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同步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冲击,结果是游牧世界范围逐渐缩 , 农耕世界随之扩 ,最终亚欧 陆上的游牧世界 缩 。这反映出( )A.战争成为 明发展的重要动 B. 族迁徙促进了区域 化转型C.农耕 明具有更强 扩张倾向D. 迁徙冲击了多元 明格局2.下面为印欧人早期(公元前3000-前1000年)迁徙路线图。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中,其中与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 ①广泛使用了马以及马拉战车②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③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④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人口内迁与南迁 B.政权更迭频繁C.生态环境的恶化 D.民族交流交融4.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与如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 A.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B.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C.制定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D.首次统一西亚北非文明5.大约2000年前开始的班图人迁徙可能把几种萨赫勒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高粱和粟)传遍了整个非洲东部和南部。来自非洲的龙爪粟大约1000年前传到印度,很快便成为喜马拉雅山麓和印度最南部居民的主食用粮。占城稻是最先种植于越南的一个农作物品种。中国从1012年起开始广泛种植占城稻,占城稻使中国出现粮食盈余。这说明( )A.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社会进步B.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发展方向C.亚非是世界文明最早的起源地D.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6.印欧人的迁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欧人最早主要居住在中亚地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亚地区的资源逐渐变得稀缺,同时,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使得生活条件变得更加困难,印欧人开始寻找新的定居地。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A.主要动因是资源的匮乏B.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C.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D.推动欧亚区域文化发展7.公元3至5世纪,日耳曼各部族不断南迁,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表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A.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C.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D.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8.《发现西部》一书写道:“它(指胡焕庸线)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的……”对这一表述理解错误的是( )A.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文明进程B.此分界线形成于隋唐时期C.分界线两侧的民族相互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D.分界线东部主要是农耕民族,西部主要是游牧民族9.德国史学家法尔梅拉耶在《中世纪伯罗奔尼撒半岛史》一书中写道,希腊种族在中古时期经历了两次大冲击,一次是4—6世纪的日耳曼部族大迁徙,另一次是7世纪起斯拉夫人对希腊大陆的入侵。在此之后,希腊人种消失,主导希腊大陆的主体变成了斯拉夫人。作者意在说明(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B.民族迁徙导致希腊文明衰落C.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D.人文主义思潮呈现复兴迹象10.有学者在研究赫梯帝国灭亡的原因时说:“一方面,赫梯王权争夺早在古王国哈吐什里一世国王统治时期已经出现,之后几乎贯穿赫梯历史全过程……另一方面,赫梯脆弱的经济基础无法为国家生存发展提供保障。”这揭示了赫梯帝国灭亡的原因在于( )A.内部统治秩序的瓦解 B.王权争夺逐渐白热化C.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D.外部蛮族的不断入侵11.仔细观察下图,它反映的是 A.印欧人的迁徙 B.赫梯帝国的扩张C.亚历山大远征 D.日耳曼民族的南下12.如图为欧洲民族大迁徙过程中两股相向而行的潮流,由此带来了( ) 民族大迁徙示意图A.欧洲新文化的孕育 B.城市的复兴与自治C.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D.西欧民族国家形成13.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这说明(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二、材料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部分印欧人迁离当时被冰重新覆盖的现在欧洲诸国,始于最后一个冰期末。不愿再长期忍受在他们居住地区肆虐的灾难性气候条件的这些先驱者,当时开始向南部……迁徙。——瓦尼亚·德·纪拉—科承诺夫斯基《雅利安人和印度—雅利人的迁徙》材料二 最早的东西方文明互动,部分发轫于印欧人的民族大迁徙。印欧人拖家带口,坐着当时最先进的兵车(战车),兵分数路,一支侵入南欧的希腊,覆灭了迈锡尼文明,一支侵入两河流域,形成波斯人,还有一支向东南地区侵入印度,形成雅利安人,另外一支经中亚地区迁徙到中国北方。这样的迁徙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长达千年的时间内逐渐分批完成的。到公元前500年,从印度河流域到不列颠岛,整个欧亚大陆西部都被带入青铜与铁器时代。——摘编自张国刚《古印欧人的迁徙与文明的汇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古代印欧人大迁徙的原因和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印欧人大迁徙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不断扩张的沙俄轻易攫取了我国东北大片领土,促使清廷改封禁为弛禁,移民实边放垦。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首先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翌年又开放了吉林西北平原。最初政府开放的禁地范围有限,但是禁令一开,放垦一事如脱缰之马,关内成千上万的农民蜂拥而至,不论是开禁之地,还是封禁之区都涌入了大批的移民,规模愈来愈大。20世纪初,清政府决定开放蒙地,还设立押荒局、垦务总局,督导开垦事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黑龙江巡抚奏准《沿边招垦章程》。