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冲冲 2025年广东历史中考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专题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冲冲冲 2025年广东历史中考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专题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冲冲冲
2025年广东历史中考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元代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说明元朝行省制度(  )
A.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不利于维护边疆稳定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2.曹操指派官吏专门管理冶炼铁器,制造兵器和农具;在冶铁技术上,推广了利用水力来鼓风的办法。这(  )
A.推动胡汉间民族交融 B.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C.完善了官吏选拔制度 D.有助于恢复社会生产
3.下图展示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据此推论,最合理的是(  )
A.生产力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B.南北经济格局逐渐改变
C.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4.周王朝消灭殷商残余势力后,着手在各个区域建立统治据点,“立七十一国”, 其中姬姓王室子弟占绝大多数。周朝统治者实施这项政治措施的目的是(  )
A.确立世袭制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C.确立郡县制 D.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C.设立西域都护 D.控制西域各族
6.李斯说:“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说明两人都主张(  )
A.通过改造儒学以维系统治 B.统一思想以维护国家稳定
C.厚今薄古以加强君主专制 D.实行德治以实现长治久安
7.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人们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迫切希望有准确的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算圆周率。在这两方面都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
A.刘徽 B.祖冲之 C.王羲之 D.贾思勰
8.下图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后鲜卑族服饰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鲜卑族(  )
迁都前 迁都后
A.社会生活习惯的汉化 B.军事力量逐渐增强
C.民族文化传承的中断 D.贵族阶层反对改革
9.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文物有来自南方的印纹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有来自西北的青铜斧和环首刀,有来自东方的酒器,有来自江汉地区的玉器等。这印证了当时(  )
A.不同地区存在交流 B.外部环境趋于稳定
C.青铜制造工艺成熟 D.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10.如图是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红陶罐,经过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已有一万四千年的历史,被鉴定为一级文物,俗称“国宝”。据此可知其价值是(  )
红陶罐
A.制作工艺非常高超 B.了解原始手工劳动
C.象征着最高的权力 D.凝结亲密血缘关系
11.下面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据此判断,第三章的标题应该是(  )
导言中国的诞生:第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
第一章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
第二章秦汉帝国:中华帝国的框架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____________________
……
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C.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D.中华版图的重构
1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文物反映了古代世界不同区域文明(  )
意大利庞贝古城壁画上描绘的亚历山大东征 中国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珎
A.逐渐连为一个整体 B.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交织
C.大力传播宗教文化 D.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13.下表为汉至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情况表(部分)。该局面的出现(  )
民族 氐族 乌丸 匈奴 鲜卑
时期 汉晋时期 曹魏时期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迁入人口数量(人) 约七十五万 二三十万 五六十万 约三百万
A.推动中外交流 B.促进江南开发
C.增进民族交融 D.破坏北方经济
14.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年代尺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更替频繁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5.下表所示历史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汉武帝(  )
汉武帝时期部分诸侯国(王子)封侯人数统计
A.实行了盐铁专卖 B.颁布了 “推恩令”
C.建立了刺史制度 D.派卫青击败匈奴
16.《诗经·周颂·噫嘻》记述了西周成王祭祀上天及先辈后,亲率官、农播种百谷,并通过训示田官来勉励农夫努力耕田的情景。这一记载印证了当时(  )
A.政治教化的功能性 B.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C.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D.农耕经济受到重视
17.下表内容反映出战国时期政治局面的显著特征是(  )
改革 主要内容
魏国李悝变法 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楚国吴起变法 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秦国商鞅变法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与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
A.兼并战争 B.制度变革 C.百家争鸣 D.王室衰微
18.下表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丝织业已产生 B.等级制度严格
C.青铜农具普及 D.商业贸易发达
19.如图反映了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下列选项属于此战影响的是(  )
A.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B.加速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
C.遏制了少数民族南下侵扰 D.导致东汉的统治土崩瓦解
20.他提出“辩证施治”的基本思想,强调了因时制宜的重要性。他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证候,选择适当的治法和方药,还发展了预防疾病的思想。他是(  )
A.扁鹊 B.贾思勰 C.祖冲之 D.张仲景
21.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坚毅果决,张骞“持汉节不失”的坚守,班超“投笔从戎”的决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都体现了(  )
A.舍身取义,视死如归 B.家国天下,建功立业
C.敢于冒险,不畏艰难 D.躬亲实践,求真务实
22.如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评述,这反映了司马迁(  )
人物 评述
汉高祖刘邦 好谋能听,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但贪财好色、卑怯自私、不讲诚信。
