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同步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将北美土著居民划分为“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身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这种现象( )A.反映文化的剧烈冲突B.充斥着对印第安人的歧视与污蔑C.基于长期的文化偏见D.说明对印第安人的认识逐渐客观2.19世纪中期,拉美出现了茶话会、书店、杂志社、印刷所、科学院、博物馆、音乐学院等文化传播和交流机构;拉美作家也在作品中大胆使用各国方言词汇,歌颂拉美的自然风光,重视发掘古代印第安人的文化遗产,提出创造一种“美洲的文化”。这表明当时的拉美社会试图( )A.重塑拉美文化 B.打破殖民枷锁C.传播启蒙思想 D.传承文明传统3.下列关于中古时期(5—15世纪)世界区域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中央集权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B.西亚阿拉伯帝国实行封君封臣制度与封建庄园制C.非洲班图人最早种植水稻、粟,饲养水牛等D.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养出马铃薯、玉米、花生等作物4.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法隆寺有48座佛教建筑,它们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这说明( )A.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B.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的代表C.日本佛教建筑深受中国文化影响D.法隆寺由日本政府为鉴真所建5.古代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300多座金字塔庙宇;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城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太阳金字塔。古代美洲金字塔的主要用途是( )A.传播宗教场所 B.用于祭祀C.用作国王陵寝 D.贮藏文化遗存6.孟广林在《世界中世纪史》中指出:“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该学者意在强调( )A.日本文化在交流中创新发展B.日本自身文化有很强的本土性C.中日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D.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7.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给玛雅文明造成的后果是( )A.经济衰退 B.文化浩劫 C.国家分裂 D.民族灭亡8.有学者指出,古代菲律宾使用过一种名为“巴伊巴音”的文字,和东南亚多种文字一样,是由南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化而来的;越南北部发现了改编后的《罗摩衍那》的口头文本,把安南(今越南)变成了十车王的阿耶陀国(中印度古国)。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东南亚难以创造出独特的文明形态B.古印度文明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特性C.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具有重要的影响D.古印度文明推动东南亚的人口迁移9.10世纪时,庄园在日本遍布全国。庄园主大多为中央贵族、地方豪门和大寺院,他们委派代理人——庄官管理庄园。庄园出现之初尚须向政府交纳租税,但自9世纪中叶以后,有权势的庄园主获得“不输不入”的特权,从而使庄园摆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地方中、小贵族为逃避国家赋税和徭役,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自己则变成庄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A.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人身控制C.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D.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10.某学者认为,古代印度十进制带来的简便而精确的小数点计数法,刺激了古代阿拉伯数学家归纳出“代数”的数学运算方法和关系,这与古代希腊数学思想的几何风格大相径庭。该学者意在强调古代阿拉伯人( )A.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对数学的理解进入新阶段C.善于整合古代各个地域文明D.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11.美国学者伯恩斯、拉尔夫在所著《世界文明史》第3卷中说道:“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美洲( )A.玛雅历史对西方影响深远 B.文字无法被释读C.拥有发达的奴隶制文明 D.文化水平比较高12.1934年,美国政府将印第安人学校的教育方式,从原来的白人化种族教育,转向与印第安人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开设双语、印第安历史教育、文化传统保护等课程。这些举措( )A.消除了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B.意在发展印第安纳州的农业C.清算了欧洲对美洲殖民的罪行D.有利于维护美国社会的稳定13.早期日本神道崇拜自然万物。5世纪,道教传入日本。此后不久,神道中形成了关于天地开辟、宇宙生成的神话体系,还出现了“阴阳”、“无为”等有关世界本原的概念。这反映出( )A.日本原始宗教的理论化 B.神道教地位的官方化C.道教成为日本主流文化 D.日本武士道影响深远二、材料题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面前,人们的态度和举措发轫于平时的生活积淀,甚至是祖辈和周围人群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翻版,以此观照日军侵略战争中的行状,完全可以说它反映了日本文化的负面效应。例如,日军法西斯草菅人命,荼毒生灵,表现为十足的兽性。这从最高军部组建以活人做细菌武器、化学武器试验品的731部队,制造无人区等大量事实可以证实。有资料载:“日军在南京的抢掠是有计划的,上至师团长下至士兵无不从事抢掠,很多发了横财。”据估计,南京大屠杀期间,公私财产之损失约为国币2300亿元,当时折合657亿美元。由于长期的文化熏陶和持续的养成教育,日本法西斯对天皇是绝对地效忠,在军队里军官把自己的命令说成是天皇的意旨。日本兵普遍忠于职守,为了表示对天皇的效忠,死是一种美,死于自杀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对于日本文化的负面效应究其成因,在非政治性成因里,有些是永久起作用的,厘清曾经起作用的因素,才能认识其受制约的文化特征。17世纪以来,由于交通的限制,日本反成为同世界隔绝的自然屏障。因而日本文化呈现出明显的保守性、超稳定性、局限性。台风、火山等自然灾害也使日本人对“部族的脆弱性”非常敏感,因而心理表现出种种不健康状态。日本长期以农业立国,需要家族劳动力互相协调,由家庭观念扩展而来的团体意识得到世代强化。农业收成一般较有保障但又不会盈余太多,促成了守旧、执拗、偏颇等心理的生成。称为大和的民族,是一个强悍、坚韧、生息不已的民族,以至在日本国民中形成大和魂的崇高信仰,但因文化上缺乏交融,只学西方的技术和科学,在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上不改日本的传统。尽管日本国土有限,力图保持传统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难免不被先进文化渗透和改造。一方面吸收一方面排拒,其实这是自卑心理的反映。——摘编自陈玉林《日本文化与侵略扩张》(1)根据材料,说明日本文化在战争中的负面效应。(2)根据材料,概括影响日本文化形成的非政治性因素。15.文明的交流互鉴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的成就(部分)领域 成就 影响数学 传播印度的数字符号 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各国通用伊本·穆萨《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把代数学发展成为独立科学天文 白塔尼《萨比天文历表》 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医学 伊本·西纳《医典》 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文学 《一千零一夜》 吸收各地民间故事,译成多国语言材料二 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其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阿拉伯帝国建立后,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充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材料三 三文化广场是墨西哥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广场上有三组不同时代的建筑物:阿兹特克文化遗址(图中前景)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图中右后)和现代化的建筑(图中左后)。