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鲁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选修3第3章第1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第2课时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近 100 年来,有机化学家们设计和合成了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同时,有机化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新反应、新试剂、新方法和新理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美国有机化学家柯里(EJ.Corey)提出的"逆合成分析法",该方法的提出使有机合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本节教材的编写立足于这样的学术背景,鲜明地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驱动问题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任务 1.了解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 2.掌握有机合成的分析方法——逆推法。 3.掌握简单有机物的合成。 [情境引入] 苯甲酸苯甲酯存在于多种植物香精中,可用作香料、食品添加剂等,还可用作塑料、涂料的增塑剂。此外,苯甲酸苯甲酯具有杀灭虱、蚤和疥虫的作用且不刺激皮肤,无异臭和油腻感,可用于治疗疥疮。对于这样一种有机化合物,你准备通过怎样的合成路线来制备它呢? 【板书】二、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 [多媒体展示] 展示:问题1 医用胶的分子结构,及合成路线,碳骨架是如何构建的?官能团是如何转化的? 交流讨论,根据已有知识,完成课本P117“交流研讨”中的问题,体会合成过程中碳骨架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学习的潜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合成的热情。
活动探究 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进阶 【驱动问题1】 分组讨论:按下图所示流程讨论转化过程官能团等的转化,得结论 【驱动问题2】:什么叫逆合成法 ,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形式? , 【讲述】 在设计有机合成路线,可以从确定的某种原料分子开始,逐步经过碳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来完成。在设计路线时,首先要比较原料分子和目标化合物分子在结构上的异同,包括官能团和碳骨架两个方面的异同;然后设计由原料分子转化 为目标化合物分子的合成路线,这种方法称为正向合成法。 【投影展示科学史话】 【讲述】所谓逆合成分析法就是从产物逆推原料、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的方法。简称逆推法,此法采用逆向思维方法,从目标合成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入手,找出合成目标化合物所需的直接或间接的中间产物,逐步推向已知原料,其思维程序是:产品→中间产物→原料。 【投影】 【分组讨论1】: 按照分组讨论并得出讨论结果,进而进行展示。 [讨论结果]: 幻灯片展示 阅读教材P117-118内容,体会逆合成法的过程,并讨论出一个一般的通用模版 [讨论结果并回答] 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再学习的欲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结合上节课官能团的引入及建构,学生通过这样迁移式的学习,使知识能灵活运用。
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建模 明确本节所学重点,会合成简单的有机物 【驱动问题3】确定苯甲酸苯甲酯的逆合成路线,选出最优合成路线 【驱动问题4】: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投影】 【讲述】因此要合成苯甲酸苯甲酯,就要先获得苯甲酸和苯甲醇,根据烃及其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原料分子为甲苯。 【投影】 【讲述】据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知识,由甲苯为原料获得苯甲酸和苯甲醇,进而合成苯甲酸苯甲酯。根有多种途径。 【投影】 【讲述】在设计合成路线时,往往可以得到多种合成路线,在选择合成路线时要以下原则:(1)符合绿色化学思想。(2)符合原子经济性的要求。(3)原料价廉,原理正确。(4)路线简捷,便于操作,条件适宜。(5)易于分离,产率高。 【投影】 【总结】逆合成分析法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的一般程序和步骤。 【投影】 【总结】逆合成分析法是合成设计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自这种方法诞生以来,有机化学家 借助此法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合成,如长叶松烯的合成、海葵毒素的合成等,大大推动了有机合成的发展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教材“联想质疑”栏目的苯甲酸苯甲酯合成为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合成路线设计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法,重点认识逆向思维在有机合成路线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领,而不是对合成反应方程式和知识的掌握上。 [讨论可能的合成方法] [每组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直观认识逆合成分析法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的一般程序和步骤。 放手让学生“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学习的潜在价值,感受化学的无穷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