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同步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1803年,英国殖民者进入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方)时,发现当地人远未超过旧石器时代。南非的欧洲移民也发现有若干人群还在击削燧石、狩猎和采集的阶段,不知稼穑。造成这些人群生产工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恶劣的自然环境 B.缺乏竞争与交流
C.先天发育的缺陷 D.散漫的思想意识
2.下表所示为1844~1854年美国华工的统计情况。这折射出( )
时间 船籍 开出港 到达港 装船人数 到岸人数 途中死亡人数 死亡率
1844 美国 澳门 旧金山 613 443 170 28%
1851 法国 香港 旧金山 1000 0 1000 100%
1852 英国 厦门 旧金山 410 60 350 85%
1854 美国 香港 旧金山 500 400 100 20%
A.华工在贩运途中遭遇严重的迫害
B.列强侵华引发大规模海外移民
C.工业革命使美国劳动力极度匮乏
D.清政府近代维权意识尚未产生
3.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30万土著人口仅剩下7万左右,而整个澳大利亚的白人移居者已达40万以上。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发现金矿后,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蜂拥而至,1860年人口激增至110万人。这些现象( )
A.表明殖民扩张限制了大洋洲开发
B.体现出英国工业化进程放缓
C.推动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改变
D.促使欧洲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4.大英帝国在解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持有一种帝国情结,总是以帝国的视角审视本国(公民)与他国(公民)的关系。英国通过通婚等形式实现外来移民的“血统改造”,使其放弃对母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成为真正的“英国人”。对英国此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稳定了英国的社会秩序
B.违背了文化多元主义原则
C.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分歧
D.维护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5.阅读下列《欧洲移民表》,对此比较好的解释是( )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年 3420万
俄国亚洲地区 1800—1939年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年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年 520万
A.移民可能利用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
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
6.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7.有学者认为,“大洋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大洋洲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制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锁国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8.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奴隶贸易的发展 B.交通工具的进步
C.全球联系的加强 D.资本主义的兴起
9.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迁出欧洲的移民,移入的地区有:加拿大、美国、拉丁美洲、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俄国(亚洲部分)。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导致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
B.促进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C.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新兴国家掀起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10.阅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700年、1891年和1947年澳大利亚的民族构成表
民族出身 1700年 1891年 1947年
人数(千人) % 人数(千人) % 人数(千人) %
欧洲人 0 0 3090 94.2 7602 98.6
土著民族 300 100 111 3.4 59 0.8
其他人(华人等) 0 0 79 2.4 48 0.6
合计 300 100 3280 100 7709 100
A.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印第安人遭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B.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使该地人口出现替代性变化
C.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澳大利亚社会的显著特征
D.华人到澳大利亚主要是由于国内人地矛盾的加剧
11.1823年,美国联邦政府规定每年拨款1万美元用于“教化印第安人,防止临近美国边疆定居区的印第安部落衰落和灭绝”。与此同时,许多宗教团体纷纷到印第安部落传教建立日校和学习手工技术的寄宿学校,向印第安人推行文明教化的使命。美国此举意在( )
A.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 B.传播启蒙思想成果
C.削弱印第安人族群认同 D.推动工业革命扩展
12.在英属美洲,殖民者最初以宗教界限(异教徒)作为奴役黑人的认知依据。17世纪80年代,殖民者引入了“白人”概念,将“肤色”确认为自由与奴役的边界。这一转变( )
A.适应了殖民统治的需要
B.推动了种族歧视的发端
C.阻碍了宗教信仰的传播
D.违背了天赋人权的理念
13.1861年,英国板球队访问澳大利亚,当地媒体评论“生活在这里的人,在他们所有的感情和娱乐上,基本与英国保持一致”;1902年,英国板球队在印度和缅甸开展巡回比赛,有队员认为板球在融合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方面,远比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价值。这说明( )
A.文化渗透是维护殖民统治的重要方式
B.殖民者完全放弃了殖民高压手段
C.文化渗透完成了对殖民地人民的同化
D.体育运动成为最主要的殖民形式
二、材料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1年,英国政府规定,经政府批准的移澳者可领取一定的路费和其他补助。他们抵澳后,殖民当局还给予土地、农具和牲畜,并无偿提供流放犯人劳动力。“从1831年至1850年,根据政府安排和津贴计划,来到澳大利亚各殖民地的移民在二十万人以上。”这一年,英国实行了土地出售制,缴纳一定金额可以购买澳洲土地。从此,把母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逐步移植进来。1839年,英国政府废除了向新南威尔士流放罪犯的制度,而后相继废除了其它地区的流放制。1851年,英国掀起了新一轮移民澳洲的高潮,淘金热下,仅仅两年内的自由移民的人数就超过了过去70年流放犯人数的总和,非土著人口增加了两倍。
——摘编自沈永兴张秋生高国荣《澳大利亚》
材料二:近代以来至20世纪初,绝大部分华工以契约制出国,即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费用,时称“契约华工”。其国内推力,来自乾嘉以来中国人口激增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和朝廷被迫允许华工出洋。到20世纪前期,约有200万华工被送往东南亚,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亚的种植园和以锡矿为主的矿场。19世纪70年代以后,东南亚的烟草、可可、蔗糖、肉豆蔻、橡胶、菠萝等种植园正处于大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大量劳动力。从1888—1908年,仅从汕头运往苏门答腊的烟草种植园的华工就达13万人。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向澳大利亚移民情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相比,晚清时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不同点,并解题思路这一时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对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约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000万人,其中拉丁美洲约有2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约为950万人……
美洲的种族分布(单位:百万)
白人 黑人
年份 1 835年 1 935年 1 835年 1 935年
北美洲 1 3.8 1 24.3 2 .6 1 2.4
中美洲 1 .9 6 .9 2 .7 8 .4