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时作了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材料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1)依据材料,概括阿拉伯文化成就的特点;结合所学,解题思路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2)结合所学,请为墨西哥三文化广场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介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结合所学,指出影响当代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从“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到“生态印第安人”可以看出,基于长期对印第安人的偏见,使其对印第安人的集训一直停留在原始的生态的状态,即认为他们一直没有进入到近代文明的状态,C项正确;材料与文化冲突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20世纪以来的并不是污蔑,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对印第安人的认识并不客观,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 A解析: 材料主旨是通过吸收西方文化又挖掘古代印第安人的文化遗产以创造一种“美洲的文化”,即重塑拉美文化,因此选A;19世纪中期,拉美已经独立,排除B;材料内容未涉及启蒙思想,排除C;传承文明传统不是目的,排除D。3.答案: D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世界。根据所学可知,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花生等作物,D项正确;西欧封建社会是封君封臣制度,王权不集中,排除A项;西亚阿拉伯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集权制度,排除B项;非洲版图人种植的是棉花、高粱、西瓜等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 C解析: 题干强调了法隆寺“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也就是体现了日本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法隆寺的建造说明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但不能说明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故A项错误;法隆寺是日本佛教文化的代表,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法隆寺的兴建与鉴真的关系,故D项错误。5.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玛雅金字塔是玛雅文明的代表之一,塔顶的平台上建有庙宇,主要功能是用于举行各种宗教祭祀仪式,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6.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可得出,日本在学习中国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具有日本特点的“国风文化”,A项正确;材料重在强调日本文化在发展中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无法体现其本土性,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中日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排除C项;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而非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A项。7.答案: B解析: 据材料“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被当成魔鬼作品焚毁,祭司遭到屠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征服美洲后对玛雅文化的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经济衰退、国家分裂、无关,A、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玛雅文明的后果,而不是民族,D不是材料主旨。8.答案: C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印度)。据材料“古代菲律宾……由南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化而来”“越南北部发现了改编后的《罗摩衍那》”可知,无论是古代的菲律宾还是越南,其文化均受到印度文明的影响。这说明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具有重要的影响,C项正确;虽然东南亚地区受到印度文化影响,但并不能据此认为“东南亚难以创造出独特的文明形态”,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文明的开放包容主要表现为不断吸收其他文明优秀因素,材料只涉及印度文明对东南亚的影响,没有涉及印度文明对其他优秀文明的吸收,不能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特性”,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菲律宾文字和越南的文学受到印度文化影响,没有关于东南亚的人口迁移的描述,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 C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庄园摆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自己则变成庄官”可知,庄园不向政府交税,且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不利于政府管理,大贵族势力更加庞大,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C项正确;庄园摆脱政府财政控制体现了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稳定”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表明中、小地主受中央权贵控制,人身控制加强而非减弱,排除B项;地方中、小贵族与中央权贵勾结,并不利于抑制地方豪强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 B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古代阿拉伯数学家归纳出‘代数’的数学运算方法和关系”“这与古代希腊数学思想的几何风格大相径庭”可以直接得出,古代阿拉伯人对数学的理解进入了新的阶段,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阿拉伯在借鉴印度文化后丰富发展了自身文化,而不是强调古代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A项;整合古代“各个”地域文明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代数”与古代希腊的几何风格不同,但不能说明其是否世界“领先”,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 D解析: 材料说明欧洲白人入侵美洲之前,美洲“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文化水平较高,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玛雅历和美洲古文字的释读,排除A、B两项;“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不等于奴隶制文明发达,排除C项。12.