有美好的品德,适合治理百姓,得到了上天的保佑和恩赐,后世官方祭典和文人祝词中反复引用“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说明承载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德治并非无为而治,排除B项;材料表明周王以德施政,未提及刑治,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周王仁德“受禄于天”,并不是阐释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 B解析: 先秦时期的政治第一步,时空定位 战国中晚期第二步,解题思路材料 根据材料“故《兴》举善人,必熟闻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可知,举贤提倡实绩第三步,逐项解题思路 A项 材料未涉及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B项 材料强调有能则举之,强调选拔贤能 √C项 道法自然属于道家的思想主张,材料并未反映 ×D项 隆礼重法是战国时思想家荀子的思想,材料并未反映 ×5.答案: D解析: 《国风》中大多数作品都反映了民间疾苦和对统治者的讽刺,是先秦人文关怀的体现,故选D。《国风》作品并非只来自春秋时期,并不能说明当时礼崩乐坏,故排除A。材料中只能反映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压迫,并非没落,故排除B。小农阶层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6.答案: D解析: 苜蓿作为域外物种,逐渐融入具有“厌草”情结的农耕民族日常生活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苜蓿由“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到“种植范围打破南北界限”,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共同的文化特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凝聚性,故选D项;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应体现为:随着南方经济发展,南方的文化逐渐在北方推广,材料中的苜蓿是自北向南推广,排除A项;苜蓿推广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乱,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农牧业分界线南移,但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国家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与开发,农牧业分界线又向北移动,苜蓿种植的推广受到农牧业分界线南移的影响,但农牧业分界线南移的表述并不符合苜蓿种植推广的整个过程,排除C项。7.答案: C解析: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材料反映唐代从工匠技艺的培训,到产品的制造、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成为传统工匠精神传承的保证,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物勒工名”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劳动者的人身自由,故排除A项;“物勒工名”与盐铁官营无关,故排除B项;“物勒工名”有利于加强对生产流程的管理,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故排除D项。8.答案: D解析:9.答案: D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天子”由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是“众父父”,这表明了对每个人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一定的人本思想,D项正确;法家思想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材料中的观点与诸侯争霸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也遭到破坏,与天子内涵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天命观上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与材料中的观点有一定区别,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 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名禁现象的相关知识。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于宋朝,与材料“唐代”不符,故A错误;B.材料中名禁现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趋吉避凶观念无关,故B错误;C.材料中名禁现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以礼入法理念无关,故C错误;D.材料中名禁现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化了伦理纲常意识,故D正确。11.答案: B解析:12.答案: B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不同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具有相似的特征,说明当时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A项;公共权力满足社会需求,处理公共事务,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兽面或神人面不能证明早期国家,排除D项。故选B 项。13.答案: A解析: 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中国)。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庄周拒绝楚威王让其为相的厚币聘请,称宁在污渎中自快,不为有国者所羁;任旭因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接受惠帝的征辟;陶潜拒绝担任著作佐郎。他们都不慕名利,坚持自己的志向和生活方式,体现出独立的精神人格,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佛道思想,也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这些隐士的行为与佛道思想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虽然任旭所处的永康初朝廷多故,社会动荡,但仅根据这一个例子不能推广到所有隐士,庄周所处的战国时期和陶潜所处的东晋末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且材料中没有明确表明社会动荡是他们成为隐士的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所以无法得出社会动荡导致隐士出现的普遍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隐士拒绝出仕的原因主要是追求自身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当时局势或官场的一些看法,没有明确体现出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 (1)发展:从君主专制到主权在民;从君主和官员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变为国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措施从务本兴农、轻徭薄赋,约束官吏、勿使扰民到国民通过选举、议会等方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2)说明:坚持唯物史观,阐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民主,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解析: (1)本题属于对比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立国为民,体现了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认知”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逐渐转化为近代民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君主专制到主权在民;根据材料“政在养民,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与“运用唯物史观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阐释,使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获得创新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君主和官员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变为国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根据材料“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措施从务本兴农、轻徭薄赋,约束官吏、勿使扰民到国民通过选举、议会等方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2)本题属于特点类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运用唯物史观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阐释,使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获得创新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唯物史观,阐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据材料“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逐渐转化为近代民主思想,并在批判、继承中逐步实现转型和重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人民民主,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15.答案: (1)演变: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称为“岁”,后改称“祀”;周朝改称为“年”;汉武帝时期以正月为岁首,此后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名称多样;辛亥革命后正式定名为春节;新中国沿用至今。(2)影响:促进了汉族与各族人民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解析: (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当时‘年‘称为‘岁。”可知,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称为“岁”,后改称“祀”;根据材料一“周朝改称为‘年”“可知,周朝改称为“年”;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元封七年颁布新的《汉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汉武帝以后,春节一直是正月初一,名称上有岁首、正旦、元日、元旦不同说法。”可知,汉武帝时期以正月为岁首,此后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名称多样;根据材料一“辛亥革命之后规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与‘春节’的称谓才正式确定下来,这一称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至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正式定名为春节以及新中国沿用至今。(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汉武帝以后,春节一直是正月初一,名称上有岁首、正旦、元日、元旦不同说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一“但是,由于汉族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极广,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族人民不断融合,互相渗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汉族与各族人民的融合以及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根据材料二“在国内各民族中,还有些少数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年’,如苗族有‘苗’藏族有‘藏历年’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根据材料二“远在英国伦敦唐人街的华人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男女老少穿上新装,自清晨开始即访友拜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根据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向心力“可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根据材料二“从国内各民族来看,春节先是汉族先民过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