南美洲 2 .9 4 0.9 4 .5 1 8.7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美洲人口变化的特点并解题思路其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3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在塔斯马尼亚岛,当地人群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这种隔绝使得他们无法接触到外界的新技术和新思想,只能依赖自身原有的技术缓慢发展。同样,南非的那些处于狩猎和采集阶段的人群,也与外界缺乏交流,没有机会学习到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或者更高效的工具制造技术等。他们没有来自其他文明的竞争压力促使自身变革技术,从而长期保持在较为落后的生产工具使用状态,B项正确;自然环境会对生产方式和工具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人类在智力和能力上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发展水平主要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文化等因素造成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表明这些人群存在先天发育缺陷,排除C项;这些人群依据传统的生存方式进行狩猎和采集等活动,是适应当时当地环境的做法,并不能直接归结为思想意识散漫,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 A
解析: 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在被运输到美国的途中,死亡率很高,反映了华工在被贩运中境遇极其悲惨,待遇极低,故出现大量人员死亡,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入美的华工,“大规模”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劳动力供需之间的差距,且使用华工成本低,运输华工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这些因素是殖民者热衷于苦力贸易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材料仅列举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华工出国的情况,未涉及清政府对此的态度,无法判断清政府维权意识情况,排除D项。
3.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澳大利亚)。根据材料“澳大利亚30万土著人口仅剩下7万左右,而整个澳大利亚的白人移居者已达40万以上”“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蜂拥而至,1860年人口激增至110万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对澳大利亚殖民统治期间,大批欧洲人移民澳大利亚,同时金矿的发现也促使其他地区的移民蜂拥而至,这些推动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而不是“限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坏,B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但并未体现欧洲文化是否成为主流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由材料中“通过通婚等形式实现外来移民的‘血统改造’,使其放弃对母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成为真正的‘英国人’”可知,英国对外来移民持歧视排斥的态度,这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B项正确;AD项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但不是最准确的理解,材料更多强调的是英国的这一做法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排除AD项;材料所述政策违背多元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无关,排除C项。故选B项。
5.答案: D
解析: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是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故选D;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但不是最佳项,A错误;世界性经济危机指1929—1933年,过于片面,B错误;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符合史实,但不是最佳项,排除C。
6.答案: A
解析: 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来到美国。在美国,华工是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A项正确;来美的中国华工大多是穷苦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事金融证券行业,故B项错误;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工作,故C项错误;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现象,不是在美国劳作的华工从事的工作,故D项错误。
7.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大洋洲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促进了中西文化融合,A项正确;B项所述与“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不符;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淘金华工建立独立国家,更体现不出其“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题干主旨是大洋洲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D项。
8.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西班牙利用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从事的是欧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三角贸易涉及欧洲、非洲、美洲三角航程的奴隶贸易,清朝时流入中国的墨西哥货币,体现了亚洲与美洲的经济联系,故三幅图片反映了全球联系加强的主题,故选C项;题中只有三角贸易涉及奴隶贸易,不是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排除A项;三幅图片反映了全球联系的加强,并不能反映交通工具进步这个主题,排除B项;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扩张阶段全球经济联系的加强,不能反映资本主义的兴起,排除D项。
9.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0-1940年(世界)。大量的人口流出欧洲,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B项正确;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丧失于二战后,这与材料中“1850-1940年”的时间段不符,排除A项;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确立于二战之后,排除C项;材料与新兴国家掀起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澳大利亚的民族构成表和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之后,欧洲白人一直占据着该国民族构成中的绝对主要成分,土著人口由多到少,其他人(华人等)在澳大利亚民族构成中从来只占有很少部分,该地人口出现替代性变化,材料数据体现了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使该地人口出现替代性变化,B项正确。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并非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民族,排除A项;材料数据主要体现了欧洲人取代土著民族,成为澳大利亚的绝对主导民族,并非突出澳大利亚民族成分众多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排除C项;近代华人到澳大利亚的主要原因并非仅因中国国内人地矛盾的加剧,而是西方列强掠夺廉价的劳动力,排除D项。
11.答案: C
解析:
12.答案: A
解析:
13.答案: A
解析:
14.答案: (1)变化:移民人数逐渐增多;由被动移民转为主动移民。成因:英国政府对移民的奖励;采矿业的发展(淘金风潮的爆发);土地出售制的实施及澳大利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罪犯流放制的逐渐废除;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2)不同点:多为契约制的工人;人数规模更大;从事苦力工作。影响:推动了东南亚的开发;为西方列强殖民掠夺东南亚提供劳动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外传,推动东南亚文化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国内人口压力。
解析:
15.答案: 特点:印第安人大幅减少,移民总数增长迅速;美洲人种走向多样化。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黑奴贸易与殖民扩张出现并加强,人口迁移规模扩大;屠杀、奴役和疾病等多种因素使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工业化不断发展,新的交通运输工具进步,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解析: 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原因。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印第安人减少、白人和黑人移民增加等信息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涉及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的罪恶、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概括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