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下图为汉字楷书、草书与日文平假名的对照图。该图可直接印证( ) A.大化改新全面学习中国文化B.日文平假名与汉字草书的联系C.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2.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事例可以用来说明(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B.启蒙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C.中西文明之间互相借鉴D.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3.17世纪初,英国学者培根曾说:“(中国的)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过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这说明近代早期( )A.中华文化对欧洲近代化贡献突出B.中国印刷技术领先于西欧国家C.战争冲突是文明传播的主要途径D.新航路的开辟促成了西学东渐4.公元603年,日本圣德太子摄政,评定对朝廷的忠诚程度,将德、仁、礼、信、义、智各分大小,组成十二阶官衔。冠位是根据每个人对朝廷忠诚程度授予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如果功劳倍增,还可授予更高的冠位。该措施( )A.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B.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影响C.限制了武士集团权力 D.旨在巩固中央集权体制5.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义之邦而著称,“礼既为一切万物之至极”,因而古代中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1954年新中国正式倡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B.中国在国际中的大国担当C.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D.中华文化圈强大的吸引力6.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7.下图为汉字楷书、草书与日文平假名的对照图。该图可直接印证( ) A.大化改新全面学习中国文化B.日文平假名与汉字草书的联系C.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D.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8.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赍(指钱币)”则“尽市文籍”。此现象表明隋唐文化( )A.深受异域文化影响 B.对周边国家有巨大吸引力C.是民族交流的产物 D.首开“中学西传”的先例9.妈祖信俗起源于宋代福建湄洲岛地区,中国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褒封,并渐次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截至2024年5月,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妈祖文化的传播(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C.保障了朝贡贸易体系稳定D.丰富了中华文化思想内涵10.既信教又崇拜祖先和孔圣人对于西方传教士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为此,教皇克莱门十一世两次派人向康熙传达谕旨,“训示”清朝贯彻天主教教义。这种态度激怒了康熙,他最后批示:“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这一做法( )A.导致了中国闭关锁国 B.维护了天朝上国地位C.反映出中西文化冲突 D.断绝了西学东渐进程11.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中国热的出现( )A.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复兴B.适应了欧洲社会变革需要C.推动了西学东渐的发展D.导致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12.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如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这可用于印证( )A.中韩文化渊源相同B.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13.公元670年,日本天智天皇在全国范围内制定户籍,名“庚午年籍”。692年,持统女帝设立了“班田大夫”一职,并首先在大和、河内、摄津、山背“四畿内”实施班田。奈良时代(710~784年),国学每年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试,成绩优秀者即可参加国家的任官考试。这些可用于说明( )A.政治制度是中日交往的主要内容B.中华制度文明对日本的辐射C.古代日本未形成稳定的本土文化D.中日两国间商贸往来较频繁二、材料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籍记载,先秦时期,中原与沿海地区及海外就已经存在交往。战国时期,燕国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一般是从登州湾出发,入渤海湾北向长山列岛至辽东半岛南端,沿半岛东侧北上鸭绿江口,再走朝鲜半岛西侧近海,至半岛尽头,穿越对马海峡,抵达日本本土。秦统一六国及其后的楚汉相争,导致不少内陆汉人逃到朝鲜半岛,有些人渡海进入日本。秦始皇时代的神仙传说与徐福东渡故事的真实性当然十分可疑,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秦汉之际中国与日本、朝鲜的海上交往和催生弥生文化的历史。8、9世纪,“广州通海夷道”贯穿南海诸国、印度洋至波斯湾和东非海域,并与航向日本、朝鲜半岛的东北亚海路相连接,对东亚各国的发展影响巨大。——摘编自李庆新《海洋贸易、货币流通与经济社会变迁——东亚海域沉船发现古代货币及相关问题思考》材料二 “朝鲜”之称在古书里既可以用作国名,也可以用作地域名。如《盐铁论》中就有“(燕国)度辽东而攻朝鲜”的记录。《史记·朝鲜列传》亦载:“秦灭燕,属辽东外微(藩属)。”至晚在隋代,高句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在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政权,强盛时统治整个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人在与中原的交往中,也把自己的政权所在地称为“辽东”,高句丽王元在给隋文帝的表中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高句丽人对“辽东”内涵的认同,反映出高句丽人对中国的向心力。唐代裴矩、温彦博等大臣以“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为由,要求恢复中原王朝对这里的直接管辖。以“辽东”指称朝鲜半岛北部的说法在唐代中原地区和高句丽国内的通行,恰是高句丽民族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一个有力证据。——摘编自杨军《朝鲜半岛与“辽东”内涵的失系》(1)根据材料一,概括10世纪以前中国和东亚邻国交往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史籍中“朝鲜”和“辽东”关系的变化,并简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97年至1913年,中国期刊发表的有关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作品约为162篇。在甲午战败之后,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反思就已甚嚣尘上,其中卢梭啠学则以其发端于自然、着眼于新民、终于新国家的特点,成为清末以来浩大的文化反思浪潮中的重要资源。在辛亥革命之前,卢梭二字即意味着民权之思想与民主之革命。“卢梭破坏旧政治学而新政治学乃兴”的先例不由得启发中国学人“不破坏之建设,未有能建设者”。这个“破坏有理”的文化共识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则进一步细化为实现文明进步的观点。卢梭及其所激发的法国革命史让中国学人重新认识了现代政治的条件,重释合法性推动新政体之展望。李大钊在1917年《暴力与政治》一文中将卢梭定义的合法权利视为“当永悬为政理之鹄”的“透宗之旨”,对“恃乎强力临御斯民”的军阀暴政提出激烈的批判,指出“依力为治以劫制斯民使之屈服于其下者,天下不安之事,莫斯为甚也”。军阀割据与殖民控制的加剧,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其实已经说明了启蒙主义所设计的共和制度与民主程序在中国的失败。