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太空探索》教案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教材 商务星球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1.3 太空探索》。本课内容主要涉及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中国的航天成就以及太空探索的意义。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和文字材料,展示了人类从古至今对太空的探索历程,特别是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成就。教材内容不仅涵盖了基础的科学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动机、方法和成果,认识到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探索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他们对航天器、月球、火星等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但对具体的探测技术和历史背景了解较少。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复杂的科学概念感到困惑,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示例和详细的解释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时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成就,认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2. 通过了解中国航天成就,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自豪感。综合思维1. 运用图片、影像资料和数字技术手段,了解人类和中国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成就。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区域认知1. 了解月球、火星、空间站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 通过地图和模型,理解太空探索的空间分布。地理实践力1. 通过收集图片、文字、影像资料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2. 通过绘制流程图和手抄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人类及我国太空探索的进展和成就。2. 了解月球、火星、空间站在太阳系中的位置。3. 了解中国航天工程的主要成就。难点1. 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2. 掌握太空探索的技术和方法。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模型、地图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引入话题(1) 通过展示一张近期的航天新闻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张图片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对太空如此感兴趣。(3) 介绍人类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想,特别是中国的航天成就。(4) 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航天工程吗?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吗?(5)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6) 总结:中国航天工程包括“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平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问天”、“梦天”系列实验舱、“玉兔”号月球车、“祝融”号火星车等。展示图片(1) 展示中国航天工程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航天器。(2) 介绍每种航天器的特点和功能。(3)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航天器的理解。(4)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航天器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5)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和意义。 1.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3. 记录重点内容。4. 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评价任务 1. 了解航天工程:☆☆☆2. 积极参与讨论:☆☆☆3. 记录重点内容:☆☆☆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话题和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就,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新知感悟 活动一:了解观测工具 讲解观测工具的发展(1) 介绍人类观测宇宙的历史,从最早的肉眼观测到现代的高精度望远镜。(2) 展示不同观测工具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的特点和用途。(3) 通过视频资料,展示现代观测工具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4)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对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性。(5)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工具的看法。(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观测工具对太空探索的意义。自主阅读(1)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的内容,了解人类观测宇宙工具的变革。(2) 提问:人类最早的观测工具是什么?现代最先进的观测工具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影响。(4)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5)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观测工具的发展对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性。(6) 通过绘制简单的流程图,帮助学生整理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 1. 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观测工具的发展。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3. 记录重点内容。4. 绘制观测工具的发展流程图。评价任务 1. 了解观测工具:☆☆☆2. 积极参与讨论:☆☆☆3. 记录重点内容:☆☆☆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自主阅读,帮助学生了解人类观测宇宙工具的发展历程,培养他们的信息提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活动二:探月工程 活动二:了解探月工程 讲解探月工程的历史(1) 介绍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历史背景。(2)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这些探测器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果。(3) 介绍中国探月工程的启动时间和主要成就,特别是“嫦娥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战略。(4)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探月工程的意义和影响。(5)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探月工程的看法。(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中国探月工程的成就和意义。小组活动(1)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阅读课本内容,按时梳理我国的探月活动,了解探月工程的实施计划。(2) 提问:中国探月工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取得了哪些成就?(3)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探月工程的具体细节。(4)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5) 5分钟后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总结并表扬。(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探月工程对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 1. 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探月工程的历史。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3. 记录重点内容。4. 上台汇报研究成果。评价任务 1. 了解探月工程:☆☆☆2. 积极参与讨论:☆☆☆3. 记录重点内容:☆☆☆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和成就,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活动三:火星探测 活动三:了解火星探测 讲解火星探测的历史(1) 介绍1960年10月苏联相继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历史背景。(2)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这些探测器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果。(3) 介绍中国火星探测活动的启动时间和主要成就,特别是“天问系列”探测器的成功着陆。(4)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火星探测的意义和影响。