汉武帝刘彻 雄才大略,但好大喜功,特别迷信鬼神。
项羽 武艺高超,豪迈不群,但残忍好杀、刚愎自用、缺乏政治头脑。
勾践 忍辱负重,“有禹之余烈”,但背信弃义、残害忠良。
A.坚韧不拔 B.乐观自信 C.实事求是 D.勤奋好学
23.《九章算术》记载了藤蔓、瓜瓠生长问题,以及田地面积、赋税分配等计算方法:《齐民要术》记载了许多制作和储存食品,以及治理荒地、利用野生植物的方法。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  )
A.强调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B.注重联系现实生活
C.重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D.丰富民众文化需求
24.如表是湖南龙山出土的里耶秦简中的一片,上面写着:“东成里这户人家有夫、沙、泽若、伤等人。”据专家考证,这是征发赋役的依据。这份简牍反映当时(  )
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沙 子小女子泽若 子小女子伤 ——湖南里耶秦简
A.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B.采取了鼓励耕织措施
C.推行了奖励军功政策 D.建立了户籍登记制度
25.出土遗存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以下遗存可直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  )
A.炎黄的传说 B.国家的产生 C.农业的起源 D.陶器的制作
26.比较下面秦汉疆域图,导致由秦到西汉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长史府的设置 D.张骞出使西域
27.公元5世纪末期,北魏墓葬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这反映了(  )
类别 平城模式 洛阳模式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等家畜陶器模型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 儒家“孝悌”等
A.经济发展 B.民族交融 C.人口南迁 D.政权更迭
28.下表是湖北出土的秦简内容(部分)。据此可知,秦政府注重(  )
名称 书体 主要内容 使用者
睡虎地秦简 隶书 法律文书、语书、日书 基层官吏普通百姓
关沮秦简 隶书 历谱、日书、药方
A.提高行政效率 B.创新书写方式
C.规范基层治理 D.扩大疆域范围
29.对下面的文物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注: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越礼制的行为。
A.早期国家形成 B.局部统一已形成
C.诸侯势力削弱 D.周王室地位下降
30.据下表可知,东汉(  )
东汉绿釉陶水亭 东汉车马出行壁画(局部)
亭上层四角有张驽控弦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 壁画中有车辆,骑马随从等,展现了东汉高级官员出行的场面。
A.地方农民起义不断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西北边境形势严峻
31.如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汉代敦煌郡邮驿示意图。这反映出汉代(  )
A.彻底解决汉初遗留的王国问题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河西地区经济从游牧转向农耕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32.某校高一学生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其中一个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D.中外文化的交流
33.印度佛典认为,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双方关系是平等的。南北朝时期,佛教把孝敬双亲与因果报应相联系,认为只有孝顺父母才可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三教合一渐成主流 B.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C.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D.宗教的发展有时代性
34.下列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姓名 出身 官职
契苾何力 铁勒部族可汗 镇军大将军
高仙芝 高句丽人 河西节度使
李光弼 契丹人 太尉兼侍中
元稹 鲜卑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彦 大食人 翰林学士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渐趋稳定 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35.明堂是古代帝王祭天祀祖、举行朝会、庆赏等大典的场所,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自称拓跋氏源于黄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此举旨在(  )
A.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B.借鉴汉族政权经验
C.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D.彰显政权的合法性
36.认真研读下面图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贾思勰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著成《齐民要术》 郦道元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完成《水经注》
A.集中于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
C.继承与创新结合 D.注重以民生为本
37.下图呈现的是考古发掘的一些秦朝印章的信息。据此可佐证,秦朝(  )
A.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B.随葬品中必须有印章
C.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向民众征收沉重赋税
38.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
A.王室逐步衰落 B.经济发展
C.统一趋势加强 D.民族交融
39.如下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据此可知,该历史人物的做法(  )
时间 人物事件
公元前134年 确立察举制为选官制度
公元前129年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公元前124年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公元前120年 建立刺史制度
公元前118年 下令铸造五铢钱
公元前109年 巡视并治理黄河决口,止住水患
A.增强了地方势力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建立了世袭制度 D.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40.如下图是广州区庄秦墓出土的一件兵器——秦戈,现藏于广州博物馆。它属典型的中原形制,风格是以往岭南墓中所没有的,它内部刻有铭文:“十四年属邦”等字。这一文物可佐证秦朝(  )
A.统一岭南 B.统一度量衡 C.开凿灵渠 D.修筑驰道
二、非选择题
41.某学习小组开展了主题为“继承民族智慧,启迪科技发展”的项目化学习,制作了手抄报,以下是手抄报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篇目一【文物研究】
汉铜漏壶 唐朝水运浑象复原模型 北宋水运仪象台复原图
利用滴水造成的水位变化计时。但是随著水位下降,流速变慢,计时有一定误差,利用水力推动的轮轴机械报时,初步解决了计时误差问题,使用捻纵机械系统,计时更加精确。这一技术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方机械钟表的发展。
篇目二【数据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数量与占世界主要科技发明比例
时期 中国科技发明/件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全球占比/%
两汉 28 45 62
隋店 32 45 71
宋元 38 67 57
明清 19 472 4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
(1)根据篇目一,概括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宋代的科技成果。
(2)根据篇目二,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发展走向的形成原因。
(3)探究此主题,除了“文物研究”“数据分析”之外,还可以运用哪些方式?
