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七十三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哈田中(哈73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学年 第一次月考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卷面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将答案书写在专设答题页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交试卷答题页。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含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为山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及铭文,器物的主人是第一代晋侯燮父,它以仁立回首的凤鸟为造型,构思奇特,制作精细,器物铸铭为“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该文物可用来研究()
A.商周存在尊崇妇女的习俗 B.晋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C.东周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D.西周青铜艺术和祭祀文化
2.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这些主张( )
学派 论述
法家 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
道家 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
墨家 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
A.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B.重视自然,无为而治
C.体现社会变革时代特征 D.重视法律,以法治世
3.李贽将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由此可知,李贽这一思想()
A.继承了知行合一主张 B.肯定了个体的自然性情
C.宣扬了致良知的思想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清代,许多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如张履祥对农田、物候等深有研究。李光地对象数、天文、历法很有研究,注重兴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赞许。这体现出清代理学学者()
A.强调维护纲常礼教 B.积极推动西学东渐
C.具有经世致用理念 D.注重总结实践经验
5.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进行“土圭测景(影)(下图)”。据《周礼》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乃建王国焉。”据此可知,周公的“土圭测景”活动( )
A.促使分封诸侯局面出现 B.蕴含政治文化双重意义
C.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D.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特征
6.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 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 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7.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B.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
8.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A.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
C.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 D.依赖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
9.日耳曼统治西欧之后,创造了基督教的神学观,古希腊,罗马文化被视为“异教”训以抛弃。在公元8~10世纪的百余年中,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场有组织的翻译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的运动,大量相关典籍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据此可知,该运动( )
A.表明阿拉伯与西方文化同根同源 B.体现了中古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C.对欧洲文明的存续产生深远影响 D.加速了对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吸收
10.如表所列条文内容可主要用于研究,古巴比伦的()
法律文献 条文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 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他应该将“拉梨臂”公牛的租金4石(约合1200升)大麦称出。他要向牛的主人称出3石大麦,作为拉两边的公牛的租金。
如果一个人把一头牛作为(债务)抵押物,扣押了,他应该称给(牛的主人)三分之一马那(约等于500克)银子(作为牛价)。
古巴比伦时期的《耕牛租赁法典》 由承租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耕牛的损失,承租人负相应的责任;如果耕牛由于生病、被狮子咬死等人力无法避免的损失出现时,那么承租人不用负任何责任,损失由出租人自行承担。
A.耕作方式 B.货币体系 C.契约意识 D.租佃关系
11.古希腊雕塑各个时期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这反映了古希腊( )
A.艺术自由气息浓厚 B.人文思想深入发展
C.雕塑技艺持续改进 D.商品经济影响深远
12.拜占庭在实用科学如建筑、美术等方面成就突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顶。正当文艺复兴兴起时,拜占庭则出现了与人文主义近似的倾向,即所谓“拜占庭文艺复兴”。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A.思想解放植根于东欧文化 B.东正教文明区域扩展
C.文化的同源异流特征明显 D.东西欧文化遥相呼应
13.有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生活在多层面中,不同世纪并存在我们的土地上。“印度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科学基地与寺庙圣所、理性与迷茫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的景观”。这反映印度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落后性与进步性结合 B.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
C.多样性与包容性结合 D.宗教性与科学性结合
14.鲁迅在介绍汉译的《百喻经》时这样评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由此可见()
A.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佛教内容全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C.佛教的翻译成为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
D.佛教传入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
1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
A.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 B.美洲文明的发展较缓慢
C.美洲文明发展缺乏历史依据 D.中美洲文明落后的原因
16.4世纪中后期,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其首领说:“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西哥特首领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变化表明()
A.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
C.战争对罗马文明的严重破坏 D.罗马帝国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
17.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 )
A.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B.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
C.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复兴 D.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
18.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大量死亡,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补充劳力的办法: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此。这反映了()
A.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 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
C.人口迁徙更新商贸中心 D.殖民扩张加速资本流动
19.下图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出现①②处情况的原因分别是( )
(1860-1970)美国每年移民人数
A.美国取得独立并进行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法西斯势力的威胁
C.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美国内战后南北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A 18世纪末,美利奴羊引入澳大利亚后数量迅速 增长,羊毛源源不断运往英国 物种的引进引发澳大利亚生态危机
B 独立后的埃及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埃及阿拉伯共和国” 古埃及最早的文字是阿拉伯文
C 20世纪末,新加坡公布了“孝顺尊长”“忠诚承诺”“和谐沟通”等内容的家庭价值观 新加坡是西方文化占主导的移民社会
D “难民奥林匹克运动员代表队”作为一支不分国界的队伍参加了里约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 难民问题已得国际社会的关注
A.A B.B C.C D.D
第I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16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交往和交流。来华传教士把他们发现的儒家思想文化传播到欧洲。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孔子与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和证明。教士们把西方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西学东渐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近代科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中国知识界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新式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改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周振鹤《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拉伯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西思想文化交流。(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欧洲人又大肆从非洲贩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洲,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 1880-1930年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占同期美国接纳的欧洲移民总数的30%-40%。有资料显示,1860年到1930年的70年间,芬兰到美国的移民总数为38万人,其中约有20%最终返回了芬兰。1870-1930年间,到达美国的海外移民中,60%-70%是单身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结婚。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家乡都有配偶”。
-摘编自王雅红《“美国梦”与“家国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出现世界性人口迁移的条件。(6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带来的积极影响。(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观点,并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高二下第一次考试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B C B C A A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C D A B C A C D
21(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古代希腊文化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把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8分)
(2)评析: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转型;儒家思想传入西欧,对启蒙运动产生较大影响;西学东渐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为中国科技、思想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发展。(8分)
22.(1)条件:新航路开辟,引发地理大发现;欧洲国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进行三角贸易;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6分)
(2)现象: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回流。(2分)
积极影响:带回了财富,改善了家人生活;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发展;带回了先进文化,促进了欧美文化交流。(6分)
23示例论题:世界因文明的多样性而精彩(10分)
阐述:古代世界:古巴比伦王国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古代西亚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和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代埃及建造金字塔,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有古老的象形文字;古代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和医学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影响深远。近代世界: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美国建立联邦制共和政体,德国建立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制等,各自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政体。(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文明因文化传统、国情和地域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多样性的文明使世界绚丽多姿;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