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微专题八 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喷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常见装置有以下三种。1.喷泉实验原理(1)如图甲(或乙)烧瓶内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或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烧瓶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迅速向上流动,从而形成喷泉。(2)如图丙锥形瓶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从而使锥形瓶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锥形瓶内液体迅速向上流动,形成喷泉。2.氨气的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1)装置气密性良好。(2)圆底烧瓶要保持干燥。(3)圆底烧瓶内要充满气体。(4)烧杯内装入足量的水,以防止因水量不足而造成喷泉停止或不发生。3.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1)实验完成后,溶液充满烧瓶,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由体积换算确定)。标准状况下若烧瓶体积为V L,则有V(溶液)=V L,nB=,cB=== mol·L-1。(2)若溶质由部分气体转化而成,则依实际情况判断。如V体积NO2与O2按4∶1混合后做喷泉实验,发生的反应为4NO2+O2+2H2O===4HNO3,则有V(溶液)= V L,nB=×,cB== mol·L-1。1.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SO2(饱和NaHSO3溶液)/无色喷泉B.NH3(CuSO4溶液)/蓝色喷泉C.HCl(紫色石蕊溶液)/红色喷泉D.H2S(AgNO3溶液)/黑色喷泉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已知圆底烧瓶内充满干燥的X气体,胶头滴管内装有少量Y液体,烧杯内装有足量Y液体。下列组合能进行喷泉实验且最终液体一定能充满整个烧瓶的是( )选项 X气体 Y液体A NO2 水B HCl 水C HCl和O2的混合气体 水D NH3和N2的混合气体 水3.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1)在如图所示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填字母)。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C.Mg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示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填字母)。 A.浓硫酸 B.食盐C.硝酸钾 D.硫酸铜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1)若要在烧瓶Ⅰ中产生“红色喷泉”,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蓝色喷泉”,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若关闭b活塞,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红蓝双色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某同学用烧瓶盛不同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请帮助分析实验后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浓度(假设是在标准状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1)若用HCl气体,则c(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用NO2气体,则c(HN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用n(NO2)∶n(O2)=4∶1的混合气体,则c(HNO3)= 。 答案精析跟踪训练1.A [SO2在饱和NaHS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故不能形成喷泉,A项符合题意;NH3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B项不符合题意;HCl极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呈红色,C项不符合题意;H2S和AgNO3反应生成Ag2S黑色沉淀,D项不符合题意。]2.B [烧瓶中充满干燥的X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Y液体,若能形成喷泉,则气体应极易溶于Y液体或气体易与Y液体反应;若液体不能充满烧瓶说明气体难溶于Y液体或与Y液体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气体。A项,二氧化氮溶于水与水反应,能形成喷泉,但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液体不能充满整个烧瓶;B项,HCl极易溶于水,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液体充满整个烧瓶;C项,氧气难溶于水,液体不能充满整个烧瓶;D项,氮气难溶于水,液体不能充满整个烧瓶。]3.(1)CD 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2)A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中的酒精汽化,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增大,把酒精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解析 根据装置特点,要形成喷泉,必须使锥形瓶气体压强增大,打开止水夹,将锥形瓶内液体压入烧瓶。4.(1)先打开a、b活塞,再用热毛巾捂热烧瓶Ⅰ(2)先打开b、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3)烧瓶Ⅱ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4)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片刻后,再打开b活塞解析 (3)只打开a、c活塞,挤压胶头滴管,NH3极易溶于水,导致烧瓶Ⅱ中气压降低,将HCl“吸入”烧瓶Ⅱ与NH3反应,故在烧瓶Ⅱ导管口处产生白烟。(4)打开a、c活塞,挤压胶头滴管,NH3易溶于水,且和部分HCl反应,导致烧瓶Ⅰ和烧瓶Ⅱ中压强都减小,再打开b活塞,滴有石蕊溶液的水进入烧瓶Ⅰ形成红色喷泉,进入烧瓶Ⅱ形成蓝色喷泉。5.(1) mol·L-1 (2) mol·L-1(3) mol·L-1解析 设烧瓶的容积为V L,则烧瓶内气体的物质的量都为 mol。(1)HCl气体形成喷泉后,溶液充满烧瓶,则溶液体积为V L,则c(HCl)== mol·L-1。(2)NO2气体形成喷泉后,溶质为HNO3,根据化学方程式:3NO2+H2O===2HNO3+NOmol × mol形成喷泉后溶液体积为V L,则c(HNO3)== mol·L-1。(3)因n(NO2)∶n(O2)=4∶1,n(NO2)=× mol,溶于水,溶液充满烧瓶,根据化学方程式:4NO2+O2+2H2O===4HNO3× mol × mol溶液体积为V L,故c(HNO3)==× mol·L-1= mol·L-1。(共24张PPT)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微专题八第3章<<<喷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常见装置有以下三种。