答案: D解析: 1934年是美国经济大危机在罗斯福领导下逐渐化解的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推行保护印第安传统的教育政策,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维护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这些举措没有消除种族歧视问题,排除A项;这些举措不仅仅实施于印第安纳州,排除B项;近代欧洲人对美洲殖民的罪行并未得到清算,排除C项。13.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世纪(日本)。根据材料,早期日本神道崇拜自然万物,道教传入后,加入了“阴阳”、“无为”等观念,形成了日本独有的神道理论,原始宗教开始理论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神道教在日本官方的地位,只是道教理论对于原始宗教的影响,排除B项;日本文化是多神信仰,道教成为日本主流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日本武士道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 (1)负面效应:对侵略地区的侵犯和残暴统治;对天皇绝对服从和效忠;亡命的负面效应;任意践踏生命,侵犯人权;对占领区贪婪掠夺。(2)影响因素:日本岛国封闭本性;农业经济下,导致产生保守偏激心理;单一民族;资源短缺。解析: (1)根据材料“日军法西斯草菅人命,茶毒生灵,表现为十足的兽性”“这从最高军部组建以活人做细菌武器、化学武器试验品的731部队,制造无人区等大量事实可以证实”得出,对侵略地区的侵犯和残暴统治,任意践踏生命,侵犯人权;根据材料“日本法西斯对天皇是绝对地效忠,在军队里军官把自己的命令说成是天皇的意旨”得出,对天皇绝对服从;根据材料“死是一种美,死于自杀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得出,亡命的负面效应;根据材料“日军在南京的抢掠是有计划的……很多发了横财”“公私财产之损失约为国币2300亿元,当时折合657亿美元”得出,对占领区贪婪掠夺。(2)根据材料“由于交通的限制,日本反成为同世界隔绝的自然屏障”“台风、火山等自然灾害也使日本人对‘部族的脆弱性’非常敏感”得出,岛国封闭本性;根据材料“日本长期以农业立国,需要家族劳动力互相协调,由家庭观念扩展而来的团体意识得到世代强化”“农业收成一般较有保障但又不会盈余太多,促成了守旧、执拗、偏颇等心理的生成”得出,农业经济下,导致产生保守偏激心理;根据材料“称为大和的民族,是一个强悍、坚韧、生息不已的民族,以至在日本国民中形成大和魂的崇高信仰,但因文化上缺乏交融,只学西方的技术和科学,在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上不改日本的传统”得出,单一民族的缘故;根据材料“日本国土有限,力图保持传统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难免不被先进文化渗透和改造”得出,资源短缺。15.答案: (1)特点:各领域成就斐然;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影响范围广。原因:阿拉伯帝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阿拉伯帝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为文化的交流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阿拉伯人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遗产并进行融合创造;统治者重视人才,支持文化发展。(2)三文化广场是墨西哥的著名历史文化胜地,体现了古代美洲文明、近代基督教文明(殖民文化)和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等不同元素,也体现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融合。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西班牙殖民者给美洲带来了欧洲文化;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拉丁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文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高涨,墨西哥实现独立,颁布资产阶级宪法,卡德纳斯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在上述背景下,墨西哥出现了三文化广场这一颇具特色的建筑群。三文化广场是外来殖民侵略与本地区抗争与发展的结果,是不同文明交融的表现;三文化广场的形成启示我们:文明的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各种文明都具有独特性,应该互相尊重。(3)有利因素: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引领作用;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互相依存度剧增;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各国更加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不利因素: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民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看法:在新的历史时期,文明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应该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解析: (1)特点:根据图表中可看到阿拉伯文化在数学、天文、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所建树,可解题思路得出各领域成就斐然;根据材料“传播印度的数字符号”可解题思路得出兼收并蓄;融合创新;根据材料“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可解题思路出影响范围广。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结合地理知识可解题思路得出阿拉伯帝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为文化的交流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结合所学可解题思路得出阿拉伯人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遗产并进行融合创造;根据材料“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其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可解题思路出统治者重视人才,支持文化发展。(2)解说词要结合墨西哥的著名历史文化背景,它融合了古代美洲文明、近代基督教文明(殖民文化)和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等不同元素。论述三种不同文化的内容,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西班牙殖民者给美洲带来了欧洲文化;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高涨,墨西哥实现独立,卡德纳斯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最后总结三文化广场是外来殖民侵略与本地区抗争与发展的结果,是不同文明交融的表现;启示我们:文明的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各种文明都具有独特性,应该互相尊重。(3)有利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引领作用;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互相依存度剧增;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各国更加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不利因素:结合所学可解题思路得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民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看法:根据材料“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可得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文明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材料“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可解题思路出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应该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