(5)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火星探测的看法。(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中国火星探测的成就和意义。小组活动(1)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我国的火星探测活动,特别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着陆。(2) 提问:我国是否有火星车登陆火星?取得了哪些成果?(3)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火星探测的具体细节。(4)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5) 5分钟后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总结并表扬。(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火星探测对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 1. 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火星探测的历史。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3. 记录重点内容。4. 上台汇报研究成果。评价任务 1. 了解火星探测:☆☆☆2. 积极参与讨论:☆☆☆3. 记录重点内容:☆☆☆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火星探测的历史和成就,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活动四:空间站建设 活动四:了解空间站建设 讲解空间站的历史(1) 介绍人类空间站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苏联和平号空间站到现在的国际空间站。(2)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这些空间站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果。(3) 介绍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过程,特别是“天宫”系列空间站的成就。(4)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空间站的意义和影响。(5)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空间站建设的看法。(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中国空间站的成就和意义。小组活动(1)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我国空间站建设的过程,特别是“天宫”系列空间站的成就。(2) 提问:太空中有多少个空间站?中国空间站的特点是什么?(3)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空间站的具体细节。(4)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5) 5分钟后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总结并表扬。(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空间站建设对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 1. 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空间站的历史。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3. 记录重点内容。4. 上台汇报研究成果。评价任务 1. 了解空间站建设:☆☆☆2. 积极参与讨论:☆☆☆3. 记录重点内容:☆☆☆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历史和成就,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活动五:太空探索的意义 活动五:了解太空探索的意义 讲解太空探索的意义(1) 介绍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包括拓展生存空间、寻找新资源、推动科技进步等。(2)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太空探索的具体成果和应用实例。(3) 介绍太空探索对国际合作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国际空间站的合作项目。(4) 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和影响。(5)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太空探索的看法。(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小组活动(1)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阅读课本内容,结合黑板展示的图片材料,思考人类探索太空有何意义。(2) 提问: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3)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太空探索的具体意义。(4)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5) 5分钟后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总结并表扬。(6) 总结讨论结果,强调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1. 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太空探索的意义。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3. 记录重点内容。4. 上台汇报研究成果。评价任务 1. 了解太空探索的意义:☆☆☆2. 积极参与讨论:☆☆☆3. 记录重点内容:☆☆☆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环节三:小试牛刀 布置课堂练习题目(1) 选择题:关于中国航天工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天宫”系列是中国的空间实验平台B. “神舟”系列是中国的月球车C. “问天”系列是中国的火星车D. “梦天”系列是中国的太阳探测卫星(2) 填空题:中国探月工程被称为__________,其主要步骤包括“绕”“落”“回”。(3) 简答题:请简述中国火星探测活动的主要成就。(4) 讨论题: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5) 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6) 总结练习结果,强调重点知识。 1. 举手抢答选择题。2. 完成填空题和简答题。3. 参与讨论题的讨论。4. 反馈练习结果。评价任务 1. 选择题正确率:☆☆☆2. 填空题正确率:☆☆☆3. 简答题质量:☆☆☆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检查学习效果,查漏补缺。环节四:思维梳理 展示思维导图(1) 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包括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中国的航天成就、太空探索的意义等。(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4)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查漏补缺。(5) 强调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 观看思维导图,回顾学习内容。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收获。3. 记录课堂小结。4. 完成课后作业。评价任务 1. 回顾学习内容:☆☆☆2. 积极参与讨论:☆☆☆3. 记录课堂小结:☆☆☆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系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查漏补缺。作业设计基础探究1. 观看纪录片《太空星征途》《飞向月球》《你好!火星》之一,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感悟。2. 阅读课本第16页拓展材料,结合网络资料,了解人类太空观测工具的变化,绘制成一幅手抄报,下节课展示。挑战探究1.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太空探索项目,撰写一篇小论文,探讨该项目的科学意义和技术难点。2. 设计一个简单的太空探测器模型,说明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前景。板书设计1. 课题:1.3 太空探索2.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 早期观测工具- 现代观测工具3. 中国的航天成就- “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平台-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 “问天”、“梦天”系列实验舱- “玉兔”号月球车- “祝融”号火星车4. 探月工程- “嫦娥工程”- “绕”“落”“回”三步走战略5. 火星探测- “天问系列”-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6. 空间站建设- “天宫”系列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的特点7. 太空探索的意义- 拓展生存空间- 寻找新资源- 推动科技进步- 促进国际合作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活动,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2.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通过课堂练习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对复杂的科学概念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2.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小组活动未能充分展开,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以改进。3. 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较为被动,需要进一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