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测试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测试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昆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测试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隋朝与秦朝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②都兴建了伟大的工程
③都开创了重要的制度 ④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由于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永济渠接收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这主要体现了大运河的
A.功能变化 B.军事作用 C.开凿条件 D.经济价值
3.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这两大问题分别是通过
A.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B.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C.八股取士和通判制度 D.科举制和行省制
4.古代《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炀”是古代中国最差的谥号了。隋炀帝得到这个谥号主要是由于
①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 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③营造东都洛阳,耗费人力 ④三征辽东,使徭役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唐朝有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考试科目有近百种,参加者有上千人,录取后经考核可授官职。这种做法旨在
A.巩固统治 B.发展州县教育 C.优待功臣 D.提升官员素质
6.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的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
7.隋唐时期,“庶族希望靠科举制而发家,士族希望靠科举制而保持地位。如果庶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继续贫困;如果士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没落。”由此可见,科举制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促进了教育发展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8.陈寅恪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种手段,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科举制
A.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提升了文官的地位 D.强化了贵族的统治
9.下图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权力秩序及其结构,该结构明显体现出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A.君相分权 B.六部平等 C.权力制约 D.皇权至上
10.“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上述政策带来哪一盛世局面
A.文景之治 B.大一统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1.诚如陈寅恪所言:“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唐朝的著名将领中,有很多都是番将,如史大奈,本西突特勒人;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执失思力,突厥酋长。他们皆受唐太宗重用,战功卓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少数民族能征善战
C.唐朝国力强盛 D.唐朝尚武风气盛行
12.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认为:“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诏书肯定了新撰“五代史”的成就。其中提到“不预于中兴”“莫通于创业”。这体现他在位时注重
A.虚怀纳谏 B.劝课农桑 C.知人善任 D.戒奢从简
13.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①唐太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②修建万里长城 ③唐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 ④文成公主入藏 ⑤设置宣政院 ⑥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⑥
14.据图可知,北宋统治者
A.励精图治 B.重文轻武 C.任人唯贤 D.虚心纳谏
15.归纳主题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为下表中的史料归纳一个主题,恰当的是
相关史料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A.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商业繁荣 C.农业生产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16.宋朝将中枢机构运行改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权分属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也大刀阔斧地对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下手……至此,历史上的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理丞相职务。两朝的政治改革均旨在
A.精兵简政 B.维护统一 C.削弱地方 D.加强皇权
17.“宋朝富有者可以投资城市土地,也可以经营珠宝店铺、茶楼酒肆、塌坊邸店,成为‘上等有店业’者;‘中等得过之家并公人等’,或经营百货,或以力谋生;‘买卖不多’的贫穷者也可以经营‘些小店业’,成为‘下等贫乏小经纪人’。”由此可见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宋朝市民生活多样化
C.宋朝商品经济较繁荣 D.宋朝的农业生活丰富
18.唐中期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唐末运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用胶泥刻字,再用火烧制字模排版,印完之后,松脂熔化,泥字拆开,可再次排版。上述材料说明宋代科技
A.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B.与工业生产相结合
C.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19.小明同学近期阅读了《契丹国志》《细说宋朝》《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等相关书籍后,打算制作一期历史手抄报,你认为最适合的手抄报主题是
A.封建国家的统一时代 B.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繁荣与开放并举时代
20.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传统的科学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其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21.下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某时期政权更替形势知识结构示意图,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应该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2.北宋时期,成都是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书籍的集散地,与吐蕃、大理从事茶马贸易。这说明,北宋时期该地区
A.城市规模壮大 B.发展领先全国 C.经济联系密切 D.对外贸易发达
23.1013年,宋真宗下令在全国推广常平仓制度。常平仓制度在储粮备荒、平抑物价、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等方面作用显著,成为此后统治者颇为倚重的灾害治理的常规举措。宋真宗此举意在
A.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B.提高中央政府的威望
C.开创灾害治理的先河 D.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
24."宋代初年年平均铸币量为13万至31万贯,到了11世纪则高达183万贯,但仍是供不应求,这时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反映出宋代
A.商贸的繁荣 B.手工业的兴盛 C.农业的发展 D.铸币业的发达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______。北到B______,南至C______。(3分)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通的作用。(1分)
材料三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写出材料三中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制度名称,及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意义?(3分)
26.唐朝在民族交往与交融方面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盛唐的景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请婚。641年,□□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也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指中原),贱夷、狄(周边民族),朕(唐太宗)独爱之如一。(贞观四年三月)四夷君长诣阙请上(唐太宗)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唐初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汗国的战争……然而在战争之后,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实际和民族情况,唐朝在西域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了由州县管理……以及“羁縻州府”构成的多重管理体系。
——摘编自唐子庆《中国古代史(下)》
(1)材料一中的“□□公主”指的是哪位公主?根据材料一说说,这次和亲对唐蕃之间有什么影响?(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的史实。(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1分)
2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的根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方面依赖西汉前期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依赖其财政改革。其改革核心即以国家力量调控经济运行,保障“外攘夷狄”的军需费用,打击豪强地主、工商业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兼并农民土地的行为,从而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了大一统帝国的辉煌。
——据臧知非《汉武帝财政改革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财政改革的核心并概述其改革的意义。(2分)
材料二

《步辇图》: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
公元640年 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47年 设瀚海都督府
公元657年 设羁縻蒙池、昆陵都护府
公元702年 设北庭都护府
——据王恩春《从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看唐朝对西域的治理》
(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任选其一说明其作用。(2分)
材料三
:宋代中国不仅欢迎外商来华且鼓励本国民众出海贸易,与亚洲海洋各国形成了南海贸易体系。“南海1号”发掘了瓷器、丝绸等近20万件商品,这些商品海外诸国不能生产或质量远逊中国。宋代海船普遍应用了水密隔舱、多层舷板及导航技术,增强了安全性。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
——据黄纯艳《宋代中国为何展现“海洋大国”气象?》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各国皆乐于与中国开展贸易”的原因。(1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说一说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持续发展的因素。(1分)
28.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历史学者徐中约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几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巨(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
材料四
元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制度有哪些作用?(2分)
(2)结合所学,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行政制度?图二反映宋太祖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相权?(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又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2分)
(4)根据材料四为加强管辖,元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元朝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
1-10 ABBBA CDBDC
11-20 AABBA DCDCB
21-24 BCDA
25.(1)洛阳、涿郡、余杭郡。
(2)作用: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制度:科举制度
标志:设立进士科
意义: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6.(1)公主:文成公主;
影响:促进了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唐蕃之间的政治联系,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2)政策:实行“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
影响:各民族对唐朝的认同和归附,促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减少了民族冲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3)史实: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4)做法: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消除民族歧视和偏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
27.(1)核心:以国家力量调控经济运行;
意义:有利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方式:设置机构;和亲。
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原因: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中国商品质量高;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安全性强。
(4)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者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开放的对外政策;重视经济发展等。
28.(1)“这种制度”:科举制。
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制度:三省六部制。
措施:分化事权。
(3)目的:与知州分权或防止知州权力过大。
官职:转运使。
(4)制度:行省制度。
机构:澎湖巡检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