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乾隆以来汉人出关垦殖的禁令,第二年又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并相应地在招民垦荒的地区设置了一些新的府县,使移民逐年增加。——摘编自张利民《“闯关东”移民潮简析》材料二 东北地区1949年人口不满3900万,而到1982年全区人口已达9000多万,33年间人口增长2倍多,从而使东北地区总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7.11%提高到1982年的8.98%。此时东北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大量人口迁入并带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上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方面,“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涌入东南沿海地区。1985—2010年,东北三省人口是净迁出的,这时期东北共迁出298万人。——摘编自刘含若《东北人口史初探》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大规模向东北移民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东北移民的变化及其背景。参考答案1.答案: B解析: 从材料“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冲击,结果是游牧世界范围逐渐缩 , 农耕世界随之扩 ”可以看出,这种冲击促进了区域 化的转型,由游牧为主逐渐向农耕为主转变,故B项正确。材料中可以看出冲突是 明发展的动 ,但冲突不仅指战争,且战争往往带来破坏和损失,故A项错误。题 突出游牧 族的主动、强烈的扩张倾向, 不是农耕 族的扩张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重点强调游牧世界冲击农耕世界后带来的范围变化和 化转型,并 重点强调 迁徙对多元 明格局的冲击,故D项错误。2.答案: A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欧洲、亚洲)。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乙处为小亚细亚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迁徙至西亚地区形成赫梯人,赫梯人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首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①③正确,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的是古巴比伦王国,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的是波斯帝国,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提到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北方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都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促使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A项正确;政权更迭频繁和民族交流交融是其间接结果,排除B、D项;材料所举现象就是生态环境恶化,C项逻辑关系错乱,排除C项。故选A项。4.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乙处是两河流域,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赫梯人最早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A项正确;希腊人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B项;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古代西亚乌尔第三王朝创始者乌尔纳姆颁布的《乌尔纳姆法典》,排除C项;赫梯人没有统一西亚北非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 A解析:6.答案: C解析: 据材料“资源逐渐变得稀缺,同时,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可知,印欧人迁徙是由于资源匮乏、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迁徙是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C项正确。资源匮乏的确是迁徙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迁徙的原因不仅仅是资源的匮乏,还包括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因此不能将资源匮乏单独列为唯一或主要的动因,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印欧人的迁徙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具体影响,而是更侧重于迁徙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只是描述了印欧人的迁徙动因,并没有提及迁徙如何具体影响了欧亚区域的文化发展,且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发展通常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并非只是得益于印欧人迁徙这个单一因素,排除D项。7.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3至5世纪(西欧)。材料表明,日耳曼人在南迁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国家,这些日耳曼人的统治区域内部文化受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日耳曼人的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A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未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排除B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没有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对比,不能说明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 B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古代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胡焕庸线作为一条人口密度的分界线,并非历史上某一个具体朝代形成的产物。