1.喷泉实验原理(1)如图甲(或乙)烧瓶内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或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烧瓶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迅速向上流动,从而形成喷泉。(2)如图丙锥形瓶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从而使锥形瓶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锥形瓶内液体迅速向上流动,形成喷泉。2.氨气的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1)装置气密性良好。(2)圆底烧瓶要保持干燥。(3)圆底烧瓶内要充满气体。(4)烧杯内装入足量的水,以防止因水量不足而造成喷泉停止或不发生。3.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1)实验完成后,溶液充满烧瓶,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由体积换算确定)。标准状况下若烧瓶体积为V L,则有V(溶液)=V L,nB=,cB=== mol·L-1。(2)若溶质由部分气体转化而成,则依实际情况判断。如V体积NO2与O2按4∶1混合后做喷泉实验,发生的反应为4NO2+O2+2H2O===4HNO3,则有V(溶液)= V L,nB=×,cB== mol·L-1。跟踪训练1.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A.SO2(饱和NaHSO3溶液)/无色喷泉B.NH3(CuSO4溶液)/蓝色喷泉C.HCl(紫色石蕊溶液)/红色喷泉D.H2S(AgNO3溶液)/黑色喷泉√跟踪训练SO2在饱和NaHS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故不能形成喷泉,A项符合题意;NH3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B项不符合题意;HCl极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呈红色,C项不符合题意;H2S和AgNO3反应生成Ag2S黑色沉淀,D项不符合题意。跟踪训练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已知圆底烧瓶内充满干燥的X气体,胶头滴管内装有少量Y液体,烧杯内装有足量Y液体。下列组合能进行喷泉实验且最终液体一定能充满整个烧瓶的是选项 X气体 Y液体A NO2 水B HCl 水C HCl和O2的混合气体 水D NH3和N2的混合气体 水√跟踪训练A项,二氧化氮溶于水与水反应,能形成喷泉,但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液体不能充满整个烧瓶;烧瓶中充满干燥的X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Y液体,若能形成喷泉,则气体应极易溶于Y液体或气体易与Y液体反应;若液体不能充满烧瓶说明气体难溶于Y液体或与Y液体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气体。跟踪训练B项,HCl极易溶于水,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液体充满整个烧瓶;C项,氧气难溶于水,液体不能充满整个烧瓶;D项,氮气难溶于水,液体不能充满整个烧瓶。跟踪训练3.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1)在如图所示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填字母)。 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C.Mg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跟踪训练(2)在图示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 B.食盐C.硝酸钾 D.硫酸铜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中的酒精汽化,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增大,把酒精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跟踪训练根据装置特点,要形成喷泉,必须使锥形瓶气体压强增大,打开止水夹,将锥形瓶内液体压入烧瓶。跟踪训练4.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3和HCl的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1)若要在烧瓶Ⅰ中产生“红色喷泉”,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打开a、b活塞,再用热毛巾捂热烧瓶Ⅰ先打开b、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2)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蓝色喷泉”,烧瓶Ⅰ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踪训练(3)若关闭b活塞,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烧瓶Ⅱ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只打开a、c活塞,挤压胶头滴管,NH3极易溶于水,导致烧瓶Ⅱ中气压降低,将HCl“吸入”烧瓶Ⅱ与NH3反应,故在烧瓶Ⅱ导管口处产生白烟。跟踪训练(4)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红蓝双色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片刻后,再打开b活塞打开a、c活塞,挤压胶头滴管,NH3易溶于水,且和部分HCl反应,导致烧瓶Ⅰ和烧瓶Ⅱ中压强都减小,再打开b活塞,滴有石蕊溶液的水进入烧瓶Ⅰ形成红色喷泉,进入烧瓶Ⅱ形成蓝色喷泉。跟踪训练5.如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某同学用烧瓶盛不同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请帮助分析实验后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浓度(假设是在标准状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1)若用HCl气体,则c(HCl)= 。 mol·L-1跟踪训练设烧瓶的容积为V L,则烧瓶内气体的物质的量都为 mol。HCl气体形成喷泉后,溶液充满烧瓶,则溶液体积为V L,则c(HCl)== mol·L-1。跟踪训练(2)若用NO2气体,则c(HNO3)= 。 mol·L-1 跟踪训练NO2气体形成喷泉后,溶质为HNO3,根据化学方程式:3NO2+H2O===2HNO3+NO mol × mol形成喷泉后溶液体积为V L,则c(HNO3)== mol·L-1。跟踪训练(3)若用n(NO2)∶n(O2)=4∶1的混合气体,则c(HNO3)= 。 mol·L-1跟踪训练因n(NO2)∶n(O2)=4∶1,n(NO2)=× mol,溶于水,溶液充满烧瓶,根据化学方程式:4NO2+O2+2H2O===4HNO3× mol × mol溶液体积为V L,故c(HNO3)==× mol·L-1= mol·L-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章 微专题八 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docx 第3章 微专题八 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