42.水运关涉国运,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水运与国运》目录(节选)
章节一 都江堰:秦灭六国的水力发动机 1.伐蜀攻韩,孰先孰后 2.得蜀望楚,可并天下 3.李冰筑堰,老秦东向
章节二 灵渠凿通,四海归一 1.南下百越,三年无功 2.五岭逶迤,遇水修渠 3.连接湘漓,平定岭南
——龙佳悦《水运与国运》
材料二 漕运始于秦汉。秦汉两朝均定鼎西北长安,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漕运则经由横贯中原的黄河和渭水,漕运方向大致为东西向,即由东向西。历经南北朝的发展,唐宋时期,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地位开始确立,漕运制度建设日益完善。
——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
材料三 元代海运主航道示意图
——贾兵强、朱晓鸿《治水与中华文明》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章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时期修筑水利工程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秦汉至唐宋时期漕运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元朝海运发展的主要条件。
43.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是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学者提出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考古)”与“纸上之材料(文献)”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实物史料】 利簋 腹内铭文(部分):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甲子日早晨)。岁鼎,克闻夙有商(灭亡商朝) 【文献史料】 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 ——《史记·殷本纪》
11
材料二
永光五年康居王使者自言献驼直不如实册(甘肃省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 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甘肃靖远县北滩出土)。
记载的是公元前39年康居(中亚古国)王使者五人从敦煌入关后贡献骆驼之事。 此盘原产于公元2至3世纪东罗马帝国,3至4世纪出口到中亚,4至6世纪经天山南路传入中国甘肃。
材料三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王国维《古史新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者互相释证”的具体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表格中史料印证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件文物共同见证的历史史实,并分析该史实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下之新材料”的史学价值。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史料有哪些不同的类型及研究历史的方法。
44.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和制度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材料二: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相权与皇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为“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采用了什么制度?元朝的哪一制度最能体现“淡化山川形便”的地方政权划界?
(2)结合所学,谈谈宋、明最高统治者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材料二中的第一个问题?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5.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围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文化长廊主题,请你完成下列相关学习任务
篇章
内容
文物篇 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刻有文字的甲骨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秦“半两”
制度篇 分封制 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 科举制度
科技篇 司南(模型)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建筑篇 都江堰 长城 大运河 大明宫
外交人物篇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甘英出使大秦 玄奘西行求法 鉴真东渡日本
(1)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从“文物篇”中任选一个,描述该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以上某些篇章,提炼出如下观点:
观点一:不断演进的制度建设,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
观点二:弘扬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观点三:汲取中国传统建筑精粹,建设和谐美丽中国家园
观点四:兼收并蓄创造优秀文化,中外交流推动发展进程
请你从中选取一个观点,结合相关篇章内容提取至少三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答案
1-5CDCBB 6-10BBAAB 11-15ABCCB 16-20DBAAD
21-25BCBDC 26-30ABCDC 31-35BDBDB 36-40CCCBA
41.【答案】(1)发展特点:计时越来越精准;技术不断创新;计时技术领先世界;等等。科技成果:活字印刷术。
(2)变化:中国古代科技在两汉至宋元时期一直领先世界,到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逐渐在世界上落后;宋元以后中国科技发明全球占比下降。原因:两汉至宋元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制度先进,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基础;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闭关锁国政策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后期 端日显,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人们思想;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科技以经验总结为主,没有形成实验科学;世界上,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世界科技迅速发展。
(3)方式:文献检索;参观博物馆;专家访谈;等等。
42.【答案】(1)选择章节一:都江堰。作用:都江堰不仅促进了蜀地的经济发展,还为秦国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后勤保障,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基础。
(2)变化:走向由大体“由东向西”逐渐转为“由南向北”;漕运重点由北方转向南方,唐宋时南方漕运地位日益提升。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达、产粮丰富;运河的开凿与完善(如隋唐大运河)为南北漕运提供了便利条件;巩固统治的需要。
(3)条件:元朝疆域大,海岸线漫长,沿海港口众多; 船舶制造与航海技术进步;海运便捷;海外贸易发达;政府的支持。(言之有理即可)
43.【答案】(1)方法:将考古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事件: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2)史实:丝绸之路的开通;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价值:补正文献记载的不足与错误;证实古书记载的真实性;揭示未被记载的历史细节,考古材料能提供文献中未涉及的细节;为远古传说等提供历史侧面。
(4)类型:实物史料、文献史料;方法:采用多重史料互证法。
44.【答案】(1)郡县制;行省制。
(2)宋朝: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任答一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事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45.【答案】(1)【示例一】文物:北京人制作的石器。历史信息: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等。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等。
【示例二】文物:刻有文字的甲骨。历史信息: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天文历法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示例三】文物: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历史信息: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示例四】文物:秦“半两”。历史信息:反映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示例】观点一:不断演进的制度建设,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
史实: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
论述: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使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等制度推向全国。那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此,不断演进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