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学情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第1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世界多个民族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但细节却不尽相同。古埃及是水神发怒,被神选中之人幸存;古巴比伦是诸神以洪水消灭人类,水神通知建造大船;古希伯来人是诺亚方舟;中国是大禹治水。这反映出古代文明()
A.发展水平基本同步 B.兼具多样性和统一性
C.区域往来交流频繁 D.受地理环境因素决定
2.《考古Archaeology》杂志在2024年出版的第一期中评选出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其中,以色列文物管理局的考古学家发现的四把铁剑位列第三。它们可以追溯到大约1900年前的罗马时期。罗马帝国统治该地区时期()
A.首创了行省制 B.扩大希腊文化的影响力
C.诞生了基督教 D.阻隔了东西方贸易商路
3.1309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边境的阿维农城,此后70年间担任教皇的人选,大都是在法国国王的干预下当选的,史称“阿维农之囚”。这一事件反映的实质是( )
A.体现分权制衡 B.王权得到强化
C.教会举足轻重 D.民族国家形成
4.德里苏丹国立法规定对非穆斯林农民征收的田赋占产量的1/3-1/2,对穆斯林农民征收的田赋占产量的5%-10%,对非穆斯林课以人头税。可见,德里苏丹时代(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种姓之间等级森严
C.法律条文丰富严密 D.存在严重宗教歧视
5.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上千座古代玛雅城市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精美彩陶、刻有文字的碣石以及各种雕塑和绘画艺术珍品。如波南帕克神庙的壁画,其精美程度和与印度阿旃陀石窟、中国莫高窟相媲美。据此可知,古代玛雅人( )
A.以神庙为活动中心 B.建立了城邦民主制国家
C.广泛吸纳异域文化 D.创造出高度繁荣的文明
6.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欧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从根本上是为了()
A.打破西班牙航路垄断 B.拓展对地球的认知
C.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 D.开辟南半球新航线
7.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材料所述现象推动了 ( )
A.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B.欧洲封建制度解体
C.亚洲白银外流严重 D.西方黑奴贸易猖獗
8.有学者指出:欧洲人之所以能够征服美洲,并非由于他们的军事天赋或者他们的宗教动机,也不是由于他们的野心或贪婪,他们征服美洲,靠的是发动人们始料未及的“生化战”。该学者旨在说明( )
A.病毒侵入加速了殖民扩张进程 B.军事征服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
C.殖民扩张对美洲具有双重影响 D.“生化战”导致印第安人种族灭绝
9.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费其诺在一次同天主教会辩论时说:“在宇宙层级体系中,人虽然处于物质的较低层次,却是认识创造的中心,人可以通过沉思默想,提升自我,最终拥有与上帝沟通的能力”。这一主张( )
A.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 B.标志着西方人文精神起源
C.沉重打击了教会权威 D.使人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写到:“英国几乎有半个世纪没有平静下来,直到1688年的所谓“光荣革命”时为止。那几十年中一系列激动人心的事件构成了英国革命”,那几十年中发生了( )
A.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 B.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
C.议会颁布《人权宣言》 D.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
11.图1显示了社会生产力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A、B两个时期所发生的科技革命中最突出的成果分别是( )
图1
A.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电力技术的应用 B.汽船和火车先后问世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C.近代力学体系的建立化学工业的兴起 D.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12.英国在1875年、1882年,相继颁布两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这说明当时英国()
A.开始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B.竭力构建行政立法规范
C.通过立法缓和劳资矛盾 D.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13.下表为不同学者对巴黎公社的看法。这说明( )
左派学者 一部阶级斗争的史诗,一场悲壮抗争的典范,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伟大历史事件。
右翼人士 那时的巴黎是煽动暴乱的温床,是红色革命者、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以及疯狂女人的家。这些妇女用汽油炸弹的投掷引起城市大火,令资产阶级毛骨悚然。
A.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B.研究视角左右历史结论
C.时代不同导致观点差异 D.史学材料决定历史解释
14.图2是题为《撕图裂土》的漫画,画中右侧的红衣长腿男子代表英国,左侧的黑衣短腿男子代表法国,中间为非洲地图。该漫画反映了()
图2
A.“地图上作业”原则 B.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列强瓜分非洲的矛盾 D.非洲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15.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进步学者创作的哲学、文学、历史、诗歌、戏剧著作中,把美洲称为“祖国”,把自己称为“美洲人”。这反映出,当时拉美()
A.民族独立意识增强 B.文学艺术繁荣
C.深受门罗主义影响 D.资本主义发达
16.“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引发对制度的信任危机 B.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C.致使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D.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第11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17.【城市变迁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欧洲尚未脱离蛮族入侵后的衰败与荒凉。在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远未发展起来,古典时期繁盛的城市生活难觅踪迹。那些幸存的罗马城市,多是主教的驻节地,也即主教座堂(办公室)的所在地。人们知道,教会是按照帝国城镇区划来建立教区的,每个主教管辖区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城市。每一个有主教驻节的“城市”,现在只不过是教会的行政中心。就是说,每个主教管区仍然以其大教堂所在的城市为中心,而城市本身在世俗管理方面的作用不复存在。
