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答案1. C2. B3. D4. D5. D6. A7. B8. D9. A10.B11.C12.(1)直挂云帆济沧海 (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忽如一夜春风来(4)蜡炬成灰泪始干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3.(1)对……说 (2)离开14.我(陶渊明)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啊。15.第一次辞官原因:道济馈赠粱肉,陶渊明“麾而去之”,体现他不愿接受不合己志的馈赠,保持自身高洁。第二次辞官原因:郡里派督邮来,县吏要求他“束带见之”,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品行低劣的督邮折腰。人物形象:通过两次辞官,表现出陶渊明是一个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人,他不愿迎合世俗,坚守自身气节,追求人格独立。16.(1)疑惑春天未到(2)几株山桃,缀着稀疏的花骨朵(3)衰草中透出草芽,有一抹新绿17.运用拟人修辞,“憔悴”“吞没”将衰草、新绿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展现新绿蓬勃的活力,突出春天的生机,表达作者发现春景时的惊喜之情。18.①增添文章文化底蕴,使语言更富文采;②烘托不同阶段的景色特点,丰富文章内容;③巧妙表达作者情感,如对春景的感受;④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19.①春天是渐进的,需耐心探寻,如从衰草到新绿的变化;②生活中美好需持续追寻,不应停下脚步,如“更引人的春光,还待持续探访”;③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希望与生机,即使在看似衰微处也有春的踪迹。20.市民日常上班、上学的出行方式多样,其中选择地铁出行的市民占比较高。21.①绿色出行方式(如地铁)更快速、便捷、环保,符合低碳出行理念;②骑车或步行既能增强心肺功能、保持健康,又有助于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改善空气质量;③公共交通(如公交、地铁)能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空气污染、节约能源,还能改善居民出行体验。22.(1)保尔 (2)祥子 (3)简·爱 (4)尼摩23.鲁达的“粗鲁”中带有细致与智慧。如拳打镇关西时,他故意以买肉为由激怒郑屠,事后还假称郑屠“诈死”,顺利脱身,体现粗中有细。李逵的“粗鲁”则是单纯的鲁莽、缺乏心机。例如沂岭杀虎后,他独自去取水,未妥善安置母亲,导致母亲被虎吞食;劫法场时,他不分敌我,逢人便砍,尽显莽撞。两人“粗鲁”不同,鲁达粗中有细,李逵则是单纯鲁莽。24.参照 2024年天津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2025年天津市武清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一次模拟练习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地祝你考试顺利第1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2.本卷共11题,共29分牌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驾驭(yù)凝视(ning)信手拈来(zhan)B.谷穗(sui)羡慕(xiàn)附庸风雅(rong)C.悄然(qiǎo)教诲(hui)接踵而至(zhǒng)D.妩媚(f)萌发(meng)惟妙惟肖(xiào)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天津被誉为曲艺之乡,相声在这里有着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了几代人的生活记忆。相声起源于民间,刻画百姓生活,融说、学、逗、唱等多种表演形式,深受民众喜爱。相声,也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民间智慧,是人间烟火的鲜活缩影。A.悠久承接包含B.悠久承载蕴含///O//C.悠长承载包含D.悠长承接蕴含语文(一模)第1页(共8页)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①春节申遗成功,充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独特魅力。②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③春节的庆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④随着春节文化的海外传播,使春节这一中华文化符号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为庆祝天津设卫筑城620周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天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书。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序中称赞道:“从五大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群,到古文化街的传统街巷和历史风貌 从一宫历史文化街区的异国建筑风情,到海河两岸近代工业遗存的历史印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彰显了天津的城市魅力,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 A.“”C.《》D.《》(二)诗词鉴赏5.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A.首联诗人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悲凉。B.第二联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感时叹逝之情、物是人非之慨C.第三联充满哲理意味,表现了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D.尾联写诗人低沉惆怅的情感无以排解,只能与友人饮酒来抒发愤激之情。(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一文,回答6~8题。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震绣”。至周代,有“绣绩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语文(一模)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天津市武清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pdf 2025年天津市武清区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答案.pdf