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凸显。同时,《诗经.大雅.民劳》云;“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这一转变反映出西周时期A.王权神秘色彩不断弱化B.宗法制度走向成熟C.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强化D.人文意识得到增强2.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反复告诫成王和其他大贵族,“天不可信”“天命不于常”,要通过“疾敬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这反映了A.封建贵族的诉求B.礼乐文化的内涵C.儒家思想受推崇D.道法自然的观念3.晚清大臣曾国藩在一封奏折里说,许多洋务官员一味模仿西洋“制器之术”,其实不得要领。“制器”之术的关键在于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所有制器的奥秘都可以用公式和图纸来研究。如果一味模仿,而不知“制器”的“所以然”,是徒费心力。当下要务,是创办翻译学校,翻译西洋自然科学书籍。据此可知,曾国藩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观念B.对欧美科技发展新趋势有所了解C.对西方的学习超越“器物”层面D.提倡对传统教育进行近代化改造4.当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作出如下结论:“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材料认为四大发明A.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B.改变了西欧社会发展的趋势C.在西欧才开始发挥其应有价值D.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5.黄宗羲在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C.中西文化同源的雏形出现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6.5400年前两河流域出现楔形文字,5000年前埃及出现象形文字,4500-3700年前印度出现印章文字,3300年前中国出现甲骨文,1800年前玛雅人发明象形文字。除甲骨文外,其他文字都已失传或消失,其主要原因是A.文明交流B.民族迁徙C.异族征服D.政权更迭7.欧洲世俗君主一般倾向是建立一种极权政治体制,兼掌俗权与教权。当然这种企图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是君主们不敢奢求的。这正如教皇想实现纯粹的神权政治,在当时的欧洲也只能是奢望。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A.出现了政教合一趋势B.民族国家日益发展C.存在着二元政治格局D.分权制衡制度确立8.公元前4世纪以来,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在汉字基础上创立本国文字谚文;隋唐以后,儒学传入朝鲜成为官学;始建于14世纪的景福宫是朝鲜王朝的王宫,它的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材料说明A.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和传播B.朝鲜文化与中华文化本质上的趋同C.外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动力D.中华文化回馈朝鲜文化的文化现象9.下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这表明地区 成果两河流域 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埃及 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古罗马 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中国 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A.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B.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D.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10.在罗马法原始文献中,除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赔偿额的确定:对能够避免的损失不作赔偿的原则;赔偿额以债务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损失为限的原则;能力利益照顾的原则等。这说明罗马法A.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B.具有灵活性且与时俱进C.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D.体现公正性和人文关怀11.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无视欧洲人创造古希腊一罗马一拜占庭文化的作用和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时期对全人类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何等荒谬;那么,无视东方各民族人民一中国人......以及阿拉伯人对古代和中世纪文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同样是荒谬的。该学者的主张A.折射出世界各民族开放的对外政策B.旨在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文明C.印证了古代亚欧统治疆域不断扩大D.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其历史作用12.印欧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并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形成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影响B,加剧了印度被征服居民的不平等C.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D.导致西亚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13.如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造成这一时期移民状况的原因是A.远航探险的开展B.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C.黑奴贸易的盛行D.两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14.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本创作者多以自身见闻对异域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客观记述,同时还记述了大量自身航途积累的海洋知识,如季风利用规律、海洋导航规律等。据此可知,宋代海丝文本记述A.凸显了儒学价值倾向B.印证了海上贸易的兴盛C.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D.反映了商业环境的宽松15.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入牛奶与糖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出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B.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C.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趋势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16.“全球价值链”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如下图据此推断A.国际间的分工合作日益规范平等B.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C.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地位凸显D.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就业压力增大第II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西方文化中所关注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人。西万文明源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最根本的特征即是对个人价值的重视,从苏格拉底底“认识你自己”,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再到萨特“他人是地狱”,无不强调人是宇宙中最崇高的造物,“人是万物的尺度”。-摘编自李金华《中西人文思想异同及当今人文教育发展趋势探微》材料二 中国文化中所关注的是作为群体的人。有学者论述,世界文明包括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海洋文明开放,游牧文明强悍,而农耕文明讲究合作。中华民族即属于讲究合作精神的农耕文明,这种合作有两层内涵:一是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相融相生,二是人与人的合作共处。因此,农耕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绝不以个体人的存在为基础,而是以亲族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扩展到整个社会,即以血缘宗法为核心的共同的生存基础。在这里,人的生命价值不是个性的解放、个性的彰显,而是体现在亲情和谐、天人合一、等级有序的伦理道德上。-摘编自李金华《中西人文思想异同及当今人文教育发展趋势探微》(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主要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文化特点的局限性以及中国文化特点的当代价值。(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光荣,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重振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不仅在经济上独享东西南北商业汇集的便利,而且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应该说,拜占庭文化的开放性也是其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摘编自陈志强《论拜占庭文化的独特性》材料三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遭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摘编自熊家利《世界通史纲要:古代部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播与交流中的作用。(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 1834~1941年亚洲 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 947.5万,1985~199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20.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简表,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外文化交流简表汉代 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丝绸、陶瓷等外传,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唐朝 唐朝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大食俘虏,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明清时期 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华,传播了天主教和西方的科学技术,徐光启参考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技论著,写成了《农政全书》。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 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及《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文化交流”为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一、单选:DBBABCCADDDADCDD二、材料题;17、(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主要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文化特点的局限性以及中国文化特点的当代价值。(6分)【答案】(1)特点:西方文化关注作为个体的人;中国文化关注作为群体的人。(每点1分,共2分)差异形成的原因:西方:海洋文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希腊直接民主政治的影响;古希腊早期人文思想。(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每点1分,共3分)中国:大河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的深远影响;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或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每点1分,共3分)(2)西方文化特点的局限性:忽视外在约束,容易导致个人私欲的膨胀,进而导致社会道德沦丧和社会秩序混乱。(2分)中国文化特点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文化的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每点2分,任选2点4分)18(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在文明传播与交流中的作用。(2分)答案:(1)特点:包容性;开放性;与宗教密切联系;融汇东西方文化。(每点1分,共4分,严格按照要求给分)成因:①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②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成为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③统治者的重视。(每点2分,共6分)(2)作用:①阿拉伯帝国保留了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②同时广为传播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每点1分,共2分)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每点2分,任选3点6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每点2分,共6分)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每点1分,任选2点2分)20.【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外文化交流具有丰富性论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西传,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在丝绸之路.上既有商人也有僧侣还有国家之间的使臣。唐宋时期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西传,而西域的各种物种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和高丽,形成了中华文明圈。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自然科技知识和宗教-基督教,于此同时中国的儒家思想也传入欧洲,为欧洲思想解放注入力量。综上所述,中外文化交往中,既有丝绸、瓷器等商品的流通,也有四大发明等科技成果的传播,还有音乐舞蹈等艺术的交流,当然还少不了宗教、思想等文化的相互影响,可见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多样的丰富性。示例二论题: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论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大大推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丝绸之路沿线的几大古文明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大大扩展。中国的丝绸、养蚕缫丝技术等逐渐西传,与此同时,印度的佛教、西亚和中亚的物种、饮食、艺术等也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联系加强。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到中国,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传入中国,促进了早期西学东渐。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也在欧洲传播。中国的儒家思想、史学、地理学等也在欧洲引起热烈反响。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质文化深受欧洲社会喜爱。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不是单向的输入或输出,而是双向的文明互鉴,各地区、各文明在交流借鉴中不断发展。注:考生所举论据不必拘泥于材料,能论证其所拟标题皆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