-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之中,是在束缚人身自由的封建体系包围下的一个自由、自治的世界。为了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反对封建割据,支持王权,因此与王权结盟。同时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以上都促进了西欧国家的集权与稳定。
-摘编自杨婉嘉、王振霞《罗马帝国与中世纪西欧的自治城市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早期罗马城市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西班牙到达美洲后发现多处银矿,1540-1550年拉美运往西班牙的白银、黄金与珠宝数量增加了64%。1596年西班牙政府为保护本国利益,又禁止墨西哥地区养蚕,该规定给墨西哥轻工业带来了重创,导致丝织品紧缺。同时,明朝丝织品产量增长,政府也在历经多年的开海、禁海之争后,于隆庆初年宣布福建地区部分开放海禁。各种因素综合,推动了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迅速发展。
马尼拉作为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使菲律宾殖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大量中国丝绸的涌入刺激了墨西哥布匹加工业的发展,使该地区布匹加工作坊数量增长迅速。随着前往菲律宾经商的华人数量不断增多,菲律宾总督龙基略于1580年建造了华人区;西班牙传教士也开始关注中国,通过华人了解、研究中国,开启了西班牙汉学研究的先河。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1)据材料,概括16-17世纪初期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特点,并分析此时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7分)
19.14-18世纪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在反封建方面不断探索,促进了欧洲的制度变革与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摘自叶廷芳《十八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实现的。马丁·路德的这种新的恩典说在基督徒与上帝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否定了人们对教廷、教皇、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崇拜。马丁·路德号召基督徒要尽量服从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为基督徒是否过上正当生活的条件。
-摘自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们请出古代幽灵“为自己壮胆”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在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他们提出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思想在英美两国的制度变革中有何体现?(6分)
20.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三 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进步及流通改善方面的作用。(4分)
(2)据材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方面的新进展。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4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B D D C B A A B A C A C A A
二、非选择题:
17.(13分)
(1)
变化:由繁盛到普遍衰败;由各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变为教会各辖区的管理中心。(4分)
原因:日耳曼人对城市的破坏;自然经济(庄园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基督教势力的广泛影响。(3分)
(2)
影响:有利于城市自治;有利于王权加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兴办大学,推动教育的发展。(任答3点给6分)
18.(13分)
(1)
特点:热衷掠夺金银等贵金属;借禁止殖民地特定产业发展,把控当地经济命脉(2分)原因: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在拉美发现大量银矿,增加白银产出;墨西哥丝织品因政策受损,供应短缺;明朝开放福建部分海禁,且中国丝织品颇受青睐。(4分)
(2)
影响:
对菲律宾:凭借中转站地位,实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分)
对墨西哥:推动布匹加工业发展。(1分)
对中国:丝织品产量持续增长,大量白银流入,加速白银货币化(1分);促进华人移民,推动海外华人社区形成,提升华人影响力。(2分)
对文化交流:助力中西文化交流,传教士开展对中国的研究,开启西班牙汉学研究。(2分)
19.(14分)
(1)
原因:教会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分)
(2)
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王权高于教权(2分)
意义:否定了教会、教廷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资本主
义发展;推动了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任答四点4分)
(3)
任务: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权,传播自由、平等、民主等进步思想(2分)
英国:《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2分)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分权制衡原则。(2分)
20.(12分)
(1)
进步:工业生产的方法有重大改进;农业机械的发明有相当大的进展;发明了新交通工具;形成了世界市场。(4分)
(2)
新进展:资本输出规模扩大,由此形成世界资本、金融体系。(2分)
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2分)
(3)
积极意义:有利于世界经济的联系与科技进步。(2分)
消极影响:形成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