虽然从古代开始,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中国的东、西部之间就已经存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但胡焕庸线这一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由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用来描述当时观察到的人口分布特征,B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B项;根据题干中提到的东部地区以农耕为主,西部地区则更多表现为游牧或狩猎等生活方式,可以明显看出自然地理条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东、西两部分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态乃至文化信仰等方面的显著区别,排除A项;在这条线的东西两侧存在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但是,历史证明,尽管存在这些差异,长期以来通过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两侧的民族确实发生了广泛的交流互动,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及整体统一性的发展,排除C项;分界线东部主要是农耕民族,西部主要是游牧民族,该选项准确概括了题干中关于东、西部主要居民生活方式的区别——东部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而西部则因地理条件限制,更倾向于发展游牧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 B解析: 第一步,理顺逻辑关系。结果:希腊人种消失。原因:日耳曼部族大迁徙和斯拉夫人的入侵。第二步,概括学者观点。两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大大冲击了希腊种族,导致希腊人种消失和希腊文明衰落,故B项正确。第三步,余项解题思路。材料不涉及“文化的碰撞交锋”,故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人口迁徙对希腊种族的冲击,而非“多元文明格局”,故排除C项;人文主义的复兴始于14世纪,故排除D项。10.答案: A解析:11.答案: A解析:12.答案: A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欧洲民族大迁徙过程中,不同民族的融合、碰撞,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欧洲新文化的孕育创造了条件。各民族带来了不同的语言、习俗、艺术和宗教等方面的元素,这些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促进了新文化的产生,A项正确;城市的复兴与自治主要是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复苏而出现的,与民族大迁徙关系不大,排除B项;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在1453年,由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导致,与欧洲民族大迁徙时间相差甚远,排除C项;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在中世纪后期至近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并非直接由民族大迁徙带来,排除D项。13.答案: B解析: 据题干“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可知,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明因交流而丰富,B项正确;“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表述与题干信息“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不符,排除A项;从题干信息“保存并继承”“融合”可知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排除C项;文化是平等,不存在优劣之分,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 (1)原因:气候变化(地球进入冰河期);游牧民族的特性(流动性)。条件:马的驯化;马拉战车的发明。(2)特点:持续时间长(长期性);渐进性;范围广;线路多。影响:摧毁了一批旧的文明;产生了新的区域文明;促进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融合;产生了新的族群和民族认同;传播了青铜和铁器制造技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动。解析: (1)根据材料一“被冰重新覆盖”“始于最后一个冰期末”“灾难性气候条件”,可以回答“气候变化(地球进入冰河期)”;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回答“游牧民族的特性(流动性)”。根据材料二“坐着当时最先进的兵车(战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2)根据“这样的迁徙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长达千年的时间内逐渐分批完成的”,可以回答“长期性、渐进性”;根据“兵分数路”,可以回答“线路多”;根据“从印度河流域到不列颠岛”,可以回答“范围广”。根据“覆灭了迈锡尼文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摧毁了一批旧的文明”;根据“形成波斯人””形成雅利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产生了新的区域文明”和“促进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融合”以及“产生了新的族群和民族认同”;根据“整个欧亚大陆西部都被带入青铜与铁器时代”,可以回答“传播了青铜和铁器制造技术”;根据“最早的东西方文明互动,部分发轫于印欧人的民族大迁徙”,可以回答“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动”。15.答案: (1)意义:促进了东北边疆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在东北的扩张;促使清政府的政策作出调整;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地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2)变化:东北由移民迁入地转变为移民净迁出地。背景:改革开放的实施与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东南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解析: (1)“意义”,根据材料一中“移民实边放垦”可得出促进了东北边疆的开发;根据材料一中“不断扩张的沙俄轻易攫取了我国东北大片领土,促使清廷改封禁为弛禁”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在东北的扩张;根据材料一中“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乾隆以来汉人出关垦殖的禁令”可得出促使清政府的政策作出调整;根据材料一中“在招民垦荒的地区设置了一些新的府县”可得出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内人口迁入关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内的人地矛盾,同时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大量人口迁入”“东北三省人口是净迁出的”可得出东北由移民迁入地转变为移民净迁出地。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中“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方面,‘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涌入东南沿海地区”可得出改革开放的实施与影响以及东南地区的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也是东北地区人口外迁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