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砚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选择性考试)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题3分,共54分.
1.古代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但是,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妇女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以外,奴隶则根本不被当人看待。这反映古代雅典( )
A. 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B. 民主制度的衰弱
C. 权力分配的公平性 D. 奴隶制度的瓦解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  )
A.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3.15世纪,奥斯曼帝国在中亚的扩张使其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与奥斯曼帝国的其他城市逐渐连成一线。奥斯曼帝国慢慢将自己固定到东西方贸易的链条上,首都伊斯坦布尔还成为东西方交流中心。由此可推知,奥斯曼帝国( )
A. 逐渐消除了地方割据力量 B. 逐渐成为东西商路的枢纽
C. 扩大了“丝绸之路”的范围 D. 疆域辽阔且社会经济繁荣
4.646年,日本政府颁布诏令:废除皇族、豪族个人支配土地、人民的体制,改为公地、公民,豪族则由政府发给“食封”;建立户籍和账簿,实行班田收授法;根据租庸调制,实行统一的新税制。上述改革措施( )
A. 削弱了武士集团的实力 B. 促成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C. 推动日本庄园经济发展 D. 巩固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5.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影响。”对上述新航路开辟影响解读正确的是( )
A. 导致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B. 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 导致西欧货币升值现象严重 D. 促进了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6.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流动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据此可知( )
A. 西班牙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 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
C. 西班牙封建地主实力增强 D. 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7.“如果我们将中世纪比作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那么我们必须将这新的觉醒时代,这个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开始的时代,看成明亮而清澈的黎明。”材料描述的“觉醒时代”(  )
A. 高扬启蒙运动的旗帜 B. 吹响文艺复兴的号角
C. 开启宗教改革的先声 D. 掀开民主革命的序幕
8.14-15世纪,意大利地区的服饰发生了变化。以男子服饰为例,传统的长袍外套逐渐变短,紧贴身体曲线的短款紧身上衣风靡一时,紧身外套上的束身腰带和出门时搭配的斗篷成为这一时期意大利男性服饰中最重要的装饰物。这反映出(  )
A. 奢靡之风在意大利盛行 B. 传统审美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C. 工业文明要求服饰简约 D. 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社会生活
9.根据一份19世纪40年代的记录,英国工人吃的主要是面包,新鲜肉类如牛羊肉和新鲜水果蔬菜等缺乏。19世纪晚期,英国工人家庭的日常饮食中增加了果酱、人造黄油、蛋类、牛奶、沙丁鱼罐头等。这反映了当时(  )
A. 欧洲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B. 农业和工业结构得以调整
C. 社会贫富差距已不断缩小 D. 工业革命提升社会消费能力
10.《英国通史》评论说:“火车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火车最初出现时,车厢里不可能放着(  )
A. 机制纱 B. 机制布 C. 电话 D. 蒸汽机模型
11.1884年柏林会议后,英国提出了“2C”计划,企图建立从开罗(埃及)到开普敦(南非)的纵贯非洲的帝国;法国提出了“2S”计划,打算建立从塞内加尔(西非)到索马里(东非)的横跨非洲的帝国;德国制定一套沿赤道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侵略计划。这些行动表明(  )
A. 西方列强开始侵入非洲 B.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始
C. 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形成 D. 列强加快瓜分非洲的进程
12.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的会议达成协议: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即“地图上作业”。这次会议(  )
A. 加深了拉美殖民化程度 B. 建立了宰割中国同盟
C. 加快了瓜分非洲的步伐 D. 形成了世界殖民体系
13.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写道:“而最糟糕的是……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 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这表明一战(  )
A. 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B. 导致各国人员财产损失严重
C. 造成一战后西欧的相对衰落 D. 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
14.(2022·泰州市高一期末)雅尔塔体系保卫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大国合作来实现的,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决策”的表决程序。这一设计(  )
A. 奠定了美苏主导构建的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B. 有助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
C. 削弱了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D. 不利于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主权与利益
15.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苏联先后拍摄了一部题为《入侵阿富汗》的电影,美版结局是“阿富汗勇士虏获苏联士兵”;苏版结局是“苏军歼灭美国军官指挥的阿富汗游击队”。导致同一主题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B. 电影导演历史知识的差别
C. 美苏两国民众文化需求不同 D. 美苏国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16.“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并充分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有意向的国家和地区一起规划,共同协商,6年时间先后推动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参与签署170多份合作协议。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
A. 体现中国继续维持与邻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
C. 开拓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篇章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主要手段
17.近年,曾经的全球化旗手——美英等“盎格鲁-撒克逊式”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国家却成为新一轮逆全球化的始作俑者。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的产生与蔓延揭示出发达国家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英美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受害者 B. 经济全球化不再是世界潮流
C. 发达国家已丧失经济发展优势 D. 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曲折性
18.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观点一致的是(  )
A. 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文明趋于单调 B. 结盟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 多极化趋势避免了文明间的冲突 D. 和谐共生的文明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商业市场骤然拓展,资本原始积累呈现出对内盘剥和海外殖民掠夺交织在一起的样态。最先推行殖民政策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随后,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相继走上殖民掠夺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据相关资料统计,1503年至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的有据可查的白银和黄金分别是18600吨和200吨。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从巴西掠夺了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
——摘编自王增智《掠夺是资本主义殖民的本质》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繁荣崩盘,造成了1874年至1893年的“经济大萧条”。在此种背景下,各大国竞相扑向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争夺原材料、扩大领土和保护市场。1876年,欧洲国家统治下的殖民地还不到非洲的10%,但到1900年,则达到90%以上,这个典型的帝国主义时代是空前的。尽管当地人民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而机智的抵抗,但他们遭遇了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和配备先进武器的专业化军队,因而造成大量伤亡。由于欧洲殖民的大力推动,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1913年各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出现了一次经济繁荣。列宁在1920年分析说:“一小撮‘先进’国家把资本主义变成了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进行殖民压迫和经济掠夺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布莱恩.S·罗珀《民主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早期的资本扩张相比,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在方式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殖民活动产生的作用。
20.(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20世纪70-90年代初期,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导致两国国力的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和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有力地牵制和冲击着美苏两霸的势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和苏联的“新思维”成为推动苏联社会质变的催化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挑起冷战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
2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得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恩格斯《反杜林论》
(1)材料一、二在体现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文主义体现形式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一、选择题
1.A 2.B 3.B 4.B 5.B
6.D 7.B 8.D 9.D 10.C
11.D 12.C 13.D 14.B 15.A
16.C 17.D 18.D
二、非选择题
19.(1)特点:以掠夺财富为目的;具有野蛮性和血腥性;侵略国家以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亚洲、非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2)变化:由抢劫财富、贩卖黑奴等转变为以侵略战争和商品输出为主。
作用:把亚洲各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刺激了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助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0.(1)根源: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
表现: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原因:美苏两国因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导致两国国力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或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日本力量的崛起;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苏联的“新思维”(或戈尔巴乔夫改革)。
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1.(1)共同点:都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天主教会。不同:由思想主张发展为反对天主教会专制统治的政治运动(或材料一是思想文化领域,材料二是政治领域)。(2)理论旗帜:理性主义。主要学说: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或分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