陈独秀等进步学者,逐渐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解题思路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将包括卢梭在内的现代中国政治话语推向一个更为真实革命的新境界。青年毛泽东曾号召时人,要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来争取创造历史之主人公的自觉意识和主导地位:“我们不联合起来,讲究我们的自教育,还待何时 我们已经堕在苦海!我们要讲究自救,卢梭所发明的自教育,正用得着。”——摘编自包大为《卢梭哲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甲午战争后卢梭哲学在中国影响甚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哲学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1.答案: B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文化。根据材料“汉字楷书、草书与日文平假名的对照图”可知,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日文平假名与汉字草书的联系,B项正确;大化改新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全面”一词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而非一脉相承,排除C项;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全面”一词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 D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说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并非都是中国的工艺物品,排除A项;启蒙思想的来源并不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欧洲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这三项发明都曾改变过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欧洲的影响,尤其是对欧洲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A项正确;欧洲吸收并改进中国活字印刷术之后,印刷业蓬勃发展,而中国的传统印刷业长期以雕版印刷为主,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对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印刷术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印刷术领先于西欧国家的结论,排除B项;三大发明传入欧洲途径,既有通过战争的方式,也有通过和平的贸易方式,C项说法较片面,排除C项;材料中三大发明的西传,时间上比新航路开辟早,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 B解析: 选择B:由“德、仁、礼、信、义、智”“十二阶官衔”“对朝廷的忠诚程度”可知,这些官阶的名称和其中的“忠诚”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同时官位十二阶是等级秩序的反映,这些都可以表明上述措施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A:题干所述属于日本的官衔制度,这无法消除封建割据势力。排除C:题干所述冠位的等级高低取决于“对朝廷的忠诚程度”和“功劳”,并不会限制武士集团获取官衔。排除D:日本在大化改新时才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而大化改新发生在64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5.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和现代中国。题干中国的“礼”这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精神,成为与他国交往始终奉行的基本精神,影响力不断扩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没有直接涉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大国责任、发挥大国作用等体现大国担当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是中华文化在外交方面的表现,不能体现对他国文化的包容,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提及中华文化圈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受中华文化圈吸引等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 C解析: 材料信息“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宝船和友谊”,说明习近平主席赞誉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故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故A项错误;造船和航海技术非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故D项错误。7.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对日本的影响。选择B:根据图片可知,汉字楷书、草书与日文平假名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日文平假名受到汉字的影响而成。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大化改新并没有全面学习中国文化。排除C: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并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材料表现的是日文平假名受到中国汉字的影响,不是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书法艺术。8.答案: B解析: 根据“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开元初又遣使来朝”“尽市文籍”等信息可知,隋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广泛影响,有巨大吸引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隋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无法体现隋唐文化深受异域文化影响、是民族交流的产物,排除AC项;材料无法体现“首开”,也无法体现“中学西传”,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信仰传播到世界各地,这表明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增强,A项正确;妈祖信仰起源于沿海地区,并非中原文化的体现,排除B项;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朝贡贸易体系没有关系,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妈祖文化的传播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未体现中华文化思想内涵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 C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既信教又崇拜祖先和孔圣人对于西方传教士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清朝贯彻天主教教义。这种态度激怒了康熙,他最后批示:‘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可知,天主教在传播过程中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儒学冲突,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康熙批示禁止洋人在中国传教,而非闭关锁国,排除A项;康熙下令禁止传教的原因是文化冲突,而非冲击了天朝上国的地位,排除B项;禁止洋人传教并没有完全断绝西方科技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 B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世纪(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16—18世纪时欧洲社会变革的时期期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兴起、启蒙运动、政治革命等,中国热的出现适应了不同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B项正确;中国热的出现的确有利于人文精神复兴,但这只能反映材料部分影响,属于以偏概全,排除A项;中国热是属于东学西渐,排除C项;导致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夸大了中国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 D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根据材料“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汉字在古代朝鲜得到了传播,这可用于印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中韩文化渊源相同”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并不代表儒学得到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排除B项;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代,而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 B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日本)。根据材料“户籍”“班田”“国学”“任官考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这些措施都受到中国制度的影响,体现了中华制度文明对日本的辐射,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华制度对日本的影响,仅从材料无法判断政治制度是否是中日两国交往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日本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并不代表其没有形成稳定的本土文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制度对日本的影响,未反映中日的商贸往来,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 (1)特征:起源早(历史悠久);路线海陆兼备;伴随着大规模移民;中国的文化辐射作用和文化中介作用显著。意义:推动了中国边疆及周边国家交通和航海业的发展;推动了朝鲜、日本对华朝贡关系(中朝、中日宗藩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当地文化的创新发展;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为中国及周边邻国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友谊。(2)变化:从“朝鲜”作为“辽东”近邻,变为朝鲜半岛北部是“辽东”的一部分。因素:大一统王朝的重建和国力的强盛;民族政权的兴盛及其华夏认同;历史上中朝之间的密切交往。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10世纪前(亚洲)。特征:根据材料“古籍记载,先秦时期,中原与沿海地区及海外就已经存在交往。”可知,起源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燕国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一般是从登州湾出发,入渤海湾北向长山列岛至辽东半岛南端,沿半岛东侧北上鸭绿江口,再走朝鲜半岛西侧近海,至半岛尽头,穿越对马海峡,抵达日本本土。秦统一六国及其后的楚汉相争,导致不少内陆汉人逃到朝鲜半岛,有些人渡海进入日本。”可知,路线海陆兼备,且伴随着大规模移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文化辐射作用和文化中介作用显著。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中国边疆及周边国家交通和航海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朝鲜、日本对华朝贡关系(中朝、中日宗藩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当地文化的创新发展,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为中国及周边邻国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友谊。(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亚洲)。变化:根据材料“以‘辽东’指称朝鲜半岛北部的说法在唐代中原地区和高句丽国内的通行,恰是高句丽民族是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一个有力证据。”可知,从“朝鲜”作为“辽东”近邻,变为朝鲜半岛北部是“辽东”的一部分。因素:根据材料“至晚在隋代,高句丽(东北少数民族扶余在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政权,强盛时统治整个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人在与中原的交往中,也把自己的政权所在地称为‘辽东’”可知,大一统王朝的重建和国力的强盛;根据材料“高句丽人对‘辽东’内涵的认同,反映出高句丽人对中国的向心力。”可知,民族政权的兴盛及其华夏认同;根据材料“唐代裴矩、温彦博等大臣以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可知,历史上中朝之间的密切交往。15.答案: (1)原因:民族危机深重;社会变革需求;西方思想的传入;传统文化的反思;有识之士的推动。(2)影响:激发了民主意识;推动了平等观念传播;为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了制度设计理念;启发了革命实践;推动了教育改革思想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解析: (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深重;根据材料“其中卢梭哲学则以其发端于自然、着眼于新民、终于新国家的特点,成为清末以来浩大的文化反思浪潮中的重要资源“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社会变革需求;根据材料“1897年至1913年,中国期刊发表的有关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作品约为162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思想的传入;根据材料“在甲午战败之后,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反思就已甚嚣尘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传统文化的反思根据材料“李大钊在1917年《暴力与政治》一文中将卢梭定义的合法权利视为……陈独秀等进步学者,....将包括卢梭在内的现代中国政治话语推向一个更为真实且革命的新境界。青年毛泽东曾号召时人,..…卢梭所发明的自教育,正用得着”可得出有识之士的推动。(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在辛亥革命之前,卢梭二字即意味着民权之思想与民主之革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激发了民主意识;根据材料“这个”破坏有理’的文化共识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则进一步细化为实现文明进步的观点。卢梭及其所激发的法国革命史让中国学人重新认识了现代政治的条件,重释合法性推动新政体之展望”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平等观念传播;为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材料“军阀割据与殖民控制的加剧,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其实已经说明了启蒙主义所设计的共和制度与民主程序在中国的失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影响了制度设计理念;根据材料“卢梭破坏旧政治学而新政治学乃兴'的先例不由得启发中国学人‘不破坏之建设,未有能建设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启发了革命实践;根据材料“我们不联合起来,讲究我们的自教育,还待何时?我们已经堕在苦海!我们要讲究自救,卢梭所发明的自教育,正用得着。”可得出推动了教育改革思想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